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策略及突破
一、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
1.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仅以人均道路面积来言,截至2004年底,我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为10.3平方米,其中人口百万以上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的人均道路面积也仅为发达国家大城市如伦敦,纽约和东京的1/3左右。而且,我国大城市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扩展的过程中,新建道路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串反而略有下降,同时由于原因,市中心地区的商业、办公用地集中导致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
据预测到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5500万辆左右,而私人轿车比其他交通方式需要更多的道路用地,其人均占用道路面积是自行车的3倍、大型公共汽车的10倍左右。美国交通结构为适应小汽车交通迅猛增长,交通设施占地约为市区用地面积的30%~40%,而针对城市人均可利用面积极小的国情来说,大量增加交通设施是难以实现的,不可能无限度增加道路密度。因此,调整交通设施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长期矛盾,需要从调整交通结构,加强交通管理人手。
2.交通结构失衡
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典型的交通结构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占较大比重(5鲈/o以上),多种交通方式并存。这种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特征是由城市用地形态、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道路交通条件所决定的。我国城市的用地形态模式多为中心外扩密集布局,其用地紧凑集中,人口密度大,居民中短距离出行量所占比重较高,平均出行距离较小,这在客观上为步行和自行车在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根据对国内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出行调查资料分析,交通结构失衡是普遍现象,步行约占1/3,公交出行比例能达到20%的城市屈指可数,自行车出行约占出行总量的一半,其他机动车出行约占10%左右。
3.交通管理弱化
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城市交通管理体制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在城市交通的许多方面,现行的机构设置和职权划分不清,经常发生机构重叠、职权交叉。城市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但现有的众多机构之间缺乏必要的横向协调,从而妨碍了交通规划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而且,政府几乎对城市交通的所有领域都直接负责,包括规划、财政、建设、经营、立法,造成政府同时承担出资方、经营方、管理方和使用方的角色,无法真正在城市交通中起到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先进的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和交通设施,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这影响了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
4.居民出行选择构成不合理
出行选择其实是出行者在特定交通环境下心理和行为的综合反映。出行选择需要考虑的内容有很多,如出行时间、出行费用,延误时间、道路状况、道路拥挤程度以及天气状况等。居民出行选择的不确定性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交通参与个体和不同交通工具的不同特点:其次是交通系统的容量和承载力水平,最后是交通的局限性。出行者会选择可能的总出行时间最低或者总出行成本最小的交通方式。而公共交通网络缺乏整体性,站点、线路设置不合理,各种公交方式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等,表现在准时性差和运行速度低、舒适性差,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居民出行对公共交通工具的选择。而个体交通的舒适性、步行距离短等优势,更符合社会发展后居民对交通出行的高质量需求。据资料表明,北京市民采用公共交通方式的出行率不足30%,上海市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合计出行比重从1986的24%下降到1995年的17%,2004年仅回升到18.5%,而公共交通乘客大多数是转向了自行车。
二、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构想
多年的实践证明,道路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交通量发展的速度,现有的交通结构难以满足加快发展的交通需求。以北京为例,北京现有的道路面积率是10%,可发展空间很小,因为城区内土地有限,而土地资源对道路资源的扩张是一种硬性的约束。因此,不改变传统的规划思想,不改变传统的城市道路交通结构,就不可能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交通问题。
城市交通绿色化是一个涵盖了城市交通的政策制定、城市总体规划、交通设施建设以及科学先进的交通管理方式的综合系统。它从微观层面上讲是要满足交通个体的出行需求,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宏观层面上是要在一定限制因素制约下,满足城市范围内交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绿色化交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交通运输的每一个环节和相关要素,从人、车、路 (基础设施)到交通环境,交通组织、交通管理乃至其所处的整个社会系统。由于城市交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社会性,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体系的形成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推动,要在政策法规、交通规划、技术标准、经营规则以及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的协调和宏观调控,避免各种运输方式以自我为中心,各自规划、重复建设,最终导致系统总体效率降低、成本增多和资源浪费。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构想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分为交通设施规划和发展政策规划。前者包括路网、枢纽建设和结点、通道布局,后者包括交通设施建设和土地利用政策,以及交通结构合理化,鼓励公共交通,限制私人交通,合理选择非机动车出行方式等具体内容。
