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的相对”,抑或“相对的绝对”
[内容摘要]英国学家彼得·汤森认为贫困是因为缺乏资源而被剥夺了享有常规社会生活水平和参与正常社会生活的权利,提出相对贫困测量方法。但是阿马蒂亚·森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贫困在能力的范围内是绝对的,相对贫困只是绝对贫困的补充而不能替代绝对贫困,是一种绝对的相对贫困观。本文对两人的贫困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归纳。
[关键词]贫困理论;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Abstract: Peter Townsend, a Britain economist, thinks poverty is that families are deprived of the right to enjoy the common level of social life and to participate normal social life, and he puts forward a relative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 But Amartya Sen questioned Townsend’s views, he thinks poverty is an absolute notion in the space of capabilities; relative poverty is the complement of absolute poverty but not substitute of absolute poverty. So he takes a relatively absolute notion of poverty.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sums up poverty theories of Peter Townsend and Amartya Sen.
Key words:poverty theory; absolute poverty; relative poverty
一、贫困:如何定义?
贫困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是贫困理论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从经济学的视角看,贫困通常被划为三类:赤贫(destitution)、生存贫困(subsistence poverty)和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为简单起见,贫困通常被简化为两种形式,即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从贫困的研究看,对贫困的定义首先从绝对贫困开始的。贫困理论研究的先行者布思(Charls Booth)在19世纪80年代对伦敦贫困的大规模调查,及朗特里(Seebohm Rowntree)随后(1889年)对约克郡进行的类似调查,均把贫困指向绝对的物质匮乏或不平等(inequality)。虽然他们对贫困的研究引起了注意,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基于对贫困这种界定之上的政府缓贫政策并没有较好地解决贫困问题。
二战以后,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充分就业及社会民主的发展,大多数人都非常乐观地认为在发达国家贫困已经被消除了,因为根据朗特里的最低营养标准,欧洲和北美已进入“丰裕社会”,英国工党政府甚至宣布“不平等的分配已经终结”。[1](153-169)但是,就在家宣布其反贫困成绩的时候,社会学家却发现贫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重返欧洲和美国。仅在欧共体国家中,70年代中期的贫困人口就已达到3000万,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个数字超过5200万,超过欧盟总人口的15%,其贫困比例明显高于美国1995年13.8%的比例。[2]导致贫困加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70年代以后经济增长减缓和失业率增加,由这种原因导致的贫困被称为“新贫困”。[3]然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对贫困的理解已发生了范式革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伦敦经济学院的学者如蒂特马斯(Richard M. Titmuss)、斯密斯(Abel Smith)和汤森(Peter Townsend)对贫困的理解都进行了新的扩展。贫困不再是基于最低的生理需求,而是基于社会的比较,即相对贫困。
二、绝对的相对——汤森相对剥夺理论的核心
汤森认为,比较富裕的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后期仍然存在贫困问题,并不表明英国缓贫政策的失败,而是因为贫困是随着社会规范和习惯的改变而改变的,贫困是一种相对剥夺。朗特里认为生活在贫困中的家庭是指那些总收入不足以支付维持生存所需要的必需品,例如食物、衣服、燃料等,由此他制定出了一条贫困线,即最低营养需求标准,用它来测量贫困。[4](210-227)但是,汤森认为对最低营养标准的界定是一项非常难的工作,因为不同的人从事不同的工作和活动,所需要的营养也不同。
基于传统测量贫困的方法缺乏性,汤森认为需要重新界定贫困的含义,并且需要一种新的测量方法,为此汤森提出了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方法。汤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缺乏,而是个人、家庭、社会组织缺乏获得饮食、住房、娱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资源,使其不足以达到按照社会习俗或所在社会鼓励提倡的平均生活水平,从而被排斥在正常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之外的一种生存状态。”[5](1)他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假设穷人和其他人一样拥有某些权利,但在现实的社会制度下,达到正常社会生活水平的条件和获得参与正常社会活动的机会,都是由其所拥有的资源决定的。由于穷人缺少这些资源,他们所应该拥有的条件和机会就被相对剥夺了,故而处于贫困状态。所以按照他对贫困的理解,任何社会都会存在贫困现象。
