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路径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琦 时间:2010-06-25

摘 要:东北老基地滞缓的根本症结在于其封闭的內陆型循环发展,对东北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对东北地区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即必须要加快建立开放性的经济体系才能解决东北地区资金、技术、人才与市场等各种问题,而这又必须通过制度与体制上的大力改革促使封闭的体系开放以及加强国內、国际化市场的开放,外在地驱动东北地区的改革深度。因此,在全方位意义的角度上理解与把握改革开放,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促进改革与开放的互动发展,才是东北振兴的战略选择与路径依赖。

  关键词:改革;对內对外开放;区域经济
   
  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新社会主义工业建设的摇篮,建国后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东北地区的优先发展借助于国家集中发展的政策取向,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与成果。1993年,党中央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推进了改革开放。相对于改革开放成就巨大的其他经济发展区而言,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间最长、实行计划经济最彻底的地区,东北既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最早的入围者与受益者,也是在国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最迟退出计划经济模型,因而是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最深者,其改革开放的步伐因各种长期积沉因素的影响而落后于其他地区,造成了在所有制转换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弊端与落后,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而国家做出了支持东北老工业地区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决策,把振兴东北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视东北问题的解决为中国“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中重大的迫切的任务”。这一战略决策的实现无疑对于解决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拉动全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以及推动东北亚地区国家间加强国际合作都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分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问题初步显露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就国外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来看,工业基地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出现相对的衰退,是一种普遍现象。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都在某些发展阶段出现过老工业基地经济衰退的问题,如德国的匹兹堡工业区、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等,都曾由工业增长高峰滞陷于低谷,出现过经济衰退。这是由产业结构转换所决定的,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和客观必然性。为了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体制性和产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国家采取了各项措施,重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解决东北地区长期形成的各种历史性的包袱,这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始转变长期徘徊停滞的局面,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日益落后的现状。
  对于东北落后的成因分析及“振兴”东北的解决对策,理论界提出了众多的观点,如观念滞后说、体制说、结构说、设备老化生产技术落后说、市场机制不完善说、地方立法不完善说、成本补偿说、国有比重庞大说、环境发展说、政策倾斜说、制度说、历史包袱说,等等。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观测点揭示了东北发展滞后,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与问题所在,是国家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在改革中共同加以改革提高的具体问题。然而,笔者认为,老工业基地的改革是一个较为庞大的、比较长期的系统工程,对这一系统工程的推进应当首先从总体上进行系统设计,找到系统中的核心点与关键点,才能够使系统自由地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落后的根本问题在于整个东北地区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而对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点又是以加强与扩大对外开放为核心的各项有效机制的确立与实现,所以,解决对外开放问题才是彻底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落后的症结所在。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东北地区与国内、国际其他区域在体制、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经验、政府宏观管理等各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打破原有垄断性与管制型格局,诱发竞争,使竞争产生有效率的制度、政策与个人行为,清除阻碍市场发育的瓶颈与各种熵流,最终形成主要依靠市场决定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模型,才能变被动改革为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改革,即竞争诱发下的自主创新,主动谋求发展。
  此外,发展经济学有关经济增长极的理论揭示出:“在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居于经济增长点地位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有一个极限,当一个产业失去其作为经济增长点作用时,如果没有新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将会陷入停滞。”因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对于企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就十分重要。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通常有两条路经选择:一是继续走传统产业的道路,把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以加强新的增长点。二是甩开包袱,通过寻找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一艘巨轮,经过多年的历史积沉,它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首先,从产业链条上看,东北老工业基地仍然是以传统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不仅增长前景黯淡,而且存在着高度的恶性竞争;其次,从所有制结构上看,负增长点一般集中在国有经济体制内,特别是那些受到政府保护的国有企业,其增长能力本已枯竭,但政府不惜代价和血本加以保护,使之不能正常破产;再次,从影响因素上看,政府对企业过严管制、寻租、高收费等均是负的增长因素。因此,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有状态来看,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选择只能以新兴产业为主导部门,而新兴产业的培育选择又必须置于经济开放之中:一是要有市场需求;二是在更加开放的程度上引进资金和技术。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已经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被吸入了世界市场的经济大圈中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地区若不能更多地引进域外资本、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要想产业升级,更快更好地发展地区经济,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开放是必需的,改革是必不可免的,竞争力的比拼是激烈的,东北地区若继续在强大的意识形态的庇佑与包裹下,继续在封闭的环境下等待改革与索要帮扶,而不抓住开放的大好时期加大自身的开放程度,通过市场选择而迅速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必然就会出现企业只改不活,与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经济落后停滞甚至僵死的坏现象。
  当然,开放与改革所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中可能会出现社会的局部震荡,如破产、失业等短期的社会不稳定现象发生。但经济系统若不与环境开放,不与外界进行能源、信息的交换与流动,简单地说,就是经济自组织系统的新陈代谢若不处于畅流的情态中,其生命周期会大大缩短。实践中,为了解决体制性与结构性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已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下岗分流、政策补偿、买断、分离企业办社会、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尽