(1)交通设施与土地利用协调。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实质上反映了土地利用与交通设施的关系。一方面,土地利用是交通生成的主要决定因素,土地利用的状况将决定对交通设施的需要,所谓交通疏散型(SOD):另一方面,交通设施的供给则改变了土地使用本身的可达性,并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发生改变,所谓交通引导型(TOD)。两种模式均有其各自的生命力,当前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正经受着经济快速增长、土地市场形成和高效能交通运输需求带来的巨大压力和冲突,协调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的关系需要通过政府干预来实现。
(2)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单一的交通方式不能适应不同出行个体的交通需求,这是由长期以来的城市用地格局和不同的收入水平决定的。搞好各种交通方式的综合发展和协作,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应的交通方式,增强城市交通生产力,是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状况的有力途径之一。交通方式的协调还表现在一体化综合运输体系的构建中,由于很多城市在设计和规划时对整个城市的综合交通考虑不周或缺乏理论指导,导致枢纽布局不合理,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出现的恶性竞争和复杂的用地冲突,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设置统一协调多种交通方式和土地利用关系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必要的。
(3)交通结构优化。交通结构的确定应避免地面道路资源的枯竭,并在适当的时机建立大运量客运交通方式,同时交通结构要具有多样性,有利于城市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交通结构优化应是政府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我国大城市的特点,建议采用轨道交通为主导,或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并重的模式。
2.城市交通发展政策
政府在城市交通中的多重身份,致使它在制订政策时很难确认是否代表社会大众的喜好,所以在交通政策制定中应当摆脱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化偏好,甚至牺牲小部分部门利益,按照简单多数规则,首先满足大多数公众的权益。
(1)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应着力发展和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交通需求,改善城市交通日趋拥堵状况,对于特大型以上城市应突出轨道交通在解决大流量乘客出行的重要作用,支持轨道交通发展。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应积极推行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体系,包括为公交优先策略提供可行、可操作的措施和政策,重视城市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方便各种交通方式的换乘等。
(2)提高城市交通管理的地位。先进的管理手段,可行的管理策略是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的必要支持。交通管理智能化、信息化和人性化能够在当前城市路网容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3)政府对出行选择行为的引导。影响城市出行分布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城市的性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交通的技术水平。合理引导城市居民出行选择行为,政府一方面要完善城市的布局和功能分区,调整出行产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另一方面制定合理的公共交通价格政策和财政补贴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加强城市交通的市场化运作,积极拓展投融资渠道,将公共交通作为投资重点,从而使整个城市的交通发展向绿色化迈进。
3.影响评价
交通影响评价主要从交通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对于交通项目影响采取的政策三方面,确定交通项目的影响范围、影响力度,从而确保城市交通的环境可持续性。
(1)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根据交通系统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同,环境承载力包括交通环境最大资源承载力,即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措施使交通系统可能达到的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力,以及交通适度环境资源承载力,即在不危害生态系统的前提下的交通环境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主要包括能够自我净化的环境容量,不损害居民健康的环境容量以及人类活动的地域容量。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和衡量城市交通系统是否绿色化的标准,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功能和调节功能。
(2)交通影响政策。当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超出承载力时,应采取相当的政策来协调,从政策上约束、限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建立并实施有力的论证程序和监管制度,从而迫使交通系统通过规划、布局调整和采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手段来进行自我调节。城市规划,交通规划、道路设计等应形成有利于交通污染扩散的街道或者建筑物布局,有良好的绿化措施,以分解污染物,降低污染物浓度。同时,采用绿色能源和绿色交通工具,从源头上阻止城市交通对环境的负作用。
4.绿色化交通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交通新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四个内容。
(1)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交通良性发展的基本保障,它包括合理确定路网等级结构,设计综合枢纽、交通组织有序、便捷,方便各种交通方式换乘,停车设施布局合理,管理设施规范,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等。
(2)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管理机制建设突出职能分离,各部门的综合协调。政府职能主要涵盖财政计划与管理,交通规划,建设计划及实施,制定需求管理政策,制定收费及价格政策,而运营、基础设施设计和建设、维护等职能应当在政府的监管下转给合作型实体,政策法规保障包括宏观的交通结构调整,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居民交通需求导向性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以及微观的交通法规建设和安全等,政府对城市交通绿色化发展的宏观控制,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来实施。
