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马泓 时间:2010-06-25

  反倾销是WTO认可的一种贸易保护措施,是国际上用来对付不公平竞争、保护国内产业的有效工具。随着各缔约国关税的不断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措施的不断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的作用大大减弱,使得反倾销措施成为一国控制国外商品进口、保护国内产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所以世界各国常常借反倾销合法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
  产品自1979年首次遭遇外国倾销指控,至今已受到各国和国际组织600多起指控,位居全球之首。随着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不仅欧美等发达国家对我出口产品频频发难,一些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事件也越来越多,本文试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和原因作分析,并就如何应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现状
  
  中国所遭遇的反倾销与日俱增,按常规思维往往将其归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蓄意频繁设限。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的国家力量构成中,发展中国家已经俨然成为一支浩荡的“生力军”,并正在向“中国制造”频频发难。
  1.对华反倾销发起方正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发达国家对我国反倾销立案数量比例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97%降低到目前的60%;而发展中国家的立案数量比例则从不到3%,快速上升到了40%,这个比率正在直追欧、美发达国家。其中仅在2005年7月,就有印尼、菲律宾、以色列等10多个国家对中国的约30种产品发起了反倾销调查。
  2.由个别行业向针对我国的整体贸易体制发展。目前我国被国外指控出口倾销的产品种类由以前的40个大类增加到150多个大类,其中包括具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较高科技含量的彩电、相机、微波炉等。
  3.反倾销税的征收幅度大。墨西哥更是创造了国际贸易史上绝无仅有的奇闻——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 105%反倾销税率。2005年以来,墨西哥对中国产品发起的反倾销措施几乎超过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3月,墨西哥决定继续对原产于中国的各种蜡烛及类似品征收反倾销税,到7月墨西哥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塑料卷笔刀进行反倾销调查,其规模和程度为墨西哥对外反倾销史所罕见。
  4.涉及金额趋大。我国出口企业遭遇反倾销调查时,涉案金额不断飚长,一次涉案金额高达上亿元已属平常。从2006年6月起,印度开始对中国出口的绸缎产品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而早在一年前,印度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绸缎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涉及金额高达1.8亿美元、涉及企业100余家,为印度历年来对中国反倾销调查金额最高的个案,也是纺织品一体化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大的反倾销案。
  5.反倾销重点突出。作为全球使用反倾销措施最频繁的国家,印度对中国产品制造的反倾销可谓甚嚣尘上。截至目前,印度已累计对中国发动了85起反倾销调查。
  显然,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展开的愈演愈烈的反倾销行动,中国不可等闲视之。
  
  二、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原因剖析
  
  造成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的日益剧增,其中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内部环境的影响,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的原因有:
  1.欧美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引来发展中国家的争相效仿。2005年全球纺织品实现一体化之后,有关中国纺织品的话题,从未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外。由于担心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快速增加,世界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针对中国纺织品的同盟。除了美国和欧盟,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等发展中国家相继起而效仿,都曾在2005年对我国纺织品采取了“特保”限制、“特保”威胁以及反倾销调查,纺织品特保争端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反响最为强烈的对外贸易争端。另据新华网从商务部获得的消息,2006年1—3月,中国出口产品遭遇9个国家和地区的16起反倾销调查,累计涉案金额3.14亿美元,立案数量、涉案国家和地区、涉案金额均超过去年同期。其中,印度、土耳其、南非等发展中国家对华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已达案件总数的60%,这表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正在逐步扩大。
  2.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的不应诉或应诉不力。在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中,经常出现无人应诉的局面,结果使对方不战而胜,除因“统一税率”使企业应诉积极性降低之外,企业缺乏反倾销应诉意识是问题关键所在,而应诉经费不足、反倾销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亦导致企业应诉不力,结果仍是失败。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华反倾销案的应诉率比较高,但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南美)的对华反倾销案应诉率比较低。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所涉及的贸易额相对较小,而使得我们部分企业对那些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案件掉以轻心。中国企业这种反倾销诉讼的被动与消极做法,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对华反倾销易于成功的错觉,由此促成了这些国家更加得寸进尺,甚至肆无忌惮,导致这类反倾销事件的发生率不断飙升。
  3.发展中国家反倾销具有连锁反应效应。有人将反倾销比作一种传播性极强的“瘟疫”。当我国某一出口商品在一个国家遭到反倾销投诉后,其他国家担心这一中国商品会大量涌向其国家,因而也采用反倾销进行预防。我国出口的鬃刷、钨制品、鞋、硅锰、碳化硅、高锰酸钾、硅铁、糠醇、钢板等都遭到如此厄运。反倾销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瘟疫”。尽管中国对印度、阿根廷、南非、巴西等国出口占其出口总额比例都不足1%,但这些国家市场潜力大,在发展中国家中影响较大,他们频繁使用的反倾销极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其他发展中国家紧跟效仿。

