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贸易平衡趋势及其影响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晋平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一季度出现巨额贸易逆差除了投资增长过快、价格上涨等短期性原因之外,还有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等长期性因素以及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2004年对贸易平衡趋势的估计是,全年进口增长速度仍有可能高于出口,持续多年的巨额贸易顺差将大幅度缩小;短期的贸易逆差(外需减少)有利于缓解当前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压力,对实现增长目标的不利影响有限;在出现逆差并且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的条件下,应当着手进行汇率制度改革的准备并适度提高汇率浮动弹性。


关键词:对外贸易  贸易平衡  趋势分析



  2004年一季度,我国出现了高达84.4亿美元的贸易逆差。2004年全年的贸易平衡趋势如何,对宏观经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正在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在一季度贸易逆差的结构性因素分析基础上,对全年贸易平衡的可能趋势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作出估计,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贸易逆差的结构性因素分析?

 

  2004年一季度,我国的贸易逆差达到84.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多出74.1亿美元,增长7.3倍。影响贸易平衡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的结构性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首先,从国别结构来看,我国传统的逆差、顺差来源基本没有改变,但是不同双边贸易的顺差(逆差)规模明显扩大。如对日本、韩国、东盟、等贸易伙伴的逆差规模平均扩大了58.6%左右;对美国、欧盟、中国香港等传统顺差来源的顺差规模也平均扩大了35.6%(见表1)。这种趋势实际上早在2003年一季度就已经出现。?


  第二,从商品结构来看,投资品、基础材料和农产品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为一季度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根据海关统计,贸易逆差最多的10种商品包括电力机械、石油、金属矿砂、钢铁、专业仪器、特种专用设备、初级形状的塑料、有机化学品、油籽及含油果实、纺织纤维等,比 2003年一季度新增贸易逆差合计达到202.9亿美元,增幅达63.0%,相当于全部贸易逆差增量的2.74倍。?


表1  国(地区)别贸易差额结构

  注:南美4国指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GCC指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栏中,负号“-”数字表明逆差增加的金额;否则为逆差减少。** 栏中,“-”负号数字表明差额绝对值减少幅度;否则为增长幅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


表2  分商品的贸易逆差结构

  注:*栏中,有负号“-”数字表明逆差增加的金额;否则为逆差减少。** 栏中,“-”数字表明差额绝对值减少幅度;否则为增长幅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计算。


表3  按照贸易方式划分的贸易差额结构

 

  注:*栏中,有负号“-”数字表明贸易逆差绝对值增加的金额;否则为逆差减少。** 栏中,“-”数字表明贸易差额绝对值增长幅度;否则为下降幅度。?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海关统计计算。


  第三,从贸易方式结构来看,贸易逆差规模的扩大主要来自于一般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拉动。海关统计显示,2004年一季度,一般贸易逆差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3.0亿美元,增幅达1.4倍,占全部贸易逆差增量的98.5%。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贸易顺差虽然增加了30.8%,相当于全部贸易逆差增量的61.1%,为缩小当期逆差规模做出了贡献,但并没有改变整体逆差加大的格局。

  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对导致一季度贸易逆差大幅度扩大的结构性原因进行分析。首先,贸易逆差的增加实际上反映了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转移等长期性因素的影响。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国(地区)制造业的出口市场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随着这些国家的产业转移逐步加快,制造业出口加工基地也由本土转移到中国,来自投资主体国的大量原材料、零部件经过在中国加工组装后进入欧美市场,从而导致中国对欧美的贸易顺差和对投资主体国的贸易逆差同时趋于扩大。此外,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以制造业加工为主的定位导致对能源和基本原材料的较高依赖性,在国内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产业对来自海湾和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也会明显上升。这种趋势今后仍将长期持续,并有可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出现经常性贸易逆差的主要影响因素。?


表4  进口价格上升对进口增加的影响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主要进口商品量值统计计算。


  其次,贸易逆差规模扩大与国内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带来基础材料和投资品进口需求上升以及价格上涨等短期性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一季度,我国的投资增长速度达到43%,其中黑色冶金、有色金属、化学工业、电力等行业投资增幅均在50%以上。进口增长最快的商品都是投资增长和工业产值增长最快行业的中间投入品、产品和设备。除此之外,主要大宗原材料和能源进口增长同时受到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见表4)。如大豆、原油、成品油、氧化铝、棉纱线、钢材、未锻造铝及铝材、铁矿砂、初级形状的塑料等9种大宗进口商品进口价格同比平均上涨了15.4%。仅由于这一因素的影响,9种商品的进口净增加了34.7亿美元,占进口增量的40.3%。其中氧化铝、铁矿砂、初级形状塑料等商品的新增进口额中,50%以上是由于进口价格上涨带来的。在进口价格上升的条件下,如果同类商品出口价格上升导致的出口额增加超过因进口价格增加的进口额,部分商品进口价格上升并不会成为整体贸易逆差增加的直接原因。但是从一季度7种商品的进出口价格变化及其影响程度来看,进口增加额超过了出口增加额,表明这些商品进口价格上升是造成贸易逆差增加的直接原因之一(见表5)。根据海关统计计算,2004年一季度,大豆、原油、成品油、氧化铝、棉纱线、钢材、未锻造铝及铝材等7种大宗商品受进口、出口价格变化影响,贸易逆差增加了近9.3亿美元,占这些商品新增贸易逆差的17.3%。?


