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素的计量分析
摘要:依据1986—2005年的数据,采用加权回归的方法,检验了支农支出增长率及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影响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结果显示,在此期间支农支出增长率对缩小收入差距影响较大,其次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的增加也会缩小收入差距。缩小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的对策是: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走产业化道路。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支农支出;产业结构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的快速,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但两者相比,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快于农民,城乡收入差距也在加大,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河北是一个农业省,人口占总人口的80%,近几年农业效益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缩小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根据1986—2005年河北省统计资料,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分析,希望从中发现一些对农民收入起关键作用的因素,给农村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1.收入差距
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即相对收入差距。1978年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人均相对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1978—1984年是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对差距逐步缩小的阶段,到1984年缩小到1.51倍,这是整个八九十年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对差距最小的年份。1984—1994年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到1993年差距达到最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4倍。“九五”以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对差距虽有所回落,但又有逐年扩大趋势,1995年回落到2.20倍,以后由1996年的2.16倍上升到2003年的2.54倍。到200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有所缩小为2.51倍,但缩小幅度很小,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率继续上升为2.62倍,接近最高点位。
2.生活水平差距
城乡收入差距的最终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2005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为6 699.67元,而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只有2 165.72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的3.09倍。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扩大。1985年,城镇居民与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2.11,1994年扩大到3.01,之后有所下降,到1998年降到最低点2.86,接着城乡收入差距又有所扩大,到2005年已经达到3.09的历史最高水平。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在整个生活消费的比重,是国际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2005年,河北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56%,而农村为41.02%,农村比城市要高出近7个百分点,从中可以反映出城乡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3.社会福利差距
我国城乡居民不仅统计上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存在较大差距,很多社会福利实际上是居民的一种隐性收入。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绝大多数农民都不能享受,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社会福利,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应比统计上的收入差距要大。
二、模型与数据
(一)变量的选取和模型关系形式的确定
本模型研究的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选取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作为被解释变量。从宏观角度出发,城乡居民人均税负比、受程度的高低及其他一些因素都将严重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但由于样本数据无法得到,本模型选取支农支出增长率、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及农村品零售价格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其原因如下:
1.是一个农业大国,近些年大量工业虽蓬勃发展,但农业仍为基础,且长期以来,政府对农业进行扶持,可以说政府是农业发展的坚实后盾,由政府进行引导,提供技术、资金支持已成为一种模式,因此,支农支出的增减必将严重影响农业人口的收入状况。
2.农村居民纯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产品收入与非农产品收入,由于我省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价格已不大实际,农村工业品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影响农村工业品价格来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意义。
3.农村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势必要影响农民的收入,比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加,比重减少,农村居民收入减少。因此,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也将对被解释变量产生影响。
通过以上的分析,查得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样本数据如下:
根据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线性关系,因此,模型关系形式为:
Y=β0+β1X1+β2X2+β3X3+μ
利用计量学的eviews软件,运用OLS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如下方程:
Y=4.2547-0.0764X1-0.072X2-0.0019X3
(6.2309)(-0.6117)(-3.4932)(-1.7263)
D.W.=0.8054 F=5.8059 R2=0.5212
1.检验。从经济意义进行检验,解释变量的系数均为负数,说明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成反比例关系,根据经济学理论,当解释变量中的任一变量增加,其他变量不变时都将增加居民纯收入,势必会减小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因此,解释变量均通过经济学检验。从统计角度看,F检验显著,拟和优度较低,且只有X2通过T检验,但考虑到经济意义,先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再进行变量的消除。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根据D.W.可知该模型具有序列相关性,根据解释变量与残差之间的散点图可知模型具有异方差性。
2.进行异方差性与序列相关性的修正。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与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最后方程为:
Y=4.1929-0.26056X1-0.0723X2-0.0017X3
参数均通过T检验,拟和优度显著提高,F检验显著,但D.W.值较小。但从经济意义出发,且由于数据收集的误差,该误差予以忽略。
三、结论与思考
从所得模型我们可以看到,首先当其他解释变量保持不变时,每增加一单位支农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减小26.056%,可见支农支出对缩小收入差距影响很大,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是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农村品的价格对缩短收入差距也具有一定意义。所以,要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走产业化道路缩短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异。
(一)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支农支出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辅助。如今我国的工业已逐步壮大,但我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因此,我们应该确立以反哺农业为主导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保护,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近几年,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较快,但直接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投资偏低,因此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投入,以增强农业抗御灾害的能力,减少市场风险。并加大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如水、电、路、通讯等方面的投入,为农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走农业产业化道路
河北省毗邻京津,环绕渤海,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但我省一直以来农业都以种植业为主,未充分发挥出环渤海的资源优势,应有效发展渔业。大力发展包括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在内的养殖业及其他相关联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满足京津的餐桌需求。大力发展乡镇,重点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如发挥“能人效应”进行劳务输出,即组织一部分有特长的农民去其他乡村进行经验传授。同时,由于河北省名胜古迹较多,发展农村业。把工农商有效地进行组合,使农业结构,非农产品得到长足的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业商品化和产业化道路。河北省农产品结构是大路产品、低档产品、原料性产品多,优质产品、高档产品、深加工产品少,不适应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对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专用化的消费需求,因此,河北省农产品需要加大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