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非贸易摩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宋志勇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 与非洲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双方贸易额近年来持续大幅度增加。然而,我们在看到双方经贸关系不断的同时,还应重视其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贸易摩擦对中非经贸关系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摩擦虽涉及的国家不多、金额较少,但案件数量较多,且在领域方面有扩大之势。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中非产业结构的趋同性、贸易不平衡性、部分非洲国家进口商的不规范行为,以及中国出口竞争的无序状态等因素,导致中非贸易摩擦问题初露端倪。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须从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出发,通过协商减少或化解这些矛盾。同时,我们还须对西方媒体别有用心地诋毁中非经贸政策坚决予以驳斥和回应。

  关键词  中国,非洲,贸易摩擦,原因,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领导人一直非常重视发展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关系,经过多年努力,中非经贸关系取得了很大成绩,双方经贸往来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中非经贸关系发展更为迅速。据中国海关统计,自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后,连续6年创最高水平。2005年双方贸易额达397.4亿美元,同比增长34.9%,其中,出口186.8亿美元,增长35.3%,进口210.6亿美元,增长34.6%。2006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上升到255.8亿美元,同比增长41.6%,进口额和增速均高于进口。中非贸易的快速发展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就,作为中国市场多元化的重要地区,中非贸易发展对降低中国市场风险、保持中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保证中国发展获取稳定的资源和能源供给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中非双方贸易额的日益扩大,中国出口商品竞争力强,价格低廉,大量进入非洲许多国家,对非洲一些国家的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贸易摩擦,特别是近几年中非贸易突飞猛进,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摩擦进入了高发期,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调查不断出现。双方之间产生的一些贸易摩擦需要引起我们特别关注,尤其是西方媒体将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迅速,以及中国不断扩大的对非洲投资诬称为“新殖民主义”,这种失实论调更值得我们警惕和予以坚决的驳斥与回应。

  贸易摩擦的现状及特点

  (一)贸易摩擦的现状

  在整个非洲地区,目前只有埃及和南非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了贸易救济措施。南非是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非洲国家,截至2005年底,南非共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36起反倾销调查,涉及轻工、土畜产、医药保健品、纺织、五矿等各类产品,其中对大部分发起调查的产品都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迫使中国多种产品退出南非市场。目前南非针对中国尚未完成调查(包括日落复审)的涉案产品共有12项;针对原产于中国的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共有17类产品。

  埃及作为非洲国家,是仅次于南非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之一。从1996年起,埃及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共15起,其中反倾销措施13起,保障措施2起,主要涉及机电、轻工、化工和五矿等产品。2005年以来,埃及又先后对中国的两类机电产品和圆珠笔及彩笔进行反倾销调查。并且,埃及政府在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中,仍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用第三国替代价中国商品的正常价值。因此,中国多数产品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除了南非和埃及对中国产品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以外,一些非洲国家还对中国产品进口采取限制甚至禁止进口措施。例如,由于中国一直对尼日利亚保持贸易顺差,且顺差持续扩大,导致尼日利亚采取保护措施。2004年4月,尼日利亚单方面宣布,对包括纺织品、男鞋、箱包等在内的41种产品实施进口禁止令,占中国对尼日利亚出口的20%以上,致使当年中国对尼日利亚出口额出现了3.7%的负增长。

  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摩擦在2005年1月1日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问题上曾经有过交锋。在2004年3月签署的《伊斯坦布尔宣言》里,就有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摩洛哥、突尼斯、肯尼亚和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参加,其中,毛里求斯还是发起国之一,原因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长对一些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些国家要求延长取消纺织品配额限制。

  (二)贸易摩擦的特点

  1.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摩擦金额虽少,但案件数量较多。虽然中国与非洲贸易摩擦有增加的趋势,但从总体看,非洲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贸易保护的案件金额相对较小。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摩擦的案件金额一般仅为数百万美元,而欧美案件金额基本上都在千万美元以上。如2003年,非洲地区对我国贸易保护调查案件的平均金额为358万美元,而同期北美为1.4亿美元,欧盟为2400万美元。但是,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摩擦的案件数量较多,截至2005年底,南非有36起。埃及1996—2005年有17起。其中,仅2005年,南非和埃及对来自中国的出口商品提起6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埃及1起,南非5起。

