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不公的理论透析及解决办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惠芳 时间:2010-06-25

 一、引言
  
  收入分配不公(以下简称不公)指获取收入和积累财富的机会不公平,表现为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并达到一定程度。在我国表现为:东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城镇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按照基尼系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1995年为0.452,1998年为0.456,均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考虑到大量的体制外收入无法在基尼系数中得到反映,差距很可能更大。而且“现在收入阶层的分配相当于‘金字塔’的形状,我们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这种收入阶层的形状,努力使之成为‘橄榄形’(陈明德,2003)。著名学家历以宁(2002)也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的分配目标。
  近几年来,我国采用了若干解决不公的政策措施,主要有:落实国家各项增资政策,增加对中西部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不公问题(马拴友、于红霞,2003)。本文认为,造成我国不公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收入分配(指收入初次分配,下同)机制与收入来源理论背离,过分夸大物质资本的市场主导作用,忽视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对收入的决定性贡献。相应地,解决的办法应在遵循收入来源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情况并采用相应的政策导向作为必要的补充形式方可起到有效的作用。该办法是员工股票期权。本文以上市公司为例,探析该制度的理论依据、操作办法、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等。
  
  二、收入不公的理论透析
  
  (一)现行分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主要是按生产要素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
  基本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土地、劳动力。本文将生产资料、土地等物质要素称为物质资本。按要素分配理论认为,要素富裕是获得利益的原因。要素价格取决于该要素的稀缺程度。按要素禀赋理论所建立的分配机制对于促进各要素竞争具有积极意义。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呈现出劳动力富裕而资本奇缺的状况,一直为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努力,由于资本流动的便利,至今已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本不足的状况,但其中的收入分配关系没有本质的变化,无论公司采用何种组织形式,投资者以何种方式投资,物质资本所有者依然享有全部剩余收益,这是造成不公的理论基础。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各种新要素如高科技人才的稀缺性大大拉升了其价格,同时,其所创造的剩余收益也日益增加,从而使不公更加突出。按要素分配属于以资本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模式。
  按劳分配理论认为,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所得在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按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给劳动者个人,多劳多得,剩余劳动所得为公(指国家,在此可理解为全体劳动者)所有。按劳分配会因劳动数量和质量不同而造成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一差距相对较小。
  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劳动归物质资本所有者所有,造成了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这一差距相对较大,是造成收入差距的微观基础,也悖逆了按劳分配理论。因为,剩余劳动并非为公而是为私--物质资本所有者所有了。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日益规范,按劳分配的成份日益缩小,而按要素分配的成份日益扩大。加之我国劳动力供应相对富裕,物质资本相对稀缺,使劳动力相对廉价,居于弱势地位,物质资本所有者相对富裕,居于优势地位。不公必将日益突出。
  
  (二)现行分配模式修正
  
  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在公司里,包括员工整体的劳动素质、生产技能和知识水平等。在知识经济时代则表现为知识。知识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发挥它创造性功能的是人。人必然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其性格、态度、动机、知识、智力、业务水平、工作经验以及其他诸多方面的联系等由国家(或社会,以下称国家)、物质资本投入者、家庭的共同培养、,并有个人(以下称员工,含家庭)的长期努力、修养而形成,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有不同的表现结果。
  劳动创造价值。价值分为资源价值和非自然资源价值,劳动者是自然资源价值的实现者和非自然资源价值的创造者,劳动者本身则是特殊的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其价值由自身实现并通过自然资源价值和非自然资源价值以货币和市场交换形式体现出来。因此,生产过程即是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销售过程即是价值的实现过程。自然资源价值和非自然资源价值只具有转移的特性,而不具有增值的特性。故而,的增值全部是劳动创造的。增值指全部收入扣除物质资本后的差额,是分配的依据。所谓不公即是增值分配不公(仍称为不公)。物质资本具有外生增值性,是创造价值的条件(外因),人力资本具有内生增值性,是创造价值的根据(内因),物质资本通过人力资本而起作用(赵惠芳,2006)。毫无疑问,价值应在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劳动者)之间合理分配。问题在于,如何分配才算合理,应以何种形式分配。对此,本文认为,按照各要素对收入的贡献大小并结合实际情况采用股票期权制度予以分配较为妥当。即国家应享有按规定税率的税金并以税金形式求偿;物质资本所有者享有的权益索取权,从价值增值角度看,应以其投入成本的报酬(含资本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机会成本和通货膨胀贴水)为限,尽管它不会甘心,毕竟在其投入成本全部回收以前,它承担其投资风险,更由长期以来的“政策偏向”和“资本主义”思想的长期修养所致,但理应如此,这是由他的贡献或付出的代价所决定的,可以股票期权形式分配剩余收益并以破产净资产形式求偿;员工(劳动者)以工资和奖金等形式求偿,并且还将以股票期权形式分配剩余收益以及破产净资产形式求偿。他们之间,必然存在求偿份额大小的合理性问题,由是,便形成了国家、物质资本所有者、员工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这一关系既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又是相辅相成的协作关系。
  
