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述要
[摘要]社会是的过程,但不排除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打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
[关键词]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创新体系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什么是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怎样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如何把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据、特点、动力机制,对于实施跨越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一、关于跨越式发展概念的不同认识
(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使用
学术界不少学者认为,早在革命以前就存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象。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来看,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已经存在,跨越式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种重要的方式。在西欧的历史上曾出现过类似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象,例如公元前9世纪,通过移民关系,隶属奴隶制国家腓基尼的奴隶制城邦推罗在非洲北部建立了古代奴隶制国家迦太基,从而使当地原有的生产力发生了非常规的飞跃。公元5世纪,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日耳曼人的军事制度与罗马帝国先进的生产力相结合,发展了封建所有制,从而也使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在新的社会组织结构中获得了非常规的飞跃。另有些学者则认为,这些还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体虽然是民族或国家,但作为一种世界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时间上说,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才真正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成为带有性的世界历史现象。其理由是:第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主体是保持独立的民族或国家;第二,社会生产和交往进入了发达的时代;第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市场已经形成和发展起来;第四,原有生产力的成果能够全部保存和留传下来;第五,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了明显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上述这几个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世界历史条件,只能形成于工业革命时代。故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模式是一个当代问题,是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二)跨越式发展及其内容
怎样规定跨越式发展,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包含哪些内容,是首先遇到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就这个问题的看法不太一致。一种观点认为,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发展家或地区以技术跨越为基础,以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和传统产业更新改造为标志,以经济超常规增长为特征,迅速跨越某一发展阶段,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一种发展模式。有人则把跨越式发展的内涵概括为:一是在实现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客观上形成了示范效应,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转化、吸收其高新技术,实现技术上的跨越;二是借鉴发达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经验与教训,少走弯路,少付不必要的代价,实现跨越;三是利用信息技术带动工业化,实现对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步骤的跨越;四是结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引进专业人才,在高起点的基础上,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生产力水平的跨越。有些学者从后发优势的角度来认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认为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时,可以选择使用国外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才获得的支撑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从而能够跳过某些发展阶段,直接采用新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所以,所谓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一般是指后发展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过程中,借助现代技术的助推力,实现超常规发展。也有学者认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整体跃升,既要有数量的赶超,又要着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跨越式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二是创新的前提性。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等,打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三是非均衡性。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时间过程,要遵循客观规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突破。作为发展战略,跨越式发展需要两个支持系统:其一是实务系统,它包括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具体设计和规划;其二是理论系统,它涉及跨越式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理论分析等。
二、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认识论依据
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的过程,但不排除某个历史时期的某个国家或地区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跨越式发展模式受到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并成为我国实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这一战略选择的做出,一方面是受到了西方跨越式发展理论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基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局势的深刻分析,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理解,基于对大量的成功实践深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从认识论、物质论、动力论等方面分析研究,有助于在理论高度把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思维方式、物质基础和动力机制。在这一领域,庞跃辉的研究比较深刻。首先,人们对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超常思维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统一规律、对理性直觉和理性自觉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对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的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显现。其次,从物质论来看,作为具有物质属性的社会生产力,其发展变化具有一般物质的规律性,同时其物质运动的具体状态又具有多样性。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超常规的生产力运动发展,就是物质运动发展的一种具体运动状态,也具有其存在与发展的物质运动规定性。再次,从动力论分析,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与巨大作用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知识经济的发展机遇与严峻挑战,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开放化趋势将更加显著,生产力发展加速化也将面临新的压力,此压力必将形成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又一动力。
还有学者认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当代社会生产力运动的基本规律,是当代社会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合理内核便是创新,它决定了当代社会是以创新作为灵魂的社会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三、从时代特征和社会条件认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世界历史构筑了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平台。如果说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初,落后国家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还只是具有可能性的话,那么,当世界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在原先那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已经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实现了社会制度对资本主义超越的前提下,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则具有了现实性,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世界历史自形成以来,在客观上就为落后国家实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另有人认为,跨越式发展究竟出现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出现在什么时候,又取决于各种主客观环境的聚合,尤其取决于能否抓住机遇。客观环境主要是指国际交往的普遍发展和国内秩序的基本稳定,发展机遇主要是指科技革命的爆发。首先,国际交往的普遍发展和国内秩序的基本稳定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环境条件。国际交往是吸收和借鉴先发达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外部条件,没有国际交往的普遍发展,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借鉴与吸收。稳定的国内环境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部条件,稳定是引进、吸收创新科学技术、生产力要素整合、经济结构调整的保证,没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就谈不上科技的创新、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其次,科技革命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最佳机遇,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有人认为,新的历史条件为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知识经济和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要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从宏观层次的条件和要求来看,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内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对外扩大开放,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到世界化进程中,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定不移地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四、当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内在根据
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特点,有三种说法具有代表性。有学者认为,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兴产业群及其产生的新型生产力与传统的工业产业及其生产力有本质的差别。它是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最新、最先进的生产力,而不是以资源为中心的传统大工业生产力。这种最先进的生产力决定了当代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特点,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跨越以资源为中心的传统工业化阶段,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另有学者认为,跨越式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台阶式发展思想的继承和深化,创新性、务实性、综合性及以人为本,是这一发展观的鲜明特色。还有学者认为,跨越式发展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速度与效益的统一性。跨越式发展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整体跃升,既要有数量的赶超,又要着力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跨越式发展是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二是创新的前提性。跨越式发展必然要通过创新来实现,打破常规,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创造新方法。三是非均衡性。跨越式发展是一个时间过程,要遵循客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在基础好、具备发展条件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突破。
从内在根据看,生产力之所以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因为世界生产力的具体形态在发展中是不平衡的,存在着不同的等级、层次,有着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之别。任何国家的生产力本质上都只是世界生产力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的生产力与世界生产力系统可以通过互相交往,共同发展,在此条件下,落后国家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便成为现实的可能。特别是像这样一个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与世界普遍交往日益增多的大国,更具备了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实基础。
五、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道路和对策选择
(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移植模式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历史机遇,通过移植模式,即主动移植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过剩的资本、先进的制度安排和管理经验以及优秀的科技人才等诸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突破生产力由落后、一般、先进逐级递进的传统发展路径,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二)实施资源战略
论者认为,我国是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剧了资源短缺。进入21世纪,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为此,必须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战略,立足于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我国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调度;优化能源结构,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国家资源储备制度;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到境外开发资源。
(三)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
一些人士认为,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同,进入21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是一次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城乡结构调整等在内的全面性结构调整,是结构全面升级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针是加强、巩固第一产业,改造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地区。结构调整的重心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城乡结构调整的关键是以发展小城镇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只有把经济结构理顺,才能进一步扩大内需,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为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结构性基础。
(四)信息化之路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可以看作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给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后一次大的历史机遇。中国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产力的跨越式前进,抓住信息化的机遇既是一条必由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捷径。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其实质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信息产业自身超常规的快速发展;二是用信息化来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业化的整体水平。还有许多论者提出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深化改革等建议。
[]
[1]赵长茂.关于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对话[J].领导之友,2001,(1).
[2]叶险明.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世界历史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3]庞跃辉.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观[J].广东社会科学,2001,(2).
[4]陈志良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
[5]刘宝润.谈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三个有利条件[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2,(3).
[6]河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基本标志和动力[N].光明日报,2002-12-25.
[7]彭俊平.怎样科学地认识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问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理论谈起[J]宁夏党校学报,2002,(3).
[8]易培强.论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