  2.贸易摩擦集中在少数国家,但应防微杜渐。在中国与非洲地区的贸易摩擦中,对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南非、埃及和尼日利亚等少数国家,但是,2004年4月毛里求斯与其他国家发起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以及许多非洲国家相继在该宣言上签字表明,中非贸易摩擦绝不仅仅局限在少数国家。随着中国对非洲出口的不断增加,或许会有更多的非洲国家对中国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甚至会有一些国家效仿尼日利亚的做法,采取更为直接地禁止中国部分产品进口措施。因此,对目前中国与少数非洲国家有贸易摩擦的情况不可高枕无忧,应该给与充分重视,使中国与非洲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发展在正常轨道上运行。

  3.中国应诉不够积极,相当一部分产品被迫退出市场。中国产品在南非、埃及等非洲国家被提起反倾销调查时,中国企业对反倾销应诉不够积极。其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在南非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全部反倾销调查(截至2005年底)中,因中国企业无以应对,其大部分产品都被征收了高额反倾销税,这意味着这些产品失去了南非市场。埃及的情况与南非类似。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企业应诉不够积极。由于中国向非洲出口产品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其个体力量较为薄弱,对被起诉反倾销调查普遍重视不够,加之在国际市场上的无序竞争状态,因此,组织这些企业进行应诉比较困难;而语言障碍以及较高的费用,也使中国企业面对反倾销望而却步;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即被提起反倾销调查的这些国家,实践不规范,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与世界贸易组织相关协议不符之处,当地政府机构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加上包括埃及在内的一些非洲国家还没有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即便应诉,也常以失败而告终,不积极应诉也就不足为怪了。

  4.贸易摩擦集中在少数行业,但有领域扩大之势。以往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轻工产品、纺织服装等行业。随着中国对非洲国家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善和提升,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机电产品对非洲出口的持续增长;机电产品开始逐渐成为非洲一些国家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重点,如2005年,埃及对中国的两类机电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即是一例。目前,在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摩擦中,纺织服装业仍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因为一些非洲国家借助美国的《非洲增长与机遇法案》和欧盟的《科托努协定》,建立和发展本国的纺织服装产业,希望通过这些产业解决国内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向非洲出口纺织品,事实上已给一些非洲国家的纺织服装业造成很大冲击,有被这些国家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危险。

  5.技术性贸易壁垒逐渐成为一些非洲大国的新措施。与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所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即非洲国家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多以反倾销调查为主,有的国家则采取更为直接的措施——禁止进口中国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对较少。但是,像南非和埃及等经济较为发达的非洲国家正在逐渐采取技术性贸易壁垒方式,限制进口中国产品,保护国内市场。根据南非国际贸易管理委员会新制定的商标规定,从2005年5月23日起,必须符合6项南非有关规定的外国纺织品、服装和鞋类产品,方可获准进口和在南非国内市场销售。这种做法明显增加了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对向南非出口的相关产品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

  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摩擦虽然金额少,国家少,但案件数量较多,且涉及的行业领域有扩大之势,一些非洲国家有加入到中非贸易摩擦行列中的可能。因此,认真分析中非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对解决贸易摩擦,避免中国与更多的非洲国家发生贸易摩擦,是非常必要的。

  (一)一些非洲国家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的趋同性

  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南非和埃及,都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大国。就产业结构而言,南非和中国相似,出口导向型产业在国内经济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出口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出自劳动密集型产业。两国的经济结构有一定的趋同性,如纺织服装业在南非经济发展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对解决国内就业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埃及基础相对薄弱,且国内产品多年来一直受到政府保护,国际竞争力不强。因此,中国产品进入南非和埃及市场,必然对这两国的相关产业产生冲击。而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两大类型,竞争优势明显。当地的一些企业遂提起反倾销调查,力图阻止中国类似产品进入,因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几乎是任何民族国家的固有本能。

  (二)进口商为逃避关税,低报商品价格

  一些非洲国家的部分进口商为逃避关税,故意低报进口价格,从而引起当地生产商和经销商的反倾销诉讼。2006年1月,埃及贸工部反倾销局对中国出口的圆珠笔和彩笔发起反倾销调查即是一例。实际上,中国向埃及出口的这种笔的价格并不低,但因当地进口商为少缴关税,低报价格,导致埃及国内企业提起反倾销诉讼。