在贫困的测量方法上,汤森提出贫困的相对收入标准(relative income standard of poverty)方法,即用平均收入作为一种测量相对贫困的方法。首先,他根据家庭的规模把家庭分为不同的类型,然后,对每一类型的家庭根据其收入水平进行排序,出不同类型的家庭的平均收入,并将平均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测量贫困的单位。例如对于一个两口之家,通过大量的研究发现,如果其收入为平均收入的50%则能够维持其最低的生活需求,那么如果一个两口之家的收入低于这类家庭平均收入的50%就被视为处于贫困之中。但汤森也指出了这种方法的两个局限性:一是家庭类型不同,收入是不同的。因此,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同一类型家庭之间的贫困程度,但对于比较不同类型家庭之间的贫困程度则无能为力。二是社会环境不同,收入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环境所具有的物质基础不同,那么家庭的平均收入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用这种方法也很难去比较处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家庭之间的贫困程度。
为了更好地测量贫困,汤森又采用了贫困的剥夺标准(deprivation standard of poverty),即根据对资源不同程度的剥夺水平,提供一个对贫困的客观评估方法。[6](248)汤森认为大多数人都把贫困的定义仅仅局限在生存需求上尤其是收入的剥夺上,而忽视了福利需求的多样性。他认为社会成员是否处于贫困之中,是由其参与一个社会所普遍提倡的社会活动、习俗和文化的能力决定的,而这种能力得自于一个复杂的资源分配和再分配系统,如现金收入、资本资产、就业福利待遇、社会公共福利待遇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个人收入等。[7](182-183)汤森将这些称为生活形态指标。最初,汤森编制了包括饮食、衣服、燃料、电、生活舒适品、住房、娱乐、、保健和社会关系等含有60个指标的清单,按其重要程度被赋予不同的指数。后来汤森又将这套剥夺指标简化为13条,包括饮食、衣着、住房、居住环境、工作的条件和福利、娱乐、健康和社会关系等。按照一个社会所要求的平均生活水平,汤森用货币评估出每一个指标的价值,并分别计算出它的客观和主观剥夺指数。
在汤森看来,贫困的相对性是绝对的,即在任何社会、任何时间都没有一个维持体能或健康水平的统一的生活必需品的清单列表,需求必须与它所属的社会相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在不断发展的,那么生活必需品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联系的贫困的概念也必须是相对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同时,既然从相对剥夺的角度来定义和测量贫困,那么与相对剥夺这一概念相关的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所产生的剥夺感和与其他人相比较所处的剥夺状态。因此,汤森认为对贫困的理解就不能仅仅像传统的方法那样,仅仅从客观的角度去界定贫困,贫困的定义中还应包含以他人或其他社会群体为参照物所感受到的被剥夺程度,即含有主观因素。
汤森的贫困理论很好地解释了二战后在福利国家仍然存在贫困的问题,也解释了在以后的很多年里,为什么发达国家的经济在持续增长,但处在贫困中的人口比例却仍可能会上升。汤森的解释,标志着对贫困的研究范式从经济学转向了社会学,缓贫政策也从单一的经济方式转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多元方式。 三、相对的绝对——森能力贫困的核心
汤森的理论受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的质疑。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相对地比别人穷,贫困的概念中含有一个不能去掉的“绝对核心”,即缺乏获得某种基本物质生存机会的“可行能力”(capability)。衡量这种“可行能力”的标准是绝对的,尽管这些标准会因社会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人们是否丧失某些能力是可以绝对判断的,而不用与社会中其他人相比较来判断。如果某人因挨饿而被视为贫困,那么即使其他人同样挨饿也不能改变此人贫困的事实(不能说因为相比之下其他人更挨饿,他就不属于贫困)。所以,森认为相对贫困不能代替绝对贫困成为贫困的定义,因为无论在哪一个社会中,不管根据什么样的相对标准,人们不用进行对比就可以把饥饿、严重营养不良和可见的困难确定为贫困。但森又没有完全否定相对贫困,他承认贫困具有相对的一面,并且这种相对性也体现在对贫困的测量中。
森认为测量贫困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识别贫困和加总贫困。贫困的识别有两种方法,即直接方法和收入方法,森解释说这两种方法只代表两种不同的贫困概念,而不是针对某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的测量方法。[8](38)直接方法是简单地考察人们的消费组合是否满足基本需要,因此,它所识别的是实际消费不满足传统中公认的最低需求的那些人;而收入方法是首先计算满足制定的最低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然后再考察人们的实际收入是否处在贫困线以下,因此,它所识别的是按照社会典型的消费方式,没有能力满足该需要的那些人。
