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探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邢利杰 时间:2010-06-25
  摘要:产业集群作为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仅支撑了许多家和地区的经济起飞,更成为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考察,提出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壮大,对提升民族地区产业竞争力,加快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产业集群;民族经济;产业结构;竞争力
  
  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始终扮演着经济增长助推器的角色。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集群经济战略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发展途径。在当前的“十一五”规划制定中,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城镇化建设也成为各地政府首要关注的问题。对于经济较落后的民族地区来说,其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产业集群模式,通过政府的扶持、市场的培育和的创新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1.产业集群的效应
  
  产业集群用来定义在某一特定领域(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主)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专业化分工,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劳动生产率,为区域经济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和互补性,可形成协同效应;产业集群的集散效应可汇集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提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可以促使集群内企业拥有稳定的学习、交流、创新和进步的共生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创新效应;产业集群还可发挥区位群体效应,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更主要的是,集群制造不同于大规模制造,集群制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避免以往化道路上的弊端,具有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良性互动的特征,也必然大大推进城镇化进程。
  可见,产业集群不仅是一种强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也是一种可扩展的跨越式发展模式。集群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其发展能够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力,为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起点、跨越式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事实上,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且呈方兴未艾之势。对于民族地区而言,有意识地使用产业集群战略发展区域经济,或许能形成地区的后发优势,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2.1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分布现状
  近几年,民族地区经济无论是在空间布局上,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集群化趋势皆初显成效,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虽然与其他地区相比,产业集群总体上存在着数量少,发展速度慢,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但民族地区已在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产业集群对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地区经济中的影响也日益明显。
  2.1.1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产业集群。农业产业集群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地区龙头企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内蒙古初步形成河套—土默川平原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西辽河流域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乌盟马铃薯生产基地等主要农产品基地;制糖业也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中。宁夏是国内主要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马铃薯产业集群基础雄厚,已建成以北方淀粉集团、四波淀粉公司、六盘山淀粉公司为龙头的加工企业20多家,占全国总产量的1/3;旱地西瓜、旱地大蒜、枸杞、葡萄等产业集群初步显现。新疆的红色农产品产业在国内外有很大影响,天山北坡经济带和巴州焉耆盆地已成为我国优势工业番茄的重要产业带;特色林果基地发展强劲,已经形成南疆环塔里木盆地、东疆吐哈盆地等特色林果主产区;新疆还建成了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广西的农林渔产业集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包括水产品、桑蚕产业、食用菌、烟叶、香料、花卉;特别是广西贵县糖业产业集群,以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促成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西藏正在努力加强野生天麻人工驯化、松茸保鲜、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
  2.1.2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畜产品资源优势充裕,在肉类加工工业、乳类加工工业、蛋类工业和皮革毛绒工业等各类加工工业中表现突出。如内蒙古的乳制品加工业已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化趋势明显。从皮革毛绒制品业看,内蒙古正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毛纺织产业基地;宁夏强力推进灵武羊绒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培育羊绒深加工产业群;广西玉林发挥“世界裤子之都”福绵管理区的群体优势和中国最大的猪皮皮革供应商富英制革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创品牌、上规模为目标,培育服装皮革产业群落。西藏努力壮大地区藏香猪养殖基地、地区奶牛养殖基地等特色产业项目。
  2.1.3能源、化学工业产业集群。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必须有强大的产业作支撑。近年来,各区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坚持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坚持产业集群化发展,逐步形成以煤、电、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工业,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内蒙古加快能源和重化工业发展,呼、包、鄂“金三角”地区领跑全区工业经济,重点发展乌海及周边高载能电力工业园区。宁夏强力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培育壮大煤炭、电力和煤化工产业群。新疆初步形成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南疆和吐哈等石化基地,亦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基地和能源基地;新疆还形成了乌鲁木齐、哈密三道岭、艾维尔沟三大煤炭生产基地。
  2.1.4金属冶炼制造业集群。民族地区资源富集,许多资源不但储量大而且开发条件好,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内蒙古稀土金属制造业、贵金属冶炼业、轻有色金属冶炼业、形成了一定的空间集中,具有一定的地方专业化优势。宁夏围绕青铜峡铝业集团形成优势产业。西藏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重点开发建设有市场需求的昌都玉龙铜矿、扎布耶盐湖锂资源等重大项目。新疆相继建成了喀拉通克铜镍矿、阿舍勒铜矿、阿西金矿等重点项目。
  2.1.5医药业产业集群。内蒙古积极利用甘草、麻黄等多种中蒙医药资源,赤峰、通辽、呼市三大医药工业基地开发生产以甘草、麻黄草、沙棘、枸杞、黄芪、肉苁蓉等地产资源为原料的医疗和保健药品。宁夏于2000年被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中药材基地”,中药材种植特色化、规模化,区内统筹支持宁夏伊正回药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集群趋势明显加快。西藏立足藏药资源优势,加快发展藏药业,不断加强藏药企业集群基地建设。而广西中医药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区内企业联系松散,尚无法形成有效合力。
  2.1.6业产业集群。民族地区集中了颇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中新疆、广西近年来发展较快,初步具有一定的规模。内蒙古、西藏、宁夏尚属旅游弱省,特别是宁夏还未形成气候。旅游业产业集群基本处于初级自发阶段,集群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拓展。旅游业可以说是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民族地区应围绕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景观,深度开发旅游产业体系,如广西力促森林旅游产业发展,西藏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川滇藏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建设力度,带动整个区域相关产业发展。
  2.1.7新材料产业集群。内蒙古包头稀土高新区建成以稀土为中心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其发展方向是建成全国稀土工业研发、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宁夏石嘴山—银川—青铜峡材料产业带已具雏形,材料产业的空间布局、产业链延长和配套产业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组合。广西玉林则以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安徽海螺集团所办的兴业海螺和世界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生产企业三环集团为龙头,全面整合上下游企业,培育水泥、陶瓷产业群落。
  
