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与学习型组织
关键词:创新,学习,创新型国家,学习型组织
一、创新和学习,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组织
创新的基本定义是指引入或者产生某种新事物而造成变化。创新的概念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来的,当时他对创新的理解,主要着眼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随着近百年来的,人们对创新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化。创新可以说就是人们为了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而采取的一些新的办法、措施和技术。因为客观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你要适应这个变化,就不能墨守陈规,必须要不断地适应环境,找出新的办法,这就是创新。创新与发明是不一样的,发明当然是新的,但是创新并不一定都是发明,只有原始创新才可以说与发明比较接近。另外创新和发明的不同,还在于创新是指在实践中能够引起变化,甚至是可以实施的;而提出一个新的发明,并不一定真正能够实施。经济,政策-[飞诺网FENO.CN]
学习是人们不断地了解客观世界,并使自己的行为适应客观世界的模式。学习实际是人的一种本能,或者说是人的一种天性。大家知道小孩生下来学走路、学说话都是学习,但是人们现在对学习有一些的误解,认为学习就是学习知识、吸收信息,当然这也是学习,但是不仅是这样。学习就是了解客观世界,并通过了解客观世界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能适应客观世界,这才是学习的真谛。这样看来,学习就是人们终身的事情,并不是读完大学、拿到硕士或者是博士学位,学习就结束了,因为客观世界在不断地变化,人们也不可能全部了解它,而且在变化的过程中还要学习,还要通过实践知道怎样去适应它。
创新型国家是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的国家。最近我看到很多文章在探讨这个问题,我认为创新型国家并不一定是科技大国,但它必然是科技强国。现在有一些人在讨论创新问题时,往往把科技大国和创新型国家混为一谈,这是值得斟酌的。从研究人员的数量、从科技成果的数量等等方面看来,我国可以算是科技大国,但是我国还不是科技强国。衡量创新型国家的指标,不能以你有多少科技人员、有多少科技成果等等为依据,更重要的是要看创新在国家的发展中是否起到主导作用。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大体上有三个层次,即个体学习、群体学习、组织学习。学习型组织就是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在这个组织内部首先是个体学习,每个人都要将学习当作终身的事业,将它作为一种乐趣,作为人生的需要。特别是进入知识社会后,不学习就难以生存,要有这样的自觉学习的精神。
二、创新能力是国家和企业的核心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中,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特别重要。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更具有根本性。
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三个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知识社会即将到来。
根据0ECD(经济和发展组织)1996年提出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有四个特点,第一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体地位;第二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第三是知识对生产力构成起着关键性的影响;第四是与知识有关的项目在成本中占有显著份额。
由知识形成的虚拟资本称为知识资本,包括标准、品牌、专利和专有技术等。不少人可能对专利和专有技术的重要性比较清楚,其实品牌和标准更加重要。如果我国不努力创造自己的世界级品牌和创立自己的标准,就难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其背后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人才实力的竞争,而人才实力的竞争关键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没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很难保持国家的竞争力。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
三、必须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由于我国以前多年实行计划经济,因此技术创新主要依靠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只须按照计划来生产,计划生产什么就生产什么,计划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不需要在技术创新方面多下工夫。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定要改变我国的科技发展模式。我国原来的科技发展模式是“推动”模式,即研究单位开发出一种技术,再去找企业用于生产,生产出产品后再寻找市场。但是这时往往出现问题。因为尽管有创新,但企业要不要用是一个问题,企业用了之后生产出来的产品有没有市场又是一个问题。现在国际上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模式是“需求牵引”模式,就是先由企业知道市场有某种需求,然后由企业组织研发,也可以找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一起合作。美国和日本有很多企业都是采用这样的模式获得了成功,只有采用这样的模式才能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第一个层次是个体学习。在学习型组织中,每个成员都必须自觉地坚持学习,要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学习的动力来自上进心、责任感和求知欲。首先是要有上进心,要不断地求上进,如果满足于现状,就不会努力学习。其次是责任感,要为了努力做好自己所负责的工作而学习,要掌握与工作有关的所有知识。第三是求知欲,希望了解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不断吸收新知识。
第二个层次是群体学习。群体学习的中心就是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一点对创新非常重要。从复杂性的观点看来,创新不是靠个别人的聪明才智或者是灵机一动,而是组织中中的成员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交流和探讨而产生出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做法。为此要给学习型组织内部的成员创造一个能够相互自由交流意见、自由探讨的环境。
我国现在的机关、学校等单位有一个毛病,在本部门内大家还可能会有交流,但部门之间的交流太少。实际上在国外发现跨部门之间的交流,往往可以产生很多新的点子。一个部门看问题可能就只有一个角度,很难看到别的方面,很难启发创新的思维,因此要鼓励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国外的一些高科技公司中专门设立了一个咖啡角,雇员们可以在那里喝咖啡,不同部门的雇员可以坐在那里聊聊天,从而起到交流的作用。
只有在个体学习、群体学习的基础上,整个组织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学习型组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教授提出的,他有一本书名为《第五项修炼》,他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第一点是系统思考。首先要将所研究的问题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再分析它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然后找出它的关键。第二点是超越自我,要不满足现状,要不断努力超越。第三点就是改善思维方式,因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往往受到很多方面的局限。第四点就是要共享未来,要让全体职工树立对未来目标的共识,这样才能够使得大家的劲往一块使。第五点是群体学习。在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人。只有群体能够学习,组织才可能学习。
创建学习型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种障碍。
第一是头痛医头。出了问题不去系统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而是那儿出了问题就对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处理办法,而没有考虑到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所以经常出现按住葫芦起了瓢的现象。
第二是埋怨客观。出了什么问题都推向客观原因,不从主观上检查,例如有的人自己不学习,还埋怨领导没有给自己创造条件。
第三是主观武断,这方面的事太多了。我曾经到过西部的一个城市,看到农民种葡萄后又拔掉,据说葡萄是领导让种的,因为这里要建一个葡萄酒厂,但是酒厂项目还未定,而酿酒的葡萄和食用的葡萄又不一样,只好忍痛拔掉。建设社会主义新的口号提出后,听说有的地方大冬天让农民去种树,肯定种不活,这就是主观武断。
第四是过于重视细节,有一本书名为《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观点也不能说不对,细节是很重要,但是如果专注于细节就不对了。有些人也确实有这个毛病,特别是搞科技的人当了领导之后,对自己熟悉的本行问题就管得特别细和特别死。如果过于重视细节,没有考虑全面,那肯定是不行的。
第五是故步自封,陶醉于自己过去的成绩,对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敏感,这是很多组织持续创新的重要障碍,很多家开始做得很成功,但是因而头脑发热,没有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最后就成了昙花一现的人物。
第六是过于迷信自己的经验,经验是确实要重视,但是过于迷信就不会认真去学习新的知识。
第七是内部的权力斗争往往也会影响到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第八个就是掩盖矛盾。矛盾本来是普遍存在的,有矛盾就要去解决,但有些人却采取了掩盖矛盾的办法,就是如《厚黑学》中所讲的锯箭法,就是说把中箭者露在体外的箭杆锯掉,但是箭头实际上还埋在体内,只是表面上看不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