森的贫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可行能力”。他认为贫困可以用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来合理识别,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的绝对剥夺,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能力贫困的内涵十分丰富,森的表达是“相关的能力不仅是那些能避免夭折,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能受到及其他这样的基本要求,还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成就。包括——如亚当·斯密所强调的——能够在公共场合出现而不害羞,并能参加社交活动”,[9](102-103)人们在所列举的能力方面的缺失均可能被视为能力贫困。他的这种绝对贫困思想不同于传统的对绝对贫困的理解。传统的绝对贫困概念核心往往是“收入低下”。森认为尽管低收入与“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但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的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贫困。收入的不平等、性别歧视、医疗保健和公共教育设施的匮乏、高生育率、失业乃至家庭内部收入分配的不均、政府公共政策的取向等因素都会严重弱化甚至剥夺人的“能力”,从而使人陷入贫困之中。当然在森看来,尽管能力是绝对的,但获取某些重要能力所需的商品,财力和收入却是相对的,而且这些重要能力不仅仅涉及到基本生存需求方面,还包括遵守社会习俗,参与社会活动以及维护自尊等。所以森的绝对贫困观就与以往对绝对贫困的定义有了一定的区别,是一种“相对的绝对贫困”理论。
四、分 歧
汤森和森都对贫困理论的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两者的理论体系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反对传统的绝对贫困。但是二者对贫困的看法仍然存在差别,而且就其差别,两人进行过激烈的交锋。他们的争论焦点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相对贫困的理解。汤森认为相对贫困是贫困的定义,他认为贫困和生存都是相对的概念,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贫困状态,必须要与某人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相联系,同时还要与其所在的特定社会中的其他社会成员相联系,或者与其他社会中的社会成员相联系。[4]森虽然在论述贫困时也采用了相对的方法,但汤森认为森“却离相对性太远”。[10](659-668)汤森所理解的相对性是彻底的相对性,所谓“彻底的相对性是和时间、地点相适应的,生活必需品不是固定的,他们会不断地去适合社会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扩大其外延。逐渐增加的社会分层、不断发展的劳动力种类、新的权力组织的增长,都会构建出新的需求。”[10](669-676)以此为基础的贫困概念和测量方法也必须是变化的。森对此提出异议。首先,他认为需求的绝对性和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并不矛盾,因为甚至在一些绝对论者的方法下,贫困线也是根据一些变量决定的,而且这些变量也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其次,他认为汤森并没有认识到“和其他人相比,所拥有的资源相对较少与因为可行能力落后于别人而造成所拥有的资源较少之间的区别”。[11](153-169)森坚持认为相对贫困观——甚至包括他的所有变形——并不能真正成为贫困概念的唯一基础,在贫困概念中存在一个不可缩减的绝对贫困的内核,例如无论社会中收入分配的相对模式是什么,饥荒总会被认为是赤贫的表现。因此,相对贫困的分析方法只能是对绝对贫困分析方法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汤森对森的这种批评又进行了反驳,认为森的观点与大多数持绝对主义观点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在测量贫困时,他们都是制定一个绝对的标准,即使变化也只随物价的变动而变动。即使如森所说绝对贫困线会根据某些变量的变化而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他并没有指出是哪些变量。所以汤森认为森在贫困的相对主义的发展方向上只是作了含糊的让步。在第二个问题上,汤森认为森在试图解释客观需要,他好像在说,在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人们是不可能满足某种需要的,而不是在“减少的程度”上去满足它们的需要。汤森认为在界定贫困的概念的时候,要考虑到同一个社会中条件的改变,和同一时间段中不同社会之间条件的不同。这就是相对剥夺的概念所试图去做的,而森对贫困的分析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对绝对贫困的看法。在定义贫困时,森认为贫困含有一个不可缩减的绝对内核,这一绝对核心是不容被忽视的,如饥饿。就算抛开饥饿去看贫困的其他方面,其绝对性的一面也没有消失,一个社会成员处于贫困状态的事实并不会因为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如何而得到改变。[1]汤森认为森的大多数论述都是建立在第三世界国家的之上,森在解释贫困的概念时拒绝放弃绝对需求和绝对剥夺的思想,会给人一种误导,似乎营养不良对贫困仍然是十分重要甚至占据中心位置而忽视了其他社会需求形式的重要性,进而可能误导社会政策。同时,汤森认为森的“绝对贫困”理论仍然是从生存的方面来定义贫困,这种定义是不充分的。因此,他认为森主张贫困概念中存在绝对核心的理由非常模糊,况且强调贫困概念的绝对核心引发的问题是低估了除食物需求以外其它需求(也许还包括对其它物质供应和和条件的需求)的重要性,其贫困理论仍然是“坚持朗特里提倡的(维持生理需求)贫困概念(以营养需求为中心)”。[10]
森认为汤森对他的批判毫无根据,因为森论述过,绝对贫困很可能针对的是营养之外的其它需求。虽然他说过“只要有饥饿存在,那么无论相对情况如何。贫困都明显地存在”,但汤森却忘记指出,这只是他为“绝对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举的例子,并不是“即使我们把重点从饥饿转移到生活水平的其它方面,贫困的绝对本质依然存在”。[17]森认为“绝对论”的特征不是永久不变的,在各种不同的社会不是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只重视食物和营养,它只是一种绝对地衡量一个人是否贫困的方法,即我们在研究贫困时,必须运用某些具体的绝对标准,而不仅仅是联系社会其他人状况的相对衡量方法。
