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营经济认识和政策上的误区
目前,理论界和党政工作部门对民营在强国富民、缓解就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发展民营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党的大政方针上已经不存在太多的障碍。但是,如何发展民营经济,我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在认识和政策上还存在着四个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误区,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发展民营要上规模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目前民营企业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资产上,或者从销售收入上讲,规模都普遍太小。因此,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企业要上规模。
从经济学上讲,企业一上资产规模,就成了大型企业,其资本有机构成就要上升,资本就要替代劳动力,就容纳不了很多劳动力就业。而如果非得要扩大资产规模,劳动力就业规模也要大,于是一亿资产的企业,有一亿劳动力就业,这样的企业最终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侵蚀资本利润而难以为继续。许多这样有一定资产规模,但就业劳动力很多、资本有机构成很低的所谓上规模的国有企业的亏损、倒闭和破产,就是很好的例子。如果都让民营企业在资产方面都上规模,那么这样多的劳动力去哪里就业呢?如果让它们在人数方面上规模,会不会象国有企业一样,最后大部分民营企业还是会破产倒闭呢?
民营经济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如果硬是让它们舍弃自身的比较优势,而盲目上项目、扩大资产规模,力不从心地接收很多人就业,把规模搞大,那么大多数企业离破产和倒闭的期限也就不会太远了。
当然,一些大企业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而来的,如像微软。不排除100个中小企业中有1个会发展成大型企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99%的企业必定是中小企业,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大数定律。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不可能上规模。一个地方的政府,不可能把自己区域内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发展成大型企业。如果想这样做,也是徒劳的,甚至会给经济发展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二、发展民营企业在技术方面要上档次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上不了档次。因此,这些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在技术水平上要上档次。
从经济学上讲,技术要替代劳动,如果大量地发展技术密集企业,那么劳动力到哪里去就业呢?中国今后10年每年有2000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就业,这2000万中,别说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太少,就连大中专毕业以上的也比例不高。如果要把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技术档次都提高了,失业、城镇贫困、社会不稳定也就会接踵而来。
从实际的经济生活看,在一些行业中,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也不需要提高技术水平。比如,咖啡店、蒸馒头、茶叶店等等,不需要什么技术进步,可能越是传统的情调,越能吸引顾客。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店里的卫生和装修需要搞得好一些。
技术进步还要适应中国的市场需求能力和习惯。技术进步,有一些会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有一些要加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比如,中国的农用车辆与德国的农用车辆相比,德国的农用车辆生产中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力用得较少,车辆中有冰箱、音响等等;中国的农用车辆生产中,所用的人工较多,车辆的技术档次较低,没有冰箱、音响等等设备。但是,在中国市场上,中国的农用车辆比较好卖,而德国的农用车辆就没有市场。原因在于虽然车辆的技术档次较低,但是中国农民只能购买起中国价位的中国农用车辆。
从国际分工和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角度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便宜,除了国家要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要在一些方面争取技术领先外,在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中能得到利益的主要来源还是劳动密集和劳动资本双密集产品的出口。如果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发展成技术密集企业,以我们的技术去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技术相竞争,可能是以已之短,攻他人之长,根本获得不了什么利益,反而会给国内造成失业方面的麻烦。
三、民营都要舍弃家族管理,实行企业制度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现在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实行的是家族管理,管理素质差、水平低,适应不了现代市场竞争的要求。家族管理应当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是有成本的。简单的生产经营形式,需要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这样其组织成本最低。如果一个简单的生产经营形式,设计和安排一个复杂的组织形式,其组织成本就会高于组织收益。上面已述,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事务不是太复杂,可能先生是老板,夫人是经理,女儿是,弟弟是出纳,其信任需要的成本最低,组织管理成本也最小。反之,10个人左右的一个企业,非得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和经营权要分离,于是从外请了一个经理,还要有外人来当会计、出纳、监事会主席等等,实际上增加了信任可能不足的防范成本。国内外复杂的公司制、集体经济不适合,而家庭经营组织形式最适合于农业这样较为简单生产经营方式的实践,就证明了这点。
只有生产经营形式特别复杂,企业的规模已经很大,其中内部专业分工也细化的情况下,有一些企业的家族管理方式可能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主要是可能科层较为复杂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适应和管理复杂的生产经营方式时,才应当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如果将文化习惯视为影响制度形式的一个因素的话,新加坡、香港、等地的许多资产规模已经很大的企业,仍然是家族方式管理的企业。其中许多企业管理得相当成功。如果在国内,这类企业很可能要受到各级领导你们为什么还不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的指责。这些企业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其华人儒家传统内源文化与西方外来先进管理知识的结合。
我认为,民营企业要提高管理水平,重要的是要加强民营企业家的培训,提高他们经营管理的素质,特别是在于家族企业继承人经营管理素质的提高。现在有许多家族企业老板卖书自学,自己或者送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各种企业家培训,送自己的继承人深造学习,请一些大学生为中层管理者,这将改观家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低的局面。
四、发展民营企业资本要社会化和股份化的误区
一些人认为,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其资本要社会化,在资产结构上要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私营经济要向新型的集体经济和公有制形式转变。这更是在思想上的一大误区,在实际中也是行不通的。
一些私人企业资产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资本要社会化,一般来说,这是一个趋势。资本社会化和多元化的主要方式是发行股票、高中层经理和职工持股、吸收外部资金投入、企业中继承遗产征税部分由国家向社会拍卖等等。世界上有名的西门子、丰田等过去的私人企业,现在都变成了家族股份比例不高的社会资本企业。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民营企业绝大部分是百人以下和几十人的中小企业,可能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会发展成社会资本的大型企业,99%的企业仍然是资产规模很小的中小企业,从经济学上讲,这些企业的资本不可能社会化,绝大部分也不可能实行所谓的股份合作制形式。
一个只有50万资产的私人企业,试想如果将其资本社会化,或者内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会有什么过程和可能呢?它的股票发不出去,因为不够发行规模;很难吸收外部投资投入其企业,因为企业太小而投资人的风险太大;本来资产规模就很小,职工内部持股,或者变成股份合作制,一个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就变成了复杂的组织形式,本来老板一个人可以决策的,现在要征求每一个股东的意见,决策和管理成本急剧上升,效率却急剧下降。
一个小饭铺,一个小卖店,一个小理发店,一个小加工厂等等,几十万元资产,私人资产结构管理得好好的,我们就没有必要要求其资本社会化,也没有必要让它们实行什么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如果一个企业发展大了,管理者觉得很有必要发行股票,有必要实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时,那也是投资人和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没有必要去干预。尤其在每个人都想说了算的文化和均贫富习惯背景下,实行股份合作制,想让劳动者每人都有投票和说话的权力,则民营企业破产和倒闭的也就会越来来越多。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99%中小企业的资产不可能社会化,只能是私人资本,65%— 81%的劳动力只能在私人资本的中小企业中就业。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太丰富,想让大部分劳动者在所谓的新的公有制形式的企业中就业,也只是一种新的乌托邦想法而已。现实的格局是,中国99%以上的民营企业,由于它们是中小企业,只能是私人资本企业,没有必要将它们的资本社会化和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如果硬是要这样干,实践会证明,这又是一次新的形势下超越中国国情和违背经济的愿望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