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朱国才 时间:2010-06-25

摘 要:理论分析和经验检验的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转移支付规模变动与基尼系数变化有较强相关性,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鼓励地方财政增加福利性支出,有助于缩小因市场机制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1995年以来的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不明显,完善中国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有利于缩小中国收入分配差距。

  关键词:转移支付;收入分配;基尼系数


 ?Abstract:Consequence of theory analyzing and experience examining indicates that there was quite obvious correlation of OECD countries transfer payments scale changing and Gini Coefficient changing in 1990s. Central finance enlarging transfer payments and encouraging local finance welfare expenditure is helpful to narrowing incom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owing to market mechanism. Effect of transfer payments narrowing China's incom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since 1995 is not quite obvious. Iimproving China's transfer payment system and enlarging transfer payments is helpful to narrowing its income distribution differences.
  Key words: Transfer Payment; Income Distribution; Gini Coefficient
  
  当前中国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严重阻碍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把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社会民众可承受的范围内,已成为当前中国政府经济工作中的重点[1]
  
  一、我国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0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改革开放初期分别增长了21倍和16倍;居民收入在普遍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呈现加速扩大的趋势。国际上比较认可、也比较通用的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指标是基尼系数,将基尼系数0.4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警戒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测算,1978年以来,反映中国全体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1978年的0.171上升到2000年的0.417、2004年的0.460;而且基尼系数的上升势头仍在继续。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通常是在较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或显现出来的,而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几乎是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迅速拉开的。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直偏大,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57倍。198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83倍。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1994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86倍,2002年为3.11倍,2004年为4倍,2005年略有下降,仍为3.22倍,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没有根本的变化。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2000年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5.39倍,比1978年扩大了18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比1990年扩大了6.07倍,比1978年扩大了22倍;衡量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的威尔逊系数,1995年为0.46,2000年上升到0.60,另外,中国各行业之间职员的收入差距也呈现出迅速拉大的趋势。
  这种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质要求的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使民众中滋生了不公平感与不满情绪,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引发的种种社会冲突,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严重危害[2]
  
  二、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检验
  
  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义务、社会保障、反贫困等渠道将资金直接或间接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可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罗伯特·J·兰普曼(Robert J Lanpman)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对“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s)”解释时认为,税收制度对于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分配只起轻微的调节作用,而政府支出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则要明显得多。税收在“劫富”方面有效,但在“济贫”方面却效用不大[3]
  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教育系统,保证每个公民无论收入高低都可以享受“免费”的公共教育,从而防止了由于收入不平等而导致的教育机会不平等,为最终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创造条件,是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因素。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建立统一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种绝对贫困的发生和大规模疾病出现,在增加每一个社会成员利益的同时,也会使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增加,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反贫困和保护粮食生产的转移支付,特别是直接补贴可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缓解收入不平等的社会紧张度,减少收入不平等对于经济增长以及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国外学者曾对税收和转移支付在调节收入分配不平等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发现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后的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要小于调节前的个人收入的基尼系数。
  
  假设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布为X,补贴后的社会成员的收入分布为Y=X+d,(d>0,为常数),对每个人进行数量相等的现金补贴,补贴后社会成员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为:
  
  由于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收入效用低于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收入效用,通过财政补贴而发生的转移支付减少了基尼系数,G?Y<G,转移支付缩小了收入分配差距。从各国实际情况看,也体现了转移支付总额占?GNP?的百分比(转移支付规模)与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成反比关系。我们利用《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数据[4],选取其中70个国家1995年以后的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和1997年以后的转移支付占?GNP?的百分比的数据进行了简单的横截面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式(4)中,G代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λ代表转移支付总额占?GNP?的百分比,括号内的数据为t检验,虽然个别检验不十分理想,但其大致说明了转移支付规模与基尼系数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卢森堡收入研究所?(Luxembourg Income Study)提供的分析数据,绝大多数OECD?国家的经验表明,税收和转移支付对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见表1)。1997年美国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前的反映个人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48,但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后的反映个人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37。其他发达国家,税收
  
