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选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苏辉 时间:2010-06-25

   内容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及结构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出发,提出现阶段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四大基准,并针对性地提出边际产业转移策略、产业内关联策略、产业结构高级化策略、资源保障策略、宏观扶持策略等产业选择策略。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产业选择基准 产业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日趋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保持和原有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选择,笔者以为,需要在产业特点、产业发展状况以及不同产业投资对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换的不同影响进行综合分析评判的基础上加以抉择。本文的思路是首先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针对我国国情,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基准;最后,针对性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若干策略。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现状及存在问题
  
  2005年,我国非类对外直接投资69.2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其中:股本投资40.7亿美元,占58.8%,比上年同期增长53.6%;利润再投资28.5亿美元(利润再投资为预估数,以2004年年报数据为基础数据估算),占41.2%,与上年持平。2005年,经商务部核准和备案的境外中资1067家,中方协议投资额69.5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7.3%。从行业分布情况看,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为:制造业11.78亿美元,占29%;采矿业11.69亿美元,占28.7%;信息传输和机服务及软件业10.71亿美元,占26.3%;商务服务业2.12亿美元,占5.2%;批发和零售业1.32亿美元,占3.2%;运输业0.88亿美元,占2.2%;农林牧渔业0.73亿美元,占1.8%;建筑业0.71亿美元,占1.7%;其他行业0.76亿美元,占1.9%。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投资行业分布趋于广泛,结构也渐趋于合理。
  (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比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化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经验,我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投资产业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于贸易型投资,非贸易型投资相对不足,非贸易型投资显著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加工制造业。尽管在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较大,但是其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据绝大比重。可见,在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尽管第三产业已居首位,但它是在没有完成第二阶段即第二产业位居海外投资首位的情形下出现的,因此,这种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在与国际比较时,看似一样,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偏重于餐饮、等投入低、见效快的服务业,对金融保险业的投资较少。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缺乏。近年,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有增长趋势,如新建了若干高科技企业,境外开设的研发中心也显著增多。但总体上讲,对外投资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偏重对国内波及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波及效应强的产业投资。这既不利于国内的就业,也不利于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
  (二)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缺乏宏观的规划,相关立法严重滞后。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而忽视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有些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海外出现行业内恶性竞争,其总体利润率下降。这些都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缺乏宏观管理,没有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主要依赖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条例,但由于没有相关的支持,政策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而且有的政策缺乏透明性和连续性,从而制约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另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尚未有有效的法律依据进行投资促进、投资保护和投资管理,大大落后于对外投资发展的需要。
  我国目前外汇管理制度不适应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发展的需要,融资体系也很不完善。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实行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企业难以展开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而企业受自身规模的限制,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融资困难,很难获得进出口银行的贷款,严重地影响了海外业务的开展和扩大。
  信息渠道不畅也制约着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许多企业或由于信息不对称,缺乏的决策体系,有投资倾向却又无能为力;或由于信息不全面而导致盲目投资,这些都影响到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发展。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
  
  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既要遵循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又必须从我国产业成长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国内经济增长的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厂商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使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动力。同时,由于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是资本或资源的跨国流出,从而涉及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就不单纯是一种企业行为,必须同时考虑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发挥用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资源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按照这一思路,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基准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产业比较优势基准
  产业比较优势基准是最基本的选择基准。对于发达国家,其许多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绝对优势,因此可以在全球范围选择最佳投资区,而对于发展家,其许多行业不具有这一绝对优势,所拥有的只是相对的差别优势,即母国某行业相对于东道国同类行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行业的基本依据,也是投资国与东道国双方获益的依据。这种比较优势行业,既可以是国内的“边缘产业”,也可以是“优势产业”或国内的一般行业。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产业比较优势本质上是一种组合优势,这是由产业的各种优势往往分散在不同企业中这一特点决定的,这往往也意味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首先取决于产业内优势企业的组合状况。只有将单个企业的分散优势集聚成产业整体优势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空间才能不断扩大。产业比较优势同时也是需要相对于一定区位的投资优势,即母国某产业相对于东道国同类产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这种组合优势同时也是一种区位比较优势,它是在一定的投资区位中产生的。只要某种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区域内为双方带来比较利益,跨国投资将成为可能。可见,产业选择是将区位选择包含其中的。选择了不同的区位,就意味着选择了不同的产业。进一步说,产业比较优势必须以投资的区位特征作基础。这既是扩张投资空间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重要特征。

