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外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的客观现实条件出发,探讨了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外因素。要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克服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诸多因素,全面贯彻落实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轨道。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国际贸易; 内外因素
一、经济增长方式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由经济增长的内容、决定经济增长的各有关主要因素共同决定的。经济增长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中心内容,是影响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经济发展的途径、道路和方法、形式的总和,也是经济增长目的和经济增长手段的统一。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经济增长中多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或经济发展模式的含义比较接近,是指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手段、方法、形式的总和,也是经济增长目标和手段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给经济增长方式定义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和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增长的方式,或简单地说,是指经济增长来源的结构类型。据此,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主要就是看经济增长是依靠哪些因素得以实现的问题。
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对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就无从谈起。经济增长主要反映社会物质财富的变化,而经济增长方式则侧重于对引起这一变化因素的分析。通过对经济增长思想和理论的研究分析,不难发现,早期的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是劳动,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让位于资本积累,到了新古典增长时期又让位于技术进步,接着是知识积累、人力资本溢出等,归纳起来,劳动和资本积累投入数量的增加是粗放型增长的主要动因,而技术进步成为集约型增长的主要动力,制度则是影响经济增长直接原因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纳得出劳动、资本积累、知识积累、技术进步、经济体制等制度因素、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和源泉,这也是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方法,是研究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出发点。
二、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部因素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受到思想观念陈旧的影响。思想观念的陈旧主要体现在几个主要的方面。首先,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的认识上,缺乏危机感和长远的战略性考虑。改革开放后,我们提出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但国际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其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过多使用国际资源还会引发一系列国际纷争。其次,简单地把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同起来。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表现为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扩张,而经济发展的涵盖面要大得多,还包括经济效益、人民生活实际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等丰富内涵。再次,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在认识上是一致的,但关于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2、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会受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存在一般规律性。我国经济过去的发展阶段及刚刚进入的重化阶段决定了其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带来补偿性的、填补空白式的快速增长,粗放式增长的主客观条件都非常具备。90年代中后期开始,“买方市场”出现,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增长面临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的约束。政府开始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时期增长依然保持了较高的速度。主要靠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的投资带动,国债投资基础产业带动,及产品出口的带动。地区差别显现以后。东部发达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的示范者和火车头,中西部加大开发力度进行追赶,也成为经济增长强大的推动力。外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非常重要。这一时期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依然没有转变。2002年下半年开始,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重化工业带动下的新一轮增长正在启动。处于高增长的主导行业主要是住宅、汽车、通讯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行业,主要是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建材、化工等;以上两个方面又拉动了电力、煤炭、石油等能源行业的增长。在这种增长格局中,快速增长的行业大多数属于重化工业。要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资源、能源短缺、污染加剧的矛盾,既不能抛开重化工业阶段的规律性特点,又不能对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污染的加剧视而不见。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加快产业调整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利用后发优势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全面改造、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以全新的方式和更短的时间实现新型工业化。争取在某些行业、某些项目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老路;反过来,通过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来保障经济顺利经过重化工业阶段,尽可能地缩短重化工业阶段的时间。因而,政府决策中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凭借主观意志,而应根据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阶段,尊重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树立阶段性目标。
4、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受到经济体制的制约。与发展观念、基本国情、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相比,经济体制和运行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制约性更大;这种制约性不仅反映在微观层次的经营机制上,而且体现在宏观层次上的经济调控手段上。首先,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不清晰、所有者缺位,成为企业追求高投入、高产值、高速度的主要诱因。在过去的二十多年的改革中,政府几乎是倾其全力试图攻克国企改革难关,从早期的放权让利、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到近期的股份制、企业制度,可以说尝试了各种可能的改革方案,但国企的产权制度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善。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只能以整体面目出现的单一公有产权模式,使国企产权不清晰,企业经济效益低下。其次,企业的投资自主权、资产处置权、机构设置权、干部任免权和外流自主权等经营自主权仍未完全落实,致使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制订计划时仍把上级指令作为选择依据之一,企业在遇到生产经营困难时不得不在找市场的同时更多的又找政府解决。再次,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确定和选聘仍主要是非市场性,其激励方式主要是升迁,而企业经营者非市场选择使其缺乏来自所有者以及经理市场的竞争形成的退出机制的约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诱致了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偏差,即企业经营者不能从切身利益的内在激励和资产经营责任的外在约束及监督中,形成规避风险,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反而主要通过拼设备、拼资源、拼消耗的方式来追求聘任期的政绩。另外,国有企业的体制问题不仅决定了自身经营机制的缺陷,而且对非国有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部因素
1、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渡依赖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随着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使我国企业依靠自身的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结构、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受阻,面临着国际资本竞争的压力,被动服从于跨国公司利益。可以通过利用外资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我国企业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主要依赖于自身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非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生产技术扩散、传播、示范等外溢作用不理想。而且各地在引资、用资过程中都存在片面地追求引资的规模和速度的现象。首先,不重视引资的质量和结构,外商只是将传统技术、传统产业部门甚至对环境有污染的部门转移,而核心技术依然留在本国内,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我国,加重了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其次,不重视国内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引资后逐步失去话语权和主动性,忽略了通过引资提升自己的内涵和价值。
2、国际贸易自由化加剧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加剧结合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渐进性和长期性,同时又具有必要性紧迫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积极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又要继续开辟适合于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成长期,我国的人口因素决定,在加快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合理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长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国际比较优势产业。在进行生产技术型或技术结构政策的选择时,既要注意积极推进集约型增长方式,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要根据我国实际的人口结构变化的趋势,继续发展和开辟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与狼共舞”,尊重接受国际贸易竞争规则,又要通过国内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措施,从容面对世界工业重组的局势。
:
[1]台世强,李杨.关于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6,12:29-31.
[2]刘成碧.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长期性[J].理论视野,1997, 5:56-58.
[3]黄元山.探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J].清江,2006, 1: 25-27.
[4]赵晓.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J].北方经济,2006, 7:36-38.
[5]常修泽.中国新发展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理论参考,2006, 4:45-48.
[6]薛萍.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J].经济,2006,10: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