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8000对浙江民企的影响及根源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照SA8000标准和我国相关劳动法规,分析了SA8000对浙江民营产生的影响;深入剖析了其六个方面的根源:即二元结构、员工维权意识、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奉行的战略、政府执政理念以及政府主导下的单一工会体制;并从政府执政理念、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竞争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SA8000 民营企业 影响 根源
作为全球第一个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的宗旨是保护劳工基本权益,体现了人文关怀,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众多跨国公司在全球采购活动中按照此标准对其供应商进行审核或要求进行认证,一些遵守劳工标准、劳资关系和谐的工厂得到了更多订单;而那些达不到标准的则被取消供应商资格,甚至被迫关闭。
截止2006年6月30日,全球通过SA8000认证的企业达到1038家。近几年来,认证企业数以平均每年62%的速度递增。目前获得认证的大陆企业129家,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对外贸易较发达、受SA8000影响较大的省份其中广东最多,占一半,浙江现今仅有5家企业通过SA8000认证。
SA8000对于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度高的浙江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浙江民营经济已占全省GDP的70%以上,财政的60%以上,外贸出口的40%以上,就业人口的90%以上;至2004年末,浙江民营企业达25.48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82.4%;这些民营企业又集中分布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其中制造业占60.2%,批发零售业占19.9%, 这些行业正是SA8000标准重点推广的领域,而处于这些行业的浙江民营企业在保护员工权益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欠缺,因此,它们将遭遇到SA8000的挑战。
浙江民营企业与SA8000标准的差距
经调查显示,浙江民营企业存在着大量与SA8000标准不符、违法违规、侵害员工权益的地方。最普遍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工作严重超时
浙江民营企业员工每周工作时间在6天及以上的占75.3%,其中6天的占39.9%,7天的占35.4%;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的达36.7%,其中超过10小时的占26.1%,超过12小时的占9.0%。并且36.1%的员工是因受扣工资等威胁而被迫加班的。严重超时的情况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更为突出,这些行业的员工每周工作7天的达45.8%,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达13.4%。员工工作时间与SA8000相关条款极为不符,也严重违反了我国《劳动法》(1994)的规定。
(二)劳动报酬达不到法定标准
SA8000第 7.1条规定,所有加班工作都应支付额外报酬。根据我国《劳动法》的工资支付标准,以浙江民营企业员工实际工作时间,很多人的收入即使达到1000元,也还达不到法定最低标准(浙江省于2005年12月1日起实行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为670元、610元、560元、490元四档)。更有一半以上(51.7%)的被调查对象遭遇过工资被克扣。
(三)社会保障不到位
浙江不少民营企业工作环境恶劣,有的企业粉尘超标、有的员工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和气体,企业为了节省人工成本的动机、企业用人方面的异地歧视、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员工(尤其是农民工)流动性大以及保险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民营企业在医疗、失业、养老、工伤方面的保险覆盖率很低,调查显示,企业提供相关保险(包括医疗、失业、养老)的比例仅51.7%。
(四)侵犯人身权利及人格尊严
浙江民营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强迫劳动,如扣押员工身份证、暂住证(占22.9%),强迫员工缴纳抵押金、保证金(占28.1%),员工劳动时受到严厉看管(占23.7%),日常生活受到控制和监视(占9.9%);甚至存在各种惩罚措施,如体罚、殴打、谩骂、搜身等。更为严重的是雇用童工的比例竟高达11.3%。这些都是我国《劳动法》等禁止的,《刑法》修正案(四)也规定非法雇用童工是犯罪行为。SA8000标准明确禁止上述现象。
SA8000对浙江民营企业带来的影响
SA8000对浙江民营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外贸出口的影响
SA8000标准重点推广的领域包括:零售业、跨国公司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浙江民营企业正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些行业中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出口市场恰恰又是欧美等对劳工问题非常重视的发达国家。
SA8000对企业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削弱成本优势。因为企业如果达不到SA8000标准可能会失去订单;而要获得SA8000认证,又需支付高昂的费用:一是认证费用,包括申请费、审查费、认证人员的差旅费,以及为期三年、每半年一次的复查费用,具体收费标准根据企业规模大小(职工人数和营业收入)而定。目前,SAI在全球仅有9家授权认证机构,我国目前没有相应的机构,只能由国外的机构来认证,其费用相对昂贵;二是整改费用,就是为了达到SA8000标准,企业需改善内部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如安全设施、卫生条件)、提高劳动报酬。突出地表现在减少劳动时间,从而要增加工人、提高工资、以及相应的安全卫生条件的改善。就浙江民营企业目前的总体状况而言,要达到SA8000标准,根据前面的分析,估计要增加一半以上的人工成本;再加上改善劳动条件、为员工提供相应保险所增加的支出,那么,这些负担对企业来讲是难以承受的。
(二)对吸引外资的影响
SA8000标准对外贸出口的影响又进一步对企业吸引外资产生消极作用。因为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动力之一,如果将劳动标准提高到SA8000规定的水平,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必然降低;跨国公司也会担心其分包商不能达标而不愿与其合作。
(三)对企业经营理念的影响