(3)交通新技术保障。它主要包括新型交通方式的使用:如美国的BRT系统、巴西库里蒂巴市的MetroBus系统,直线电机牵引轨道交通系统等,绿色交通工具的开发:我国已经逐步形成氢燃料、生物燃料、混合动力、纯电动等多品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研发体系,ITS(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包括制定ITS发展规划和标准体系建立、城市交通监控和智能诱导系统、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公共交通的优化调度和智能管理以及交通污染治理技术的提高。
(4)资金保障。它是绿色化城市交通实施的支持。城市交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三个渠道:投融资、政府补贴和交通设施的使用收费。外资和国内私营对交通设施的投资在逐年增加,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法规和运作问题,需要政府提出相应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和财务政策来加以引导。交通设施的使用收费在我国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一个涉及国家税收、交通补贴等的复杂系统,引入合理的价格机制可以使其得到有效的控制。对道路使用者收费有助于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给提供资金,并降低政府对土地出让的财政依赖。
三、以绿色化理念开拓城市交通发展的新局面
绿色化交通实质上是一种环境污染少、节约能源、有助于城市空间利用优化整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节约型的交通、和谐的交通,以及体现了以人为本、能够满足广大人民需求,并能够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公平的交通。
1.城市布局规划与交通规划协调
城市布局规划,用地功能的划分、各地块的连接方式都直接决定着交通系统的特征,从而使得交通规划与城市布局规划产生必然联系。城市布局决定了城市的交通需求,不同的土地利用形态要求不同特征的城市交通体系与之适应,土地利用形态不合理或者土地开发强度过高,将会导致交通容量无法满足交通需求:反过来,城市交通规划,如空间布局,方式构成和运营组织又会影响到土地利用布局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因此,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就应做好城市布局规划,确定城市功能分区,从而有计划的引导未来的城市交通发展,这是保证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措施。对于建成型城市,城市的发展就是城市用地和城市交通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一体化演变过程,交通规划应该立足于优化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等要素的配置,实现城市规划与交通系统规划的协调,从而达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公共交通模式选择
资料表明,公交专用道或轨道交通运输能力是城市道路单车道的6— 12倍,运送同样数量的乘客,公交比小汽车分别节省土地资源的3/4,建筑材料的4/5和投资的5/6。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中最常见的几种形式是:常规公交、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和地铁,它们的优势距离、运营速度、输送能力,投资费用、污染程度,以及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建设周期、投资效益、对乘客的吸引程度、信息化程度等均有所不同。2004年12月25日,北京前门到木樨园的南中轴路大容量快速公交一期线路正式运营,成为我国首条巴士快速交通系统专线,迈出了新型公交模式尝试的第一步。同时,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进入了高峰期,有25个城市规划了轨道交通,总里程高达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超过8000亿元,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拥有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采用哪一种公共交通模式要根据城市布局规模、客流量大小、经济发展程度来确定,不能盲目求新求高,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3.加快城市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
化的城市交通体系,是要使交通流实现移动快速、安全、舒适、有序,其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干线交通、环流交通与集散交通三者之间的有效换乘,而枢纽是实现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转换的关键环节。以往在城市发展中,交通枢纽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线路建设,轻枢纽规划,造成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连接不紧密,换乘代价大,从而降低了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使公交失去吸引力,导致高容量的客运系统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一体化枢纽布局必须考虑到今后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与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并同时考虑居民住宅区的建设。城市发展形态、城市功能、客流集散点的客流分布及强度、公交系统中交通方式构成、公交管理、经济环境和因素等都应在枢纽建设时综合全面考虑。城际枢纽、组团间枢纽和城区枢纽应层次分明,协同合作,实现道路网络运营的最优化。同时,枢纽建设要留有较大的余量,使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能够适应多方向、多方式、大规模客流的需要。
四、结语
寻求可持续的发展和进步是人类永恒的目标,而在城市交通发展中贯彻绿色化的交通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城市交通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需求的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当前城市交通的发展不能以危害未来发展能力为代价。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城市交通健康发展,重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统一,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相关政策的监督指导力度,加强公民对绿色化交通的参与意识,这是我国城市交通在面临现实挑战,切实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