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可持续竞争力研究
【摘要】区域竞争优势是区域经济可持续的前提,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资源禀赋条件,可持续竞争力即可持续的创新及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在对我国开发区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并探讨了提升区域经济可持续竞争力的途径。
【关键词】区域优势;可持续竞争力;区域创新;产业集聚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优势是其研究的主题之一。一般认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区位因素或条件。这种区位因素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某些吸引过来,从而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优势就是在一个地区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动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部门。由于优势的形成及其发展均是一个动态过程,静态的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条件不等于现实优势,只有当这种区位因素转化为现实优势并且能与其他地区形成一种比较优势,进而成为该区域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竞争优势时才能使该区域获得持续竞争力。
关于区域优势的获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市场力量会引导区域资源应用在比较有生产率的产业上,把区域“比较优势”归因于区域无法控制的不同环境或气候。然而在竞争环境中,情况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区域优势是一系列因素的函数,是由各种经济的、社会的、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大体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要素、区域位置的空间经济联系、区域竞争力、政治因素等。区域竞争力成为评价区域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区域竞争力又是和区域优势互为条件的,一定区域因其优势的确立而获得竞争力,区域优势又因区域竞争力的强弱而拓展或丧失。在开放经济体系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之间经济竞争的结果。一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就是其在所属的大区域中吸引资源和争夺市场的能力。换言之,它是一个区域较之于其他区域在它们同处的更大区域中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抢占力。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静态研究,而是愈来愈关注动态研究。区域优势具有动态性的特点,其本身存在着生命周期,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现实优势是的产物,是对过去各种要素优选、否定和发展的结果,因此也必然会经历再次否定,走向新的区域优势。同样,区域竞争力也是动态发展的,竞争力不仅包含现实竞争力,应该同时包含初始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对竞争力的研究,不仅要研究特定利益主体现有生产要素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研究特定利益主体的未来发展潜力,即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如果区域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仅仅获得区域优势及其区域竞争力是不够的,因为一个区域不能永久的保持其竞争地位,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可能会被新的区域所取代。迈克尔·波特认为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些竞争的力量来自于: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区域经济在竞争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于其他区域经济的竞争和产业的替代,同时也存在着失去其竞争优势的情况。因此,一个区域要保持长久的竞争力是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即追求和提高可持续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对区域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开发区”的实证分析,阐明了可持续竞争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并对区域经济如何取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竞争力提出了对策。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竞争力的获取
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是可持续竞争力的具体体现。美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以较均匀的速度发展的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美国一直比较好地保持了它的竞争力,在于美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竞争力是维持的。所以,可持续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可持续竞争力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经济持续而又稳定地发展。如果一个经济体能够比较均匀的速度发展,表明该经济体具有长期的竞争力;如果该经济体能够以较高的增长速度均匀的发展,则表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强的长期竞争力。而这种长期的竞争力正是我们所研究的可持续竞争力。
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获取是区域经济发展可持续的前提。对于一个区域竞争优势的获取而言,资源的禀赋条件、区位特点、环境条件和相关支持产业只是区域竞争优势获得的一般条件。区域要维持稳定而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这种竞争力也应是可持续的,这样区域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那么,怎样才能取得持续的竞争力呢?本文将在对我国“开发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区域经济可持续竞争力的对策和途径。
(一)我国开发区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开发区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以及各类的园区和科技园区等。 到2001年,我国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有43个,分布在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土地总面积约430平方公里。下面是我国和大连近几年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
事实证明,各开发区作为本地区国内外经济的交汇点,是我国价值链中具备良好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推动器。作为驱动开发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为开发区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宏观经济政策区域规范和统一,上述各种优惠政策作为政府调控经济运行和扶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手段一旦重新进行调整,将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各个开发区普遍采用了税收、人才、土地、等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资本,促进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随着形势的变化,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也发生了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体制优势和政策优势正趋于淡化,我国现行各类园区的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将会明显减弱。因此我们不能不看到,经过多年的运行,开发区也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高新技术项目还比较少,层次还不够高。特别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缺乏,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创新动能和后劲不足,吸引外资额有下降趋势。
2.产业规模狭小,产业结构老化,区内缺乏集聚经济效益。我国的开发区只是许多企业空间上的集中,缺乏能扎根本土的生产主导型大企业形成的产业集聚,呈现形聚而神不聚的现象。
3.企业内部缺乏核心竞争力,以至整个区域不能产生可持续的创新、演变和对环境把握的核心竞争力。
所有的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使区域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进而发挥其竞争优势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研究的重点。