  同时,中国的一些企业为扩大出口,也迎合非洲部分进口商的要求,在某些环节上为他们偷逃关税从侧面“帮忙”,由此给当地的政府造成了“低价倾销”的表象。这种低报进口商品价格,逃避关税的现象在发展中国家中相当普遍,成为引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部分非洲国家与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增加了双方产生贸易摩擦的几率

  非洲国家遭受西方殖民统治期间,形成了符合殖民需求的单一产业结构。独立以后,虽然经过多年,并且一些国家也力求改变这种结构,但是,这种努力的效果并不明显,许多非洲国家出口贸易仍以初级产品为主,国家和国民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多依赖进口解决。在非洲,埃及是比较典型的例子。该国不仅基础相对薄弱,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且由于人口众多,就业问题严重。多年来,埃及用于生产的大部分资本货物和生产资料,以及粮、油、糖等主要生活资料,都需要进口。受条件制约,埃及的资源和物产较单一,出口的产品种类较少,因此,它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对外贸易一直存在较大逆差(2005年埃中贸易逆差为17.2亿美元,为当年非洲国家之最)。从全非洲来看,2005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顺差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有16个,其中,超过5亿美元的国家有7个;贸易逆差在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有6个,其中与安哥拉的贸易逆差达62亿美元。因此,从总体看,中国对非洲贸易顺差的国家居多,这给中国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增加了不确定因素,产生贸易摩擦的几率也随之增加。非洲国家对这种逆差短时间或许还可以承受,但与中国的贸易逆差长期存在,且逐年扩大,中国与有关非洲国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贸易摩擦。

  (四)中国贸易出口秩序欠缺章法,易诱发贸易摩擦

  中国贸易出口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欠缺章法,对非洲出口市场也不例外。各自为战、分散经营、重复经营,以及为获取短期利益不惜低价竞销,是中国对非洲出口无序性的集中表现。中国向非洲出口的机电产品企业达千家以上,出口额多则上亿美元,少则仅有几万美元。由此,为了竞争市场,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一些企业为获取订单竞相压价。这些行为既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和形象,也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还给一些非洲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以口实。

  (五)一些非洲国家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达成的协议,中国依然要受到“非市场经济的待遇”,虽然经过中国政府的努力,中国已经与包括南非在内的一些非洲国家达成协议,它们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是,还有一些非洲国家,如埃及仍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些国家在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中,用第三国替代价中国商品的正常价值,因此,对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多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中国与埃及的贸易摩擦由此产生。

  (六)一些潜在因素不容忽视

  目前,中非贸易摩擦虽然只涉及少数非洲国家,但是对中国提起反倾销调查或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国家却都是有影响的地区大国,这些国家持续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中国产品在其他非洲国家的贸易状况,一些非洲国家可能会效仿有关国家的做法,对来自中国的产品加以限制,出现贸易摩擦的国家的风险可能随着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而不断增多。

  一些非洲国家进口商为适应本国消费水平较低、比较偏好低价商品的需求,对中国企业的产品开出很低的价格。而部分中国企业为满足一些非洲国家进口商的价格要求,采用低档材料生产低质低价的低档产品,从而给部分国家留下中国产品“质次价低”的不良印象,中国企业常常因此与一些国家产生贸易摩擦和纠纷。

  中国应对贸易摩擦之策

  中国与非洲国家产生贸易摩擦是中非贸易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应以平常心态,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以便化解矛盾,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发展。

  (一)从与非洲国家长期建立起来的友好合作关系出发,处理好中非贸易摩擦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先后与相继独立的非洲国家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几十年来,中国与广大非洲国家建立的这种友好关系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友谊日益增进。在国际舞台上,许多友好国家给予中国以有力支持,特别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与许多非洲等友好国家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正是基于我国与非洲国家长期建立起来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处理中国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和贸易摩擦时,我们应将长远利益与现实状况综合考虑,采取不同于对发达国家的处理方式,通过友好协商化解中国与非洲国家因贸易摩擦而产生的矛盾,而不能因某个行业的局部利益而影响到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对于中国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特别是那些出口量大、易给一些非洲国家造成很大影响的产品,中国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以应对挑战。中国政府也有必要与相关的行业协会共同维护好出口秩序,鼓励中国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与那些同中国有类似产业的非洲国家共同发展。