表5  大宗商品进出口价格变化对贸易差额的影响

 

  注:*栏中,有负号“-”数字表明逆差增加的金额;否则为逆差减少。** 栏中,“-”数字表明对逆差增加(减少)的负贡献率;否则为正贡献率。?

  资料来源:同表4。


  第三,贸易方式的变化是导致贸易逆差增加的原因之一,其中不能排除出口退税率下调因素的影响。2004年以来贸易方式的变化在出口中反映的最为明显,一季度一般贸易出口占全部出口的比重由2003年同期的42.2%下降为40.0%。这意味着一般贸易出口少增长了10.2亿美元,成为贸易逆差增加的直接原因之一。同时期,加工贸易出口比重提高了1.6个百分点,达56.3%。这一点在总体出口增速并未减缓的条件下表明部分出口已经由一般贸易转变为加工贸易方式。虽然加工贸易总体上仍然保持了贸易顺差,但是随着与出口相对应的中间投入品由国内采购转为进口,必然会成为总体贸易逆差增加的直接因素。如根据一季度数据的测算结果,加工贸易进口增长对全部进口增长的贡献率由2003年同期的28.8%提高到36.4%,仅此一项使得进口多增加了约47.4亿美元。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出口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是反映其国内采购率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2004年一季度这一指标由上年同期的68.8%上升为70.5%,说明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率降低了大约1.7个百分点,相关产业的国内生产减少10.6亿美元,相当于同时期全国增加值的0.8%。导致这种结构性变化的一个可以解释的原因是:在出口退税率平均下调3个百分点的条件下,为了回避国内采购成本上升的影响而增加进口采购,从而带来逆差压力的加大。?

  从一季度来看,出口退税政策对于出口总量增长可能产生的抑制效果并没有出现,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正在加大过去应退税款的清欠力度,企业周转资金较为充足;二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回避国内采购成本上升因素的不利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如果不能完全消除因退税率降低对国内采购成本上升的压力,一般贸易出口向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和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下降的趋势可能会继续存在,原有国内生产的零部件将可能被部分进口品替代。这种趋势对国内中间投入品产业和出口价值链的长期性影响值得关注。?


  二、对2004年全年贸易差额的初步估计?

 

  由于2003年下半年以来的国内投资需求增长强劲、物价上扬等进口刺激因素仍然存在,再加上关税水平进一步降低、市场开放程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预计全年进口仍将保持高于出口的增长速度。受其影响,全年的贸易顺差将大幅度缩小,并有可能转为逆差。但全年出现巨额贸易逆差的可能性比较小。一是由于运输效率、成本和出口与进口的相互依赖关系等市场因素对出口和进口之间过大的差距具有一定的自动矫正作用,如加工贸易在全部贸易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进口增长必然导致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加快。二是抑制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减缓相关材料和设备进口的增长速度。2004年以来,为了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和防止投资过热的进一步扩大,中央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性政策,其中包括提高商业银行差别准备金率,提高钢铁、电解铝、水泥、房地产等投资增长过快行业投资项目的自有资本金比例要求,暂停建设用地审批等。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到位和新的措施出台,宏观调控的效果将逐步显现。三是国际上普遍看好2004年世界形势,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将明显复苏。如根据世贸组织的最新预测,2004年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将达到7.5%(2004年4月7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比2003年提高3个百分点。这表明国际市场需求仍然将为的出口提供更多机会。从国内来看,以消费品行业为主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存在,对就业和经济增长的内在追求将继续推动出口增长,因此2004年的出口仍然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贸易逆差压力的上升趋势。综合来看, 2004年上半年可能会出现50亿~6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0%~15%和15%~25%的水平,全年贸易顺差将减少到50亿~100亿美元。?


