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三阳 时间:2010-06-25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闽三角与的经贸历程及发掘新形势下双方新的合作动力、方向、机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海峡西岸区在闽台经贸合作方面必须重视的实际情况,并给出了相关的解析和建议。

  [关键字] 闽台合作机制三通区位优势海峡西岸经济区
  
  [引言]
  
  自1978 年两岸完全隔离状态被打破至今20余年,闽台经济合作历经风雨,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其间存在的诸多障碍性因素制约了两地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展开。随着两岸经济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福建着眼于区位特色优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蓝图,出台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在《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更是把其作为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回顾闽三角与台湾的经贸发展历程及发掘新形势下双方新的合作动力、方向、机制,提出“十一五”期间我省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在闽台经贸合作方面必须重视的实际情况,并给出了相关的解析和建议。
  
  一、闽台经贸关系概述
  
  (一)闽台经贸合作回顾
  福建省是大陆最早与台湾发展贸易往来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80年代末进入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尽管90年代中期由于台湾当局“戒急用忍”政策的实施,使闽台贸易经历曲折,但仍然在不断增长。近些年来,福建省通过一年一度的“9.8 投资贸易洽谈会”、“海峡两岸产品交易会”、“台湾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商品博览会”、“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等重大经贸交流盛会,逐步建立起同台湾的贸易渠道,促进了闽台贸易的发展。1979年到 1985 年间,闽台贸易额仅有150万美元,1986年至1987年闽台贸易额为2000万美元,到1991年闽台贸易额达到 8239 万美元。2001 年,闽台贸易额全年累计达到28.54亿美元;截至2005年底,闽台贸易累计总额达409.5亿美元,台湾已成为福建省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在招商引资方面,闽台合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台资列港资之后,已成为福建省第二大外资来源。截至 2005年底,福建省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463项,合同利用台资169.5亿美元,占该省合同利用外资总额的17%;台资实际到资109.3亿美元,占该省外资实际到资的18.6%。以台资为主投资发展的、石化、机械等行业已成为福建省的主导产业,一些台资如东南汽车、冠捷电子、华映光电、华阳电业、厦门翔鹭集团、厦门正新橡胶等,都已跻身全国外商投资企业500强之列。
  
  (二)闽台经贸发展面临的瓶颈
  福建凭借地缘、亲缘优势,经过20 多年的努力,与台湾经贸合作取得长足发展,为福建经济建设创建了一个有利的平台,也为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同其本身应具有的潜力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认真分析其中的问题。
  1. 台资大量转向其他地区
  现阶段闽台两地的经贸合作仍处在由零散、低层次投资阶段向涉及双边或多边产业政策与结构投资阶段迈进的状态。投资软环境不能适应闽台经贸合作发展的要求。目前,福建省的投资软环境明显落后于江苏、上海、广东等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先行,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全国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面对这种发展态势,福建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去审视自己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否则,就有落后于其他省区甚至被“边缘化”的危险。
  2. 小三通的范围和影响仍然有限
  迫于台湾工商界人士强烈呼吁实现“三通”的压力,2002年台湾“行政院”审查通过了“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草案,开放金门———厦门,马祖———福州的定期或不定期客货航线以及两地贸易往来等。但是,在肯定其正面影响时,我们还应看到,两地全方面合作的契机已经成熟,小三通是远远不能满足两岸交流的需要的。
  3. 、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埋下隐患
  陈水扁近年来在两岸关系上是越走越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台资转移出大陆,这无疑成为闽台经贸合作发展另一大隐患。
  
  二、闽台经贸合作新理念
  
  (一)闽台经贸合作新动力
  在贸易领域,加入WTO后,贸易政策和自由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闽台贸易的大幅度增长。根据有关规定,大陆和台湾的进口关税将会逐年下降,非关税壁垒也将逐渐取消,福建更是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措施。两地参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实现产业链条互补升级将成为可能。
  在投资领域,开放的市场对台湾企业和个人都是一个极好的投资机会,这将加剧台湾企业向福建转移资本。台湾一些大型企业为了稳定其在闽的投资以及增强与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也会继续增加投资。到2005年底,福建累计有台资项目8400多家,台商实际到资109亿美元。台商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石化业、简单的电器业等。随着规划的实施,“海西”将与台湾产业形成对接,吸引包括高科技企业在内的更多台商投资发展。同时,闽资也要有“走出去”的意识,才能实现双向开放、对接投资。
  
