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系统特征诠释
内容摘要: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近年来理论和公司治理研究热点领域之一,对传统的资本雇佣劳动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运用系统有关原理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系统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系统科学的视角诠释了该理论产生的渊源、演进,利益相关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正当性基础及其趋势。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 公司治理
20世纪60年代以来,企业理论价值取向的研究领域中逐步分化出两大理论:股东至上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前者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之上,是主流企业理论的价值取向。而后者是在美国、英国等长期奉行外部控制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国家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的股东至上企业理论主要区别在于,该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取得了长足进展,被认为是能够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和理解现实企业的有力工具。但长期以来,股东至上理论还是占据了当今企业理论价值取向的主流地位。系统科学是从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以及层次结构关系这个角度来研究客观世界的。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发现,无论是纵向考察其产生的过程还是横向看理论本身所包涵的内容,都蕴含着丰富的系统科学思想。本文就是立足于新制度学范式,从系统科学的视角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系统特征。
系统整体性
社会几乎成了“公司社会”,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包括有限责任公司)恰恰是偏离“股东至上”逻辑的。从理论上说,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的出资者购买股票,成为公司股东,其资本所有权就转变为股权。股权是公司赋予股东的权利,无论适用范围还是自由度都大大弱于原先的资本所有权。这意味着股权的运用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所以股东对公司的绝对权威是不存在的。再者,出资者投资形成的物质资本、雇员投入的人力资本与债权人的债权以及公司营运过程中的财产增值和无形资产共同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公司的法人财产,公司凭借法人财产获得相对独立的法人财产权,由此得以成为人格化的永续的独立法人实体。显然,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作为整体的法人财产,而不是整体一部分的股东的财产,其权利基础是作为整体的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因此,公司的目标只能是确保法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谁享有法人财产的收益呢?是那些构成整体的利益相关者,这就不仅仅是股东,债权人、雇员等等都为法人财产的保值与增值做出了贡献。
整体性是系统的最为鲜明、最为基本的特征之一,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就必须要有整体性。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定义为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的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它的发展离不开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等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传统的股东至上的企业理论最主要区别在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整体性,企业不仅要为股东利益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整体共同所有是系统整体性的体现。
成序机制
(一)企业的产生过程就是在成序机制作用下系统的形成过程
系统科学认为,序,就是显示出某种规则,有序,就是有规则的状态,而规则是一种约束,有约束才能形成规则,因此,有序显示为自由度较小,带有某种确定性。相反,无序就是无规则或者规则被破坏的状态,无序则显示为自由度较大,常与不确定性、不可测性相联系。无序可以向有序转化,其条件是增加约束、降低自由度,反之亦然。
给定一个企业没有产生之前的初始状态,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是自由的、平等的,处于无序的状态。企业的产生过程就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通过谈判来分配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的过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契约的形式进入企业,契约就是各参与者就其补偿的条件以及保障这些补偿免受签约后被没收的制度安排所进行的讨价还价的结果,契约本质是一种约束,约束显示为一种强联系。因此,企业作为一种强联系体,就显示出某种有序,企业内部的各生产要素放弃对市场价格信号的反应,听从服从企业“权威”的指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因子间的协同,这种协同也是因子间的约束,在企业中表现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契约约束。由此可见,企业的形成就是一个从无序的因子到有序的系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契约作为一种规则约束,作用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使他们各自的自由度变小,同时使得企业这种契约形式相对于市场而言,在一定情况下交易费用更小。
(二)利益相关者拥有企业所有权的理论基础的序因子解释