  三、贸易逆差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调控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长期的巨额经常收支顺差造成人民币升值预期上升,升值预期的作用导致资本净流入的增加,并进一步推动升值预期的上升;由于货币市场美元严重供大于求,稳定汇率的政策操作带来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人民币货币投放迅速膨胀,在投资增长加快和市场需求比较旺盛的条件下,进一步推动了物价上涨趋势,并成为通货膨胀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贸易逆差首先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为维护国内稳定和企业保持国际竞争力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国内需求旺盛会带来经常收支的逆差,从而可以通过本币回笼自动减缓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在一季度的贸易逆差就具有这样的性质。在目前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供应快速膨胀和物价上涨明显提高的背景下,一季度一般贸易新增7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同比可增加大约600多亿元的货币回笼,大约相当于2004年3月底流通中现金(M0)的3.1%。可见,一定的贸易逆差可以减少外汇占款压力,对于抑制目前已经有所抬头的经济过热具有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海外净需求是GDP的组成部分之一。贸易逆差意味者海外货物净需求的减少,会对实现国内GDP增长目标带来相应负向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根据结构平衡法对可能出现的贸易逆差或者贸易顺差大幅度下降对全年经济增长形势的影响作出评估。?


  2003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货物海外净需求)减少了16.2%,按照GDP支出法的结构平衡关系(支出法GDP结构平衡关系:GDP=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海外净需求;?其中:海外净需求=海外货物净需求+海外服务净需求;?由于海外服务净需求数据获取十分困难,可以单独将海外货物净需求定义为“外需”并分析其对总需求的影响,简便起见将“海外服务净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定义为“内需”。),仅此一项因素的影响,GDP增长率回落了0.4个百分点。在2003年下半年部分行业投资过热已经有所显现的背景下对缓解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产生了积极效果。按照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估计2004年可能出现的不同规模贸易顺差(逆差)对GDP增长率的预期影响。根据测算结果(见表6),2004年全年如果贸易顺差减少为零,则为了达到7%的经济增长目标,内需(此处的“内需”是“投资需求”、“消费需求”、“海外服务净需求”等三项之和。其中服务海外净需求在支出法GDP中的比重在2000~2002年期间徘徊在0.25%~0.37%之间。本报告在此忽略了其可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应当增长8.8%以上,考虑到2003年内需增长速度为9.7%、2004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宏观调控目标等因素,应该说内需增长达到与经济增长目标相适应的速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可能性。总体上看,如果将7%的经济增长和最高9.7%(2003年水平)内需增长速度确定为约束条件,不超过1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仍然是可以承受的;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目标为8%,而且内需增长速度保持上年水平,则贸易基本平衡将成为确保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底限。


  按照前述全年贸易形势的估计,2004年贸易顺差将可能减少到50亿~100亿美元之间,受其影响,在内需不变的条件下总需求(支出法GDP)增长率将降低1.1~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为了弥补外需减少并实现7%~8%的经济增长目标,内需增长速度有必要达到8.1%~9.5%以上的水平。?


表6  2004年贸易差额与内需增长速度的对应关系

 

  注:根据支出法GDP的结构平衡关系计算,其中外需仅包括货物贸易海外净需求;内需除包括消费/投资需求之外,还包括服务的海外净需求。?


  四、政策建议?

 

  (一)如果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贸易逆差,市场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将会明显减弱,汇率机制调整的成本和压力减少。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考虑进行汇率制度改革:一是建立一揽子货币制度;二是提高汇率允许波动的幅度。?


  (二)贸易顺差的缩小,虽然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和通货膨胀的市场压力,但是对于解决我国与美国等国家之间的双边矛盾并不会产生明显效果。原因是贸易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因此,应当加强针对贸易顺差对象国的双边协调,增加来自这些地区的进口,以缓解双边矛盾。

?

  (三)即使在贸易逆差增加的环境下,不能采取人为限制进口的方法解决贸易不平衡状况。原因是这样做会影响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果,造成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扭曲,不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提高。较为有效的方法仍然是通过对投资过热行业的宏观调控,减缓市场对主要原材料、能源等相关产品的需求上升压力。?


  (四)对出口退税政策要有长期的考虑,需要通过增值税制改革,降低税收征管和退税难度,逐步实现符合国际规范的出口退税机制,减少国内采购成本上升对贸易结构产生的不利导向。目前来看,下调出口退税率是造成一般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方式转变和加工贸易国内采购率降低的原因之一。为了避免这种退税政策长期存在对鼓励通过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进口替代延长国内产业链条的产业政策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在增值税征管和退税监管手段得到改善的条件下,仍然需要考虑恢复多数商品的出口“零税率”制度。?


  (五)目前一种观点提出通过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方式改善国际收支状况。首先,近期外汇收支的巨额顺差与直接投资的关系并不大,主要来源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各种名义短期资本的净流入,是受市场波动等短期性因素影响的结果。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符合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由于短期因素的影响对长期性政策进行调整,不利于维护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并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