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效益浅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海生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高等成本效益研究包括高校自身的效益研究和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本文从社会性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的产品、成本和效益的内涵,并对社会性成本和效益的量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社会性产品 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 高等教育社会性效益
  
  高等教育产品是介于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之间的一种商品,因而分析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因当考虑两个方面:高校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当前对高校自身的经济效益分析的相关较多,而对社会经济效益讨论较少。本文试图从社会角度出发,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高等教育产业属性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对产业类别进行了划分,确定教育为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第三产业。相对来说,高等教育比其他教育更具有产业特征。这是因为:高等学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服务社会三大职能,正在从社会经济活动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和选择性教育,高等教育服务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利益独占性;高等教育培育的合格毕业生面临较大的社会需求,并且由其专业(产品类型)、毕业院校(产品等级)决定其需求状况。
  既然高等教育具有产业属性,那么教育产品是什么呢?对此,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是合格毕业生,如美国学者舒尔茨认为,应将学校看作生产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工厂,那么最高学历拥有者是学校的最终产成品,其他学历拥有者是半成品(相对于产成品来说依然是在产品)。也有学者认为这种说法不合理,如我国学者袁连生认为“合格毕业生”不是完全由学校“生产”的,而是学校、家庭、受教育者个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才是学校的最终产品。
  上述两种教育产品观点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只是基于考察的范围不同,教育产品消费对象的界定不同,因而存在观点上的差异。由于高等教育具有个人和社会双重受益的特征,社会与个人及家庭是高等教育的两大需求主体。对个人及家庭而言,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而对于社会而言,高等教育产品则是合格毕业生、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事实上,两种高等教育产品之间存在内在的价值转化关系。通过高校教师的传授和校园环境的熏陶,教学服务这种产品被学生“消费”并加以吸收,达到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而实现产品之间的价值转化。从这种关系来说,教学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中间产品,合格毕业生和科技成果是高等教育的最终产品。本文研究正是建立在合格毕业生和科技服务与成果等社会性产品的基础之上。
  
  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
  
  当前,高等教育成本研究主要集中于其狭义概念上,即对高校教育成本的研究。事实上,高等教育成本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还包括除此之外的其它社会性成本。可以对高等教育的社会性成本作如下界定: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是指社会(包括国家、个人、以及其他单位)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所有资源的总投入,以及为此而承担的机会成本。具体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学生学习与生活成本、以及教育机会成本。
  从上述概念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是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组成。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教育活动的那部分支出,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和学生学习与生活成本。其中,国家财政拨款占据主要部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教育的规模逐渐加大,在财政拨款增加有限的情况下,社会捐赠和学生承担的个人成本所占的比重就越来越大。
  间接成本是间接用于教育活动的那部分支出,在此指教育机会成本那部分内容,包含公共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两个方面。公共机会成本是指教育公共资金用于教育而损失的收益,个人机会成本是指学生因学习而未能参加工作带来的机会损失。
  
  高等教育社会性收益
  
  高等教育的收益,就其效益的领域分类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效益,一个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以高校的性质为前提,对高校的经营状况所做出的评价。社会效益是从社会的立场出发,评价高校的教育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都以各自领域的产品为基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合格毕业生就业的个人收入、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转让价格等几个方面来考虑其社会性收益。

  个人收入反映的社会性收益。大学生毕业后,需要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工作。假设人才市场非常健全,信息发达灵敏,人才供求符合商品价值。按照等价交换原理,大学毕业生的价值(即能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与其工作取得的收入应相等。同时,由于高等是一个将半成品(高中毕业生)加工为产成品(高校合格毕业生)的过程,因此,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个人收益应当等于大学毕业生收入与同等工龄的高中毕业生收入的差额。由于个人收益与社会价值相对应,该差额也就是高等教育社会性收益的一部分。
  科研带来的社会性收益。从社会角度看,高等教育产品主要是指合格毕业生。但由于高等教育为研究奠定了人才和场所等重要基础,科研服务、科研成果等高等教育的副产品相应而出。同样按照等价交换原理,科研服务与科研成果的价值与其所获得的支付相等。科研服务的价值通过科研经费反映出来,科研成果通过其转让成果反映出来,二者共同构成了社会性收益的另一部分。
  
  量化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效益
  
  对成本效益的分析最终需要对其量化才具有现实意义。从当前国内研究来看,一些学者从投资的角度对高等教育的效益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如柯佑祥对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回报分析,宋之杰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研究等。另一些学者从其它角度对高等教育的效益进行了探讨,如陈东有对地方高等教育收益的若干问题的探讨,赵海利则利用了高等教育个人成本和个人收益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
  然而,由于高等教育外溢性特征很强,社会可能为其担负较多的潜在性成本或者获得较多的外在性收益,要想准确核算其全部成本效益(包括潜在性成本和效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出发,把学校当作合格毕业生等产品的加工厂,并以与其产品相关的显性成本与收益为指标,则高等教育社会性成本效益的量化就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社会性成本的量化。如上述分析,社会性成本包括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学生学习与生活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量化时,财政拨款与社会捐款直接以其数额为准,社会捐物以其捐赠时间的物价为准,必要时可提请评估。而学生学习与生活成本则需要运用数理统计的相关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抽取一部分学生作为样本,测算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平均成本,然后乘以该高校的学生总数,得到该高校教育的个人成本总数。将上述三个部分加以总计,便得到高等教育的社会性直接成本。
  对于两部分间接成本的,要根据其引起的原因分别进行。公共机会成本可通过社会性直接成本总额与当时银行贷款利率的乘积计算,个人机会成本则按照高中毕业生的平均收入乘以高校学生总数得出。
  社会性收益的量化。由于科研服务与科研成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支付,因而,科研带来的社会性收益直接以二者的支付额之和为准。对于个人收入,可按照与学生学习与生活成本的测算相同的方法计算。
  由于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而上述量化时需要逐年分别计算。在对高校做成本效益评价时,应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年限进行量化,并分别将成本和效益逐年量化的结果累计折算成某个时点的价值,最后进行比较与评价。


  资料:
  1.郑秋香、詹志春,高等教育产业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2.刘俊学,论高等教育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质量[J],大学教育,2002.4
  3.柯佑祥,民办高等教育投资的合理汇报[J],江苏高教,2003. 5
  4.宋之杰、贾波,我国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