  2.2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特点
  2.2.1丰富的资源禀赋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强大基础。资源优势有利于培育构建以此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各民族地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对能源、矿产等的综合开发利用,也不断提升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
  2.2.2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拉动产业集聚。民族地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依托“西电东送”、“西气东输”项目及其他国家重点工程,促进了生产要素集聚,加快了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
  2.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一批有影响、有潜力的龙头企业及企业集团开拓了市场,创出了品牌,不断带动基地建设,引领其他相关配套企业的成长、壮大。
  2.2.4产业集群出现多种聚合方式,主要有主导企业带动型、资源禀赋形成型、园区带动型、市场聚合型;集群发展的活力也在加强。
  2.2.5特色产业多集中于初级产品市场。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产量大,质量高,但对整体经济的发展促进作用却有限,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地区的特色产品绝大部分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从而导致收入不高,同时也没有更多带动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2.2.6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在产业分布上,民族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从规模到数量都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几个高科技园区。当前,各区都在规划、启动高新技术项目,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2.2.7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民族地区的市场化改革落后于其他地区,市场化水平比较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经济的发展。特色产品需要依靠市场力量来调节供给与需求,确定价格,如果相应的特色产品市场得不到很好的发育,这就容易导致特色产品的供需失衡、价格无序和自我竞争的发生。
  总体来讲,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启始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相对较少,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在产业集聚阶段,有的还仅仅是个雏形。实践中,现有集群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分工协作差、科技创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少、经济辐射能力弱、缺少专业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产业集群特有的集群规模经济、外部范围经济、市场扩张优势、创新扩散优势等并未得到充分发挥。
  