管这些措施在实施中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依然是十分突出的,但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并探索了一些新的经验。
  
  二、进一步扩大开放与继续深化改革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根本路途选择
  
  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高度的“内陆型封闭状态”和“经济边缘化状态”,区域经济呈现活力丧失和萎缩落后的状态,必须通过制度与体制上的大力改革促使封闭的体系开放以及加强国内、国际化市场的开放,外在地驱动东北地区的改革深度。这里,改革与开放应该作全方位的理解。
  第一,改革与开放政治意识形态。当代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其《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一书中指出:“19世纪的意识形态是普世性的,人道主义的,并且是由知识分子来倡导的。亚洲和非洲的大众意识形态则是地区性的,工具主义的,并且是由政治领袖创造出来的。旧意识形态的驱动力是为了达到社会平等和最广泛意义上的自由,新意识形态的驱动力则是为了发展经济和民族强盛。”“在我们今天的经济决策中所面临的危险,不是来自将以激情扫荡整个国家的那些相互竞争的意识形态的重大论战,而是来自对经济的实际管理……各种政治标签和意识形态的途径都同解决经济难题的方案无关。”东北地区受计划经济观念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最深,如国有企业不能动摇,所有制改革要层层审查,行政管制与信息非公开化严重,政府中部分官员权力本位意识严重,企业职工存在过分依赖旧有制度,居民封闭性高,缺乏学习与开拓创新意识,等靠要的顺民思想严重,等等。加快开放性经济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深层次意识形态问题,从政府到企业到居民都应该快速转变思想观念,冲破旧有意识形态的缠粘,以经济效益和人的发展为先,拓展改革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地创建符合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与新机制。

