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现状、成因和对策
[摘要]转型期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特征,并出现逆转现象。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从宏观角度看是政府管理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从微观角度看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不能形成硬预算约束;从中观角度看是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公,社会总体消费需求水平层次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完善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种约束与激励机制。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政府;硬预算约束
一、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呈现粗放式特征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79-2005年统计公报上的有关数据,使用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的结果表明:1979-2005年我国经济平均年增长9.4%,资本积累贡献率为68%,劳动力总量扩张作用为2%,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30%。1979-2005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每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41%,劳动投入总量增长率只有2.42%,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年均增长约为14.88%,比经济增长速度高出5.48个百分点:投资率平均为36%左右,在经济扩张期投资率往往超过40%。高投资增长率和高投资率,源于居民收入增长和较高的储蓄倾向以及外资流入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9年底的210亿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147054亿元,年均增长28.7%。1979-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FDl)流入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23%,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658亿美元,占总投资的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高于GDP和劳动投入总量的增长率,1979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为33.6%,2005年已升至48.6%。另外,1989—2005年每万吨标准煤带来的GDP产出值平均为0.44亿元/万吨,每年技术改造的投资占当年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平均为16.9%,1997-2005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值占总出口贸易值的比重平均只为17.49%。这些数据指标可以清楚地表明中国转型期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是粗放型的。
(二)经济增长方式出现逆转现象
1979—1995年期I、司中国经济增长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1)劳动力保持较高增长(为3.09%);(2)资本存量出现了较高增长(为9.46%);(3)人力资本(按15岁以上就业人口平均受年限计算)增长率为2.2%:(4)全要素生产率由改革前(1952-1978年)的-1.9%提高到3.3-4.6%(按不同的资本或劳动权重计算),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在3347%之间。
然而这一经济高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高增长并没有能够持续下去,在1995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就业增长率明显下降,仅为1.2%,出现经济高增长、就业低增长的情形,中国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下降;二是资本存量高增长(为15.6%),比1979—1995年高出6.2个百分点,结果资本生产率(等于经济增长率减去资本存量增长率) 由正(为0.5%)变负(为-3.6%),下降了4.1个百分点,表现为资本深化过程,劳动人均资本增长率高达10.6%,是全世界各国最快的资本深化过程,几乎比1979—1995年期间高出4个百分点,出现资本替代劳动、资本排斥劳动的情形:三是人力资本高增长为2.8%,由于这一时期扩大了高中和高等学校招生数额,2003年中国高等在校生已经居世界首位;四是全要素生产率明显下降到0.3-2.3%之间(按资本与劳动不同的权重计算),大幅度下降了23个百分点。这表明,1995—2005年I司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资本投入,劳动投入低下,无论是资本生产率还是全要素生产率都明显下降。TFP(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从1979—1995年,间的4.63%下降到1996—2005年间的0.6%。
二、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轻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构不合理,表现在各级政府片面追求GDP总量的增长,重复建设、铺张浪费严重、资源能源利用率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方面靠国内高储蓄和国外直接投资的投资需求拉动,而不是靠国内消费需求拉动,另一方面靠对外贸易拉动,出口产品大部分为处于价值链末端的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产品出口较少。形成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从宏观角度看是由于政府管理职能的缺位、越位和错位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只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不应该充当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或者直接去干预微观经济行为。古典经济学的市场万能论是以市场能完全自由出清为假设前提的,但现实是由于存在市场的和人为垄断、经济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工资和就业刚性等原因,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要求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守护神”的角色。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的职能是由政府代理人来完成的,各级政府的代理人都有自己相对的经济利益,都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冲动,而不会是一个纯粹的人。集体行动的逻辑必然使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不会因为他们是在为集体做出选择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在缺乏激励和约束时很少会有作为负责的代理人单纯为公共利益考虑来行动,所以在实现社会利益和自己利益均衡的博弈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缺位、越位和错位的行为。
政府管理职能缺位是指政府该管的事情而没有去管,即政府没有去做市场不能够做的事情;越位是指政府不该管的事情却去管了,即政府做了市场能够做的事情:错位是指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明晰,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经济增长应该是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三位一体的增长模式。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管理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表现在:(1)政府调控职能方面,没有形成中国统一大市场的市场环境,存在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与行业垄断,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收入分配公平、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力度不够;(2)市场主导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市场在许多重要稀缺资源的配置上并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价格不能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政府部门掌握着电力、成品油、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配置大权;(3)在企业价值创造方面,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总体经济效益低下,现行的企业增值税政策使政府部门成为GDP产值创造的主要推动者,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而没有真正从税收政策、信贷政策方面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节能降耗、提高效率的新型产业化道路。