SA8000虽然不是一种法律要求,而更多的是一种道德约束,但它能唤醒企业的道德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讲,SA8000能唤醒和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经营理念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企业过程中勇于承担社会责任,首先是做到善待员工,从而在我国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期更好地化解企业内部劳资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而和谐的社会环境又为企业的更好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造成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不足的原因
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根源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 刚性增强的二元经济结构
美国学者刘易斯(Lewis)在其建立的二元经济的“古典”模型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表现为传统农业部门和部门,由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甚至是负数,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要高于传统农业部门,造成两部门的工资水平差异,使得在工资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现代工业部门将传统农业部门的隐性失业者吸引出来,且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
综合各种资料可知,目前我国劳动力约为3.7亿人,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只需 1.5亿人,除已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外,目前还有大约1.0—1.3亿劳动力有待转移。就浙江而言,目前已转移农村劳动力450多万人,尚有剩余劳动力约400-450万人。从城乡收入差距来看,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年人均收入之比,自1983年以来一直呈现扩大趋势,从1983年的1.70:1扩大到2002年的3.11:1。也有学者认为,若加上各种隐性收入,城乡差距更高达6倍。
劳动力市场供求的这种刚性且不断增强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农民工的弱势地位,使得他们有些人在工作环境恶劣的条件下自愿加班加点工作,而所得收入甚至达不到法定最低工资标准,还得忍受各种权益被侵害,这些农民工正是浙江民营企业员工的主体。
(二)员工维权意识
中国正处于迈过温饱奔小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民以及城市低收入阶层的生活状况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从“生理的需要”向“安全的需要”过渡的较低级阶段。这种生活处境决定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工厂后维权意识是极低的。他们能够忍受歧视(尤其对外地农民工来讲);甚至能够忍受人格被侵犯。调查发现,员工维权意识极低的原因还在于:对国家劳动法规情况不了解(16.5%)、不关心(7.3%)、没有了解的渠道(6.4%),或仅了解一些(69.8%)。结果,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自认倒霉的占8.4%、求助法律的仅占17.2%、向劳动部门反映的也仅占34.8%、采取其他途径的占9.6%,而所谓的其他途径极易引发恶性事件。
再从浙江省劳动争议案件的立案处理情况看,在私营企业的劳资纠纷中,用人单位的胜诉率2000年-2002年分别仅为2.7%、3.3%和2.5%,这表明劳动纠纷中大多是企业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
尽管研究证实,从长期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牺牲短期经营业绩的同时,由于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生存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减少了政府的管制等,可换来比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利润取向相容。但对绝大多数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浙江民营企业来说,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企业的唯一目标只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况且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4岁(综合各种所得),这就决定了大多数民营企业只能追求眼前短期利益,无法为了对它们来讲或许根本“等不来”的长期利益去履行社会责任。SA8000的引入之所以使一些企业重视员工权益保护,那是因为SA8000与订单挂钩,而订单是摆在眼前最实在的利益。
上述分析在企业家问卷(B)调查结果中得到一定程度印证——九成的企业认为SA8000的影响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员工劳动时间的降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二是员工工资提高将影响企业收益。
中国民营企业的自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是断代的,因而只有短短20多年的,缺少企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还没有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人本主义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道德规范。
(四)政府政绩观
浙江民营企业侵害员工权益的种种行为实际上已违反劳动法规,表明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主要集中在法律责任这一层次。可是,受片面追求GDP增长的政绩观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投资—不管是外资还是内资,刻意为企业提供“宽松”环境,从而在劳动者权益保护方面未能很好地履行监督、执法工作,担忧这样会得罪企业主而影响投资环境、影响地方发展,结果势必滋长了民营企业种种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
(五)单一体制下的工会运作机制
民营企业中的员工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还在于他们处于无组织的分散状态。调查显示,浙江民营企业建立工会的比例很低(41.1%);同时,由于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调查的企业中100人以下占接近一半,而且全省平均每户企业仅有员工42人),即使建有工会,组织力量也比较弱小。
