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效率优势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郑逢波 时间:2010-06-25

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我国民营的年均增长率一直高于国有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主要依靠新生出来的非国有经济为动力的特征。这种变革和调整已经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效率的提高、运行机制的改变和越来越典型的市场经济特征。

  市场经济中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主体的,必须是真正的企业。企业能够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时刻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并及时对能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和供求关系的价格信号作出反应,结合自身的实际能力和约束条件,选择合适的要素和技术,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去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样的机制下,资源会较多地流向效率高的部门,资源得到优化配置的同时也使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在这方面,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有明显的优势。
  
  民营企业的微观效率优势分析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任何企业都面临着三个难题:集体行动的天敌——“偷懒”、“搭便车”,即个人或更小的团体在集体行动中不支付或少支付成本也能获取整体行动的收益;“信息不对称”,即作为企业资本的所有者的委托人与作为企业资本运营者的代理人二者比较,前者不如后者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人、财、物和产、供、销信息了解得多、具体和及时;“激励不相容”,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行为动机上的差异,造成各当事人的努力动机不能互相刺激、互相促进。
  民营企业由于产权清晰,所有者能够获得所有权带来的几乎全部收益,就有更强的激励机制去严格监督并防止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偷懒行为;而且民营企业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所有者本身就是经营者,自己掌握企业的真实信息,基本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的情况,企业的生产效率就高。即便民营企业成长壮大以后需要采取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如企业制度等,民营企业家也会去认真思考,慎重从事,一般不会拿自己的财产去开玩笑。相关的实证分析也表明:我国企业的效率从所有制结构方面来分析,私营个体企业效率最高,三资企业次之,股份制和集体企业再次之,国有企业效率最低。同样,对于等级制变量的效率比较发现,由于较低隶属等级的非国有企业效率高于那些等级地位高的国有企业,结果使得后者的规模优势丧失。非国有经济部门用10%左右的资金提供了50%以上的总产值也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优势。
  
  民营经济资源配置效率优势分析
  
  比较优势
  民营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能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非因为它得到了政府的保护,而是因为它按照正确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产品供需变动的市场信号进行资源配置,是凭借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来求发展。正是这种市场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使民营经济在进行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时能较好地利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最有利的生产结构,这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选择自己的产业结构的过程。因此,在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而资本十分稀缺并构成发展瓶颈的国家或地区,就应该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但仅仅作到这一步还不够,即使撇开国际贸易不谈,国内的生产也有一个技术选择问题。生产同一产品可采用资本多一点的技术,也可以采用劳动多一点的技术。这些可用技术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同的,但一个国家的生产者到底采用哪种技术,必须视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而定。
  如考虑一个具有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成本函数c(w1,w2,y)=Aw1α w2βy,其中w1,w2为投入要素,y为一个固定的产出水平。由谢泼德引理可知,条件投入需求可以由求关于投入品的价格的微分获得,因此:
  
  如果我们取条件投入需求的比率,则有:
   x1(w1,w2,y)  aw2
  —————=——————
   x2(w1,w2,y)  βw1
  即具有该成本函数的厂商使用其投入要素的比例只依存于投入品的相对价格,并且完全独立于产出的水平或者规模。
  在劳动力紧缺、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劳动的相对价格高,资本的相对价格低,则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会诱导生产者采用资本密集的生产技术,每个劳动力支配的资本多了,劳动生产率就高。反之,在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成本最小的生产技术是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由此,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也要辩证地看待,技术上的高效率要结合经济上的低成本。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通常,在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三种基本生产要素中,在较低的阶段上,资本通常是最为稀缺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的是土地和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即农产品;随着资本积累和劳动力的增加达到一定的水平,土地的相对稀缺性有所提高,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而,随着增长进入更高阶段,劳动成本也逐渐提高,资本成为相对丰富的要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相应成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因此,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每个经济皆有自身的比较优势;由于经济发展有先行和后来之分,因而比较优势在不同的经济组别之间具有转移性和相继性,形成比较优势的动态性。
  
  如图1所示,设一个经济投入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生成一定的产量Y,而且劳动和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初始的资源禀赋为劳动力丰富,资本稀缺,劳动的相对价格低,表现为图中的成本线C1,则理性的生产者必然选择等产量线Y和等成本线C1的切点处B的投入要素组合点进行生产,多用劳动,少用资本,这种选择表现在产业上就是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资本相对于劳动的快速增长,资本变得相对充裕,资本的相对价格降低,则等成本线变动到C2的位置,则投入要素的均衡点也相应变动到新的切点A。在该点资本的投入较劳动为多,是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选择方向。均衡点由B到A的变化反映了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随着要素禀赋的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在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发生扭曲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民营能够获得并维持较强的“自生能力(Viability)”,即如果一个处于自由竞争市场环境,具有正常管理水平的企业,无需依靠政府的或者外部补助就可以获得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正常的利润水平,这就是企业具有的自生能力。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在一个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它的自生能力取决于它的生产是否能达到可能的最低成本水平,高于这个水平,它就有被淘汰的危险。而它的最低成本技术最终由其所处社会的要素禀赋结构决定。民营经济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并能够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并逐步涉足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领域,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正是能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因此而保持自生能力的结果。
  由上述分析可见:民营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自身效率的提高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带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
  1.林毅夫.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美国)杰里、瑞尼.高级微观经济理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小玄.中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0(2)
  4.林毅夫. 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方式和绩效检验[J].江海学刊,2002(4)
  5.胡荣涛、郑逢波.关于民间投资的体制性障碍分析[J].经济经纬,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