(二)从微观角度看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形成硬预算约束
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政府仍然掌握一些重要稀缺资源的配置大权,再加上政府官员有追求GDP总量增长的政绩压力,企业很自然会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政府附属物,成为各级政府官员追求政绩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企业和政府相互寻租,企业廉价和低效率地使用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种生产要素,没有硬预算约束的压力,而地方政府则通过人规模重复建设和扩张来获得企业提供的丰厚租金。
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和居民消费水平的两个指标是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1979-2005年我国居民的平均恩格尔系数为64.2%,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消费总支出中60%以上都用于购买食物等日常生活用品,而2005年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逼近0.47,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接近3:1。收入分配的严重不公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恩格尔系数过高,表明农村居民的总体消费需求水平层次低,而小国目前将近60%的人口又是农村居民,可见中国社会总体消费需求水平层次很低,对于高档耐用产品和高科技产品消费能力不足。生产是由消费决定的,这种消费现状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的原因。
三、转型期中国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 以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如何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要求打破过去那种考核地方干部政绩的单一的GDP,总量指标,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核指标体系。能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条件在于政府行为是否得当,而政府行为是通过各级政府官员的行为体现出来的。各级政府官员既是经济人又是人,他们的行为首先会考虑自己的升迁机会等既得利益。评价考核政府官员的指标体系是政府官员行为的指挥棒,而这些科学指标体系的制定是与高层领导的正确政绩观正相关联的。这就要求科学制定评价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体系时必须合理均衡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使政府官员在正确的政绩观指导下,既能获得升迁的机会,又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二)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实现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在中国实现市场化、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市场机制不完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高是转型期的特点,这就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既承担发展功能,又承担市场领导功能。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主体性政策为基本的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市场机制具有高度灵敏性为基础条件的,而现实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性、高度垄断性、僵硬和刚性是政府需求管理失效的基本原因。所以,中国经济转型要建立竞争与干预并存为导向的需求管理与供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供求管理要求政府对特定产业进行干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均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保护民族幼稚产业,打破行政垄断产业,政府必须深入产业内部对这些产业进行干预与管制。
(三)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完善的市场机制能自动实现经济增长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但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善是现实经济生活的常态,市场不完善主要是由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可能导致市场不完善的人的因素包括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环境因素包括厂商数量少和不确定性。有限理性限制了人们的分析能力和对付不确定性或复杂局面的能力,当买者和卖者很少或者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时,机会主义就会出现。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削弱各级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权力,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这就要求中国的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一方面要形成市场信息批露制度,提高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能力,减少他们的机会主义行为:另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形成统…—的大市场,增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机会。
(四)采取经济与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鼓励走科技创新道路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市场机制运作良好的条件下,追求剩余价值和利润最大化的企业会在硬预算约束下按照价值行事,通过采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先进管理方法,缩短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从而使个别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由于单纯的市场具有盲目性、短期性、重复性、微观性等特点,唯利是图的厂商的生产行为可能使其个别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使其生产的个别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而导致外部性。所以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采取经济与法律的激励与约束措施,鼓励企业走科技创新道路。
(五)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提高社会的总体消费需求水平
经济发展理论中的结构主义学派认为,结构变化会影响经济增长效应,尤其是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流动是通过收入分配这个传导机制实现的。不同产业之间劳动者的收入往往是不同的,有的甚至相差很大,这必然会导致劳动者从收入低的产业向收入高的产业流动,如果由于这种传导机制扭曲,收入分配不公平,造成的产业兴衰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必将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同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是不相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具有递减的特征。一般而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比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要高。而高收入群体的储蓄倾向要比低收入群体的储蓄倾向高。但是,高收入群体的储蓄并不必然表现为有益的投资,他们往往是投资一些容易形成泡沫经济的房地产和股市行业。只有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比重,通过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特别是对高科技产品和高档耐用产品的总体消费需求水平,才能形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求拉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