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定价模型探索
【摘要】 随着人民“看病贵,看病难”的呼声日益高涨,药价贵一度成为两会热点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药品行业的基础上,探询了药价虚高的原因,由此引申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药品行业定价模型,以期望对解决医药虚高问题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药价虚高 以药养医 政府定价
一、药价虚高原因探寻
1、现行流通链的形成
(1)计划模式:1949年后。这一时期,补偿的主渠道是财政补助,药品加成收入位次。药品流通渠道非常的烦琐,其所提供的医疗保障水平低。(2)混乱模式:从1979年开始,医疗卫生体制的弊端已充分暴露。医疗机构和药品营销之间的回扣、折扣促销和处方促销产生了大量“灰色利益”。此时医院的收入来源有三个:一是国家财政补助;二是服务价格收入;三是药品加成收入。(3)以药养医模式:也就是现行的模式。这一时期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国企改革。给医院的财政补助水平相对下降,服务价格大多低于成本,医院的来源主要是靠药品的利润。因而,“以药养医”的模式与药价的虚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药价虚高原因探索
药品从出厂流经各级代理商,再通过招标机制进入医院,最后到达患者手中,这便是药品到医院的基本流通链。但看似简单的流通链,在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和15%加价的政策下(即卖价可以在进价的基础上提高15%),医院不得不选择高价药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形成“虚高价一”;而代理商为了打通药品的销售渠道,则通过回扣方式买通医院。药厂研发能力下降,生产成本得不到控制,这又形成了“潜虚高价”这三个虚高价便构成医药最终虚高的来源。具体用两条药价链来表示如图1、2所示:
在药品行业中实际上存在两条药价链。一条是实际链,一条是账面链。这两条链中的药品价格均指同一种药,药价均来源于实际情况。实际链中这种药的出厂价为20元,一级代理商自留10元利润,以30元卖给二级代理商。二级代理商把“灰色利益”都加到药价中去,以80元进入招标机构。招标机构加5元招标成本,既为85。最后在国家15%的加价政策作用下,药品到达患者手中为98元。但是,国家对各级代理商的利润是有严格控制的,那么这一切又是怎么实现的呢?由此便引申出了账面链,即厂家为了配合代理商工作打开药品销路,他们在出厂时就把中间灰色利益算了进去,由此出厂价就变成了60元,接下来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显然,60元的出厂价是一个虚高价,这是不合理的。
由此可见,药品行业虚高价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规定的15%加价政策,使得医院在同类药品中选择价高的药品。二是国家规定的自主定价政使得厂家高标价得以实现。这两条便构成了药品行业虚高价的根本原因
二、政府定价P的提出及可行性论证
1、P的提出
由此看来,要解决药价虚高问题,医院的15%的加价政策应该被取消,这样医院便没有了选择高价药的动机;同时,企业也不应该被赋予自主定价的权利,而应转变为政府对药品行业药价的评估。但直接为企业的药品定价,企业间势必缺乏竞争机制。由此,假设政府通过制定终端价使药价得以控制,又间接调控药企的,那么问题是否可以得到解决呢?在降价的同时,要充分考虑政府的能力问题。同时,不能因为降价而限制了药厂的发展。所以,应在政府定价以后,考虑到医院、政府、厂家,此方案是否依然具有可行性。为提出政府定价P,先引入市场规制模型(见图3)。
2、市场规制模型的引入
(D)P:社会总体对某种药品的需求曲线;AC(Q):单位企业生产该药品的生产曲线;O’代表该种药在市场上的总需求;对应的q为平均每家企业的生产量,相应的有平均生产成本AC;若有另一家企业的进入,那么平均每家企业的生产量减少到q’,相应的有一个平均生产成本AC’;Y为出厂价.