  (二)闽台经贸合作新方向
  闽台经贸合作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需打破局面,在新的起点谋求向更高阶段迈进。
  1. 农业合作
  台湾正处在改革农业结构,向外转移土地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而福建迫切需要改善农产品质量,提升加工层次,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闽台农业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台湾农业在动植物品种,农业技术方面具有竞争优势。但由于其岛内土地昂贵,劳动力成本高,农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丧失国际竞争力。虽然目前福建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但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廉,加上两地仅一水之隔,气候、地理条件十分相似,在台湾适合生长的作物均可直接移植福建。如将两地优势结合,利用台湾的技术培育种苗 ,再移植福建生长,然后推向国际市场一定会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把福建建成台湾岛内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这一方面会降低台湾岛内农副产品价格,丰富台湾人民生活。同时,也会推动福建农业向化和产业化发展。
  2. 石化电子产业合作
  台湾石化、电子、汽车等产业已发展了先进的技术,具有雄厚的实力。而这几个产业都是福建今后要培植的支柱产业,双方在这些领域可开展合作。福建目前对发展石化工业已积极进行规划,将以湄州湾、厦门海沧作为合作开发基地,集中布点。前者主要开发石化上游产品,后者以中下游产品开发为主。可以预见,随着闽台经贸合作的深入,政策的放宽,新一轮的投资热将在福建出现。
  3. 业合作
  旅游是闽台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旅游合作作为闽台经贸产业合作中的重要目标。一方面要继续大力开展闽台妈祖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以吸引更多的台胞来福建旅游、寻根认祖、投资经贸。另一方面要利用“金马直航”先行的有利时机,发挥福建作为率先开办赴台或金、马旅游业务的省份的优势。在开放台胞“落地签证”、“落地签注”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两岸人员交流。建立闽台旅游双向沟通管道。发挥台湾各地旅行社以及各类同乡会等组织的作用,向他们定期寄发福建旅游资料与活动信息,组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管理人员和市场促销人员赴台考察学习,交流经验,与台湾旅游界联合推出各种专项旅游线路,相互延长旅游线路,相互组织第三地客源等。

  4. 业的合作
  加入WTO后,两岸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不断扩大,这为的金融、保险、证券等服务性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福建应充分利用台湾服务业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台商投资导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当前特别要加强金融业对台资的引进与合作。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放宽合资银行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的条件,鼓励台资银行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后在福建设立独资或合资银行,争取把福建建成台商在大陆投资获取金融服务的重要中心之一。同时,福建银行业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台湾设立分支机构,为两岸经贸往来提供金融服务。也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允许合资金融机构和台商投资企业在第三地间接向福建金融业和境外企业参股投资。为方便两岸人员往来,还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两种货币通汇试点。如设在福建的外汇指定银行经批准可挂牌收兑新台币,福建省内的涉外宾馆等服务行业经批准可代理银行收兑新台币。福州、厦门的外汇指定银行,可以美元交易基准汇价为依据,在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套算人民币对新台币买卖钞价,并在银行柜台挂牌。为降低收兑银行运钞出境成本,经批准的外汇指定银行可办理新台币兑出业务,如对小额对台贸易、台资企业员工的工资和旅差费等非贸易项目以及来闽探亲的台胞的人民币与新台币的兑换等。经批准可以在福州、厦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经营对台湾企业和居民存贷款、国际业务结算及其他离岸零售业务,为实现对台通汇创造条件,为两岸资金清算和融通提供简便、快捷的服务。尽早在福州、厦门开展利用台资兴办保险公司的试点,鼓励台湾保险商在这两个城市设立保险营业机构,或者与福建保险业合资创办保险公司。与此同时,福建保险业也要抓住机遇,争取赴台设立分支机构,拓展保险业务。可以考虑开辟拥有最多台商及海港、空港、“小三通”皆很便利的厦门为“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
(三)闽台经贸合作新机制
  建立由民间主导的规范、有效磋商平台,可以有效地避开上的分歧,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同时通过商会、学界积极参与的交流来增加沟通和了解,增进共识,形成默契。一些建议如在福州厦门进行闽台共同市场试点工程都很有实践意义。具体说来,当务之急就是立足于海峡西岸区的建设,以合作代替争议。
  