  三、员工股票期权及其操作办法
  
  剩余收益指增值扣除了员工工资、债权人利息和税金后的余额。将该余额按一定标准以股票期权形式在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全体员工之间进行合理分配的分配模式,称为员工股票期权或股票期权制度。
  
  (一)股票期权制度的雏形――经理人股票期权
  
  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本所有者,越来越多地参与剩余分享和经济决策,其突出表现是经理人股票期权制度的日益普及。经理人股票期权是对公司管理者实行的长期激励机制,是一种有限制性的看涨股票期权(李维友,2001)。在分享制度发展的广度方面,日本至1998年发展到91%,美国在30%以上;在分享制度发展的深度方面,日本员工分享额占公司利润的比重在42%~67%之间,而美国经理人员的报酬结构中,固定工资、年末奖金和股票选择权的比例大体在4:3:3左右(翁君奕,1996)。经理人股票期权从理论上说,是经理人作为生产要素缺乏而导致的价格上涨,是收入按要素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则是分享剩余索取权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缩小了物质资本所有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差距,加之较高的工资制度,使分配制度较为合理,从而使富人群体增加,穷人群体减少,既体现了按劳分配,又体现了按要素分配。这也是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相对较小的原因。在我国,实行股票期权的位数很少,从1993年的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到1999年的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都由于国内相关制度没有跟上而早已偃旗息鼓。至今可以说是一片空白。这就是发展家比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大的原因之一。但经理人股票期权毕竟仅仅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对经理人生效,与员工股票期权比较,具有局限性,但却为其有效实施提供了成功经验。
  
  (二)员工股票期权的操作办法
  
  与经理人股票期权相比,员工股票期权的性质是剩余收益的分配,分配的根本依据是员工的贡献而不再仅仅是一种激励机制。其特点是既看涨(分配剩余收益),又看跌(分配剩余亏损),是一种无限制性股票期权分配。其期限长短可以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会议确定。一个公司可以有一种也可以有多种股票期权。参与分配者是全体员工,包括董事会成员、经理人员和其他员工。分配基数为全部剩余收益(或剩余亏损)。收入(指增值部分)尤其是其中的剩余收益(或剩余亏损)分配,直接关系到国家、物质资本所有者、职工的切身利益,其分配程序、形式和比例(金额)的确定至关重要,主要包括:
  (1)职工个人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职工是确保公司继续生存的首要条件,应先予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可以工资并采用货币形式分配,依据雇用合同所确定的金额以货币形式给付。雇佣合同所确定的金额,是公司和员工之间协议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它实质上是员工作为个体劳动者独立劳动所创造价值的数额。一般而言,员工集体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于其个别独立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之和,大于的差额是后续分配的基础
  (2)债权人应享有的投资报酬。债权人不享有剩余收益的分配权。由于债权人将资金投入企业比存人银行的风险大,所以,得到的报酬(利息)也较高。该报酬包括投资成本的时间价值、机会成本、风险价值以及通货膨胀贴水。可以支付利息并采用货币形式分配,依据有关合同或协议确定的支付金额和时间支付。

  (3)国家应享有的投入成本。为了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于国家投入的成本,包括时间价值、机会成本、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贴水。可以税金形式分配,依据国家税法规定的税率确定的金额以货币形式上交。
  上述分配模式与现行分配模式基本相同,经过上述分配以后的剩余收益即是通常所说的净利润,应在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员工之间分配。
  (4)物质资本所有者应享有的投入资本的报酬。物质资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是存在和的物质基础,且不得随意抽回,故其承担的风险和损失的机会成本远远大于债权人,所以,其应分得的剩余收益远远大于债权人应得的利息,但它应是个确定的数额,不会随剩余收益的增减而增减。之所以是确定数额,是因为,物质资本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是确定的,亦即其所付出的代价是确定的,由于物质资本身不创造价值,所以其所承担的风险也是确定的,即投入资本与该资本报酬之和。该报酬包括时间价值、机会成本、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贴水。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状况下,该报酬会有所不同,但从理论上说,报酬率必然在债权人资本报酬率和社会平均利润(指净利润)率之间。至于该报酬率的确定,与银行利息率的确定同理,根本依据于社会状况遵循市场经济并由政策规定。可以股票期权形式分配,依据其投资合同所确定的计算方法计算确定。
  (5)员工应享有的剩余收益。按照员工集体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总额扣除上述分享额之后的差额以及合同约定的分享比例采用股票期权形式分配。由于员工的贡献不同,其分享比例也不相同。其中,董事会成员的分享比例可通过形式,如《公司法》规定,经理人员的分享比例可由董事会依据职位确定,一般员工的分享比例可由各该经理人员确定。各部分随剩余收益的变动而比例变动,呈现出“水涨船高”的态势。为了避免分配发生剩余亏损所带来的负作用,从稳健原则考虑,可采用部分分配部分留存的办法。其具体留存比例可由公司章程规定。留存部分形成员工的公共积累,称为留存收益,属员工所有者权益,可以作为公司剩余收益不足物质资本报酬或亏损时的差额的资金来源,即,公司亏损或剩余收益不足分配物质资本报酬时,可由留存收益补足,或以未来一定时期内(如5年。具体可由政策或公司章程规定)实现的剩余收益补偿。员工得到分配的股票期权后,便转化成了准物质资本所有者(准股东),待股票期权行期,便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应与物质资本所有者一样分享其投资报酬。为确保全体投资者的利益,股东的投资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回。
  上述分配的具体过程较为复杂,可借助于工具如计算机完成。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分配顺序是先后顺序,即,后一顺序的分配必须在前一顺序分配后才可进行。上述顺序也应是破产净资产的求偿顺序,企业一旦破产清算,物质资本所有者应以投资成本的总额求偿,包括初始投资成本和剩余收益分享额,分配依据是股票和股票期权。
  上述分配关系下,公司由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所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资本所有者因索取的剩余收益是一个固定数额,是有限的。因此,其财富增加较慢。人力资本所有者索取的剩余收益是不同定的,很可能较大,也可能较小,甚至是负数,其索取比例的大小取决于人力资本的贡献。其财富增加通常较快,一个人可以同时具有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双重身份。物质资本所何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都是企业的股东。
  