  3.立足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树立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区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最为明显之处在于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民族的差异性,决定了区域发展观存在着差异性,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本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模式的理解,构成独具特色的民族地区区域发展观。其二,民族地区具有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对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无论是市场对微观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还是区域性地方政府的中观层次的调控作用,甚至宏观层次的中央政府调控作用,都必须适应民族地区对区域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不能“一刀切”,即民族地区区域资源配置与调控方式的特殊性。其三,在各民族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程度存在差异,发展产业的形式与结构各不相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尽相同,使得各区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经济结构与生产方式也相应呈现出差异性。   当前,对于民族地区产业集群的研究、决策和规划都应充分认识这些特点,由此树立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3.1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民族地区缺少沿海起飞时好的商业环境(沿海区位优势、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国内经济短缺、国际产业大量转移等),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民族地区政府要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抓好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的建设,促进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3.2发展产业集群要突出区域特色
  民族地区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结构、文化环境各有不同,因此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应有不同特色,不能一窝蜂地去发展某一种产业集群模式,尤其避免与沿海地区产业雷同和低水平竞争。应充分依托本地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位品牌”,不仅要使物质资源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还要使特有的文化资源也被整合到产业集群的体系之中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3.3注重培育集群社会文化环境
  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和区域性,其形成与发展往往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上,和当地的历史、资源、市场、技术、人才、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结合在一起。民族地区各地文化特色明显,地方政府在制定产业创新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营造产业创新氛围和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产业集群区域,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3.4产业集群发展要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区域产业的规划和协调
  部门分割、地区分割不利于产业集群战略的推进,因而在推进产业集群战略中,必须打破单以行政辖区发展经济的格局制约,建立区域间、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加大开放度,促进的合理分工和协作,促进跨部门和跨区域之间的友好合作和发展,形成有利于产业集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条件。
  3.5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民族地区边境旗县多,少数民族聚居区多,整体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必须在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地方率先推进产业集群,以更好地带动全局发展。中心城市资源富集,市场化程度高,知识技术生产能力相对突出,这些中心城市应促使局部区域的产业集群向高新技术方向转变,逐步增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中的比重,带动其它产业的升级;进而通过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和关联效应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6适当进行政策倾斜
  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促进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尊重少数民族利益的同时,适当向贫困人口等弱势人群进行政策倾斜。特别对于部分地理条件极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少、边、穷”地区,要以资源导向战略为指导,努力发展资源型产业集群。
  
  4.推进民族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对策
  
  4.1加强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指导,构建良好的协作环境,扶持产业集群的发展
  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待开发阶段,自我发展能力不足,要跨入化的门槛,就必须把外部资金、人才、技术输入等和区内条件结合起来。为此,应坚持规划,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协调产业政策;逐步对产业集聚的发展进行支持;营造产业载体,吸引企业聚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采取优惠政策积极引入沿海东部企业和外资企业弥补本区集群内部的产业缺口。随着产业集群成熟和发展,政府职能应逐渐转向为保证公平竞争的外部市场环境提供公共政策和完善市场所需的中介机构建设上。
  4.2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的后发优势,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
  民族地区在特色农业、畜产品、能源开发、业、边境贸易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潜力可挖。不断发展特色产业集群,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特色产品和资源的深加工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现有产业集群要以现有的主导产品为基础,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主导产品的内部分工协作,加速上游和中下游产品的开发,填补产业链条上的空白点,逐步完善产业的整体功能。
  
  4.3依托开发园区和工业基地,促进产业集群衍生、发展
  立足当前优势,将重点地带与区域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扶持紧密结合起来,强力推进现有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基地的建设工程,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强、集聚效应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各类园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不断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同时,各民族地区还应注重把工业园区的合理布局与各市县的区域发展战略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平台。
  4.4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支撑地方产业发展
  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如广东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他们将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民族地区也应利用地理等优势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强化专业市场与产业配套,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通过市场建设加快产业的集中,同时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市场空间。
  4.5强化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升级
  当前,绝大部分民族地区的产业集群从事的是加工业。这些产业集群凭着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规模经济等优势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影响。但是,这些资源禀赋、廉价劳动力等并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持久优势;强化内生性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不断开发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才是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民族地区应在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的基础上,推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培育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集群模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速集群产品产业化。对企业而言,要充分利用当地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发挥当地专业性人力资本的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如此,民族地区才能把产业集群不仅建成产品加工基地,更积极建成产品创新基地。
  
  :
  [1]廖佳敏.建立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经济与管理.2006,(3)
  [2]徐承红.论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企业活力.2005,(10)
  [3]陈柳钦.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南京社会科学.2005,(5)
  [4]隋映辉.产业集群成长、竞争与战略.青岛出版社.2005
  [5]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李靖靖.发展壮大内蒙古产业集群研究.内蒙古社科规划一般项目.2006
  [8]陈德峰.新疆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大的历史性突破.创新网.20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