现对模型做一点改变:将出厂价Y改为政府制定的终端价格P。目的在于政府制定了医院的药价,也控制了企业。最终实现降价的目的。
3、可行性分析
其一:正是因为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医院才需要从药品上获得利润维持生存。也才出现了药品行业的虚高价。因此,在解决药价虚高的前提下,首先就考虑到国家投入不足。因此M1作为模型提出的前提条件而得到满足。
其二:通过医院和药厂的博弈,条件M2得到满足。在讨论医院与药厂的博弈时,牵涉到四个利润极限的。医院厂家各自的利润上下限。为了说明问题,依旧用以前的药价链来举例。先假设P为58。药价链中药品出厂价为20,据数据显示,厂家的出厂价中必须有25%到35%的利润空间,否则,药厂将无法维持生存,由此药厂利润下限为20-6=14元。医院从药品获得的收入为13,医务人员获得回扣为40。据统计数据得医生平均收入为2000-3000,加上回扣平均升高一倍4000-6000。假设国家控制平均工资在3000-4000,也就是相当于医生少拿一半的回扣。那么医院需要维持费用为13+20。如果再国家投入10,那么患者只需为医生的工资买十元的单,医院利润下限为b=13+10=23。由于P已经确定,而出厂成本为14,因而,两者的共同分配的利润空间已经确定为44元。所以药厂利润上限:44-23=21;医院利润上限:44-6=38厂家实际利润=6+a;医院实际利润=23+b。6和23分别代表了厂家的生存维持,和医院的生存维持。而a和b则给了二者一定的伸缩空间。a和b的多少则有二者博弈的结果来确定。如此,医院的利润被政府控制在了一个范围之内,也就保护了患者的利益,但同时医院依旧可以维持生存。
由以上分析综合可得:由于政府制定了定终端售价,医院对厂家的选择,促使了低生产能力,高成本,缺乏竞争力的药厂被淘汰,解决了药品行业仿制药成风,无法与国外高端药品市场竞争的问题。另一方面,医院与厂家之间通过利润上下限互相制约,使得各自保证基本生存的利益得到基本维护,同时政府定价所留空间的大小又给了二者伸缩的空间。最后,政府定价时,可以而且允许充分考虑财政承受能力。投入多,那么,患者就可以少分担一些,而投入少,那也将牺牲患者一部分利益。但无论如何,药品价格与以前相比,已经不存在虚高价了。因此,以上分析论证结果表明,政府定价P是现实可行的。
三、药价P的具体模型的制定
P=Y+机动价格
P为政府制定的终端售价;Y为政府对出厂价的评估,这一部分由归制模型来完成;机动价格=医院的利润下限(m)+伸缩利润空间(n) 。
Y的定量确定:
Y=A+BX
A和B的最小二乘估计
A=y-Bx
其中xi为某种药第i年的需求量;yi为某种药第i年的价格, y ,x分别为近n年的平均价格和平均需求量。在此利用回归分析可以得到A,B的值,从而知道某种药的年需求量Q,便可以估算出出厂价Y=A+BQ。(当然,此处的yi是非虚高价情况下的价格)
(1)m的定性确定:利润下限m主要考虑的是医院应从药品上面得多少投入才能够持生存。国家投入多,患者就负担的少,医院就不需要从药品上获得如此多的收入来维持生存,这样m就小些;相反,政府财政不足,患者就要为医院买单,m就高些
(2)n的定性确定:假设国家想要控制药品市场的,那么n可以定少一点,医院和药厂分配的利润总合也就少了;反之,如过想要刺激药品行业的发展,那么n可以适当调高,这样厂的伸展空间也就被政府通过P确定。
关于模型做几点说明:本模型只是针对药价虚高拿出了一个总体解决方案,实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P需要做很多工作。Q的确定需要进行统计预测。m和n如何建立在充分了解医院运营情况和药厂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定量分析结果为定性分析服务?但无论如何,本模型在理想状况下可以通过P的作用来控制药品流通链各方,因此再结合实际也必能为解决药价虚高提供一定的价值。
四、结论
本文中的P是在充分考虑了财政投入不足的现实前提条件下提出的.事实上为了保证医院的生存,患者依旧需要为医院费用买单.但和原来相比,患者不需要为回扣买单,而政府则需要对医生的工资进行投入。但是在本文中,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譬如,药价提高了,医院的服务费也会相应抬高,政府要怎么控制和解决这个问题。而且笔者认为,只要让医院赋有赢利性的话,那么总还是会有医院的利益和人们大众利益的冲突矛盾存在。不过,本文所提供的方法,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政府在定价时会要求做大量调研工作以取得药品的市场量,用于估计P的合适的出厂价等一系列数据。总体来说,药品费用还是降了,患者负担得到了减轻。随着国家的发展,投入的增加,药品行业的问题会得到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呼声也会随之消失。
【参考】
[1]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M],华夏出版社,2004.
[2]贾俊平:统计学[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孟光兴:我国药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的规制理论分析[J],中国药房,2005(22).
[4]饶克勤: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2(12).
[5]邢少文:药品定价内幕调查[N],第一财经日报,2005-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