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摘要:从、信息通讯、给水能源、文化卫生、环境基础设施五个方面构建了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化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了20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河南省各地级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试图揭示河南省基础设施水平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在全省区域内整体上呈现出北部区域要高于南部区域的空间格局,这种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格局反映了全省发展区域差异,证实了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增长理论,以卢卡斯、罗莫等为代表。在他们的研究中,生产率的提高直接依赖于劳动力、R&D投入、高速公路总量以及基础设施资本。随着西方经济增长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带来的公路、机场、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建设,使得有关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
国外对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基础设施资本对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Aschauer在名为“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的文章中,研究显示生产率的提高和政府支出用于公共设施的资本高度相关,他的研究发现了政府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资本对经济总产出有着巨大的贡献。而Munnel在其后的研究中又延续了这一研究成果,基础设施对生产率提高不仅重要,而且作用非常强烈。但有的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的构成或种类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如Canning和Fay证明核心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比非核心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另一观点的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设施的影响不显著。Aaron、Hulten和Schwab发现基础设施对美国制造业分不同的地区的TFP作用不明显。
目前,国内现有很多研究基础设施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表明基础设施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且我国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差异状况与地区人均国民收入差异状况存在很大的吻合。踪家峰、李静在《基础设施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中,以巴罗型增长模型为基础,借鉴Demurger(2000)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了基础设施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研究了中国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间的差别。张灵莹一文《主观指标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介绍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另外,许多学者还研究和完善了确定权重的方法。李文娜、夏永久在《宁波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与预测》一文中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宁波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进行预测。缪仕国在《江苏省基础设施投资对社会其他部门投资影响效应研究》中,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基础设施投资于其他部门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基础设施每增加一单位投资可以挤出约0.634的单位的社会其他投资。
本文以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基础设施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要了解河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河南作为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和输出基地、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与输出基地、公路铁路交通枢纽,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因此,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对河南乃至对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有对河南省基础设施进行研究的文献资料,多侧重于定性的分析,主要探讨河南省基础设施的现状问题以及建设建议等,很少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分析基础设施的空间差异状况。本文借鉴以上的研究,拟采用主成分分析和AHP分析综合定量的评价各市的基础设施水平,两者相互结合加以验证评价结果。探讨河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情况。
2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1 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分类指标体系设计
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一套、准确的评估系统。本文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院在国际竞争力评价中对基础设施的分类为标准,把基础设施分为六大类:交通基础设施、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给水能源基础设施、文化基础设施、卫生基础设施、环境基础设施。结合河南省各地级市的特点,以及根据数据收集的情况来选择基础设施的评价指标,以尽可能科学准确地反映河南省各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状况(表1)。
2.2 样本城市指标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2.2.1 样本城市的选择:本文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南省各地级市的分类,选择河南省17个地级市为样本城市。由于某些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本文并未选入1997年划入地级市的济源市。统计数据均来自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06年《河南统计年鉴》。
yij是i市j类指标的标准化数值,xij表示i市j类指标变量的原始数据,Max是全省中j类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大值, Min是全省j类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最小值。
2.3 主成分分析:
根据模型1得到城市基础设施化水平的总分和排名。
2.4 层次分析法(AHP)
则城市基础设施的AHP模型为:F=0.131*y1+0.105*y2+0.083*y3+0.072*y4+ 0.067*y5+0.06*y6+0.041*y7+0.036*y8+ 0.046*y9+0.057*y10+0.045*y11+0.045*y12+ 0.026*y13+0.045*y14+0.025*y15+0.042*y16+ 0.039*y17+0.034*y18(2)
根据模型2可以得出河南省各地级市基础设施综合评价的得分和排序(如表4):
3 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格局比较
综合以上两种排序结果,按照等内差距最小、等间差距最大、合理确定级数的原则。将2004年河南省各地级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分为四个等级(如表5):
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在全省的区域分布整体上呈现出南部区域要高于北部区域的趋势(如下图所示),豫南地区的总体水平要低于豫北地区,其中,以省会城市郑州和基础较好、悠久的洛阳为主,发展水平较其他城市高;一些工业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如焦作、新乡、安阳、濮阳、许昌、漯河、鹤壁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开封、三门峡、商丘、平顶山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而南部的南阳、驻马店、周口、信阳则最低。
4 结论
根据本文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的分析可以得出,河南省内基础设施的区域发展水平存在着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发达地区,其基础设施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越是落后的地区,其基础设施发展也相对落后。这也就证实了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从区域格局上看,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中北部,而广大的豫南地区发展水平则相对较低,这与全省的经济发展格局大致一体。基础设施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又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内容。因此,这种基础设施区域分布的不平衡格局不仅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同时,又进一步加大了河南中北部和豫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看到河南省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从发展水平最高的郑州而言,其基础设施的各项指标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河南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显著的成就,但是,仍然满足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以及人口迅速增长所带来的巨大需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