  (二)重视培育非洲国家产业,鼓励中国企业加大对非洲国家投资

  众所周知,中国与许多非洲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中国向非洲出口制成品,进口以能源和矿产品为主,不应该成为中非贸易发展的主要内容。因为这种贸易结构不具有可持续性(非洲国家对中国出口的初级产品如原油、固体矿产品等属不可再生资源),且随着双边贸易额的增加,持续的贸易逆差或顺差不利于双边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也不符合平等互利的原则,目前中国对非洲贸易的不平衡已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中非双边贸易摩擦。因此,从发展中非贸易的长远目标考虑,中国应该积极鼓励企业对非洲投资,将具有较强竞争力、在当地有一定市场空间的产业转移到非洲。这样既解决贸易摩擦,又可解决就业问题。同时,还会引导当地企业吸收中国企业较为先进的生产、管理、营销和设计理念,实现共同发展。对中国因进口石油、天然气导致巨额贸易逆差的国家,我国政府应鼓励国内企业加大对石化产业的投资,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回击西方国家散布的所谓“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的谬论。

  (三)加大解决中国产品出口秩序力度,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应诉

  中国出口产品失序是诱发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政府应积极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规范出口秩序,对故意扰乱出口市场、低价竞销的企业给予严厉查处,将其列为不遵守市场秩序的“黑名单”,予以公布。

  同时,国内行业协会积极协调对非洲出口。针对部分非洲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的反倾销调查,组织企业积极应诉。虽然中国与一些非洲国家发生贸易摩擦的多是低附加值、市场所占份额较小的产品,但如果不积极应诉,就有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导致中国失去更多的产品销售市场。

  (四)适当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援助,重视“输血”与“造血”功能并重

  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固然与中国自身努力密切相关,但也与中国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分不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尽自己力所能及,应逐渐增加对非洲国家的援助力度。例如中国免除了非洲31个国家欠华到期债务156笔,总金额105亿元人民币;给予29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190种输华商品免关税待遇;最近3年,将为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人员1万名,等等。这些均是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的举措。但是,仅仅靠“输血”,是无法解决非洲国家发展问题的,重要的是将“输血”与“造血”功能相结合,推动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例如,在提供援助项目时,我国政府应相应地引导国内一些产业到非洲投资,通过增强非洲国家的“造血”功能,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

  (五)积极与部分非洲国家谈判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部分非洲国家迄今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对中国与这些非洲国家发展经贸关系,解决贸易摩擦非常不利。因此,扩大双方共识、获得这些国家认同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既是进一步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贸易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个问题创造条件。从非洲国家的影响力来看,埃及是中国需要优先与之谈判解决的国家,作为地区有影响力的大国,埃及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对解决中国与其他非洲国家的这个问题将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六)加大宣传力度,强有力地驳斥西方国家对中国、非洲经贸政策的恶意诋毁

  舆论宣传导向的作用非常重要。一些西方国家的学者和媒体认为,中非贸易发展以及中国加大对非洲能源和资源领域投资,在某种程度上触动了西方国家的既得利益。于是,控制世界主要舆论工具的一些西方媒体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西方非洲版“中国威胁论”的声浪,大肆散布所谓的“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等用意险恶的论调,妄图离间中非友好,破坏中非合作。这种论调既缺乏依据,也不符合现实情况,其深层意图在于阻挠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与欧美企业竞争,维护少数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中国政府已经发表《对非洲政策文件》,全面阐述了中国在中非关系各个领域的原则,同时,该文件着重在贸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合作,以及减免债务、经济援助等多个方面,指出了中非双边的共同利益。中国媒体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从历史、现实、未来,以及中非贸易投资促进非洲国家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宣传中国对非洲的政策,以有力的事实坚决驳斥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诋毁,使非洲国家认清西方国家的险恶用心,共同维护中非良好的经贸合作关系。

  总之,中非经贸关系发展良好,所出现的贸易摩擦,以及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诋毁,只不过是“小插曲”,不会对中非经贸关系产生实质影响。当然,我们对中非贸易摩擦问题,以及西方媒体的诋毁也不能轻视,应该在进一步发展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中,采取积极措施,解决甚至避免贸易摩擦,不给西方国家以借口,使西方媒体的不良意图彻底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