  四、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必要性
  
  (1)股票期权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不公问题。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使原本全部归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剩余收益得以在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全体员工之间分配,使财富相对分散,减缓了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致富速度和财富积累,增加了员工的收入,使穷人减少,富人增多,收入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形”转型。使不公从初次分配环节得以解决。
  (2)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使员工持股,有利于优化股权结构,促使企业投资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这也是人力资本要素发挥作用并分享收益的具体体现,有助于我国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3)股票期权制度使得员工的长远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发展结合在一起。对于员工而言,收益与风险并存,易于增强员工的忧患意识,抑制道德风险,促使员工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挖掘自身潜力,不断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同时,股票期权的长期契约性质有利于减少股东(少数,甚至个别股东)的机会主义。
  (4)员工因享有剩余分配权而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而使经营权与所有权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统一,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管理,有利于实行企业制度,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和完善。
  
  (二)我国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可行性
  
  (1)“公有制”观念尚存,是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思想基础。我国公司员工多年形成的“社会主义公仃制,人们当家作主”的思想至今仍然存在,对于市场经济也有深刻的认识。股票期权制度作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必然为广大职工所接受,所欢迎。
  (2)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模式为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制度背景。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 “把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国务院于1 999年发布了“允许和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中进行试点,从近年国有资产增值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理人员”。“允许民营企业采用股份期权等形式,调动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或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政府在推进股票期权制度方面将起主导作用。只要政府支持,并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措施,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必将成为现实。
  (3)改革、公司制改革、证券市场治理整顿等为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需要依赖于一系列的财务会计数据,如净利润下的股权分配,同时,会计分配模式也以国家规定为基础。近几年来,会计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新的会计领域和知识不断被探索、发现,人力资源会计、增值会计等的研究成果为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带来了便利。公司组织形式进一步向着股份制的方向发展为股票期权制度的普及推广带来了光明前程。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问题突出,如股票价格与公司价值脱节,分红派息率低,投机性强,市场调节弱化,虚假信息泛滥。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则可重新配置资源,完善治理机制,从源头上扶正证券市场。
  (4)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良好契机。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经营业绩与经营者利益不尽协调,激励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等。股票期权制度使股权结构在物质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合理分布,经营者分享剩余收益,经营者与所有者有机结合,使经营者与公司的长远利益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完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司制本身的矛盾,如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矛盾。
  
  五、股票期权制度的实施可能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1)影响物质资本初始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物质资本投资者由全部占有剩余收益到只能获得数据稳定的部分收益,相当于“掏走了他腰包里的钱”,他难以甘心,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投资的积极性。化初始投资者的资金(除生活必须外)必然以某种形式进行投资,或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或以股权形式直接投入企业,而直接投入企业的报酬可能最高,所以,并不会真正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2)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本的社会效益。员工共同分享剩余收益,使资本收益分散,从而不便干尽快集中资金,对于资金需用量大的高精尖项目的投入会在短期内收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资金的社会效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加了的富人的资本也必将投入市场,从而形成员工的劳动作用干物质资本创造价值――员工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共享剩余收益--富人增加――投资者增加――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社会财富日益增加――劳动者日益富裕――劳动者的积极性同益提高――劳动者创造的价值日益提高――社会效益日益提高的良性循环。
  (3)可能加剧泡沫经济的程度。员工持股,股票市价与员工利益攸关,员工可能会因个人利盗而粉饰业绩,拉高股价。美国近年来的股票市价涨幅大大高于其经济增长幅度,与其普遍实行的经理人股票期权有关。对此,可通过证券监管部门予以解决。
  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属新生事物,就目前状况看,全面实施,还存在较大困难,但只要采用相应的政策导向,循序渐进,不久的将来,必将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