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玉香 时间:2010-06-25

[摘要]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进入了生存和的关键时期,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对挑战抢抓机遇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资源的纵深优势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拟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转型的必要性及调整战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必要性;战略调整
 

  所谓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产品等资源型产品。根据资源开发的程度,资源型城市可以划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我国400多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20%,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全国约有50多座资源型城市处于衰退状态。无论是处于哪个时期的资源型城市都存在一个结构转型、调整、优化、升级的问题,特别是资源枯竭或将要枯竭的城市,其经济困难,下岗职工人数较多,居民生活困难,社会矛盾增加,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迫在眉睫。
  
  一、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型城市一般是因自然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地区经济发展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单一追求资源开采量的目标,单一抓资源的调出任务,单一抓资源的开掘,因而出现了单一的自然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城市主导产业比较单一。这种以自然资源为单一指向的产业,资源利用面窄,产业链较短,产品深加工不够,自我调整能力低下,后续替代产业弱小,有一定规模的配套产业群难以形成。高投入低效益产出所提供的有限资金,在面广、量大、长期落后的产业升级和城市基础建设面前,犹如杯水车薪,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2.产业结构较多为超重型。与产业结构单一型相适应,我国资源型城市多是以开采加工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其他自然资源而兴起的,这些产业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均属重型。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型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合理,农轻重比例关系不协调,产业结构一般是能源、原材料的超重结构,有的城市轻重工业的比例一直在3:7上下波动。从而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力的合理配置受到严重制约。
  3.产业结构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城市的兴衰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性和产业结构提升过程中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如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是古代生物转化而来的,其原藏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资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一旦资源枯竭,产业衰败,容易导致城市经济的衰败。当前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型城市已步入自然资源递减甚至枯竭阶段的事实表明,如果这一现象在一定的时期内得不到有效控制,而是形成一种长期不可逆转的趋势,产业结构就难以实现转型、优化和升级,城市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4.高新技术产业举步维艰。高新技术既可以提升原有产业,更可以快速发展为独立的新兴产业,发达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正以其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益的经济成果和前景无限的市场而获得高速发展,并正在成为支柱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一系列条件,其中主要是社会和人文资源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才、资本、技术、知识、信息、文化和形象等。资源型城市高新技术产业步履维艰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人文资源缺乏。
  5.企业组织结构普遍不够合理。我国资源型城市由于受体制、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城区内部、城区之间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盲目竞争严重,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与联合,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难以和国际同类企业相竞争。
  6.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布局分散。矿业产业由于受资源储备条件和地质开采条件的限制,企业大多数都分散在远离市区的山区和近郊。我国绝大部分矿业城市也是依山、靠矿区而建,城市空间布局比较分散,这就为城市的集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先天的不便。
  
  二、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性
  
  1.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是在20世纪50—7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自身的选择能力极弱,很难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适时地做出有效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调整。因而形成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长期超重型、单一化、低效益的局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这种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市场经济要求按市场导向配置资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的根本制肘在于体制问题。这些城市旧体制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短时间内很难消除。因此,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新的思路、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制度、新的方式,走出新的路子,最后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顺利转型。
  2.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是针对旧的“不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弊端和危害而提出来的。“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平衡的破坏,从最终效果来看,它要么就是以一部分地区的落后或贫穷换取另一部分地区的发达,要么是以对未来发展潜力的破坏而换来当前短暂的繁荣。总之,是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和消费模式。资源型城市是在开发利用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兴起的,以消费一定数量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特殊城市类型,其具有强烈的资源指向性。结构转型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结构转型就是通过扩张、收缩、改组、创新等方式,不断优化各产业之问的生产联系、制约关系和数量比例,对各产业进行动态的资源配置,促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趋动资源向节约型、高效型产业特别是少污染、高产出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3.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的客观要求。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开发,资源储备逐渐枯竭,开采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富余下岗人员大幅增加,主导产业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这些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些城市已经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如何在资源逐步枯竭的情况下实现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是关系到众多资源型城市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资源开发的特点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必要性。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大规模开发的同时,如果不能建立替代产业,随着资源的枯竭,城市将逐步衰退甚至消亡,在国内外均不乏这样的事例。反之,如果能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城市就能继续保持繁荣和发展,并逐步发展为综合性城市。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其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三、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的措施
  
  1.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的各领域、各环节必须要贯彻循环经济的要求。要坚持以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推进。一要把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二要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以及开发区的盲目发展。三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和政策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2.从实际出发,选择和优化支柱产业。对资源型城市的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根据其资源状况、区位条件、生产要素配置、市场拓展度等优势以及城市的发展战略来确定,其中,技术要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既得益于资源又受制于资源,为避免产业结构调整与其他城市趋同,支柱产业的选择更应注意发挥资源和技术的优势。既要遵从资源采选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要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一客观事实,又要发展替代性支柱产业以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3.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以矿业为主体的单一产业向多元产业转变,以指令性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以初级产品加为主向产品深加工转换。坚持走“深度加工、加快转化、综合利用、多种经营”的道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产品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带动城市经济的转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资源型城市在短期内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是不可能的,且与资源条件不适应,所以先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来提高效益是较为合理的。
  4.适应时代,调整技术结构。资源型城市在进行产业调整时,要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重塑产业优势,促使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城市发展的最佳时机,选择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新兴产业。要通过技术结构的调整,提高劳动力素质,改进工艺,革新设备,引进技术,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要立足提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资源型产业,并从产业自身的特点出发,挖掘资源型产业的高新科学技术因素,开发高科技产品和替代产品,使资源型城市在世界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在高科技产业中立足,并不断发展。
  5.制度创新,调整组织结构。资源型城市在组织结构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企业规模小、装备水平低、管理分散、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难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注重产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使之科学化、系统化,促进各产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平衡发展以及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如组建企业集团,进行联营改造,推行股份制等。要遵循市场,坚持自愿原则,加强政府指导和政策引导,降低大集团扩张型发展的门槛,为集团扩张型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互补优势,真正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6.以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资源型城市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造成体制转换慢,机制不活,受计划经济影响深,对市场供求信息反应迟钝,企业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从而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有待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以新的体制、新的机制、新的方式,走出新的路子,加快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把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作为突破口,通过跨国联合、退出重组和混合所有三种方式做好所有制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通过深化改革探索一条“自我积累、自我融资、自我改造、自我调整”的新体制。同时,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到重要位置。
  7.整合区域资源,实施产业集群战略。首先,政府要把握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找准并塑造影响当前和未来地区产业集群和竞争力提升的战略性因素,遵循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要求制定产业集群规划。其次,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体系,加强产业集群的环境建设。如土地、税收、产业导向、外贸、科技、中小企业发展、项目审批、投融资体制等政策。要对相关经济政策进行系统的调整。目前,最重要的是要对那些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与清除。再次,要加强对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的培育。由龙头企业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去建造统一的销售,打造全国品牌和世界品牌。
  8.吸引外资,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资源型城市虽然存在着区位偏离、环境污染等劣势,但其具有丰富的资源、充足的供应、大量空闲土地和厂房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资源型城市在吸引外资时,应扬长避短,从具备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起步,逐步形成多样化产业结构。
  9.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由于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属于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整个城市的人口素质较低,同时,因资源型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矿业生产的行业性特点,使许多拥有高学历人才的就业观带有偏见,造成整个城市生产技术及科研水平的落后,而且科技人才的引进均围绕资源开发利用运转,其专业方向较为单一。这两方面因素均不利于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智力密集型方向调整。因此,加强职工文化、技能、管理的培训、引进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稳定科研队伍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长期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