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路径、投资方式与我国外包基地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楠 时间:2010-06-25
   一、引言
  
  国际产业转移一般包括产业选择、技术路径和投资方式等三方面的内容。国内外理论界对国际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一般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演进:由初级产业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转变
  
  阿瑟.刘易斯(1984)认为,国际产业转移的真正启动发生在19世纪后期,这一时期的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初级品与制成品之间。吕政(2006)的研究发现,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规模开展则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一时期的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初级产品领域拓展至制成品领域。国际产业转移不仅在结构上逐步升级,而且结构升迁的周期明显缩短。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环境的变化,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服务业投资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新热点。1990年-2002年间,全世界制造业的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存量增长了2.03倍,而同期全世界服务业流入存量则增长了3.60倍。这种流量结构的变化说明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路径:从垄断技术向技术研发转变
  
  R.E.Caves和H.G.Jollnson.的研究证明,20世纪6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无论在母国还是在东道国都具有垄断性特征。而这种垄断技术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实施国际产业转移的拥有核心资产的垄断优势;二是对具有垄断性的知识资本的占有和使用。20世纪7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状况发生了变化,向外转移的技术是在母国已经成熟的或者标准化了的技术。R.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这一时期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代表成果。尽管20世纪70年代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是标准化技术。但这种标准化的技术无论在母国:还是在东道国仍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日本跨国公司为推动力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特征完全失去了垄断甚至比较优势,向外转移的技术则是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即将被淘汰)的边际技术。K.Kojima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很好的解释。
  上述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无论是垄断技术、标准化技术,还是边际技术,一个共同点就是跨国公司在母国研发,然后对外进行技术投资。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路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由原来在母国研发对外技术投资的组织形式开始向直接在东道国从事研发转变。Robert D.Pearce国际产品周期理论、J H.Dunning的国际生产理论、Kuemmerle,W.的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理论、Robert D.Pearce.、Cheng,.J.and.Bolon,D.、Ove Granstrand等的研发分散与集中理论、Manuel G.,Serapio Jr.,Donald H.Dalton的辅助资产理论,都是对这种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后的理论,从而也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研发投资已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流。
  
  (三)国际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从直接投资到服务外包
  
  国际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由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容不同,经济全球化被划分为第一次全球化和第二次全球化。以制造业作为转移内容、以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投资方式的全球化被称为第一次全球化;以服务业作为转移内容、以外包作为投资方式的全球化被称为第二次全球化。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发生在20世纪50代至90年代,在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以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产业转移最适合方式是对外直接投资。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第二次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通过外包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家,这说明,跨国公司将非核心制造环节外包转移给那些具有专业能力的外部供应商,然后通过外购获得这些产品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兴主流方式。
  服务外包之所以越来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服务资本的独立化为服务外包提供了可能性。二是服务外包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二、服务业国际转移与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合意性与长期增长
  
  通过上述对国际产业转移路径的分析,可以看出,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导产业,而包括研发在内的服务外包则与国际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合意性。国际产业转移的这种路径规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后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利用外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而服务外包则应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印度和爱尔兰是国际上承接服务外包最发达的国家,两国承接的服务外包额几乎占全球外包额的80%左右。它们服务外包的成功经验是,建设密集型的服务外包基地。通过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资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合力,能够增强外包产业的整体竞争力,逐渐达到品牌快速形成的目的。因此,为了保证我国服务外包的长期稳定发展,借鉴印度和爱尔兰经验。以若干有条件的城市为中心,有效地聚集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应该成为我国有效承接服务外包的路径选择。
  服务外包尤其是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规划和扶持。国家商务部会同信息产业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上半年开始酝酿、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就是我国政府重视和扶持服务外包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千百十工程”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我国,培养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具有发晨潜力的优秀服务外包,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商务部也已与国家开发银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了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今后5年内,为服务外包产业的发晨提供总额50亿元的政策性贷款,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将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服务。
  根据国际上承接服务外包的经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有三种类型,一是跨国公司自建基地,承接本公司和其他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二是东道国新建基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三是其他国家的服务外包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用于转包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根据我国市场广阔和人力资本复合聚集的资源特征。我国的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应走复合型之路,即每一个基地都允许三种类型的基地存在,以实现规模效应。
  

  三、我国发展服务外包的政策选择
  
  (一)延长在华跨国公司业务链。发展“全程式”服务外包
  
  实行服务外包是跨国公司实施归核化战略的具体业务体现,跨国公司转移出去的非核心业务将构成今后BPO的主要内容。目前,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投资,现存外资企业数十万家,并且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越来越朝着有利于服务外包的方向发展。根据《全球500大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概览》的统计资料,全球500大公司1983年至2003年间在中国投资设立的企业,按行业属性划分,显示了两种有利于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一是服务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数量越来越多。位列全球500强首位的Wal-Mart Stores从1999年3月开始进入中国至2003年4月,在我国共设立了各类分支结构43家;Citigroup 1990年至2003年间共在我国设立各种分支机构10家,其中大部分设立于2000年之后。其他诸如商业服务、保险、电讯、软件、高技术研发、运输等行业的投资企业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也是越来越高。二是非服务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企业中,从事商业、金融保险、资产管理、研发、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业务的越来越多。如Exxon Mobil、Royal Dutch/Shell、General Motor、Ford Motor、Daimler Chrysler等都设立有类似的分支机构,有些公司甚至将研发中心迁到中国,把中国作为其全球业务的研发服务中心。已有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业务特点为我们发展“全程式”服务外包提供了有利条件:既可以从服务业跨国公司的“归核化”战略中获得商机,也可以延长制造业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向制造业跨国公司提供相关的商务服务,全方位发展服务外包业务。
  
  (二)以承接日韩服务外包为突破口。逐步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
  
  日本和韩国都是国际上服务发包较多的国家,无论在文化渊源、地理位置,还是人脉关系方面。中国都具有承接这两个国家服务外包的先天优势。同时,这两个国家在我国的制造业投资也较多,均居我国吸引外资前列。以大连为例,截至2005年12月底,日本在大连的企业共有3184家,美国1407家,欧洲总共只有644家。较多的制造业投资也为开展BPO业务提供了潜力。实际上,包括大连、北京、上海、深圳等在内的中国承接服务外包较为发达的城市已经形成了承接日韩服务外包的服务外包中心。大连在开拓日本服务外包市场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但日韩市场毕竟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只有10%左右,更大的市场在美国和欧洲。随着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千百十工程”的实施。中国对外承接服务外包业务必将不断扩大。为了避免重蹈印度因市场过于集中而风险较大、增长空间有限的覆辙,在稳步发展日韩服务外包市场的同时,还要积极开拓欧美服务外包市场,以分散风险。不断扩展市场空间。
  (三)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为全程承接服务外包储备人才资源
  
  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业务之所以存在“囿于低端”、“结构单一”的问题,关键原因在于,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时培养的服务外包人才大都只适合做“低端的软件蓝领工作”,也就是只能从事一些非核心的软件业务。固然,这种人才在低端服务外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随着服务外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服务外包由单纯的软件外包向软件开发和商务流程等纵深方向发展,其适应性和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减弱。因此,我们要吸取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教训,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既能承接“来料加工”业务,又能从事独立开发尤其是嵌入式软件开发业务,既可以从事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以能承接商务外包的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