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新特点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季剑军 时间:2010-06-25

摘 要: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的结果,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实现全球战略目标。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也产生了新变化并顺应了产业转移的趋势,如何认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进一步了解我国为顺应这种产业转移趋势在对待国外直接投资方面所采取的新对策,同时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提出一些有益的借鉴,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产业转移;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自引入直接投资以来,其规模的加大,投资质量的提高,无疑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逐渐融入到国际产业转移的序列中,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也有所变化,全面认识其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一面,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开放经济的结果,发达国家可以通过产业转移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目标,发展家可以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来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及地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这正印证了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所揭示的三次产业升级,即由第一产业为主的金字塔型产业结构逐步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转变,再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倒金字塔型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第一产业农业作为一项传统产业,虽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从近年外商直接投资来看,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平均不到2%,而无论是合同或是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第二产业都占有绝对优势,平均有74.5%的份额,这也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我国正处于第二阶段即以第二产业为主的鼓型产业结构。当前,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结构的高度化,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1.外国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趋势进一步发展。作为产业国际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进行全球战略部署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推动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大都自己开展主要业务,只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90年代后期,它们不但大规模转移生产制造环节,而且将转移到研发、设计、采购、销售和售后服务环节,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从产品价值链看,跨国公司所控制的价值增值环节集中于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而把其他低增值部分,如简单的生产以项目外包的形式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这对我国的经济及产业结构调整都有重大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生产、包装、销售、加工等环节外包给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由于其跨国公司将生产环节分包甚至完全退出生产,出现了“虚拟生产”现象,如耐克公司除关键的气垫系统外,全部由外部生产商提供,阿迪达斯公司已将95%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外。
  2.服务业投资成为新热点。随着外国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趋势的发展,外资投资领域也不仅仅限于重生产领域。首先,外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开辟生产基地,需要配套服务设施来支持其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售后服务等业务的正常运转;其次,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东道国进行融资、信贷,需要外资在这些领域的投入,所以,一些服务企业为给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将服务进行国际转移,或者服务企业为了开展国际服务贸易而进行服务业国际转移。同时,知识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也使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高度化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保险业、贸易服务业、电讯信息等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服务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也渐趋明显。
  3.外资研发水平上升。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总数早已超过690家,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近4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及通讯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医药等行业,一些以往不愿在华从事前沿研发活动的跨国公司也开始转变战略,迅速形成研发能力。2004年初,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罗氏集团宣布成立中国研发中心,这是世界十大制药企业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全资研发中心,也是罗氏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第一个研发中心,而根据规划,中国的研发中心将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由此可见,外资在中国研发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技术外溢的实现。

  综上所述,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重心也逐渐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甚至已开始将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研发环节向外转移。如何认识这些新现象和特点,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分析探讨我国面临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新变化而应做出的相应的对策调整是:
  1.结合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顺应非核心业务外包趋势。政府应鼓励更多地参与跨国公司的价值链增值环节,特别是中小企业尚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可与跨国公司建立企业联盟或契约生产关系,承接跨国公司的生产业务,而跨国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必须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际标准,会对国内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传授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国内企业可以结合自身优势,获得一些适用技术。通过这一途径,也可以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重组。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大多采用跨国并购,政府应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受让股权、买断资产等不同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造。政府还要尽量避免无序竞争、重复引进和资源浪费,对国内企业承接跨国公司业务进行引导和规范。
  2.加大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引进竞争机制,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目前,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加入WTO后,服务业的开放能够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强化竞争和服务意识,这对加快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国在发展服务业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不断完善服务业领域的法规,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引进国外服务业的化理念和技术手段,改善我国服务业结构,提高服务水平;第二,对一些敏感的领域,如证券、保险等,我们一方面应继续在WTO框架下扩大开放,另一方面,要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完善我国相应的监控体系,加强行业监管,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业市场,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三,我国的服务业要在人员、资金、技术及投资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以迎接跨国公司在服务业领域的挑战。
  3.改变“以市场换技术”策略,注重自主创新。首先,虽然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项目的技术水平与以往相比有明显提高,但我们必须看到以往的“市场换技术”政策没有得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大量市场份额的出让没有换来真正适用的技术,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的研发中心主要进行商业开发而非基础研究,技术外溢效应并不明显。不仅如此,在华进行研发的企业多数是面向市场的,只有在中国本土才能获得市场反馈信息,或者及时针对竞争对手的战略作出反应,以便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发展,所以,“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不仅尚未成功,而且前景黯淡,对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效果甚微。其次,跨国公司技术溢出效应还取决于东道国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随着国际产业转移,虽然越来越多的研发中心被转移至中国,但本地企业技术吸纳能力有限,很难挤压和诱导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我们能够通过学习跨国公司形成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战略性超越发展当然令人皆大欢喜,但我们无法简单地系统地通过创造尚不具备的生产要素实现这一麻痹。而应将重点放在我们已具备优势的要素上,通过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导和监管,适当引入外资,推动国内科研部门和跨国公司开展联合研发,最重要的是强化我国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有效地利用已有优势,研发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入WTO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对外商投资最具有吸引力的国家之一,而在国际产业结构转移发展同时,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顺应这种趋势,在投资领域等方面都呈现了相应的变化,而相关政策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有理由相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规模会更大,投资领域会更宽,投资方式更加多样,投资水平会迈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