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问题研究(下)
4、竞争性能力效应: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竞争。没有哪个国家能在所有的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附加值最高、前景最好的环节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或地区在产业间的竞争中就会占据优势地位,并在产业的未来发展中长期拥有竞争优势,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新的价值链环节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融合型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且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的竞争力就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为产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和市场条件。产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转而又积极地推动了技术融合的发展,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内在驱动力。因此,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过程具有内在的动态一致性。技术融合提供了产业融合的可能性,企业把融合过程推进到各个运作层面,从而把产业融合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不同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同时,产业融合对企业一体化战略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产业融合中企业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革,融合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创新与灵活性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在这场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创新能力弱、灵活性差的企业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淘汰出局。
5、消费性能力效应:产业融合有助于消费提升。产业融合带来的效应对提升消费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人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2)产业融合促进了更多参与者进人和开辟市场,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和新市场结构的塑造。同时,从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间整合所导致的成本(包括规模化生产成本,企业组织治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节约,使大批企业极大地增值了其价值,这最终会通过收人的增长和价格的下降促进消费。(3)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复合型高级人才。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
6、区域效应: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市场 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状态与过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产业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运作边界,同时也会对打破区域边界,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重要作用。(1)产业融合的发展将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多样化、复杂化。(2)产业融合提高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产业融合将打破传统企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界限,特别是地区之间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发展新的业务,这将会加速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和重组,产生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3)产业融合将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区域之间的联系水平。产业融合带来企业网络组织的发展将成为区域联系的主体,有助于打破区域之间的壁垒,增强区域之间的联系。(4)产业融合扩大了区域中心的极化和扩散效应,有助于改善区域的空间二元结构。(5)产业融合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六、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相应的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我国产业不可避免的要与他国进行互动协调发展,美国持续多年的“新经济”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欧洲“绿皮书”指出,如果通过创造一个支持甚至把握这种变化进程的环境来迎接这一变化,那么就将为增加就业、经济增长、提高消费选择和促进文化繁荣创造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产业融合理论自从产生发展至今,已不断地冲击着传统产业经济理论,产业融合后的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以及企业组织结构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将成为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产业融合对产业发展已产生巨大影响和重要作用,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对我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为了顺应产业融合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产业融合及产业的健康发展。
1、政府要为产业融合创造好的支持环境。产业融合,使得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发生迁移,多个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这一切的具体过程的发生,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比如企业的创新精神的激励,知识产权的保护,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技术、等服务的支持。在信息化的产业融合中,尤其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支撑。例如,交易的法律保护、个人资料与隐私的保护,以及消费者保护的水平等,都直接关系到产业融合性服务的发展。如果政府这方面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用户或消费者可能对这类服务以及相应的系统缺乏信任,从而将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总之,一个好的支持环境可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降低交易费用和使交易活动加快,保护市场主体(企业)的合法权益,改进市场的决策与管理。政府在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机制的建立,包括组织协调机制、企业为主体机制和提供必要服务的中介机制。在这些机制在实践运作上没有统一的模式,政府应为三大机制建立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适应产业融合的要求和原则,适时改变现有产业管制政策。产业融合要求政府必须密切关注受规制产业的动态发展,把握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受规制产业的影响。根据本国的技术、经济状况,较为准确地把握具体产业的边界,了解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对规制政策的挑战,对已经发生变化的产业放松经济性规制或进行规制改革。产业融合的变化,从总体上讲,是要求更加宽松的环境。这对市场准入及许可方面的管制程度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融合带来的新的管制问题,是前所未遇的。但有一点几乎可以肯定,即在融合的新时代,产业的游戏规则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产业融合过程中,技术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格局。这些重大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管制政策,对管制的内容及标准形成较大的冲击。为了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解决传统规制政策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对规制机构和规制政策进行改革,出现放松经济性规制与进行激励性规制改革、加强社会性规制并存的现象。现行的管制框架将日益受到产业融合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在产业融合拓展化过程中,传统管制框架及政策仍然是其主要障碍之一。传统产业分立的多重管制体制将不再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和原则,必须走向管制框架的融合,采取单一管制。我国传统的管制模式,是条块分割制,把资源按地区、按部门分配,我国存在着大量的行政垄断和部门分割现象,这种管制模式与产业融合的技术与市场的需要是抵触的,随着产业融合的进行与深人,这将成为产业融合的大障碍。在产业融合的事实面前如果不打破各部门的既得利益、继续采取传统的管制框架,必将阻碍资源的自由性流动,制约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问世,也将损害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带来社会福利的极大损失。因此,产业融合不可避免地要求改变我国的产业管制框架,我国的产业管制框架也应进行调整。要尽快形成条块结合的、辐射联系的管制模式,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打破部门、行业、城乡的界限,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
