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建设“飞地型产业区”的空间整合与优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刘小翠 时间:2010-06-25

摘 要:辽宁省的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振兴与崛起。合理的整合与优化辽宁沿海临港区建设申的空间布局是关键,建立“飞地型产业区”是解决辽宁內陆城市经济、、信息不发达劣势的重要手段。辽宁飞地型产业区需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核算、产业链结构、信息、行政管辖、劳动力、城镇等方面进行整合。建设滨海公路,对辽宁沿海港口、腹地进行重新划分,同辽中南城市群形成互动发展将促进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飞地型产业区;整合;优化;战略构想
   
  一、辽宁沿海地区建立“飞地型产业区”需要整合的八大方面
  
  综观辽宁省行政区划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辽宁的14个地级市中,可以分成沿海6市、辽中南城市群7市(大连、营口亦为沿海城市),其余的为朝阳、阜新和铁岭(内陆经济带),这三个城市地处内陆,交通不够便利,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辽宁其他城市。在辽宁沿海地区建立“飞地型产业区”是带动内陆经济带,实现内陆三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步。为此。我们认为应该重点整合以下八大方面,如图所示。
  
  (一)整合交通运输网,构建沿海产业区与腹地的经济纽带。辽宁沿海产业区具有处于沿海地区、有城市和港口作依托的有利条件,应建成以港口为中心,由港口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五种运输方式构成的,紧密连接环渤海区域与内陆中心城市、经济圈,并具有将港口与东北、内蒙古等广大腹地紧密衔接的港口集输运功能的综合交通体系。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如BOT、TOT等加快建设由辽西沿海工业区直通阜新、朝阳的高速公路,并通过营口与滨海公路、沈大高速公路相连,形成辽宁省交通运输网,带动网内各城市共同发展。
  (二)整合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依据“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开发原则,规划建设高水准的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最终应达到“九通一平”的国际水准。超前规划和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应优先考虑发展污水处理、海水淡化、垃圾处理等公益性大项目。强化内外路网的连接,并规划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与腹地遥遥呼应,与城市基础设施相连接配套。在经济上突出循环型,在建设上突出生态型,在基础设施上突出智能型,在社会发展上突出文化型,使整个产业基地规划建设成为一个崭新的产业园区。
  (三)整合经济核算关系,对产业区和腹地的GDP核算有重要意义。“飞地型产业区”,指内陆城市(即飞地使用市)在沿海经济带范围内(即飞地提供市)建立的属于自己的产业园区。在规划出的“飞地型产业区”内设立的,享受税收上的优惠(可参鉴开发区内吸引外商所享受的优惠)。在“飞地型产业区”内实现的税收首先全部返还飞地使用市政府,再由提供市和使用市各按50%的比例分留,分别记人提供市和使用市的GDP核算。这样既调动了沿海经济带提供市积极建设“飞地型产业区”的积极性,又带动了内地阜新、朝阳的经济发展。
  (四)整合产业链结构,建立与飞地提供市和使用市相联系的产业链结构。产业链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链条,辽宁沿海产业区也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产业链的地方,区域经济就可以联动,就能够形成经济圈。飞地内的产业结构更是如此,飞地内应发展既与提供市产业结构相配套,又与使用市产业结构相关的产业,便于二者共同为“飞地产业区”内的产业做配套,节省成本,发挥整体优势。
  (五)整合信息资源,为飞地提供市与使用市建立快速、便捷的沟通机制。建设飞地产业区与飞地使用市的信息资源网,通过快捷的通讯手段了解飞地内产业发展状况,并及时反馈、指导其进一步发展。另外,提供城市也应与产业区建立直接的信息沟通方式,为“飞地产业区”发展提供招商引资等信息,加速其发展。

  (六)整合行政管辖范围,确立“飞地型产业区”的行政所属。“飞地型产业区”要体现飞地提供市和使用市一体化的内在要求。我们建议,要打破行政界限。整合域内资源。要注重经济要素,运用经营理念,把基地规划建设纳入市场化运作。“飞地型产业区”可以由使用市投资指导建设,成立“管委会”进行经济管理,所辖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二者统一于园区经济。
  (七)整合劳动力资源,实施人才强区的战略。人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正反馈效应、引力场效应、群体效应和联动效应,它能带动一个地区经济上的起飞,如美国的硅谷。对于“飞地型产业区”也是如此,新产业区的建设需要各类人才,引入的技术型劳动力会通过“回流效应”拉动飞地使用市的发展。
  (八)整合区域内城镇,使提供市内各城镇为“飞地型产业区”做配套。区域内各中小城镇的战略重点在于中心城镇的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拉长,以产业协作配套为突破口,围绕产业区内的核心产业或,打造产业链,进而形成产业带,实现城镇的特色化发展。
  通过对“飞地型产业区”的重点开发,以线穿点,以网带面,形成以资源五流(人流、物流、资本、技术、信息)为基础,通过内陆城市在沿海地区的投资,反哺内陆城市的经济。为阜新、朝阳培养大量的具有开放意识的人才,传输先进的观念,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异。
  
  二、整合辽宁临港区与辽宁整体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加快“五点一线”的建设。“五点一线”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将带动全省经济加速起飞。滨海公路的建设,将成为连接辽宁沿海各市的经济纽带,促进沿海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营口将为中部城市群提供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大连长兴岛和庄河花园口两地,将分别成为面向渤海和黄海的两大新兴对外开放桥头堡,进一步提高辽东半岛的开放程度;而丹东和锦州则分别从东、西两翼,形成对内陆经济带的强大辐射作用,牵动腹地经济提速、升级。对于内陆欠发达地区而言,与沿海地区实现经济互动,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二)整合港口间的关系及其腹地的划分。辽宁港口优化布局要和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联系在一起,各港口城市应是共同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把大连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枢纽港,营口港建成国家级沿海主枢纽港,成为东北经济区尤其是辽宁中部城市群与国内、国际贸易的通道,把锦州、丹东建成区域性重要港口,葫芦岛港和盘锦港建成地方性重要港口。根据重要性不同,我们建议把各港口腹地划分如下:辽西港口的主要腹地是辽西、东北西部和内蒙古赤峰、通辽等东部出海口;营口港的腹地为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圈;长兴岛港区与大连港区组团式发展,建设成工商业相结合的多功能、化的国际深水港。
  (三)经济空间布局的整合。辽宁的发展应采取点轴渐进式扩散,辽宁省的经济空间布局的未来趋势是形成以大连一沈阳为一级轴带,丹东—营口—大连—盘锦—锦州—葫芦岛为二级轴带,阜新、朝阳为三级轴带的经济空间布局,并最终形成纵横交织的网状经济空间布局。当这些轴带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将会形成商品、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网及、通讯网。这些网状开发模式将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特别是城乡一体化。同时,通过的外延,加强与区外其他区域经济网络的联系,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促进更大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四)发挥辽中南城市群与临港工业区的呼应互动作用。临港工业具有典型外向型经济的特点,可选择产业结构层次和关联度相对较高、产业链较长的资源型产业和出口龙头产业作为临港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辽宁临海工业区还不能单独在海港配置大型钢铁厂、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等工厂,而应该重点发展临港型重化工业产业,加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协作与交流,实现产业联动。在与腹地间的经济互动过程中,依托老工业基地强大的科研力量、丰富的人力资源,重点发展临港型重化工业产业,加强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协作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