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对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研究是卓炯的开创性贡献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卓炯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范畴:社会形式的范畴和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后一范畴是前一范畴的基础。开展一般劳动过程及其经济范畴的研究,是创立广义经济学的尝试。

[关 键 词]卓炯;一般劳动过程范畴;商品经济;广义政治经济学

一、“有两种不同范畴”的提出对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意义

卓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针对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限制、排斥商品生产.人民生活消费品供应困难这个实际,提出“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经济的存亡,所有制决定商品经济的社会性质和特点”这个基本论点,同时强调要运用辩证法关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原理,来认识商品经济,认为商品经济有广义、狭义之分,要划清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界限,主张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要大力,充分发挥价值的作用。这种观点与主张,在60年代直至80年代初一直被视为修正主义受到批判。他在60年代初期为论证自己的论点与主张、撰写了《从劳动范畴来试探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体系》一文,根据列宁在《评经济浪漫主义》一文的有关提法、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范畴:一种是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一种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当然是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但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往往以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为基础、例如资本就是这样。资本作为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就是生产资料,作为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才是资本。”。但此文当时未能公开发表,只作为参加1962年广东经济学会年会的稿在会上印发。当时我国流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上是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移植过来的,实际上只相当于苏联当年实行计划经济再结合我国具体实际的有关政策汇编,对于马克思《资本论》用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些重要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只强调其反映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采取了抛弃(如剩余价值)或限制(如价值规律)的办法,根本谈不上从中发现其一般性及认识其可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东西。

卓炯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范畴,认为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基础,作为商品经济和其它一些经济范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理论依据,并提出经济范畴二重性和经济规律二重性等相应观点。我认为这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其诞生到20世纪中叶,一直以具体的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其经济范畴都是反映具体生产关系的,是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曾对一些重要的资本主义经济范畴如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性作过论述,可是由于《资本论》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露并阐明其特殊性为主要任务,对这些范畴的一般性的论述处于一种不发达状态,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所以,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就只讲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而不知有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或虽隐约有所察觉,但一直没有明确提出过,更谈不上搞清这两种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思想上受束缚很严重。卓炯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明确提出有两种不同的范畴,指明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这就为开展对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研究打开了大门,指明了方向。卓炯在改革开放的政治大环境中才得以公开发表其研究一般劳动过程及其经济范畴的成果,尽管还很可能有未尽善处有待进一步探讨,这也是新理论在所难免的,但这毕竟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创新,对政治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我认为是一种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在60年代初期率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商品经济这个论断,我认为属于这个开创性贡献的重要成果之一。

迈出这一步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不妨举个例子作对照。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孙冶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针对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弊病,提出过不少重要的改革意见并在理论上有所论述,其理论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弃旧创新理论,在改革开放前同卓炯一样一直被视为异端受批判,有北孙南卓之称,改革开放以来也被公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先驱之一。本文只着重简略地谈其有关的一点,即他批判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无流通论。这种无流通论是社会主义经济论的重要内容,它不承认全民所有制经济各个之间要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而搞产品调拨,排斥劳动转化为价值,否认价值规律的作用。孙冶方认为,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内部企业间互相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已不是商品而是产品,但它们仍然有价值,仍然要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交换,企业的生产和交换乃至整个再生产仍然要受价值规律支配。孙冶方强调社会主义经济要有流通,要按价值规律办事;又认为《资本论》“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的同时,也分析了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就是思格斯所说,去掉了资本主义的特殊性‘余留下来的全部东西’,就是我们今天应该从《资本论》中去好好学习的。”②这些观点都与卓炯的基本相同。孙冶方把价值规律同商品脱钩,尽管对价值规律也能着眼于劳动而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的提法③,并且认为“价值规律远比我们过去所设想的(同资本主义、至多同商品经济共存亡)要长久”,可是他认为“没有必要”给它“加上一个‘广义的’和‘狭义的’区别”。他说:“价值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至予这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如何体现自己,如何起作用,却正是政治经济学这门应该加以研究和阐明的。”④“这就反映了孙冶方还未能把一般社会生产或说一般劳动过程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专门研究对象来考虑他虽然隐约地意识到价值规律的一般性及其在不同社会形态中有特殊表现,但还未能提出有两种不同的经济范畴的观点,在我看来,也就是未能打开对一‘般劳动过程范畴进行专门研究这个大门。