三是对“能力”的认识。森是从能力的视角去定义贫困的,认为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可行能力”,而衡量“可行能力”的标准是绝对的,尽管它会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能力却是可以被绝对判断的。正因为如此,贫困才有了绝对内核。森认为分析贫困时,最重要的是针对社会具体情况确定一些衡量“可行能力”的绝对标准。不管与别人相比相对地位如何,只要其“可行能力”达不到必要的标准,就是贫困者。因此是否具备必要的“可行能力”就决定了一个人是否会处于贫困状态。但汤森认为,“既然‘能力’代表着一个人能干什么或不能干什么,那么森认为‘在一定的前提下,能力无论在何地方都是一样的’这句话就令人费解了”。[10]在汤森看来并不存在森所说的衡量能力的绝对标准。
汤森的相对贫困理论是对贫困概念的一次重新阐释。早期对贫困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绝对贫困,认为贫困表现为个人或家庭所能支配的收入不能维持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的福利或消费的状况。然而传统的界定贫困的方法错误却在于,一是使我们仅仅只关注于生理需求的维持,二是把基本的需求品列一个清单,并换算成一定的收入,然后称之为“充足的”。但正如汤森所说的,“生活水平这个模糊的概念被用来衡量贫困是一个不足的、误导性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活水平没有有时需要的目标,但也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静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如钱一样变得没有价值了。通过继续使用这个标准我们让自己相信英国几乎没有贫困了。事实上,根据任何其它的合理标准测量,就会发现贫困的大量存在,比我们所承认的还要多。”[4]贫困的绝对标准事实上是不存在的,“绝对的”贫困线也应该是“相对的”。正是在对过去贫困理论否定的基础上,他才提出了全新的“相对贫困理论”。汤森的相对贫困是一个主观标准,是相对于一定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而言的贫困,明显地包含了社会价值取向,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生活水平的比较,其内涵随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汤森这一理论提出后,相对贫困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感念为西方许多研究贫困的学者所赞同。
20世纪70年代后,阿玛蒂亚·森提出的“相对的绝对贫困”,对汤森的“绝对的相对贫困”理论范式造成一定冲击。森认为贫困应该首先被定义为绝对的,因为生活中仍含有一些贫困的绝对标准。但贫困又是获取正常生活水平能力的绝对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森承认,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为贫困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框架,但是作为一种分析方法,相对贫困是很不完善的,它只能是对绝对贫困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总之,汤森的贫困理论是在传统的绝对贫困方法无能为力时提出来的一种新思考。而森的贫困理论是在对传统的贫困理论和汤森的相对贫困理论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创新,二者在贫困理论的研究中是不可分割的理论体系。事实上,正如森所说,森的能力贫困理论与汤森的彻底相对论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只是需要把相对论理解为针对商品和财力,二者对“相对贫困”的理解都具有合理性,只是森对“相对贫困”的提法可能更接近于他的原始意义,而汤森对“相对贫困”的界定是和绝对贫困相对应的概念,它同样丰富了贫困概念的外延,有助于我们对贫困的理解。☆
?
主要:?
[1]Sen, Amartya. (1983) Poor, Relatively Speaking,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 Vol. 35, No. 2 (Jul.).
[2]关信平.当代欧洲贫困问题及欧盟的反贫困政策研究.http://www.social-policy.info/996.htm
[3]Room, Graham. (1990) New Poverty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Basingstoke: Macmillan.
[4]Townsend, Peter.(1962) The Meaning of Poverty,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XIII, No. 1(March).
[5]Townsend, Peter.(1979)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Ibid.
[7]Schervish, Paul G.. (1981) Review: 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urvey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Standards of Living,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456 (July 1981).
[8]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9]阿马蒂亚·森.评估不平等和贫困的概念性挑战[J].社会科学文摘,2003(5).
[10]Townsend, Peter.(1985)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 A Rejoinder to Professor Amartya Sen,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Vol.37,No.4.
[11]Sen, Amartya.(1985) A 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Measurement of Poverty: A Reply to Professor Peter, Oxford Economic Papers, New Series.Vol.37,No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