3、制定合理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各产业间的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与产业平台。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技术创新是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政府应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培育和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的产业化、自主化是一个国家产业竟争优势的主要标志,企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决定融合型产业竟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网络设备开发滞后,商品化程度很低,大批尖端技术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对信息产业中的关键性技术、战略性技术集中各方面力量重点开发,形成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发展高新技术的主体是企业,国家应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通过多种形式来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建立产学研的技术网络,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发展。应在产品中植入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功能整合,提高产品档次,使产品成为智能产品、数字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4、推进信息化业务关系,实现业务融合;以市场为向导,推进产业市场融合。应该实现信息化的客户关系与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和价值管理(VBM),实现生产经营体系耦合,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字交换(EDI)与外部相连接,跨越机构与空间的限制把更多的资源和用户连接起来。这样,不仅企业内部的大部分业务活动日益融合,而且企业之间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业务交叉,特别是企业之间交易活动的业务将在新的平台上日益趋于融合。市场融合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融合就不可能有产业融合的形成。随着数字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构建起了互联互通的数字化信息流和服务流,大大突破了曾经分割不同行业的障碍,使越来越多的服务产品通过同一平台传递到用户手中,促进了市场融合。由于这种市场融合带来了更大范围综合性的竞争,增大了竞争的强度,促进了市场融合的进程,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新市场,以适应产业融合的新趋势。许多公司技术融合战略的失败,不在于受到技术能力不足的阻碍,而在于它们联结“新价值”能力的不够,体现在与特殊的供应商和消费者的联系不够,因而不能充分创造新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所以,市场融合应考虑的是:技术与业务融合的结果能否改变成本结构,形成产品差别,取得竞争优势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形成的新产品和经营内容是否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技术与业务融合能否通过改变人们当前的消费内容和工作方式来创造新的需求,等等。5、建立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企业是产业融合的主体,要顺应融合的发展,要求在观念上进行革新、战略上实施转变,从多方面推进产业融合。作为实现产业融合主体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产业融合发展是提升传统产业的必然选择。顾客的需求是企业创新的动力,企业要从研究需求出发,推进技术的创新融合。无论新旧产业都有开展技术创新的必要性,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企业将通过混合兼并、战略联盟等形式实现资源的合理流动,在技术和市场开发方面共担风险。在社会协作过程中,有些科技企业处于一定垄断性质的行业中,长期被锁定在一定的经济运作方式中,企业首先要克服“惰性’,克服传统运作惯性,转变核心能力的刚性,使得企业基于不同技术创新融合之上的核心能力柔性化。各种形式的兼并、重组给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带来了不稳定性,企业要重新设计适应产业融合的战略和制度。
6、大力发展,消除产业融合的人才瓶颈。信息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大量出现,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融合既然是由高新技术所引起的,那么,要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大批精通新技术、精通新经济的专门人才。高科技人才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才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意味着未来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更多需求。科技与体制的创新都需要人力资本来推动。没有创新型的人才观,科技与体制的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知识创新的时代,唯有重视人才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实现传统产业的脱胎换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快发展。如果某个产业中缺乏专门的高技术人才(如IT人才),就会失去技术创新与技术融合的实施主体,从而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与产业效率的提高。而且,产业融合使得企业市场扩大、业务增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对融合型和创造型的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企业应建立起再教育培训机制,改变员工对传统科技知识的“惯性”,培养员工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性知识和技能;在各类科研院所实行融合型的研究机制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培养出具有复合性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7、提高产业融合发展的国际空间。对一个区域来说,产业的有效升级一般有两条路径:一是沿着产业层次的不断提升,即从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从轻向重化工业演进,这是众所周知的产业升级路径。二是沿着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价值链提升,即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从生产普通零部件到关键的核心部件的基于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产业创新升级模式。由于区域和全球化的联系日益增强,区域产业创新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要与其它地区和全球产业价值体系相融合,使创新要素在跨区域和全球流动。因此,我们要加强与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的资金、先进技术,尤其要吸引跨国公司在设立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管理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到国外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推进产业发展融入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业价值链。
[1]周振华:《产业融合拓展化:主导因素及基础条件分析》[J],《社会》2003年第3期第45-48页。
[2]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2期第24-27页。
[3]厉无畏,王振:《中国产业发展前沿问题》[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3]厉无畏:《产业融合与产业创新》[J],《上海管理科学》2002年第4期第4-6页。
[4]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余东华:《产业融合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72-76页。
[6]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4期第5-11页。
[8]胡汉辉,邢华:《产业融合理论及其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第2期第16-21页.
[9]戴双兴:《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17页。
[10]马健:《产业融合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5期第78-81页。
[11]周振华:《信息化过程中的产业融合研究》[J],《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6期第58-62页。
[12]岭言:《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J],《工厂管理》2001年第3期第25-26页。
[13]聂子龙,李浩:《产业融合中的企业战略思考》[J],《软科学》2003年第2期第80-83页。
[14]周振华:《产业融合与新型工业化道路》[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70-76页。
[15]徐忠爱:《二元经济转型中的产业融合与消费提升》[J],《新疆农星经济》2004年第2期第35-37页。
[16]徐全勇:《产业融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作用》[J],《经济前沿》2004年第10期第39-41页。
[17]罗文、马如飞:《产业融合的经济分析及其启示》[J],《科技和产业》2005年第6期第59-61页。
[18]吴颖,刘志迎:《产业融合—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2期第67-69页。
[19]杨明强、李世新、郭庆然:《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4年第10期第58-59页。
[20]岭言:《产业融合发展——美国新经济的活力之源》[J],《工厂管理》2001年第3期第25-26页。
[21]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第64-69页。
[22]何立新、李世新:《产业融合与产业变革》[J],《中州学刊》2004年第6期第59-62页。
[23]何立新: 《产业融合与产业竞争力》[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13-15页。
[24]罗文、马如飞:《产业融合的经济学分析》[J],《科技与产业》2005年第6期第59-61页。
[25]Yoffie, D. B.,(1997),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vergence, New York; The President and Fellow of Harvard Press.
[26] Mueller,Milton(1997),Telecom Policy and Digital Convergence,Hong Kong: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27]Armstrong. M.(1998),Network Interconnection in Telecommunications,The Economic Journal,5; 543一568.
[28]Greenstein,S.and Khanna,T.(1997), “What does industry mean?” in Yoffie ed.,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U.S.The President and Fellows of Harvard Press.
[29]European Commission(1997) , Green Paper on the Convergence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edia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ctors,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Regulationtowards an Information Society Approach,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30]Freeman,C.and Soete,l.(1997),The economic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third ed.),London:printer.
[31]Nils,Stieglitz(2004),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bile communications system of innovation,ITS 15th Biennial Conference Berlin,September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