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问题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志敏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 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家,而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中巴两个发展中大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双方的合作也日益加深。但随着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双方的贸易摩擦也在增多,突出地表现为巴西频繁对中国商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对于如何看待这个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对巴西一贯擅长打“贸易战”、中巴产品之间存在的一些竞争行为、巴西相关压力集团的施压以及“跟风”等因素进行深刻地分析。同时,有效化解目前形势的做法还在于中方认识到并妥善解决中巴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理解的基础上,以长远的眼光,寻找有效的途径智慧地解决双边贸易摩擦问题。

  关键词  巴西,中国,反倾销

  近年来,中国与巴西两国在双边贸易、合作以及科技合作等领域取得了快速而富有成效的发展,但是双边经贸关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巴西对中国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问题。为此,中方应当对可能影响双边经贸关系顺利发展的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以便寻求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巴西对中国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的问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国和巴西双边贸易总额为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对巴西出口48.3亿美元,同比增长31.4%;自巴西进口99.9亿美元,同比增长15.2%,中方逆差51.6亿美元。而根据巴西官方的统计,中国在巴西贸易伙伴中的排名已从2004年的第4位上升为2005年的第3位,中国是巴西的第3大出口市场和第4大进口市场。而且,自1999年以来巴西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900%,中巴双方的统计数据都显示,巴西对中国的出口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在中巴双边贸易结构中,中国对巴西出口的主要产品为煤焦炭及半焦炭、机电产品、电器及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电子技术、纺织纱线及制品、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机械设备、仪器仪表等;中国白巴西进口的主要产品为铁矿砂及其精矿、大豆、钢坯及粗锻件、钢材、钢铁板材、纸浆、豆油、食用植物油、锰矿砂及其精矿、原油等。

  在中巴双边贸易快速增长的同时,双边贸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巴西对中国产品频繁采取反倾销措施。据中国商务部统计,自1989年12月巴西对中国产品发起第一次反倾销调查以来,截至2005年年底巴西共对中国产品发起了21起反倾销调查,涉及机电、五金化工、轻工、纺织、食品等十几种商品。巴西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包括:反倾销措施,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

  另外,根据WTO的统计,在1980~2003年期间,巴西对中国采取的反倾销案件数量达到31起,仅次于阿根廷和墨西哥,占整个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数量的9%。尽管以上两个统计稍有差异,但都显示巴西不仅是拉美国家中、而且是发展中国家中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2004年以来,巴西先后采用反倾销、实施进口配额、提高进口关税等措施对中国进口商品进行限制。其中,2005年8月,巴西对原产于中国的自行车轮胎再次实施反倾销措施,这是继1998年和2003年后对该产品又一次实施的反倾销措施;2005年8月巴西曾宣布对中国的纺织品实施包括提高关税税率和进口配额的措施;2005年8月,巴西外贸委员会通过决定提高4种进口鞋类的关税;2006年8月,巴西有关机构通知,根据巴西有关公司的要求和巴西相关的规定,巴西贸易保护局将在近期召开对中国电熨斗反倾销案听证会等。

  二  如何看待巴西对中国产品采取的反倾销措施问题

  对于如何看待这个双方经贸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必须对巴西一贯擅长打“贸易战”、中巴产品之间存在的一些所谓竞争行为以及巴西相关压力集团的施压和“跟风”等因素进行深刻地分析。

  第一,巴西是一个擅长打“贸易战”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国家。据WTO2005年的统计,巴西在WTO贸易争端解决机构(DSB)中贸易争端的案件数量达到35起,其中作为起诉方的有22起,包括对美国的8起、欧盟的6起、加拿大的3起、阿根廷的2起,以及对墨西哥、秘鲁和土耳其的各1起;作为被起诉方的有13起,包括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各4起,以及日本、印度、菲律宾、斯里兰卡和加拿大的各1起。

  而从表3可知,与WTO的其他成员相比,巴西在DSB中贸易争端案件数量仅次于美国的169起、欧盟的123起和加拿大的39起而位居第4位,并位居WTO所有发展中成员的首位。

  巴西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地充分利用WTO的有关规则、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的基础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巴西作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F)的缔约国,在GATT时代的货物贸易谈判以及日后WTO成立后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等领域的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要谈判回合中巴西作为一个中成员,在广大发展家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些规则制订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巴西自身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巴西向WTO的DSB等机构以及其他重要的部门派驻专家来学习,并为自身培养了谈判专家。这些专业的人才不仅成为WTO规则的专才,而且为巴西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应对贸易摩擦等储备了力量。巴西解决贸易争端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重视WTO这个多边组织的巨大作用。可以说巴西通过WTO的DSB所解决的一些贸易争端案例,不仅取得了重要的成效,而且对以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蓝本,其中的影响和示范意义非常重大。