  4.恶意反倾销:被滥用的贸易保护工具。反倾销作为世贸组织允许的保护国内不受冲击的武器,被一些国家滥用。随着世界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各国间的贸易纠纷与摩擦日趋激烈。在这些纷争中,用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工业已不大可能,而且关税减让是双方的,任何一方不得任意提高,而反倾销税的实施是单方的,进口国有自由裁量权,反倾销税也普遍高于关税,因此各国普遍采用这种又合法又便利的方法,转嫁经济危机,保护国内工业,甚至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将进口产品挤出国内市场。
  5.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一定的利益分歧。事实上,中国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伙伴,还是竞争对手,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分歧,在国际市场上大家拼的都是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所以相互之间产生矛盾也不可避免。以中国与印度为例,由于印度传统的出口商品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处于急剧收缩阶段,其国内产品80%都是制成品出口,而中国出口到印度的产品又正以制成品为主,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对方发生了冲撞。在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几乎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固有的本能,尤其对于后者而言,其谋求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加强烈,由此也注定了中国所遭遇到的反倾销就非同寻常。商务部官员为此分析称,我国贸易摩擦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领域扩大,贸易摩擦对象也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在摩擦的表现形式上,除了过去的“两反一保”,还将朝着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壁垒等方面扩散。
 6.国内企业的恶性竞争。据中国驻外机构反映,中国商品在巴西、印度、南非等国并非没有市场,而是市场开拓刚见成效,中国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就接踵而至,引起当地生产企业的恐慌,要求其政府采取反倾销等保护措施。而一旦对方裁定倾销成立,中国企业几乎将会痛失进口国相关产品的全部市场。
  
  
  1.提高出口产品品质,控制好价格水平。我国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而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出口产品则缺少明显的比较优势。所以,不少企业在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时,大多采取低价策略进入,误认为只有把大量产品低价出口到发达国家才有可能成为被告,卖给发展中国家则是越便宜越好,对方一定会欢迎我们。而实际情况却成为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频繁使用反倾销举措的重要依据,如我国销往尼日利亚的5号电池已经成了被告。因此,我国企业要改变这一被动局面,就应该注重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展和培育自己的知名品牌,抛弃低价竞争策略,以质优价廉开拓和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
  2.建立反倾销调查的预警机制。龙永图先生早就呼吁中国应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行业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应携手共同做好这个工作,充分利用现有驻外经商处的力量跟踪当地市场行情,尤其要密切监视我国大宗出口产品的市场及价格状况,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定期向国内提供研究报告,将外国反倾销政策的动向及时反馈给国内,使国内企业和行业协会尽早得到哪种商品可能被反倾销立案的信息,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反倾销预警机制。对于一些已并非第一次遭到反倾销调查的产品,企业应未雨绸缪,在未再次遭受到诉讼之前,加紧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的质量及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的建立防止反倾销跟风。
  3.积极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独特作用。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表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企业还缺乏法律和规则意识。当国外大型企业设立法律部门、中型企业普遍聘请法律顾问时,许多中国企业却还抱着“有事找组织”的想法,把打官司看成是政府的事。而商会及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与出口企业的关系上有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反倾销调查中具有政府及企业不可替代的规范和协调作用。为了使指导、帮助和协调更为有力,可以赋予政府有关部门、商会和行业协会一定的权力。
  4.增进政府间的理解与合作。有业内人士指出,要抑制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迅猛势头,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在发展中国家宣传我国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事实,并通过政府之间的谈判、沟通,敦促这些国家改变对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合理看法和对企业的不公平待遇;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广告、展览会和其他途径树立中国产品的品牌形象,增强发展中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接受意识;同时,加强与其进口企业、各商会和律师事务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通过它们获取反倾销调查的各种信息、介绍客户以及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减少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华反倾销指控。
  5.通过海外投资转移原产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产品的生产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比较优势,可以转移到内地生产或国外生产。如果这种产品市场主要在国外,就应当优先考虑转移到国外生产。通过改变原产地,规避进口国的反倾销视线,或者转移到进口国生产,就地销售,从而使我国产品既绕过了发展中国家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的障碍,又占领和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6.利用好新“规定”,加强自我保护。历经四个多月的沉寂之后,商务部新修订的《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应诉规定》悄然出台,并于2006年8月14日起正式执行。新《应诉规定》明确了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中介机构和有关企业四个方面在出口产品反倾销应诉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突出体现了商务部近年来积极倡导的“四体联动”应诉工作思路。正如商务部官员所言:“职责明确、分工协作、信息共享、快速应对”的“四体联动”机制就是此次修订的一条主线。中国企业要积极更新观念,利用好新规定,积极应诉,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将日益增加。贸易摩擦并非坏事,对中国企业而言,需要思索的是,学会如何在烦恼中成长。
  
  :
  [1] 廖良美.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特征及对策[J].商业时代,2004(30).
  [2] 吴金希,于永达.国外频繁对华反倾销的深层原因与对策选择[J].改革,2004(3).
  [3] 田亦夫.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原因及对策[J].侨乡,2002:5.
  [4] 沈木珠.论国际反倾销与中国之应对策略[J].法商研究,2002:2.
  [5] 彭文革,徐文芳.倾销与反倾销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70-94.
  [6] 商务部.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应诉规定[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