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发展贡献评价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范霄文 焦斌龙 时间:2010-06-25

  〔摘要〕 为了客观评价文物资源对山西的贡献,必须设置一套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这个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测算,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小,但由文物产业及其文物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可轻视。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资源发展战略,对山西经济的腾飞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山西,文物资源,评价指标,经济贡献

  
  ?确定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贡献指标体系的关键在于明确评价的视角,本文将从提供就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及对当地收入贡献的角度,来构建文物资源对经济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并将以文物产业为对象来评价文物资源对经济的直接贡献,以文物经济为对象来反映文物资源对经济的完全贡献。
  
  一、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发展贡献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的基本思路。参照国际组织WTTC关于旅游对经济贡献的测算方法,将文物对经济的贡献分为由文物产业所产生的直接贡献和由文物经济所形成的完全贡献。在本文中,文物产业对经济的各种影响即指文物对经济的直接贡献,文物经济中除掉文物产业部分对经济的贡献即文物对经济的间接贡献,文物经济对经济的贡献也即文物对经济的完全贡献。指标体系的构建将围绕文物产业和文物经济,分别设置反映就业、经济发展水平及收入的指标来评价对经济的贡献。
  一国(地区)经济产出水平是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净值四个变量决定的。在投资、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净值给定的条件下,产出水平还受边际消费倾向影响,也就是说消费是内生性变量,它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而消费指标的内生性又直接引发了支出的乘数效应,即1元的消费给国民经济所带来的产出要大于1元。文物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其消费支出与其他消费支出一样对经济产出有着乘数效应,在测度文物对经济贡献的同时,应考虑到文物消费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在实际中,可通过设置文物收入产生的增加值比例来文物对经济的乘数效应。文物收入产生的增加值比例是指文物业创造的直接产出在当地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及地方税收等形式而存留在当地的货币收入占总的直接收入的比例。这一比例越大,乘数效应越大。
  (二)可行性分析。目前山西省文物局每年都编印“山西省文物业统计资料”,已经统计出文物产业的增加值、文物产业从业人数、文物产业总收入,目前指标设置中需要测算的是关于文物经济的指标,这也是研究的难点之一。因为文物经济是我们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时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统计资料。但由于文物资源对经济的影响具有连带作用,特别是文物景点旅游、对文物的维护等活动对于各行业会带来直接与间接的影响,其影响波及到各个相关行业,要想真实全面地反映文物业对经济的影响,就必须充分考虑这种影响。鉴于文物业目前的统计资料,为了在可行的基础上测算出文物对经济的贡献,本文将以文物景点旅游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来扩展文物产业——文物经济,并通过现有有关旅游统计资料来推算文物经济的相关指标数据。
  (三)指标体系设置。(1)基础指标。文物产业增加值、文物产业总收入、文物产业就业人数、文物经济增加值、文物经济总收入、文物产业关联经济总收入(文物景点旅游经济)、文物经济就业人数。(2)经济贡献指标。文物产业增加值贡献率、文物经济增加值贡献率、文物产业就业贡献率、文物经济就业贡献率。(3)乘数效应指标。文物产业乘数效应、文物经济乘数效应。
  
  二、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评价
  
  以前文的理论为基础,以完整的测量文物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的指标体系为依据,对文物资源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进行具体地测算。测算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据基础,但文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核算行业。在我国现行的核算体系下,文物业只是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来进行核算的,因此,对于文物对山西经济贡献的定量测算只能依据相关行业的资料进行推算。在测算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山西旅游局和山西省统计局编制的《山西旅游经济综合影响的评价》的一些研究结果,借助于其中的一些评价结果,对文物经济增加值、文物经济总收入及文物经济就业人数进行了测算。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采用2002年和2004年的相关资料,进行指标及方法的测算评价。
  (一)基础指标测算
  1.文物经济增加值测算。文物景点旅游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既与旅游景点数有关,也与接待人数及门票收入有关,但由于门票收入在文物产业中已有核算,所以,从对经济的连带效应出发,我们主要从接待人数来估算因文物开发利用所产生的对经济的影响。由于文物景点与风光景点是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根据山西省旅游局公布的117处主要旅游景点统计数据,采用专家评估调查得出,文物景点旅游对经济的间接影响是旅游经济间接影响的60%来测算其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山西旅游经济综合影响的评价》所得到的结果,2002年旅游对经济的完全拉动是88.91亿元人民币,因而可得:文物景点旅游对增加值的拉动为88.91×60%≈53.35(亿元)。文物经济增加值=文物产业增加值+文物景点对增加值的拉动,即:53.35+0.51=53.86(亿元)。
  2.文物经济总收入测算。根据《山西旅游经济综合影响的评价》所得到的结果,旅游业总收入为126.51亿元,根据以下公式可估算:文物产业关联经济总收入=旅游总收入×60%=126.51×0.6=75.91(亿元)。文物经济总收入=文物产业总收入+文物产业关联经济总收入,即75.91+1.35838=77.26(亿元)。
  3.文物经济就业人数测算。根据《山西旅游经济综合影响的评价》所得到的结果,2004年旅游业完全提供的就业岗位93.3万人,则可得文物经济就业人数=文物产业就业人数+文物产业关联经济就业人数,即0.3862+93.3×0.6=0.3862+55.98=56.37(万人)。由此可知,文物经济2004年可以为山西提供56.37万人的就业机会。

  (二)文物资源对山西贡献评价
  
  
  这意味着对文物经济每支出1元,就会给山西经济带来3.30元的消费支出。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测算评价,2002年文物产业虽对山西经济的直接贡献只有0.025%,但考虑其对经济的连带作用后所得到的文物经济增加值是53.86亿元,文物经济对山西经济的完全贡献达到了2.67%,其间接的连带作用可见一斑。而且由文物产业拉动的文物经济可以为山西提供56.37万人的就业机会,对山西的就业贡献率为4.02%。对文物产业每支出1元,可给山西经济带来1.6元的收入;对文物经济每支出1元,则可给山西经济带来3.30元的收入。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虽然文物资源对山西经济的直接贡献相对较小,但由文物产业及其文物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却不可轻视,所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文物资源战略对山西经济的腾飞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文物观念,形成全新的文物观,注重对文物活动经济贡献的挖掘,加大文物保护投资,探索有效、合理的文物开发利用方式,进一步提高文物工作对经济的贡献率。
  
  :
  〔1〕籍振芳.山西业发展战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1).
  〔2〕张慧霞,刘斯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
  〔3〕白风峥,李水萍.对山西发展旅游业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