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势、问题及战略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佚名 时间:2010-06-25

摘要:随着“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迅速,规模、区域和行业分布均有所扩展,投资主体和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对国内发展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因为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存在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经验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为了促进对外直接投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行业、地区等投资战略选择。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势及作用分析

随着“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的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几年发展迅速,规模、区域和行业分布均有所扩展,投资主体和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并对国内经济发展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

一、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走势分析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较快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分布更为广泛、行业分布有所扩展、地方投资规模及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投资主体和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

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密切和“走出去”战略实施步伐的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较快增长,规模不断扩大。从存量看,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72亿美元(见图1),比2002年底增加了342.8亿美元,增长了1.5倍。从流量看,入世以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更为明显。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22.6亿美元(见图2),比1990年和2002年分别增加了95.6和113.5亿美元,分别增长了12.5倍和3.5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进入较快发展期。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7790亿美元,存量为106720亿美元。据此,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存量分别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57%和0.54%。

图1: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合作司

图2:1990-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情况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合作司

2.投资区域分布更为广泛

从存量看,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比2004年末增加14个,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具体来看(见表1),亚洲地区投资额占据首位,达到406.3亿美元,占总额的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越南和泰国等国家(地区);其次是拉丁美洲,投资存量为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为15.98亿美元,比重为2.8%,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德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家;非洲地区紧随欧洲,为15.9亿美元,比重也为2.85,主要分布在苏丹、阿尔及利亚、赞比亚、南非等地;北美洲地区位居第五,投资额为12.6亿美元,占总额的比重为2.2%,主要分布在美国、百慕大群岛、加拿大等;大洋洲投资额最少,仅为6.5亿美元,占1.1%,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概括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二者占据总额的91%。

表1:200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区域分布情况  单位:亿美元,%

区域

投资额(亿美元)

比重(%)

亚洲

406.3

71

拉丁美洲

114.8

20

欧洲

15.98

2.8

非洲

15.9

2.8

北美洲

12.6

2.2

大洋洲

6.5

1.1

数据来源:商务部合作司

从流量看,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有所变化,对拉丁美洲的投资额超过亚洲,跃居第一。根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我国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为64.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52.6%,首次超过亚洲地区位居榜首,主要流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巴哈马;亚洲为43.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35.6%,分布国家(地区)依次为香港、韩国、马来西亚、也门、蒙古、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老挝等。分析流量可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度分布在大洲间变化的同时,大洲内的国家(地区)也有所变化,开辟了一些新的投资地区,投资区域分布更趋多元化。

3.投资行业分布有所扩展

根据商务部统计结果,200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以下行业(见表2):(1)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165.5亿美元,占28.9%;(2)批发和零售业114.2亿美元,占20%;(3)采矿业86.5亿美元,占15.1%,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采选业;(4)运输、仓储业70.8亿美元,占12.4%,主要是水上运输业;(5)制造业57.7亿美元,占10.1%,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制造业、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廷加等;(6)房地产业13.2亿美元,占2.6%;(7)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3.2亿美元,占2.3%,与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额相同;(8)建筑业12亿美元,占2.1%,等等。

表2:200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行业情况  单位:亿美元,%

行  业

投资额(亿美元)

比重(%)

商务服务业

165.5

28.9

批发和零售业

114.2

20.0

采矿业

86.5

15.1

交通运输、仓储业

70.8

12.4

制造业

57.7

10.1

房地产业

15

2.6

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3.2

2.3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13.2

2.3

建筑业

12

2.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9.1

1.6

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6.0

1.0

农、林、牧、渔业

5.1

0.9

其他行业

3.7

0.7

合计

572

100

数据来源:商务部合作司

从行业分布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占主导地位。这个特点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表现得更为突出。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49.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40.3%。同时,制造业发展较快,2005年流量为22.8亿美元,占18.6%,超过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上升至第二位。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更趋实体性。

4.地方投资规模及所占比重均有所增加

从存量规模看,2005年末中央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虽仍占主导地位,但是比重下降近2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地方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和比重均有所增加。2005年末地方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93.8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8.8亿美元,增长44.3%。其中,广东省位居榜首,依次为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黑龙江省等。从所占比重看,2005年末地方投资存量占总额的16.4%,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