  三、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闽台经贸合作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
  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的提出,是审时度势且富于创造性的举措,为今后闽台经贸合作制定了发展框架。海峡西岸经济区是“闽东南地区”概念的延伸,指以福建为主体的台湾海峡西岸地域经济综合体。其构想包括:以构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基本框架为支撑,连接漳州、莆田、宁德,对接三明、南平、龙岩,加快形成福建省城市体系的总体布局;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经济腹地和市场空间;建立产业集群,集聚规模效益。福建“十一五计划”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就在于“海西”的深入建设。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试行
  福建与台湾之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依托“五缘”优势,致力于密切闽台经贸联系、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扩大旅游双向对接、拓展农业全面合作、促进文化深入交流、加强载体平台建设,福建的“十一五”开局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福建正立足于独特的对台区位优势,争取在加强闽台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试,以得到中央更多支持。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2005年厦门“两岸经贸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要以直接通航为突破口,开创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新局面,当前可继续扩大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海上客货运直航的功能与范围,推动福建沿海与澎湖的直航及两岸贸易货物经金马澎的中转。
  现阶段,在福建省厦门市建立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对入驻集散的进口台湾水果经销给予免交保鲜冷冻库储存使用费以及经销场地免一年租金的优惠;在漳州漳浦县设立台湾农民创业园;对来自台湾渔船自捕水产品输往福建参照大陆自捕渔船做法;继续在台胞较集中的福建地区指定相对固定的诊区为台湾同胞提供医疗服务等政策制定,更是直接惠及福建。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远景
  建设海峡西岸已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局部共识上升为全局共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在鼓励东部率先发展中发挥福建的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东南沿海新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前景无疑是美好的。今年1月14日胡锦涛在厦门会见台商代表时强调,欢迎更多的台胞来大陆发展,加强两岸合作,造福两岸同胞。这为密切闽台交流合作提供了性契机,开辟了广阔前景。
  
  (四)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对闽台经贸关系的促进作用
  “十一五”是福建省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关键时期,《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贯彻中央对福建工作的指示精神,把加快海峡西岸发展,作为一个精髓贯穿于全文。海西的建设,在质、在量上都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突破,闽台经贸合作有望一举解决之前面临的难题,焕发出蓬勃的前进动力,联系进一步密切,在横向、纵向发展中达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结语]
  
  福建与台湾的经贸依存度现在已经超过了25%,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两地的合作层次将不断提高,合作领域将不断扩大,合作方式也将趋向多元化,“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必将是今后两地经贸关系的主旋律。
  站在两地新一轮合作的起跑线上,现在是最为关键的时刻。
  
  
  1.王琳琳.“三通”与闽台经贸合作之我见.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年3月.
  2.黄绍臻.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闽台经贸合作 发展研究.2005年 2 期.
  3.李旭.WTO框架下的闽台经济合作.福建金融.2003年第3期.
  4.陆云.两岸农业经贸关系的检讨与展望.加入WTO 的两岸农业:投资、贸易与合作. 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3.
  5.黄献光.两岸农业经贸合作趋势与福建策略台湾农业探索2005 (2).
  6.郭丽.闽台经贸合作现状分析.发展研究.2005年 第5 期.
  7.搭建闽台金融合作平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福建金融.2005 年第11 期.
  8.庄宗明、林畅.闽台产业合作现状及其前景分析.开放潮.2005年 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