二、开展一般劳动过程及其经济范畴的研究是创立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尝试

(一)确立马克思劳动经济学的观点是基础卓炯对一般劳动过程及其经济范畴的研究,概括地说,是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从广义来说,实质上是劳动经济学”⑤“这个观点为基础,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生产二重性的论述,运用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原理来展开的。

卓炯早在60年代初即“已经初步确立了关于马克思劳动经济学的观点”。⑥但只阐明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等范畴,没有进一步展开。直到70年代末他才得以充分开展对一般劳动过程及其范畴的研究。这个时期他专门探讨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重要论文《对剩余价值的再认识》,已经对什么是一般劳动过程、何以经济范畴可以分成两大类、为什么商品经济是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劳动过程范畴在政治经济学中处于什么地位,以及劳动过程的范畴体系这些有关一般劳动过程的基本问题,作了初步的论述。此后在80年代初期,又陆续发表了《关于(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探讨》、《对商品经济的再认识》、《应该探讨经济范畴的二重性》以及《试论价值规律的二重性》等重要论文,中都是要探讨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他认为,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是社会经济形式范畴的基础,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正是建立在这个一般劳动过程范畴的基础上的,而我们长期以来,只重视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这就必然要受到它的束缚使思想得不到解放。更由于没有牢牢掌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劳动,缺乏一个劳动过程范畴的体系,因而总是在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中兜圈子,结果走进了死胡同,所以他要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新的探索。他说:“我发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是建立在他的劳动学说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懂得了马克思的劳动学说,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本质是劳动和剩余劳动。用公式表示出来,就是:C(物化劳动)+v(必要劳动) + M(剩余劳动)。这个C+V+M 公式是马克思劳动经济学的精髓,所有一切经济现象都是这个公式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任何社会生产所共有的。随着生产方式的不同,它就会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经济形式,从而形成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我在这个思想基础上,写了一本《政治经济学新探》”⑦
(二)对一般劳动过程及其经济范畴的简要论述与论证

我认为,卓炯对一般劳动过程及其经济范畴的论述与论证,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新探》一书的导言中有较简要而集中的反映。导言中“要认识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这个部分,就是他如何运用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原理,对一般劳动过程及其经济范畴作出论述与论证的集中表现。因为这在他的理论体系中很重要,而且在我看来,其正确与不足之处在此都有反映,为避免失真,故郑重地引其有关原文如下:

马克思教导我们:“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般社会过程的一个规定的形式。而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历史上上独特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互相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的过程。”⑧

按照马克思的这个观点,社会生产过程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独特约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前者为一般的生产过程,后者为独特的生产过程。

为了进一步说明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必须探讨劳动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也作了精辟的论述,指出:“就劳动过程只是人和之间的单纯过程来说,劳动过程和简单要素对于这个过程的一切社会形式来说都是共同的。但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都会进一步发展这个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这个一定的历史形式达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就会被抛弃,并让位给较高级的形式。”⑨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劳动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应该把它看作和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一致的,因为按照马克思的劳动学说,生产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所谓劳动过程的每个一定的历史形式,也就是独特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这个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这三个要素的互相结合就构成一般劳动过程的经济范畴。这些经济范畴我把它们列成如下表:

劳动{ 非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非物质生产劳动{ 物化劳动 
活劳动{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劳务劳动)
物质生产劳动{ 物化劳动
活劳动{ 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

当这些一般劳动过程的经济范畴同独特的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后,就成为社会经济形式的经济范畴。这些一般劳动过程的经济范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它直接表现为劳动的形式或劳动产品的形式;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劳动形式或劳动产品形式便转化为价值的形式,而这些价值的形式的本质仍然是劳动。例如,马克思把价值说成是物化的劳动,把剩余价值说成是物化的剩余劳动。在商品价值c+v+m的公式中,把c说成是物化劳动,把v+ m说成是活劳动,把v说成是必要劳动,把m说成是剩余劳动;表现在价值上c是生产资料价值,v是生活资料价值,m是剩余价值。

从国民经济来说,c+ v+m就是国民生产总值,c是要补偿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是工资总额,m基本上是财政收入。v+m是国民收入。

从单个商品来说,C+v+m是商品价值,c+v是生产成本,成本表现为资金,m就是利润,c是物化劳动的耗费,v是生活资料的耗费。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经济范畴是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都是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
c、v、m这三部分,作为经济杠杆(最好叫做价值杠杆),还要表现为价格、税金、利润、利息,……等等。