5.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按照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4年底,经商务部批准和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共有5163家。按企业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主导地位,共占总数的65%(见表3)。

表3:2004年末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类型划分  单位:%

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比重(%)

国有企业

35

有限责任公司

30

私营企业

12

股份有限公司

10

外商投资企业

5

股份合作企业

3

集体企业

2

港澳台投资企业

2

其他

1

资料来源:张汉亚,“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问题与策略”,《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在国有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像联想、京东方、TCL、四通、万向、华为、海尔等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优势企业都已不同程度走向国际市场,在境外开展生产、销售、服务等活动。例如,根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联想、京东方、TCL集团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位居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第19位、第23位和第24位。海尔集团近几年先后在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设立、并购、控股了多家公司,逐步获得世界的认可。

6.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

近几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已从初期的以制造业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资源开发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展,跨国并购逐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我国通过境外企业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对外直接投资65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53%,超过一半。其中,中石油集团于2005年10月以41.8亿美元的总价格成功获得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收购权;中海油实现了对澳大利亚高顿天然气项目、印度尼西亚东固项目和Muturi项目等三宗跨国油气田部分股权并购;TCL集团收购了德国施奈德公司、京东方集团收购了韩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现代显示技术株式会社等等。

对外投资方式的扩展使得对外投资获得了丰厚利润。2004年,中石油集团获得并购净利润124.5亿美元(见表4),中石化获得39亿美元。利润再投资是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并购等投资方式带来的利润增加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表4:2004年我国在全球对外投资中的并购案例  单位:亿美元

企业

行业

收入

净利润

中国石化

石油和天然气

714.5

39.0

中国石油

石油和天然气

481.8

124.5

海尔集团

家电

122.9

1.9

宝钢集团

钢铁

70.9

11.4

中海石油

石油和天然气

66.8

19.6

中国铝业

39.1

8.0

华为

通讯

38.3

6.2

TCL

电子

32.9

0.4

联想集团

个人电脑

29.0

1.4

格兰士

家电

16.0

7.0

青岛啤酒

啤酒

10.4

0.3

资料来源:《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2006年8月4日

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现象进一步突出,作为贸易盈余国,我国成为其中的一大焦点,国际收支失衡矛盾凸显,出口压力随之加大。面对国内经济的运行形势,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矛盾和出口压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1.有利于缓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矛盾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并出现了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局面。据统计,2006年10月,我国月度贸易顺差首次超过200亿美元,达到238.3亿美元;2006年前10个月,我国贸易顺差累计达1336.2亿美元,超过2005年全年顺差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485.76亿美元,并且重新呈现增长态势。贸易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2006年2月底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并于10月份成功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这样,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局面下,我国外汇储备的持续上升增加了外汇风险和资金闲置成本,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导致热钱涌入国内,对国内市场稳定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减少国内高额外汇储备,提高资金收益,缓解国内“双顺差”的失衡压力,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和经济平稳运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增长、国际收支失衡的缓解作用在日本表现得更为明显。2005年底日本外汇储备8469亿美元,同期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3000亿,有效减缓了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这些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2.有利于缓解出口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力量。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出口规模和贸易顺差的增大,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频发。从1995年开始,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涉及纺织类、电器类等多种出口商品。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压力日益加大,“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受到挑战。

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贸易壁垒,避免贸易摩擦。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是在国外直接建厂或者并购国外,然后在当地生产、当地销售,从而能够绕开贸易壁垒,改变在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海尔集团是此种发展模式的一个典范,通过海外直接投资,实现了“三位一体本土化”的目标,设计中心在洛杉矶、生产中心在南卡州、营销中心在纽约,利用原产地规则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与出口的这种替代关系使得对外直接投资能够缓解日趋加大的出口压力,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