1.提高创新动能,构建创新体系。区域竞争力是动态的,要想获得持续的现实竞争力,必须建立持续的潜在竞争力体系,因而要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波特认为创新是要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动力。达韦尼认为在市场超级竞争中,对维持现有竞争优势的全神贯注可能是致命的弱点,战略目标应是破坏原有的优势,并创造新的优势。
在我国的开发区及高新区发展中,高新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持续创新能力不足。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产业来说,产品从创新出世到成熟衰退的时间较传统产业要短的多。因此开发区要利用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就要不断的提高创新动能,构建持续的创新体系,这是使区域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根源所在。
我国的开发区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的创新中提高其可持续竞争力:一是技术创新,它是创新系统的灵魂。高新技术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龙头,而技术创新则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要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进而提高区域市场容量以及市场拓展能力,这两方面的竞争力度将会起到强化区域优势的作用。只有拥有技术创新能力,经过不断创新,科技园区才能形成一代又一代的高技术产品,才能形成持续的具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因此,技术创新能力是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在科技园区创新能力结构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二是制度创新,制度创新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起基础、保障和支持作用。科技园区创新系统结构中,必须形成符合高技术产业化的制度创新体系。只有形成以产业政策创新为保障,园区管理创新为手段,激励机制创新为基础,企业内在机制创新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体系,才能不断提高科技园区的创新能力。因而,制度创新能力成为科技园区拥有持久创新力和竞争力保障要素。三是投资环境创新,设计和实施适当的税收优惠对刺激投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外商尤其是跨国 公司却认为,税收优惠不是主要的,他们更看重的是总体投资环境、市场前景以及投资回报率。在投资环境的创新方面,开发区迫切需要在改善基础设施、健全和法规、加大政策支 持力度、保护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环境、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等方面下功夫,按照一区多园模式,使开发区真正成为激活科技资源、广纳海内外英才,把人才和智力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2.加速优势企业规模化,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区域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地区)区域内所有产业构成一国(地区)的国民经济。作为区域概念的国家地区竞争力是区域内所有产业竞争力的集合,因此,研究区域竞争力的重点应是产业竞争力。从发展的角度看,区域的比较优势将经历从资源比较优势,到经济比较优势,再到技术比较优势的演变过程。而比较优势实质上就是优势企业的规模化优势。 波特认为,企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 集聚经济理论涉及区域内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企业的组合及其在地理上集中与分散的经济合理性。在韦伯的区位理论中曾提出了集聚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影响问题。从宏观上看,任何区域都要求其产业布局的规模适当、结构合理、联系密切,以便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合理利用区域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集聚经济效益。从微观上看,一个区域的主要产业,特别是第
二、三产业,总是根据其在生产上或分配上的密切联系,或其在产业布局上的相
同指向而成群地集聚在区域内具有特定优势的地点上,形成区域生产体系。这种因产业在地域上的集中,使得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率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被称为外部规模经济或集聚经济效益。
开发区的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开发区只有企业没有产业”,目前,我国企业更多的是单兵作战,并未形成产业的 整体力量,开发区的整体优势尚未体现。开发区的发展有赖于区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所形成的协同效应。产业集群是一种迅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发展模式,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利用开发区现有的环境优势,最大程度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还可以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吸引国内外的资本和人才,形成特色产业的资源洼地。产业集群的地方性与集中化表明,产业集群是若干厂商与机构集中于某一特定地域共同发展,它不仅有利于单个企业、产业提高竞争力,而且通过群体效应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持续竞争力。
3.培育核心竞争力。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和发展能在未来市场上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的区域核心竞争力。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经济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使整个区域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长期持续发展的区域竞争力中最基本的竞争力,是有效配置资源的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和自组织能力。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同于一般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特征:一是稀缺性,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其他区域所不具备,如果其它区域也具备相同或相似的竞争力,则没有哪个区域能获得竞争优势;二是长期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一定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三是独特性,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反映,是“干中学”、“用中学”的产物,其他区域很难通过模仿而获得这种能力,因而能使区域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开发区多以引进外资为主,缺乏自己的优势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是开发区获得区域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开发区必须准确把握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努力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区域竞争优势。
因此区域可持续竞争力的获取可用下图表示:
三、结语
区域竞争优势的确立是获取区域竞争力的前提,同时区域能否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又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根据对我国开发区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一个区域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不能仅仅依靠其初始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区位比较优势,这种竞争优势的维持和发展需要区域内部不断的创新机制、优势产业的集聚以及努力构建和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只有区域获得了可持续的竞争能力,才能使经济保持稳定、长期的发展。
【】
[1]韦伟,等.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2]孟庆红.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3]谢立新.区域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迈克尔波特,詹姆斯赫斯克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5]刘勇.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的初步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3,(1).
[6]肖红叶,李晶.我国区域竞争力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