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建宏 时间:2010-06-25

[摘要]在新地理理论中,运输成本通过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来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的分布。物流的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一方面促进区域经济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经济由集聚中心向外围扩散。通过发展现代物流,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的集聚、扩散与再集聚、再扩散,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化。

  [关键词]运输成本;经济集聚;现代物流;区域经济发展;新经济地理
   
  一、引言
  
  现代物流通过信息、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诸要素的集成,将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各个行业和部门有机融合起来,有效地减少流通环节,简化信息流通渠道,节约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成本,提高社会流通设施及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从传统的理论来看,现代物流可以有效地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新的产业的形成,改善和提高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在新经济地理理论(New Economics Geography)的视角下看,现代物流的发展还有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的作用。现代物流系统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体系,整合了传统物流的各种功能,既降低有形的社会生产和流通成本,也减少各组成要素之间的摩擦和交易成本。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降低运输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改变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力量对比,促进区域经济在少数区位集聚增长的基础上向周边及其他区位扩散和发展。
  
  二、新经济地理理论视角下的区域经济空间集聚
  
  按照新经济地理理论的观点,经济集聚是经济发展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这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全球范围看,发达经济活动主要集聚于西方发达国家,落后的发展家沦为世界经济的外围。从一个国家范围来看,高效率的活动也总是集聚于少数地区。从一个区域范围看,主要经济活动也是集聚于少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经济集聚是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三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Krugman(1991a,1993a,1998)认为,在存在运输成本(包括有形运输成本及各种无形的交易成本,以下统一称为运输和交易成本)、规模经济和要素流动的前提下,经济系统存在着经济空间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两种不同的力量的对比导致经济在空间的集聚或扩散。
  第一种力量是经济集聚的向心力。由于运输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厂商一般会选择市场需求较大的地方作为生产区位,于是该区位的劳动力需求增加,从而市场需求也随之进一步扩大,产品就近销售节约大量运输和交易成本,该厂商利润增加,激励其他厂商的生产也定于此区位,形成“需求关联”。当众多厂商集聚于此区位,集中供货、库存减少以及中间投入品的运输成本减少,使得库存成本、原材料和中间投入品的价格降低,厂商的利润增加,进一步吸引其他厂商集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大量的厂商定位于此区位使得该地市场所提供的商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在本地购买众多商品节约不菲的运输和交易成本,吸引更多劳动力集聚于本区位,市场名义工资率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下降,厂商的利润增加,更多厂商被吸引到该区位,形成“成本关联”。 “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构成了经济集聚的向心力。
  第二种力量是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在众多厂商集聚于该区位的过程中,随着外地厂商不断迁往该区位,厂商间的产品竞争加剧,本地厂商需求减少,边际收益下降,厂商利润减少,抑制进一步的集聚,产生“市场挤出效应”。在厂商和劳动力大规模集聚之外,还有大量的消费者分散于各地,形成了众多具有一定消费能力和规模的市场,对集聚区竞争激烈的厂商构成了不小的吸引力。一些厂商从集聚地迁往其他区位,以低程度的竞争满足一定范围内的消费者而获取利润,形成“需求分散效应”。大规模的厂商集聚使得本地房价和地价上涨、堵塞、公共资源告急,导致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上涨,本地市场名义工资率上涨,一些厂商从集聚地迁往其他低工资区位,享受廉价劳动力带来的额外利润,产生“要素成本效应”。“市场挤出效应”、“需求分散效应”以及“要素成本效应”构成经济集聚的离心力。
  一般而言,如果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大于经济集聚的离心力,区域经济在空间上就会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发达工业在少数区位不断集聚并逐步成为区域的生产制造业和商业中心,而区域内其他地方则成为从事农业和采掘业等低效率生产的外围。由于经济集聚的自我强化,生产制造业和商业中心越来越富裕,外围地带越来越贫穷,区域内部经济不平衡发展,最终形成两极分化的态势。当经济集聚的离心力超过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原有的经济集聚就会发生改变,在向其他区位扩散的同时进行新的集聚。其他区位受到原经济集聚中心的经济辐射和推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如此累积循环,逐步带动区域内其他地区的发展。
  