以上所引原文,出自《经济学新探》第3—5页。此外,卓炯在同一著作讲到社会主义社会仍然会有生产价格时,也有一段很重要的概括性的论述,原文如下:“根据我研究劳动过程的结果,任何经济范畴,它的基础都是劳动过程的范畴。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不过是在劳动过程范畴的基础上穿上了一件生产关系的外衣。这种外衣是经常更换的,而劳动过程的共性则是不变的。所谓社会经济形式的范畴,实质上是劳动过程的一种历史形式。”

(三)生产形式是表现—般劳动过程的形式的范畴卓炯认为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可以同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并存,互不干扰,这证明它们“不属于社会经济形式范畴,只能属于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它们“只是组织社会生产的两种不同的方式”。”他给生产形式这个范畴的定义式表述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表现为生产形式”。11简而言之,就是‘物质生产的生产形式”12。而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按照列宁的分析,劳动过程不外有两种形式,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形式。”13由此可见,生产形式是用以表现一般劳动过程的形式的范畴,是一般劳动过程所采取的形式的理论概括。

卓炯把一般劳动过程看作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而撇开其社会性质,即撇开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而撇开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关系这个方面),所以卓炯理论中的一般劳动过程,是撇开了所有制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他还把这样的一般劳动过程视为生产关系一般,这是生产关系中直接表现生产力这个方面,即人们为了进行生产,依照生产技术情况和需要而形成的劳动分工和协作关系。生产力就是通过生产关系这个方面表现出来的,所以卓炯又有“所谓生产形式就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14这个说法。“生产形式本身,既包括了生产力的内容,也包括了生产关系的内容”,15但不包括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关系(主要是所有制)这个方面。生产形式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直接表现生产力这个方面组成的。

由于生产形式有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种,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也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属于产品经济(自然经济)的范畴,一种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作为产品经济的范畴以使用价值为特征.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以价值为特征。16按我的理解,正由于以上所述的内容,所以卓炯说:“一般劳动过程的范畴应该在生产形式中去寻找。”17

(四)研究商品经济的生产形式形成广义政治经济学

一般劳动过程有一套劳动范畴,它们都要在生产形式中作为相应的经济范畴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生产形式有其本身的经济范畴。“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形式比较简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形式比较复杂,从而发展成为一门,即广义的政治经济学。这种广义的政治经济学同各种生产方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结合起来又发展成为狭义的政治经济学。”18

生产形式是一般劳动过程范畴,是同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而同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关系这个方面)脱钩的,它的着眼点在一般劳动过程的物质实体。正因如此,卓炯说:“生产形式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实体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有其本身的经济。这种“作为一般劳动过程的客观规律,是物质生产过程的自然形式或生理形式”。即从生产本身的自然性产生的,不以意志、政策等等为转移的形式。例如,商品经济这种生产形式,其基本经济规律就是价值规律。商品经济仅仅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便会从简单商品生产发展为扩大商品生产,这时商品经济的一些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在简单商品生产的流通为买而卖中、货币没有增殖,货币只是货币,而在扩大商品生产的流通为贵卖而买中,货币有增殖而变成资会。资金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金的流通必须以赚钱为目的,这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性”。⑨资金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这是资金流通的特点。扩大商品经济的特征就是资金的运动.也是扩大商品生产的优越性。“资金运动的规律,中心是一个价值增殖问题”。④研究商品经济这种生产形式的各种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问题,就是卓炯尝试创立的广义政治经济的生产,这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因为这种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理性,有助于人们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可以减少社会主义经济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观主义。

(五)后记
我写本文评介卓炯开创对一般劳动过程及其范畴的研究,着重讲其贡献及对其基本观点和原理作简要介绍,至于他的具体论证及相应的有关表述,限于篇幅,未能评论。在此我想说明的是,我认为他有一些论证和具体论述,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主要是由于我认为他对一般与特殊关系原理的理解存在误区,有把一般与特殊相割裂的弊病。在本文的主题下,主要就表现为把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分别等同于“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独特的生产关系的生产过程”,这就会谈及对一般劳动过程和生产形式这个范畴的内涵的理解。像这样的一些问题就还需要讨论,希望能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希望我的有关论述,能得到学术界的批评指正。

注释:
①⑤⑩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58、372、368— 370页。
②③④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的若干理论问题》,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l、11页。
⑥⑦11121619卓炯:《再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前言)、2(前言)、272、273、102、274页。
⑧⑨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4— 925、999页。
1321卓炯:《政治经济学新探》,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9页。
141718《卓炯自选集》,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前言)页。
15卓炯:《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再认识》,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l期。
20卓炯:《<资本论〉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扩大商品经济论》,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63页。
22卓炯: 《三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