  第二,存在中国与巴西产品之间的直接和间接竞争的论调。对中国出口的增长中,巴西受益最大的是大豆、铁矿石等行业,而2005年以来服装、纺织品和玩具制造等行业却认为受到中国的竞争威胁。与此同时,巴西其他行业采取了“跟风”战略,抱怨中国的产品、机械以及零部件的强大竞争。甚至一些巴西业内人士呼吁中国应当限制对巴西的出口,以保护巴西的相关产业并避免中巴之间爆发贸易战。

  其实,从2005年开始,在巴西所谓的“中国商业入侵”已经很流行,但是让巴西真正担心的是巴西产品与中国产品在第三方市场上的竞争。有分析认为,尽管中巴之间的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但是纵观巴西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商品结构,并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比较,可以看到双方主要出口构成具有很大的重合性。

  有分析认为,“巴西是一个贸易保护主义比较严重的国家,当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大量涌入巴西市场时,巴西以保护国内厂商的利益为由,对外国产品实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截至目前,巴西的反倾销措施绝大多数都是针对中国产品的,涉及玩具、眼镜、除草剂和电熨斗等20多种,所征收的进口关税为30%-80%,部分甚至高达100%以上。”

  应该讲,中国的持续增长为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因素”对巴西的出口和经济的增长正在作出显著贡献。然而,由于中国与巴西在统计口径上的差异使得“中国因素”的贡献率也在打折扣。以双边贸易额为例,据巴西方面统计,2005年中巴双边贸易总额首次突破百亿美元大关,达121.9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33.2%。其中,巴西对中国出口68.3亿美元,增长25.6%;从中国进口53.5亿美元,增长44.3%;巴西贸易顺差14.8亿美元,同比下降14.4%。这与中方的统计相差悬殊,与中方的统计相比,不仅贸易总额少了近26亿美元、巴西对中国的出口额少了30多亿美元,而且巴西方面的顺差也少了近37亿美元。

  第三,巴西一些行业采取与欧美国家“跟风”的影响。2005年中国制造的鞋类先后在西班牙、意大利等欧洲国家遭到不同形式的抵制,并遭受了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听证会。而巴西在早就通过提高关税来限制鞋类进口的基础上,采取了跟风欧洲的做法,其中巴西制鞋工业协会呼吁政府尽快采取反倾销,认为这比保障措施更快捷有效,并将有助于度过目前面临的艰难调整期。巴西皮革协会紧急应对小组负责人卫亚菲指出,巴西的举措与2005年中国对巴西鞋类出口增长较快有关。据中方统计,2004年年中国对巴西出口鞋类800余万双,金额3800多万美元;而2005年1-10月中国对巴西出口1000多万双,金额5000多万美元。此外,2005年晚些时候,巴西还效仿欧美引用特保措施,引入特保申请程序,旨在阻止中国增加对巴西的服装和纺织品出口。特保时效延续到2008年,特保调查将在受理申请之后的6个月内启动。巴西纺织工业和政府希望复制欧盟和美国的做法,对中国施加压力,通过谈判尽快取得解决结果。

  姑且不论巴西所采取的反倾销措施、特保措施等是否妥当,其实我们还可以反过来从巴西学习到一些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和做法。事实上,巴西不仅利用WTO而且充分利用自由贸易协定(RTA)谈判的途径来要价施压。巴西力图利用RTA谈判,不仅将自身的利益与谈判对手而且通过谈判对手对第三方施压,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应。这一点在巴西与美国之间就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的谈判中体现得特别明显。FTAA谈判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和巴西这两个美洲大国,分歧主要体现在双方认为谈判所应囊括的领域。其中美国拒绝在谈判中涉及农业补贴问题,而巴西认为农业问题对包括巴西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对于美国积极推动的服务、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议题,巴西方面则认为不宜纳入谈判。

  事实上,关于农业补贴问题,美国的态度很明确,美国必须同欧盟和日本同步行动,不愿在区域谈判中提前作出让步,因此坚持将农业谈判纳入多边谈判框架下。而巴西的策略就是希望通过与美国之间的FTAA谈判提高要价,迫使美国压欧盟改变在WTO农产品谈判上的立场。也就是将WTO“多哈回合”的进展与恢复同美国就FTAA谈判挂钩,并将其设定为前提条件。

  此外,经过多年努力,巴西在研究和处理贸易争端方面已形成一套纵向指挥管理、横向密切配合的组织机构作为组织保障外,还通过工商发展部的有关网站建立了一整套与巴西进出口企业随时交流信息的贸易壁垒和贸易争端的监测预警机制。