  表1 20世纪90年代OECD国家税收和转移支付(略)
 
  和转移支付的调节力度更大,例如,1995年英国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前的基尼系数是0.51,经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后的基尼系数只有0.34,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大大降低[5]
  

  三、转移支付与我国人均收入收敛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和实证检验方法说明
  由于各地区人均收入差距对我国总体的基尼系数上升的贡献率最大,所以,可以选择转移支付在我国人均收入收敛中的作用来代表转移支付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和1994年我国才开始实行分税制,本样本分析的实际是1995~2004年各省(市或区)人均收入数据和转移支付量。各省(市或区)人均收入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统计年鉴》[6]。由于各省(市或区)得到的转移支付总量的绝对量不便于比较,所以,采用了转移支付的相对数即转移支付率?TR作为变量,转移支付率TR?由各省(市或区)1995~2004年获得的转移支付总额相对于其1994年的财政收入比例得出。转移支付数据和财政收入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的《中国财政年鉴》[7]
 (二)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从检验结果(见表2)来看,全国的人均收入是显著发散的,发散的速度为每年的19%。由于转移支付增加对落后地区的拨款,如果转移支付有效的话,它应该能促进落后地区的从而缩小地区人均收入差距。为了分析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人均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在回归方程(5)中加入了控制变量?TR?这一因素进行回归,即:
  
  如果转移支付是人均收入收敛的原因,那么,当转移支付率保持不变时,收敛系数的估计值会变小。从检验结果(见表2)来看,全国的人均收入是发散的,并且发散的速度变大。
  我国的转移支付没有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不公平和转移支付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994年财政体制改革后,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并没有实现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的根本转变,经济建设、行政事业支出仍然占相当大的比重,公共事业发展、再分配性转移支出增长不足且比重过低;政府对低收入者未能实施有效的转移支付,而且某些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如住房、医疗等)明显向高收入者倾斜,对低收入者收入增加根本起不到作用。
  
  
  四、完善中国的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建设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因此,要借鉴发达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建设的模式和经验有步骤地进行。
  (一)按照区别对待的原则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转移支付的目的是要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使落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转移支付不能实行“一刀切”的原则,而应当实行区别对待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各地区人均收入水平排序,有区别地分配中央转移支付资金。通过逐步提高中央政府保留税收返还额的比例,最终取消税收返还制度,增加中央财政用于转移支付的财力。按照以纵向转移支付为主、横向转移支付为辅的方针,引入省际间横向转移支付代替老体制上解或补助。引入特别需要拨款来满足一些省份的特殊需要,其中应包括专项拨款,但不同于现体制下专项拨款,这类专项拨款应专用于跨省际的大规模工程项目,拨款目的主要用于纠正外部效应;此外,还应包括给遭受灾害和发生意外事件的地区救急拨款。
  (二)政府转移支付要强化公共财政职能
  转移支付资金只能用于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从根本上促进欠发达地区政府机构大幅度“消肿”和政府职能转换,适当降低行政管理费的比重,提高各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实现由“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变。增加对农业、农民的转移支付,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加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转移支付,鼓励生态环境保护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转移支付要有利于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支出
  当前,转移支付的重点应支持地方尽快建立对困难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帮助困难解决社会保险金和医疗费等拖欠问题,帮助地方政府落实就业和再就业政策,支持中低收入职工特别是失业者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医疗保障、救助制度特别是合作医疗制度,协助慈善基金会、红十字会等民间组织充分发挥社会救助的作用。?
  
  :
  [1]刘阳.公共财政分配规模结构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46-48.
  [2]刘振彪.收入分配差距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5):20-24.
  [3]罗伯特·J·兰普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8:32-54.
  [4]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8-20.
  [5]权衡.收入分配——经济增长的分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80-286.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66.
  [7]中国财政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财政年鉴2004[R].北京:中国财政杂志社,2005:8-58.
  [8]Mankiw, Romer and Weil.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07(2), 1992:40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