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宏观投资效率测度的指标与方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戴鸿丽 时间:2010-06-25

摘要:转轨条件下,宏观投资效率测度的指标与方法需要重新考虑。在考察计划经济条件下宏观投资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议延用投资效果系数与投资弹性系数,并通过对西方经济学中投资效率理论及方法的梳理与评价,引发读者思考,希望可以共同探讨转轨经济条件下地测度宏观投资效率的指标与方法。

  关键词:投资;宏观投资效率;指标;方法
   
  由于资源约束,仅仅依靠投资数量的扩大不足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投资效率的提高才是关键。但在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人们对如何测度与判断宏观投资效率至今没有统一的看法。因此,笔者对宏观投资效率的测度指标、方法与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澄清转轨经济条件下,我国宏观投资效率研究的思路。
  
  一、统筹协调经济建设规模和国力
  
  国内外关于宏观投资效率的论述散见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中,这些所使用的判断投资效率的指标不尽相同,自成体系。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投资主体是,总投资的数量、结构与投资方式是众多企业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博弈结果,系统研究“宏观投资效率”的文献并不多见(樊彦潇,2005)。
  过去,我国在以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管理为核心的投资体制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投资效率评价方法体系。这些评价方法与指标有些适用于目前我国宏观投资效率评价,有些则不适用。
  
  上表中所列后两行的指标由于反映的是项目建设期的投资效率,没有反映项目投产后运营期的效益如何,因此无法据此判断宏观投资效率。试想项目建设过程中投资活动是优质高效的,但项目运营两年后由于市场需求变化,产品滞销,那么,从后两行指标数据显示的信息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因为后两行的数据一定是漂亮的,而宏观投资效果系数则表现相反。
  
  二、统筹协调重、轻工业、农业的
  
  (一)投资效果系数
  投资效果系数是指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与引起这一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它从资金投入与产出比率上较全面地反映投资活动的最终效益。因此,在投资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投资效果系数一般是越大越好。武献华(1994)的研究表明,1956—1984年间,我国的投资效果系数波动较大,处于-1.44~1.02之间,均值为0.51。黄毓哲(2004)的研究则表明,1996—2002年间,我国投资效果系数处在19.65%~28.10%之间,且呈下降趋势。当然,这一观察结果伴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因此,简单根据1956—1988年间的投资效果系数大于1996—2002年间的投资效果系数比较就判断后一时期的投资效率存在问题是不科学的。因为投资活动本身具有乘数效应,即使是无法投入使用的“豆腐渣”工程,也会在固定资产投资当期促进GDP的增长。另外,前一时间段处在计划经济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涵盖所有投资行为,而后一时间段,我国处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只是广义投资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具有可比性。
  (二)投资弹性系数
  投资弹性系数是国民收入对投资变动敏感程度的衡量指标,是当年投资增长速度与当年GDP增长速度之比。投资弹性系数越高,说明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大,投资的效率越高。我国近年来投资弹性系数的具体情况见下表:
  
  下表数据显示我国投资弹性系数1999年后逐年下降,说明国民收入对投资变动的敏感性在下降,而相关数据表明,这一时期,我国的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正在发挥效用。投资弹性系数可以从一定角度反映宏观投资效率,但与投资效果系数一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首先应注意该指标所指投资的含义仅限固定资产投资;其次是GDP是否可以充分代表投资的成果。人们渐已达成共识的是GDP虽然可以用来衡量经济数量的增长,却无法衡量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必然会遇到资源承载条件的约束。因此,采用绿色GDP即剔除环境污染成本的GDP指标来测度宏观投资效率才更为客观。
  
  三、统筹协调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
  
  由于衡量宏观投资效率的指标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致力于投资效率研究的学者发挥了聪明才智,利用可获得的数据资源,试图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已有研究成果,在一定的理论框架之下探索宏观投资效率测度方法,视角不同,各有特点。
  (一)动态效率的视角
  动态效率问题是新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研究的核心问题。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是在长期均衡增长路径上考察的,其最简单的判别准则是所谓的黄金法则——根据索洛模型,当一个经济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K*GR)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使得在该水平上的边际生产率[f'(K*GR)]恰好等于人口增长率(n)、劳动生产率增长率(g)和资本折旧率(δ)之和时,即:
  f'(K*GR)=n+g+δ
  经济处于最优均衡增长路径上。此时,单位有效劳动的消费最大,满足f'(K*GR)=n+g+δ条件的K*GR称为黄金率资本存量。由于f'(K*GR)-δ是实际报酬率,它的直观度量是真实利率,n+g等于经济增长率。据此,一般可以把真实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相比较来判断经济的动态效率,即当真实利率大于、小于和等于经济增长率时,经济分别处于动态有效、无效和最佳状态。袁志刚(2003)运用多种方法测度(包括上述的黄金法则判别法)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至少在大多数年份,的实际经济运行处于动态无效区域,表现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在一个动态无效的经济中,资源配置就不是帕累托最优,人们可能通过减少资本存量(投资),增加消费来提高福利水平。

