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的现状分析
摘 要:十五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以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和职工转换国有职工身份为重点的改革热潮。在这次改革中,民营资本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国有资本退出的改制过程中,许多民营资本起了承接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管理者收购中的权力和风险的不对等、改制谈判中的人治化以及民营资本所有者控制权收益的索取等,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有助于规范下一步的国企改制。
关键词: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国企改革
Abstract: National scope inside bring about with the state-owned capital withdraws to compete sex profession and officers and workers to convert the state-owned business enterprise officers and workers the body for point of reform fever.In this reform, the run by private capital capital played the count for much role.In state-owned capital withdraw of change the system process, many run by private capitals capital have to accept the function, but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if the governor procures wrong etc. of the medium powermoderate breezes insurance and changes the system the person of the in negotiating to cure to turn and the run by private capital capitalproprietor controlpower income obtains the etc., the formation reason of analytical these problems, contribute to the norm next move of state-owners enterprise change the system.
Key words: state-owned capital; private capital; state-owned enterprise reform
一、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的背景和现状
自从党的十五大确定“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布局”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结合起来,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以促进国有中小企业改制为中心,以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行业和职工转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为重点的改革热潮。从此,国有经济改革就从原来只重视“搞好搞活国有企业”的一线式改革转变为国有经济调整与企业改制并重的双线式改革。
十六大之后,掌握国有资产处置权的地方政府在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的同时,也加大了“国资退出”的力度。在已经完成的国企改制中,控股资本除国有资本外,民营资本是显著的生力军,所以,当前的国企改制又被形象地称为“国退民进”。从公开报道的各地方政府政策看,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除极少数企业保留国有独资或绝对控股外,其余企业逐步改组为国有相对控股、参股或不再持股,以实现国有资本退出竞争性领域。
国企改革按推进时间和改制重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国有中小企业改制和国有资本退出中小型企业为标志,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面铺开,经过第一阶段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数量已经大幅下降。比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两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数据,可以发现从1996年12月31日到2001年12月31日,公有制企业单位绝对数从194.3万个减少到122.7万个,减少71.6万个,降幅为36.85%。相对于同期企业法人单位总数从262.8万个上升到302.6万个,增长15.1%而言,公有制企业数目减少的幅度是相当大的。第二阶段是以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资本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为中心,在十六大以后启动,当前正处于快速推进期。需要指出的是,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187家中央企业所进行的改制没有将国资全面退出作为改革目标,因而现阶段国资退出的主战场仍是地方政府管理的国有企业。
鉴于民营资本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着重分析民营资本参与改革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二、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收购中风险收益的不对称
在已经完成的民营化改制中,管理者收购和职工持股会控股在各种非国有控股的改制模式中,约占一半甚至更多的比重。此外,它们在作为第二或第三大股东的地位上,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种股权模式的普遍存在,与的渐进式的改革过程是分不开的。如果加上人控股模式中可能存在的股份合作制企业,那么可以说,诉诸内部人改制模式的企业可能占所有非国有改制模式的60%~70%左右。这是中国改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体现了一种较多依赖企业自发力量来进行和改制的特征。尤其是地方企业,十分明显地表现出这个特征。这种发展过程中的半自发的改制选择,往往是多种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和妥协的结果,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是政府要求实现企业稳定发展的产物。
