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几个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周宏春 王毅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以及目前处于高速阶段等基本国情,主动作出的战略部署。国际经验表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当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应当是,建立节约型的国民体系,走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为此,该用价格杠杆的要用足、用好,该用制度的要建立健全,该用技术的要不断创新,促进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型,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挑战,思考

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节约型社会),已经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其重要性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国际经验表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是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但是不能忽视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综合运用、经济和行政手段,推进发展模式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人与的和谐发展。?

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实现化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人们将经济活动强度控制在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之内,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使污染物产生量最小化,使废物得到无害化的最终处理。节约本身就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重要途径。节约资源可以减少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资源节约就不能减少废物排放,也就谈不上环境友好。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优良的环境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耕地、淡水、能源、铁矿、森林等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或1/2。随着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和人均收入超过1000美元后的消费结构升级,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已经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有关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口约为15亿,需要生产(包括进口)7亿吨粮食以满足需求;如果人均能源消费2.5吨标准煤,总量将达38亿吨标准煤左右,成为届时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消耗国。如果我们继续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道路,不仅资源供应难以保证,环境容量也无法承受。?

发展节约型产业和产品,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不可再生资源和化石能源日益稀缺,具有节能环保性能的技术、产品和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重要。日本汽车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并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依靠技术创新提高能效是其重要手段。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关税壁垒的作用在下降,环保、节能等非关税壁垒的影响在增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技术创新,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以便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普遍意义。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带来世界经济格局以及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甚至引发战争。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的振兴和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与西方国家化初期不同,在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对外依存度提高的同时,受到的约束也越来越多。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必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快速增长,承担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取得成功,不仅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榜样,而且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1950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方针,强调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建立了废品的社会回收系统,这些做法在短缺时代对提高资源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的趋势在减缓;2003年以来资源绩效指数(也可称为节约指数,其内涵是指单位GDP资源消耗占世界单位GDP资源消耗水平的比重)甚至出现上升的情形。按购买力平价(PPP),中国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资源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资源绩效指数列世界5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3.7%)的第54位。?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资源节约水平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一国的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技术模式与水平、制度安排及管理能力等,决定其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水平。通常,低收入国家的资源消耗强度高,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耗强度低。按2005年汇率(当时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8.26)计算,大多数发达国家上述五类主要资源的绩效指数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3到1/2;转折点在人均3000美元左右(见下图)。?

建设节约型社会,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003年59个国家的资源绩效指数与按汇率计算的人均GDP关系图?

其一,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制度尚不健全。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目前的许多制度安排,包括法规、政策、标准等不能满足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追求大排量的汽车、大户型的住房等讲排场式的消费在制度上并没有约束,甚至还受到鼓励。影响资源节约的产权制度和定价机制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价格扭曲、环境成本没有内部化等原因,使得缺乏高效利用资源能源的积极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相互扯皮的问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虽然我国已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但缺乏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资源绩效标准制定滞后,不少工业用能设备(产品)没有这样的标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严重,远远不能形成企业和公众节约资源的约束力。另一方面,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势必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其二,已有政策的导向作用不明显。例如,低廉的资源税,是造成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料显示,我国煤矿的回采率平均为35%,一些小煤矿仅有15%到10%。一些小煤矿主只开采那些好开采的煤层,造成资源的大量、无谓浪费。获得开采权的企业现在交付的资源税不足成本的1%,相对于其利润而言微不足道,难以起到杠杆作用。同时,我国资源税是根据产量征收的,没有考虑单位产出消耗煤炭资源的差别,结果导致一些中小煤矿对煤炭资源的严重破坏。?

其三,技术水平低,资源利用方式仍然十分粗放。我国目前仍处于高速工业化阶段,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企业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是导致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我国在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整体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垃圾资源化、生活污水和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面广量大的中小型锅炉能源效率低下。由于缺乏技术标准或执行不够,我国已建房屋有400亿平方米以上属于高耗能建筑。?

其四,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认为短缺才要节约,没有认识到节约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节约取得的成绩是隐性的,不像新上工程或开发项目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能上镜,在产权没有明晰的情况下,企业缺乏节约的积极性。?

此外,我国是在人均资源消费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存在较大地区差距的背景下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在不断扩大内需和提高人均消费水平的同时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共同富裕等多重目标,难度可想而知。国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等理念,虽然可以引导发展,但如果缺乏基础研究和支撑条件,难以达到预期目标。例如,如果“循环不经济”,企业就没有积极性,循环经济难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总之,如果我们不消除实际存在的制度障碍,政策导向达不到预期效果,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就会流于形式和口号,甚至沦为争项目的新“由头”。这一点尤其要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三、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些思考?

