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合理公正收入结构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浅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淑芳 时间:2010-06-25

摘要: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增长,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受经济水平、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和质量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职能发挥的制约,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任重道远。

  关键词:合理;公正;收入结构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但居民收入差距却不断扩大,社会收入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基尼系数达到了0.45,超过了0.3~0.4的合理区间。不仅显著高于当代高福利国家,如挪威、瑞典等(基尼系数在0.2~0.3),而且高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国、美国、法国(基尼系数在0.3~0.4)[1]。由于基尼系数过高,形成了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占64%左右的 “金字塔”式社会收入结构。针对这一现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2006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着重研究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的问题,明确提出了逐步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则和政策,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深刻认识和把握建立合理公正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合理公正收入结构的重要性
  
  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新世纪之初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除了明确提出要“保护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之外,强调“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上述论断是对邓小平“先富”与“共富”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表明党和国家目前突出要解决的问题是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办法,除了“先富”带动“后富”外,党和国家还要“重视和关心”还没有富裕起来的地区、行业和困难群众。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减少低收入者比重,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使处于贫富之间的中等收入者阶层进一步扩大,由此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的步伐。
  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增长缓慢,势必影响投资需求的增长和投资效益的提高。遏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减少低收入者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绝大多数居民既有消费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由此扩大消费需求。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问题[2]。从总体上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落后了十几年。千方百计地增加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的收入,扩大农村居民的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宏观政策就会得到有效实施,由此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我国目前不合理的社会收入结构,使低收入和中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中等收入者掌握了较多的知识、技术,拥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具有与市场经济要求相一致的勇于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人力资源;中等收入者拥有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改善和提高低收入者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创造条件。中等收入者及其所掌握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建立合理的社会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为全体社会成员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能够使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拥有较强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无论是从家庭生活还是从事业发展的角度,他们都渴望社会和谐稳定,中等收入者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安全阀”和“缓冲层”的作用。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还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肃清以专制、特权等为代表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建立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有利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建立合理公正收入结构的艰巨性
  
  一个合理、公正的社会收入结构应该是中等收入者占60%以上的橄榄型结构。根据调查和分析,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大体上占全国人口的18%至25%之间,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占64%左右。改变我国“金字塔”式的社会收入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任重道远。

  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受水平的制约。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虽然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却排在第100位以后,人均只占世界人均的1/5。即使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也大体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综合国力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我国科技水平总体上明显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就业容量大,对培育壮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具有举足轻重的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长期以来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2004年,我国经济对全球经济贡献率为45%,但同期的能源消耗却占世界总能源消耗的31%,几乎是发达国家的3~5倍。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2 830亿元[3]。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决定了物质财富的状况,物质财富的状况是社会收入结构是否合理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和整体素质不高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任重而道远。
  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虽然走过了单一传统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但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距离一元的经济还有较大距离。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必然导致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落后地区同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即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90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2倍,2003年则是3.23倍,增长倍数高达50%左右,处于历史高位。农村居民基本上是低收入者。发达国家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的建立基本上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相当高,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8%以下的条件下实现的。我国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61%,城市化水平2004年提高到42%,低于50%的国际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70%~80%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特别是扩大农村居民中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
  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受地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职能发挥的制约。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其关键是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低收入者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但由于某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公务人员,不能很好地履行经济监管职能,特别是维护地方经济秩序的职能,影响了低收入者特别是弱势群体收入生活水平的提高。诸如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假冒伪劣产品、有毒有害产品等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了他们收入的增加,甚至使他们由于上述某一问题致病、致残,进而致贫。对于上述问题,某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是在新闻媒体曝光、上级领导批示之后,才开始关注、解决存在的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也常常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也是上述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加大对不作为或乱作为政府公务人员的惩罚力度。
  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受发展水平和质量的制约。2005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83 084.80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虽然比上年的2.79%增加了0.03个百分点,但远远低于联合国规定的6%的标准。2005年,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对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中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辍学率最高为74.37%,平均辍学率为43%,大大超过了“普九”关于农村中学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要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普九”任务尚未真正完成,严重影响了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结构也不尽合理,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缓慢;高等院校扩招后,高等教育并没有随着毛入学率的提高,形成创新的、多样化的、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格局,出现了教学质量下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教育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现状,影响了依靠从事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获得较高而又稳定收入的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建立合理公正的收入结构,使中等收入者达到全国人口60%以上,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也将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
  [1] 刘伟.收入分配的公平命题与改革的合理性[J].新华文摘,2006(16).
  [2] 彭京宜,傅治平,刘剑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132.
  [3] CCTV.经济信息联播,20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