更主要的还在于,我国工会组织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国家和企业为主导的单一体制及其运作机制。由于没有独立性,很少能够真正做到完全代表工人利益。国内就曾报道过民营企业工会主席因替职工维权而被除名。上述原因使得SA8000所要求的员工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受到很大限制。
(六)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难以令人满意的根本原因在于外部环境使企业竞相采用低成本竞争战略,从而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些行业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其中大部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又无品牌,在国际市场只能靠低价竞争;同时在国内市场,由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多数产能过剩,产品又大多同质化,企业之间采用无差异竞争,相互竞争的结果也只能是竞相压价。价格竞争的结果导致降低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最终牺牲员工利益。浙江大部分民营企业正处于这种情形。
改善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的主要对策
SA8000标准客观上提供了衡量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借此可以发现浙江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存在的上述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员工共同努力,并注重短期与长期的结合,采取相应措施。
(一)转变政府的政绩观
政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内部劳资关系的和谐;同时要履行好监督和管理职能、严格各项执法工作,切实抑制和打击损害员工权益的行为。
(二)增强员工的维权意识
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员工的法律宣传与普及,广大员工运用法律知识和手段正确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政府还可提供法律救济。
(三)完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
要建立健全工会组织;可尝试像西方国家那样建立行业工会;完善浙江省现已建立起来的由政府、工会组织、雇主组织组成的三方协商机制,以摆脱工会对企业(主)的依附,使工会切实履行代表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
(四)积极应对可能提前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实施以及新建设举措的推行,不少农民工回流到农村,预示着二元经济结构可能提前转型。作为农民工输入大省的浙江省及其企业要密切关注和积极应对这种趋势,多管齐下消除侵害员工权益的各种现象,使农民工享受到与普通产业工人同等待遇,保证民营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招得进并留得住高素质的员工。
(五)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浙江民营企业要立志于长远发展,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战略目标之一,通过良好的社会责任表现对外树立公司形象,吸引高技能和创造性的人才;在企业内部通过构建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企业治理结构及组织机构,寻求非股东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企业治理模式和管理模式,以调动员工积极性,进而培育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六)调整企业竞争战略
要真正履行好社会责任,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竞争战略——变低成本竞争战略为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获得企业及产品的差异化特性,使用户建立起品牌偏好与忠诚,最终建立起独特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盈利方式的转变,才能在谋求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同时,有实力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部和谐的劳资关系,为我国创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七)提高企业主素质
中国的民营企业主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二十年中从工人、农民、干部刚刚转变角色而成为企业经营者的,一方面,由于转换角色的时间还太短,接受外部熏陶和培训还太少,加之自身修养不够,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还不知道如何善待员工、回报社会,从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暴露出低素质;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自1956年国家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是断代的,缺少企业文化的积淀和传承,还没有形成属于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也就无法影响或约束企业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浙江民营企业主急需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
上述解决措施中,把握劳动力市场趋势是基础,转变意识与理念是前提,政府加强执政执法是保障,企业竞争战略是根本。因此,可以借助SA8000作为推动力,促使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战略目标之一,并采取差异化竞争战略,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
文献:
1.黎友焕. SA8000与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沈国良等.浙江民营企业用工问题研究.浙江省统计信息网, 2005-12-31
3.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4.习近平.以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有效解决好农民问题[J].政策望,2005,(10)
5.安川金.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J].生产力研究,2005,(6)
6.王诚.劳动供求“拐点”与中国二元经济转型[J].中国人口科学,2005,(6)
7.姚先国.民营经济发展与劳资关系调整[J].浙江社会科学,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