从国际范围来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洲新兴化国家与地区,它们都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提升国内(地区内)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当前,日本是这方面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为了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弥补资源禀赋缺陷,日本向加拿大、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和地区进行了大量的资源寻求型投资,以此为依托,逐渐完成了向轻、薄、精产业为主导的过渡。在此过程中,对外直接投资还会产生传统产业转移效应,把国内传统产业的过剩设备和生产能力向海外转移,带动国内产业升级。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纤维、日用消费品领域;70年代以钢铁、石化工业、造船等重化工业为主;80年代则转向了汽车、电气工业等加工工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向和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保持一致,由此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国内新兴产业中,促进新兴产业发展,以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资源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作用逐步明显,部分行业生产能力过剩日益突出。此种情况下,我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国外投资建厂或者并购国外企业,利用国外较为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将低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移到国外,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新兴产业并促进其发展,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部分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对于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无疑是有利的。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分析

近几年,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持续增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国内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很大促进作用。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投资规模偏小、投资结构不够合理、投资经验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相关支持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发展和投资效益的提高。

1.投资规模偏小

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72亿美元。但是,从总体规模看,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见图3)。截至2005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0182亿美元,是我国的35.3倍;英国13781亿美元,是我国的24.1倍;日本3705亿美元,是我国的6.5倍。在发展中国家中,2005年末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009亿美元,是我国的1.8倍;巴西644亿美元,是我国的1.1倍。

图3:2005年末部分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比较  单位:亿美元

数据来源:商务部合作司

另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国内吸引外资规模差距较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的统计,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13亿美元,吸引外资流量为724亿美元,前者与后者的比例仅为0.16:1。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远低于同期吸引外资规模。从世界范围看,2005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的平均比例为0.85:1,发展中国家是0.41:1,发达经济体是1.40: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国内吸引外资的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由此,进一步反映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的问题。

2.投资结构不够合理

投资结构不够合理主要是投资的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不尽合理。从投资区域结构看,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2005年底已遍及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但是投资区域仍较为集中。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很大部分流向了亚洲,占投资总量的71%,其中约3/4的投资流入香港地区。加上占总额20%的拉丁美洲,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相比之下,欧洲等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这种过于集中的区域投资结构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同时,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在不断扩展,目前已涉及到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行业,范围相当广泛,但是投资行业重点却相对集中。参照表2数据,2005年底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48.9%,采矿业、运输和仓储业、制造业占38.0%,总计达86.9%。这些行业大多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与我国国内企业技术研发水平低、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有关。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行业是我国目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然而,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很小,不到10%。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结构存在失衡状况。在当前全球资金过剩、多国对外直接投资日趋增加的情况下,投资行业结构失衡将影响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竞争力和投资绩效。

3.对外投资经验不足

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投资经验明显不足。从投资微观主体看,我国企业的境外投资仍带有跨国经营初期的特点。例如,与发达国家相比,企业境外投资规模普遍偏小,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同时,很多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缺乏对投资方向的认真分析,往往集中在“热点”地区进行投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的“热门”行业。结果容易造成当地某一地区或者行业市场饱和,我国同类企业之间在国外进行低价竞销。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23.8%的调查对象认为同业对手削价竞争是企业境外投资遇到的主要竞争压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之间的这种低价不良竞争往往导致贸易摩擦增加,境外投资效益受到影响,甚至造成企业境外投资亏损或者关闭,背离了企业境外投资的初衷。

另外,东道国的、、文化等投资环境也是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益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然而,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缺乏对投资环境的深入了解。例如,TCL集团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进行整顿时需要辞退1000多名员工,但这违反了当地雇员方面的法律,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为此,TCL付出了沉重代价,甚至不得不将国内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业务中。

4.专业人才短缺

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是决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制约因素。当前,我国国内具有这方面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企业比例是23.2%,所占比例高居第一。可见,此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5.相关支持政策不够完善

在起步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进行扶持。但是,目前我国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例如,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滞后,《200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才第一次对社会公众发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的书面报告,但是至今没有制定《对外投资法》。因为立法滞后,尚未建立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担保制度,我国同有关国家商签投资保护协定以及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的进程也大受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缺乏法律环境支持。

同时,虽然近几年我国深化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仍有一些不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的条款。比如,境外投资利润或其他外汇收益必须在东道国年度终了6个月后调回境内,限制了企业的资金运用和扩大再生产。境外投资经营所急需的买方信贷等外汇、金融政策也不完善,信息提供机构匮乏。另外,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内容不够健全(购汇限额限制、针对民营企业的种种限制)。管理环节较多,实行综合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多头管理体制,商务部、外汇管理局、财政、银行、企业主管部门均有权管理对外投资企业。这些政策体制方面的不合理将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发展。