研究表明,在资源管理和污染控制方面,发达国家优先建立制度,采用的政策越来越趋于综合化和多样化。例如,综合规划、行业指令与资源环境绩效标准、绿色采购制度、绿色供应链管理、节能自愿协议、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标志等措施不断推出,配以“为环境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物质流核算”等政策工具,并强调政策的灵活性。为提高政策实施的效率(效果),降低管理成本,各国注重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广泛使用激励政策,包括燃油税、碳税、补贴等,并与强制性措施相结合,构成“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问题是在中逐步加以解决的。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人们认识到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环境保护战略和政策发生重大转折,从单纯解决环境污染转向将发展与环保相协调,重视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和废物资源化。德国、日本等国相继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构想并付诸实践。发达国家的常规污染物基本得到控制;资源管理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目前关注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是全球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二是使废物处置更加经济有效。

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发达国家在不同时期遇到的几乎所有资源环境问题,我国都已出现并叠加在一起,缺乏成熟的解决方案。立足现实,我们必须合理地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的当前实际和发展趋势,该用价格杠杆的要用足、用好,该用制度的要建立健全,该用技术的要不断创新,促进增长方式和结构转型,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抓好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工作?

——建立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应将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因为结构调整及城市化模式转变带来的节约才是最大的节约。以信息化带动化,用高新技术、最佳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优先发展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可持续农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能源的高效、清洁与梯级利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

——走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重点发展“紧凑型、组团式”的城市群,发展绿色建筑和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污染处理设施,提高其运转效率,让人民有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建立公共主导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促进城市的理性(smart)增长。?

——倡导适度消费,形成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应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鼓励合理消费但坚决反对浪费;实现由注重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的减物质化的文化消费转变,从注重资本密集型的消费转向技术、知识和服务密集型的消费。?

(二)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

这是统一认识、协调步伐的重要保证。实现节约型社会的目标,应有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的政策激励和法规约束、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适用的技术支撑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都需要通过发展规划来落实,通过全面改革与配套措施来推进。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以落实发展观、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线,明确规定资源循环利用率、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资源生产率等指标,明确发展的重点和优先领域,突出转变增长方式和结构调整,突出改革和破除体制障碍,突出解决机制体制矛盾,完善政策和保障措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监管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各项目标和重大行动的有效实施。?

(三)完善节约型社会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健全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建立并完善经济激励与行政强制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行业、产品的资源能源消耗或效率标准体系。当前,应优先制定或完善以下制度。?

——资源产权制度。我国的资源产权管理主要遵循“谁开发谁受益”原则,但实际上资源开发或使用者并没有付出真实成本。同时,作为资源所有者的国家或集体,没有得到应有的收益;社会弱势群体也没有因资源开发获益或因生态破坏得到补偿。因此,国家应加强对采矿权等资源产权的管理,提高国家所有资源的使用税费,推进环境产权的有偿获得,完善资源初始产权分配、使用权交易制度,并建立资源开发的后转移支付制度。?

——资源定价机制。要放松资源价格管制,使资源价格真正反映其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十一五”期间,应加快资源价格改革步伐,并结合财税政策的配套改革,彻底改变资源低价状况,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为和社会的自觉行动。?

——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和标识制度。制定行业的综合和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标准,优先制定重点行业和产品的能源、水资源、土地消耗和污染物绩效标准,并提出实施时间表。这些标准同其他激励政策结合,可以发挥制约和长期目标的导向作用。?

——高能耗、高物耗、重污染行业及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应根据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要求,以及行业资源环境绩效标准,规定并实施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并配套高能耗物耗落后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的强制淘汰制度。?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这是一项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制度,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做出明确规定。执行生产者延伸制度必须同时考虑消费者付费原则,以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绿色采购制度。该项制度通过政府或企业的绿色采购清单,引导和培育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产品的市场,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入绿色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符合相同的环境规范和标准。?

(四)完善激励与约束政策,调动企业和公众的积极性?

财税政策应通过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的投资、政府补贴、税收优惠、收费等手段,起到优化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补偿外部不经济、增强研发创新能力等作用。强制性手段和经济激励政策相互配合,往往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根据资源环境绩效标准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超标企业进行经济制裁,对提前达标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以有利于强制性标准的执行。应特别重视政策的着力点,如果针对的环节不合理,政策的效果就会打折扣,甚至达不到预期效果。例如,针对需求管理的财税政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提高在城市中心区的道路收费或停车收费,可以有效抑制私家车的使用,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率。?

(五)加大自主研发力度,为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技术进步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推动力。应加强自主创新,建立科技支撑体系。重点发展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建设以此为导向的创新型国家。形成政府引导、多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研发投融资机制;重视专利技术的开发,加大政府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力度,强化节约型技术的自主创新,包括煤炭洁净利用集成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等,培育并形成新的节约型产品市场和竞争优势,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从资源依赖型向资源节约和创新推动型转变。同时,还应深入研究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科学问题,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为节约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

(六)加强宣传,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良性互动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的伙伴关係,也是世界各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各国首先明确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和良性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公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全过程;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发挥各行业协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共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保护环境而努力。?

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口号就能见效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通力协作。政府只有从建立制度和自身垂范等方面着手,才能形成自我运行和不断完善的社会性节约机制。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基本国情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弘扬民族优良传统,倡导适度消费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通过建立各级政府、企业与社会间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完善信息公开和共享制度,扩大公众参与渠道,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领域的监督、管理与咨询工作。通过全社会的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建设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