  (二)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
  海外对母国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的贸易总规模,是衡量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是否合理的一个重要指标。这里的贸易量主要指产业内垂直贸易量。产业内垂直贸易量指某一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之间的交易频度和交易数量。它由产业内各阶段的连锁度决定。这种连锁关系可分为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两种类型。对于具有较高后向连锁度的产业,若选择最终产品国际生产,则能有效带动母国中间产品及初级产品的生产,进而通过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为本国产业开辟国际空间。而对于具有较高前向连锁度的产业如选择初级产品的国际生产,则有利于为母国相关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生产提供资源。也就是说,产业内垂直贸易属于互补贸易关系,即在垂直贸易条件下,海外企业与国内企业是一种互为市场的关系。任何一方市场规模的扩张,都会对另一方生产的发展产生直接的扩散效应。因此,产业内垂直贸易既有利于该产业的组合优势形成,也有利于产业优势内部化。按照这一思路,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向应选择对国内相关产业具有较强关联效应的产业部门。这种关联效应的波及力越大,国际生产对母国产业成长的外溢效益就越大。
(三)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技术学习基准
  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如果说,产业相对优势基准是为了发挥产业的“现有优势”,那么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技术学习基准则力求培育产业的“潜在优势”。国际经验表明,对外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通过“相对优势”产业对外投资,转移国内劣势产业,利用国外廉价生产要素或新的巨大市场需求,重新获得发展优势;通过“相对劣势”产业对外投资,利用新建、并购、设立国外研发中心等多种投资形式,近距离获得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提升本国企业、产业水平,达到直接牵引国内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的目标。
  (四)资源保证基准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化国家,在其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中,都将资源开发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作为重点扶持行业,这是由于资源的约束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实现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为本国提供充足的能源供应,避免单纯的贸易进口方式易受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的弊端,防止发生能源危机。此外,选择资源开发型的初级产品的国际生产,也有利于为国内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增长提供资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策略
  (一)边际产业转移策略
  该策略主要是为了转移国内剩余生产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而制定的。其理论依据是前文所提及的产业比较优势基准。根据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国 900 多种主要工业品中,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低于 60%,纺织品的生产能力高出市场需求的 40%,空调生产厂家的开工率仅 43.4%,供大于求的家电产品高达 75%。这表明了我国在纺织、家电、轻工等劳动密集性行业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属于“边际产业”。但这些产业在国际分工阶梯低的国家如西非、南亚及中亚等国家又是具有比较优势或潜在优势的产业。因此,在对外投资产业选择上可遵循优势产业基准,即将边际产业向在国际分工中梯度低的国家依次转移。
  (二)产业内关联策略
  该策略是为了有效提升国内的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技术的发展而制定的。其理论依据是前面所提及的产业内垂直贸易量基准。该策略要求优先选择对国内波及效应大的产业投资,从而带动和扩大国内的技术、设备、半成品、零部件和原料的出口,进而带动国内GDP的增长。如在南非,海信麾下有我国最大的家电加工装配企业之一,每年带动国内电视机散件出口近千万美元。据此,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产业内贸易量大、国内连锁效应强、产品供求链长的产业,如,加强对家用电器、摩托车、小型农机具的组装、金属制品、家用器械等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的对外投资,从而对扩大出口有较好的带动作用。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策略
  该策略是为了完善和提升国内产业结构而制定的。其依据是前文提及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与技术学习基准。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认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单纯依赖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是难以有长足的发展的。这些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在以机、通信为代表的IT 产业和以生物医药异军突起,并具备了一定的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但是由于有些科技成果在国内产业化条件尚未成熟,产业化比例较低,而发达国家拥有优越的产业化条件,所以可以通过技术入股方式对外投资或与外国合作的方式进行产业化。同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在国外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密集型的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海外子公司,可充分利用智力和信息资源,及时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动态。另外,虽然我国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具竞争优势,但从发展战略角度看,我国应抓住在第三产业某些领域的优势,结合第三产业行业多、范围广、投资大小不限、经济规模不限等特点,在积极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要积极发展房地产、业的投资。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金融业进行投资不受技术限制,有利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开展,且能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对国内房地产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会起一定帮助作用。综上所述,该策略要求从发展战略角度,有针对性地选择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中的金融业等高端行业进行投资。
  (四)资源保障策略
  该策略是针对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迅猛增长、国内资源供给日趋不足这一现实而制定的。事实上,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紧缺,石油、木材、橡胶、铁矿、铜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量迅速增加,这就要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解决我国资源短缺难题。据此,我国应针对短缺资源项目,在石油、铁矿、稀有金属、木材等行业,在国外选择合理区位发展直接投资,确保国内的资源供给。
  (五)宏观扶持策略
  此策略主要是针对制约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的宏观制约因素而制定的。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需有所作为。其主要内容有:加强宏观管理,明确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发展方向,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政策支持。如提供对外直接投资的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简化原先繁杂的办事流程、提供对外直接投资的优惠的政策贷款或商业贷款、单列一专门负责拓展国内相关行业海外发展的政府部门等。进一步完善鼓励海外直接投资的制度,建立海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一方面,根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制定新的方针和政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对于紧迫的问题,可以先制定单行法规,待条件成熟后,最终制定统一的“中国海外直接投资法”。另一方面,为化解在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根据国际经验,有必要建立我国国内法层次上的海外直接投资保证制度。
  
  :
  1.王莉.美、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比较与我国的思路[J].经济纵横,2006(3)
  2.陈浪南,童汉飞.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战略[J].国际商务,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