二、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发展与效益提高,我国政府和境外投资企业需要共同努力。

(一)加大对外直接投资政策支持力度

近几年,我国制定了一些规范和鼓励境外投资的政策和措施,如《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今后还应该根据发展的需要,完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对外投资法》、《境外投资公司法》等,为境外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保护其境外投资合法权益;二是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关于调整部分境外投资外汇管理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措施,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实现由强制结汇制到意愿结汇制的转变,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申报体系。简化对外投资审批手续和环节,取消多头管理制度,建立统一部门进行协调管理;三是加强对外直接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支持。借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政府给予境外投资企业低息贷款和进出口信贷担保、减免营业税、允许延期支付公司所得税、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险等。四是进一步完善对外投资社会化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例如,建立投资环境的等级评估、预警和应对预案体系、建立与完善境外投资信息系统、鼓励和帮助在境外建立我国跨国企业的地区和行业商会、对准备到境外投资的企业进行相关培训等等,以降低对外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和成本,提高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国际竞争力,保障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顺利进行。

(二)做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目前,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该深入分析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正确选择投资产业和投资地点,改善当前的境外投资结构;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提高投资竞争力和投资收益。

1.深入分析投资环境

对外投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市场状况、消费特点等环境因素是影响投资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我国部分境外投资企业在此方面有过深刻教训。因此,在将来的对外直接投资中,我们应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加大对当地投资环境的分析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当地法律环境的研究。例如,一般国家和地区对大规模的并购活动均有警惕心理,往往利用反垄断方面的立法对并购活动加以限制;对外资投资建厂则采取欢迎的态度,甚至有优惠政策。通过对投资环境的调查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楚自己的比较优势,更好地和当地有关部门进行合作,规避投资风险,保障对外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2.正确定位投资产业

选准资源开发业。当前,资源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短缺问题,资源开发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产业之一。具体来说,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林业等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国际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风险,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增强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继续发展比较优势产业。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食品、家用电器等一些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国内生产能力已经出现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但是,对于非洲、中东、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来说,这些产业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因此,应该继续将这些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转移到上述国家和地区。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海外转移,可以保持和扩大产业优势,在扩大海外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规避贸易壁垒、避免贸易摩擦,还有利于提升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优先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一是要适当扩大信息运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规模。发展高新技术领域的境外投资,能够在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和提高投资收益的同时,打破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和垄断,获得一般的技术贸易、技术转让许可协议及其他方式得不到的高级技术和最新科技信息,取得“技术回流”效应,从而加快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二是要逐步提高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当前,随着产业分工的日趋专业化,各国对于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大增,国际上用于服务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呈增长态势。我国也应该顺应潮流,加大境外现代服务业投资,充分利用服务业投资风险小、回收期短的特点提高境外投资收益,在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的同时,配合其他行业的投资,增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3.注意投资地点选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地点应该在明确投资目的和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投资地的资源情况和市场利用需求进行选择,和投资产业的选择互相配合。例如,非洲、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缺少开发资金和技术。我们应该加大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并首要进行资源开发业投资,以弥补本国经济发展资源不足。同时,应该适当增加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加大对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技术、管理知识等与当地企业进行交融、沟通和相互反馈,以获取先进技术,实现技术回流,缩短国内研发技术周期,带动国内相关新兴产业发展。在此方面,我们可以借鉴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另外,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在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以便利用发达国家广阔的市场和雄厚的资金条件,提高对外投资收益,并带动国内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4.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和储备力度

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对此,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该加大境外投资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政府有关部门可以从商务促进角度组织培训工作。短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从外部引进人才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

1.     Andreas Lunding,“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观察”,《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2006年8月4日

2.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

3.     木每,“中日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分析”,《日本学刊》2006年第2期

4.     冉光和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机与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世界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5.     商务部合作司,“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非金融部分)”

6.     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分析报告”,《国际贸易》2006年第7期

7.     张汉亚,“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现状、问题与策略”,《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7期

8.     张为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和路径安排”,《国际贸易问题》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