  第二,转换政府职能,努力营造新的投资环境。开放性体系的前提条件是政策环境改善,环境要素的具备与提升在市场投资与竞争中往往成为区域增强投资吸引力、扩大资本集中、开拓市场的前提条件,因此,政府在地区经济过程中的根本任务是要努力去营建一个培育市场经济建立与发展的社会环境,政府应把改善投资环境放在建立开放性经济模型中的最为积极的要素来对待,而这对于现代政府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角色在开放环境的重新定位。当代西方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月标与实现方法应当是建立:①绩效型政府,即从经济、效率、效能的“3E”指标来衡量政府的工作业绩,因而将政府的决策与执行功能分离,加强对政府的绩效评估与管理;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削减财政开支,实行小政府模式和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并运用现代技术来实现政府公共职能目标,建设公共管理信息系统,推广政府和政府在线服务,提高政府管理透明度。②回应型政府,即强调顾客至上,政府受顾客导向,因而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制。③多中心政府,即公共服务机构的分散化和小型化,政府管制中引入多中心竞争机制,推行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④市场化政府,即通过民营化和股份合作等方式减少政府职能扩张,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以实现政府从社会部分退出,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中介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⑤责任政府,即管理者应当担负责任。东北老基地政府职能的转换亦应当放在上述开放性的市场化需求中坚持改革与创新,以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按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彻底转变政府职能,以市场为取向把政府经济管理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制环境上来,努力营造和保持投资、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以开放为必需,重新进行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目标规划。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走向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的经济滞后问题。改革与开放必然带来环境的变化,这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首先分析与认清本身振兴和改造的现实基础,进行本区域的有利条件、比较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各种环境因素分析,重新进行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目标规划,制定长期发展计划、近期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及对策措施,着力解决老工业基地在战略转型过程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国有的产权制度改革、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与原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化农业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水平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就业与再就业的扩大、人力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等。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把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作为首要的战略重点。东北老工业基地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因而缺乏发展活力,逐步走向了疆死的边缘化境地。东北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具体体现为区域内非公有制企业比重小、发展延迟、开放程度低、经济外向度比例小,因而外资企业数量少,利用外资规模小。此外,企业经营管理落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功能不健全、经济发展缺乏持续的内在动力。市场化程度低的解决除了人们应当在思想观念上、政府职能上开放改革外,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找”市场,在市场的环境中促进改革与发展。就东北地区的地缘和资源条件看,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加强对俄技术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对外、对内开放的战略升级。
  第四,正确分析地缘区位优势,借助东北亚的周边环境积极扩大国际经济合作。东北三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国际环境,这是其他内陆省份所不可比拟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既沿海又沿江、沿边,可依据与借助的周边国家与资源比较多,如日本、韩国、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蒙古和朝鲜都与东北三省是最为便利的近邻,此外,从国际经济政治角度分析,美国亦是参与与影响东北亚地区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从地缘经济角度分析,东北三省经济滞后不前的状态并非正常,其高度封闭状态的形成与本地区国内国际的对外开放程度有关。目前,东北地区扩大国际市场,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对外开放度虽受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周边的6国之间相互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斗争的角逐、国家安全与世界安全的考虑、国际经济摩擦频繁等国际冲突背景,但合作却是各国的共识,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总的发展态势。与美、日、韩、俄、朝、蒙6个国家各自有着不同的需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正处于高度转型阶段,对于区域增长点的构建急需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经验,美、日、韩则可成为这种需求的弥补方,相反,中国的辽阔市场和低廉劳务又成为美、日、韩三国投资者的竞争点;俄罗斯要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朝鲜要恢复经济和改革开放以及蒙古的经济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相对于俄罗斯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朝鲜及蒙古,中国则相对发达,基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条件,中国则占据相对的优势,而中国也需要上述地区与国家的市场及资源。因此,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需求是相互的,东北亚地区构建成一个庞大的国际性经济圈的潜力是巨大的。中国实施东北战略,解决东北活力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东北对外开放的环境问题,如果东北三省实现全方位的开放状态,依据地缘的区位优势,在上述利益双赢的驱动下,东北地区便极有可能在东北亚国际合作体系当中成为一个焦点。因此,东北地区应抓住改革与开放的大好时机,加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努力地在周边地区形成信息、物流与融资的集结,促进与发展多元化对外贸易格局。
  第五,坚持内引外联,积极扩大对内开放。长期以来,东北市场发育不完善就内因来说,最主要的瓶颈就是行政管制与行政垄断造成了对于市场的进入壁垒过高和退出障碍过大,如国家保护主义、地方保护主义以及行政审批制度都对市场的进入激励和退出效率产生了负向制约,严重地干扰了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依据系统理论,系统的各个部分若不能有效地与外界进行交流,系统必然会逐步萎缩,开放是系统协调运作的天然“润滑剂”,系统的良性运作必须置于开放的环境中来,因此,东北地区的经济盘活,必须强调开放,其市场经济的完善应通过打破行政管制与行政垄断,加强竞争突破市场进入壁垒和退出障碍。例如,引进战略投资者,实行开放式招商改制,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以国有经济作为产业转移的载体,通过买主之间的市场竞争尽可能地实现国有产权收益的最大化;鼓励民营经济及其他非公有制经济的自身加快发展,减少对民营资本的歧视性障碍。总之,东北地区扩大对内开放应首先解决阻碍市场发展的各种制度瓶颈,以非国有经济的进入和成长改变资源配置方式,促进竞争,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