在系统成序的过程中因子有很多,这些因子具有不同的位势,决定整个系统序的因子往往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我们将处于支配地位的、决定序的因子称为“序因子”。在整个系统中,序因子处于支配地位,其他众多因子处于次要地位或伴随地位,整个系统的宏观有序态显示为少数序因子支配所规定的规则状态。一旦序因子失去支配作用,意味着序因子的消失,于是这种序也消失,这就是系统的解体和混沌的出现。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从利益相关者影响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过程,这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利益相关者影响企业生存;然后是利益相关者影响公司的经营活动或公司的经营活动能够影响他们;最后,从对企业的专用性资产的角度来考虑利益相关者,从而为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所有权分配提供了可的衡量方法,这里为便于分析,我们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两种类型。从序的形成过程来看,起先因子的位势是平等的,然而环境在竞争中常造就一种“不等势”状态。地看,之所以“资本雇佣劳动”是与特定的环境相联系的。按照企业理论的发展逻辑次序,几种资本雇佣劳动的主要理论有:主观风险偏好差异说、团队可监督性差别说、资产专用性、讨价能力差别等。基于这些理论,物质资本很长时间以来充当着序因子的角色,支配着人力资本。从系统形成的成序机制看,契约达成之前,参与博弈的各个产权主体(因子)的获利机会至少在原则上是平等的,结果的不平等正是产权主体理性选择、谈判实力与技巧及所处特定环境的反应,它并不否认利益相关者的客观存在及分享契约的所有权。
竞争与协同产生的内在原因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和结果,在自组织系统的演化中,始终存在着系统因子的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有了系统的演化。
我们指出“序因子”及其“支配地位”,总是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实现的,序因子及其支配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一个和竞争替代的过程。
竞争的发生与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有关,只要系统内部或事物之间存在差异,就会存在系统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的竞争。系统发展的不平衡性实际上是竞争存在的基础。系统要素或不同系统之间对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适应与反应不同也是产生竞争的一个原因。
同一系统内的不同要素存在差异,其适应和反应程度不尽相同,竞争就而然产生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进行谈判时,双方作为产权主体的地位至少在形式上是平等、独立的,具有同等的获利机会。但是,双方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即存在资本的外生差异。一方面,由于人力资本的难以度量性及受劳动力市场完善程度的制约,雇员难以显示其人力资本,而物质资本作为一种实体存在,是一种确定性的信号显示机制,且物质资本具有可抵押的性质。因此,雇主在企业开始合约的谈判过程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谈判发生在雇主与单个雇员之间,单个雇员的人力资本与雇主所拥有的物质资本相比太小了,谈判的结果是雇员不得不暂时放弃对企业所有权的要求,成为一个固定的收入者,作为初始合约的企业治理结构表现为雇主对企业所有权的独占。这就是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的真正含义。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以知识经济、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兴起,拥有专业知识技能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那种单纯强调物质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忽视人力资本价值的行为必将以经营失败而告终。此外,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和发展降低了信息成本,使人力资本得以有效地显示,人力资本所有者存在的共同利益促使他们采取集体行动,这些都使得人力资本增强了与物质资本抗衡的竞争力,从而为分享一定的企业所有权参与企业治理奠定坚实基础。
竞争与协同共同承担着系统的演化,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种联系体现在竞争和协同共同决定系统演化的方向。马歇尔早期的研究认为,企业是一个不断演化的组织,演化的动力有两个: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即企业作为整体必须适应所处环境及其变化,适者生存;来自内部的利益冲突,把企业看作是一组契约,就是要承认利益相关者具有平等的权益要求,随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相对地位发生变动,这种权益要求也会发生改变,导致资本所有者不断修正自己的利益目标,从而产生了利益摩擦,组织的变革正是这种冲突的结果,当事人通过制度创新来重新界定各自的责权利,以实现新的稳定性均衡。一旦边际上的调整仍无法满足要求,那么超边际的变迁就会发生,即从一种企业制度转向另一种企业制度。静态地看,企业就是利益相关者要求各自权益所形成的企业所有权结构;动态地看,企业则表现为所有权结构的变迁过程或路径,这些结构及其变动的形式即是契约的调整,也就是企业的治理结构或企业制度。
动态平衡态势
动态平衡态势作为自组织系统有序化运动的普遍规则,是相对于平衡而言的。所谓平衡是指对立的各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相等和相抵,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从而使各个力相抵消而导致物体的静止状态。动态平衡则包涵了两层意思,即既有平衡的一面,又有不平衡的一面,但总体上是平衡的。或者说,不平衡作为瞬间和过渡维系着平衡。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力量的对比决定着系统运动的状态和趋势。如前所述,“序因子”及其支配地位,总是在一定层次的系统中实现的,由于认知能力和交易成本的约束,不同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组合,往往可能导致次优的选择,存在多种均衡结果,对应着一定层次的系统,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多种多样的企业制度,这些组织模式各有优缺点,在一定的条件下,都有着适应性的效率。利益相关者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牵制、约束,形成动态平衡态势,从而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目的。
企业利益相关者理论目前还处于非主流的地位,而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模式已成为各国公司治理改革的现实选择,日本和德国在这方面的实践已经走在前列。然而,这种新的治理模式在我国目前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离实际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从系统这一全新的视角发掘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系统特征,为该理论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