  三、现代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
  
  1.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集聚,培育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根据经济发展的,一个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不可能在区域内部各个地方同时起步同水平发展,只可能在少数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方集聚发展。经济集聚最初的形成有着比较复杂的原因,可能是区位优势,也可能是原因,还可能是偶然的原因。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的,运输和交易成本始终是其中关键的因素。在运输和交易成本都很高的状态下,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非常有限,每个厂商只能分散在各处,以很小的规模为很小范围内的消费者服务,经济发展呈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低水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整合区域物流资源,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强化“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在经济集聚向心力的驱使下,资金、厂商、劳动力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源都被集聚到特定区位或城市,通过自身的累积循环,该区位或城市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也即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2.物流可以调整和优化区域集聚,进一步增强和壮大原有的增长极。经济集聚的结果是双重的,在产生集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能引发集聚不经济。在集聚经济向集聚不经济转化的过程中,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发生力量对比的变 化,经济集聚因此而变得不稳定。通过现代物流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进一步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强化“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增强经济集聚的向心力。化解经济集聚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诸如非贸易品价格居高不下、环境污染以及拥塞等成本引起的离心力,以防范已有经济集聚中心的衰落。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物流体系中的系统、通讯系统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一部分不堪承受激烈竞争、拥塞和高额生产和生活成本的厂商、劳动力和产业可以从中心区搬迁到与原集聚区联系相对紧密的新的地带和区位实现新的经济集聚,从而转移经济集聚的规模过大的压力,使原集聚区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不断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从而提高原经济集聚的层次和功能,使区域经济增长极蓄积更大的经济辐射和推进能量。
  3.发展现代物流可以促进区域经济集聚中心功能向周边和更远的地方扩散,形成以大都市为主体的城市群,提高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来说,经济集聚发展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最终实现均衡发展的过渡。在化初期和中期有意识地引导经济集聚和培养经济增长极,是推动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当经济集聚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以后,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就具备了强大的经济辐射和推进能力。在这个阶段,现代物流又成为经济增长极向周边和更远的地方实施经济辐射和推进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首先,通过现代物流的体系,将经济集聚中心的一些经济功能向其周边扩展,培育和发展适度的卫星城市,形成都市经济圈和城市群,从而将经济向外围进一步推进。其次,沿着交通运输线和物流网络扩散都市绵延区经济功能,逐步在高速路口、火车站场、航运港口及航空港口形成新的经济聚集,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最后,以现代农业物流为依托,大力发展小城镇集聚劳动力,以扩大地区市场需求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吸引和主动接受发达地区及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各个层次经济增长极的经济辐射。
  4.发展现代区域物流可以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有效地降低区域之间的贸易成本,有利于经济在一个或几个少数区域率先集聚发展,继而最终扩散到其他区域,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均衡发展。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这个层面,经济集聚和经济扩散与区域内部的运动是一样的。在区域之间运输和交易成本非常高的情况下,跨区域贸易往来难以实现,经济活动分散在各自区域范围内。通过发展区域物流,在一定程度降低运输与交易成本,其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区域“需求关联”、“成本关联”和“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就会得到加强,其他区域的资金、厂商、劳动力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源都被吸引到该区域形成经济集聚。通过自身的累积循环,该区域逐步成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当经济集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通过现代区域物流的发展,经济增长中心的经济辐射和推进功能得以发挥作用,经济发展不断由中心区域向周边及其他外围区域扩散和形成新的经济集聚。于是,该国或地区就产生众多经济增长中心,都市经济圈、交通经济带和城市群构筑成发达的经济发展网络体系,区域之间最终实现均衡发展。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内部经济差距是发展家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国经济也出现了集聚发展的态势。就区域之间而言,经济的增长主要集聚于沿海和发达地区。就区域内部而言,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集聚于省会及少数中心城市。范剑勇(2004)实证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沿海地区不断产生资金、厂商和劳动力的集聚,已经成为我国的高水平的制造业中心,而中西部地区则成为主要从事低效率农业和采掘业生产的外围地区,中西部与沿海地区经济差距逐步扩大。采取有力措施以避免“中心一外围”、结构在我国的长期存在,发展现代物流显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和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必须进一步打通以基本交通运输干线为基础的若干物流通道,在部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建立区域性物流中心,在全国城乡范围内基本形成现代交通和物流网络体系,构筑交通经济走廊,促使沿海发达地区集聚的部分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城市经济向周边和农村发展,以改变我国经济绝对集聚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的失衡格局,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