其中,管理者收购在第一阶段国有经济调整中,是国企改制采取的主要形式。中国私营企业研究课题组以2001年12月31日为统计时点进行的第五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显示,“有25.7%的被调查企业是国营、集体改制变为私营企业的。在这些企业中,有60.6%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负责人,有9.8%的企业主原来是该企业的一般职工,有23.1%的企业主与该企业没有关系,是通过外部收购来的,以其他方式收购的企业主占6.5%。”以此推算,由公有制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的为52.2万户,占公有制企业减少总量的72.9%。可以推测,以管理者收购(MBO)方式实现改制的公有制企业数占公有制企业减少总数的43.7%。
然而尽管MBO在第一阶段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是,不能对MBO在第二阶段——以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为中心的国有经济调整中的作用寄予太多期望。按原国家经贸委对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大型企业是指净资产规模在16 324万元以上的企业,中型企业是指净资产规模在1 632.4万元以上的企业。这两者净资产规模远远超过了一般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支付能力,因而可以认为在第一阶段国有经济调整中广泛采用的MBO很难在第二阶段国有经济调整中行之有效。
因此,在相关法规还不够完善时,这样有失公平的管理者收购不宜推广,以免国有资产蒙受损失。
2.改制中的“人治化”导致腐败寻租
从国企民营化的现状看,产权转让常常是内部操作,缺乏较高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许多企业只是在企业内部传达产权转让信息,或者在产权交易市场走个形式。这里的问题在于,改制缺少规范化和程序化,一半是由于需要摸索,需要博弈,需要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谈利,因而常要因地制宜,很难一刀切;另一半是政府的操作偏好于“人治化”,即政府往往根据经验判断,来选择合适的企业家。当这种经验是基于企业的市场业绩来判断时,那么也能够大体合理,但是,人治的问题就在于,其间存在很大的弹性和可操纵空间,存在很大的寻租余地。这是改制的一个特征,也是一个难点。为了避免改制中的腐败寻租,建立合理的程序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
而且大约一半左右的改制企业常要承诺职工的就业不变,尤其是地方企业,接近60%的企业需要作出这个承诺。此外,企业还需要作出一系列其他的承诺,例如,主业不变,土地使用方式不变等。这些承诺的含义在于,政府需要企业的稳定,需要保障职工的就业。正是由于这些附加条件,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效益,因而在企业收购者承诺的同时,政府也需要作出一些价格让步或优惠。这种价格优惠实际上是想换取就业和稳定,也就是说,就业和稳定是需要政府付出一定代价的。因此,各种附加条件也是国有资产低价出售的原因之一。
3.民营资本所有者索取控制权收益导致企业效益恶化
在理论界已有大量的分析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一个普遍得到认同的结论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在“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国家各级政府机构理所当然地出面替人民管理国有资产。但是,基于现行的政府考核机制,各级政府机构及其官员作为一个集团有着自身的行为目标,他们不仅希望国有企业能够保值增值,在一定的情况下,他们还希望通过企业解决其他的问题,如社会稳定、充分就业、地区经济实力、财政收入、收入再分配等问题。政府的这些社会和目标以及官员的自利目标不可避免地会与企业中纯的经济目标相矛盾,并使得国有企业背负起巨大的政策性负担,从而使企业偏离价值最大化的发展方向。国有企业沦为政府及其官员实现多元目标的一个工具。
当民营企业购买了企业的国有股份,甚至取得这些企业的控制权之后,被购产权所赋予民营企业的权责利已全部到位,民营企业可以决策被购企业如何运作并自负盈亏。学术界有相当部分的学者认为,这样的产权安排将能有效地激励民营企业提高被购企业绩效并从中获利。然而,我们发现国有企业民营化后普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相反经营业绩不佳,有的甚至连年亏损。这些结果与政府实施“国退民进”政策的初衷完全相违背。以国光瓷业(上海证券交易所代码:600286)民营化为例:
从表2的指标比较大体可以看出,民营化之前的各项会计指标均要优于民营化之后,表明民营化不仅没带来企业业绩的提高,反而使公司变得非常糟糕。这与政府实施“国退民进”政策的初衷完全相违背,业绩评价所反映的企业效率不仅没有提高,反而急剧下降。究其原囚,可以得出如下推断:
虽然民营化使得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得到解决,进而民营企业所有者也不会像政府那样去追求多元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营化后的所有权安排是没有缺陷的。实际上的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较大的分离和我国尚不完善的法律体制给民营企业所有者获取巨大的控制权收益创造了条件。导致国光瓷业之类公司业绩恶化的直接原因正是控制权收益的存在,作为控股股东的政府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转嫁政策性负担是政府股东获得的控制权收益,而民营资本控股股东自民营化后不断利用原国有上市公司的产业转型以及直接的担保、资金占用行为套取上市公司巨额的经济利益,则是民营化后的控制权收益。前者导致了企业“国有”期间的一蹶不振,后者促使企业在“民营”期间陷入困境。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并且积极地执行以限制控制权收益是,中央政府倡导的“国退民进”策略取得成功的制度保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民营资本参与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还有一系列监督机制和法律法规需要完善,而且民营资本本身的发展尚需要扶持,在接下来的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中很难担当重任,寻找其他途径才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当务之急。具体而言就是允许中小投资者成为国有资本转让的受让方,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的相关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调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热情,才是解决国企改革资金缺口的长久之计。
文献:
[1]范迪军.关于“国退民进”问题的探讨[J].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04,(4):80-84.
[2]祁向前.管理层收购与我国国企改革[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1):74-77.
[3]佘传奇,蔡俊.国外国有企业民营化实践与我国国有企业民营化应解决的问题[J].学术界,2004,(4):2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