  三  中巴双边贸易中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摩擦不仅有商品层面的摩擦,还有后制度层面的摩擦和文化层面的摩擦。”因此,在分析中巴之间存在的商品层面的摩擦——反倾销问题时,还要妥善处理可能引起贸易摩擦的其他方面的因素,从而为中巴双边贸易的顺利发展扫除可能的障碍。

  第一,巴西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按照巴西《关于实施反倾销措施行政程序的条例》第七条规定,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涉案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有三种定价依据:一是根据某一市场经济的第三国的同类产品价格;二是根据该第三国把同类产品出口到另一个国家时的价格;三是根据其他合理的价格。因此,在巴西已经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情况下,按照WTO的规定,巴西将不再使用第三国(市场经济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作为对中国产品采取反倾销调查时的参照标准。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实质上在巴西享受的待遇以及具体执行问题还有待观察。

  第二,中国作为巴西资源性产品的大“买家”而出现的问题。中巴双边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显示,巴西对中国出口最大商品类别居于前两位的分别是铁矿砂及其精矿(包括黄铁矿)、大豆。但是,在铁矿石产品上,中方并没有因为是最大的买家之一而有效地控制该产品的价格,反而受制于“卖方”,处于被动地位。尽管在大豆进口上,中国从巴西的进口数量由当初的62万吨增加到610万吨(2003年数据),这相当于巴西中西部地区大豆总产量的80%,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最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区。但也正因为大豆产品对巴西种植者的重要性,使得巴西比较关注中国对该产品在检验检疫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并且一度出现一些摩擦。

  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一方面中国潜力巨大的市场对巴西初级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拉美国家普遍存在一种论调,即宣称中国仅仅把拉美地区看作“原料仓库”。中国投资改善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为获取工业原料和粮食创造便利条件。批评观点认为,以目前的中国和拉美贸易模式发展下去,拉美有可能长期沦为中国的原料输出国,无法摆脱贫穷落后局面,更不要说借助中国“崛起”了。据统计,巴西对中国出口商品的60%左右集中于铁矿石、大豆及其制品;而中国对巴西的出口主要集中于电子元件、机械和通讯设备等,并日益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且没有一种产品能占到中国对巴西出口总额的5%的比重。所以,有分析认为中巴之间的贸易是不对称的。

  第三,中国对巴西的投资承诺能否兑现或者落实问题。2004年,中国曾宣布要向巴西的基础设施、能源工业等领域进行投资,其投资额度为60亿-100亿美元(短期内),以缓解制约巴西出口增长和产业竞争力提高的“瓶颈”。但是,据加拿大美洲基金会的报告称,那些中国承诺的大项目只有ABC(合资的铝厂)项目在推进,而其他项目因种种原因或者被搁置或者被推迟。因此,最近一个时期以来,一度满怀期待的巴西国内对于中国的投资承诺能否落实,存在相当多的流言和疑问。

  据悉,巴西的卢拉政府是在顶住了来自本国工业界的较大压力的情况下,于2004年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并把此举看作是对1998年中巴签署的“中巴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化。那么,在巴西国内本来就存在反对的声音而中国的投资又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巴西国内的疑虑也就难免再起了。

  第四,中巴双边经贸关系中的“因素”问题。中巴经贸关系中的政治因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巴在有关问题上的各自立场及做法。2005年,巴西为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与日本等四国捆绑在一起。应该说,巴西作为南美洲地区的第一大国,把能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看作是真正迈入大国行列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对中国来说,是否支持对问题没有深刻反省态度的日本涉及到中国人民的感情和民族尊严问题。因此,中国反对“四国提案”不仅对巴西而且对中国都极其敏感和重要。当然,尽管事后证明该问题并没有影响中巴双边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但是当时的巴西卢拉政府曾面临国内许多人的指责,称不应当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等论调,因为巴西政府曾力图通过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赢得来自中国的投资以及中国对巴西“入常”的支持。

  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政治关系、外交关系等紧密相连,那么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推动双边经贸领域的合作更加顺利的发展;二是来自第三方施加或者散布的影响。美国方面在劝说巴西进行FTAA谈判时就曾表示,如果巴西不尽早加入该协定,那么只能看着中国产品进入美国而且与巴西产品进行竞争。此外,美国的一些媒体、思想库和学者也在渲染中国进入包括巴西在内的拉美地区后,将对拉美国家的竞争问题。该论调实质上是对中国崛起的一种担忧,是对“中国经济威胁论”的宣扬,而这些影响不可避免地对中巴经贸合作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