  (二)资本边际收益率的视角
  张军(2003)认为,尽管投资活动无法全额形成资本,但资本形成无疑全部来源于投资活动,即投资数据与资本数据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投资相对于产出增长的关系可以通过对资本相对于产出增长的关系观察得到。资本相对于产出增长的速度表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或者资本的边际生产率。观察资本生产率变动情况的方法之一就是观察“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依据索洛(Solow,1957)出来的关于增长核算学的一个简单分解方法,在不变的规模报酬、外生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市场的假设下,产出的增长率可以分解成:
  gy=αgl+(1-α)gk+e
  其中,gy、gl和gk分别是产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α是劳动的产出弹性,e为索洛残差,或者称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率,它可以反映或者捕捉技术或动态效率的变化。经过变换可以得到“资本—产出比率”增长率的表达式:
  g(K/Y)=αg(K/L)-g(TFP)
  其中,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Y代表产出(GDP)。此式表明,在新古典生产理论的假设条件下,“资本—产出比率”的变动是资本-劳动比率(即人均资本)的变动与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率之间的“净效应”的结果。如果资本-劳动比率或要素的密度保持不变,那么,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将全部转化为资本—产出比率的下降。由于资本—产出比率的倒数就是资本的生产率,所以,只要要素的密度不变,资本的生产率变动等价于技术进步或者效率的改善。
  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常常用“边际资本产出率比率”(ICOR)来衡量,而且边际资本-产出比率是一个更容易的指标。因为根据定义,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是资本存量的边际产量(dY/dK),即产出的增量与资本存量变动的比率。因为资本存量(K)的变动等于投资流量(I),因此在总量上,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又可以用GDP的增量与投资的比率(dGDP/I)来表示。显然,边际资本产出比率(ICOR)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dGDP/I)的倒数:ICOR=I/dGDP
 通过以上定义过程可以看出ICOR与前所述的投资弹性系数两者的关系为互为倒数,视角不同但殊途同归。
  (三)资本配置效率的视角
  根据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当且仅当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率的时候,资源配置才最有效。资本配置效率的评判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观察近年来我国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的方差是否下降,代表性的研究如龚六堂、谢丹阳(2004)。另一种方法是观察资本流向是否由低成长部门流出,向高成长部门流入,代表性的研究如Wurgler(2000)。
  由于不同行业的资本边际收益率相差悬殊,为确定资本边际收益率而采集的数据口径不一,计算繁复也影响了计算的准确性。为了规避这一问题,龚六堂、谢丹阳采用了函数估计法。程序是先假定一个总量生产函数Y=F(K,L;x),用总产出Y、资本存量K、劳动投入L等统计数据对方程进行回归,估计出相应的参数值x,最后计算得到F(K,L;x)对K的一阶导数,求得资本边际收益率。比较计算结果发现我国省际之间“1970—1984年资本存量的边际回报率差异水平下降(最高0.41,最低0.3),说明资本存量的配置有效性增加,之后处于稳定的水平,表明资本存量配置的有效性处于稳定状态。”
  由于资本边际收益率方差因行业、地区不同而不同,因此各国之间的方差数据不具有可比性,Wurgler(2000)提出了第二种方法,即用回归方程
  ln(Iict/Iict-1)=αc+ηe(lnVict/Vict-a)+εict。其中I表示国家c中的行业在第t年中的实际总固定资产形成;V是相应的实际产出增加值;I、V均经过价格指数平减,为实际值。方程中的ηe为“行业投资对产出的弹性系数”。一个国家的ηe越高,说明这个国家行业间的资本流动对行业兴衰的变化越敏感,资本配置效率越有效。Wurgler发现发达国家的ηe显著为正,欠发达国家则大多不显著,说明发达国家的行业投资对投资机会的变化更敏感,投资效率更高。Wurgler的研究思路确对投资效率的测度有一定的启发,但实际总固定资产的形成以及实际产出增加值的内涵不清,该方法应用时实际固定资产形成有人用固定资产存量,有人采用固定资产形成值、实际产出增加值,有人用利润,有人用GDP,因此该方法还需在理论上进一步充分论证,避免含混不清。
  以上学者对宏观投资效率问题的研究各有心得,学习与借鉴西方学中关于宏观投资效率的评价方法对研究转轨时期的投资问题研究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如何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特点与投融资体制变革的进程,探索一套适用于我国现时宏观投资效率的简便可行的指标及测度方法体系,为经济建设服务,这将会是投资理论工作者近期内一项亟待完成的课题。
  
  :
  [1] 武献华.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2] 黄毓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江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量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5).
  [3] 樊彦潇.经济增长与中国宏观投资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2005.5.
  [4] 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7,39:312-320.
  [5] 袁志刚,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应[J].经济研究,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