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影响
自1990年以来,我国商品进出口除了1993年为逆差外,一直保持着顺差。近几年,持续的贸易顺差和迅速增加的外汇储备引起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关注。2005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2%;顺差由上年321亿美元猛增至1019亿美元。在我国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人民币小幅升值已经近一年以后,2006年上半年外贸顺差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比2005年同期有所增加。对于外贸顺差产生的原因、今后的走势、对国民的影响以及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提出一些看法,供各方面。
一、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
2005年我国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外贸顺差,有短期因素的作用。但是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则主要是由一些长期因素决定的。
所谓短期因素,主要是自2004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开始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投资增长受到一定抑制。同时,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其他一些资源性产品价格也都有相当大的涨幅。这些都抑制了国内进口需求。但是,国际市场需求近两年却一直十分强劲。所以,尽管自2005年7月下旬起人民币开始向上小幅浮动,我国的出口在外需拉动下却仍然以大大高于进口的增长速度增长,使得全年贸易顺差一下子突破了1000亿美元。
所谓长期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间产业转移因素。分析近10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可知,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产生的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统计,就会发现,在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成比例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近10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二是中美两国经济结构因素。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现在我国一般工业品,尤其是消费工业品已经由供给不足转变为供给相对过剩,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国内资金供给也已经由紧缺转变为相对过剩,储蓄率近年持续偏高,超过了投资率。差不多同一时期,我国最大出口市场美国的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储蓄率却一直偏低,储蓄—投资缺口越来越大,形成对外部资金流入越来越大的依赖。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流入是以它的贸易赤字(逆差)形式实现的。根据“两缺口模型”,中美两国经济这样一种结构性的演变,是决定双边贸易中国一方进出口由逆差转为顺差,美国一方逆差变得越来越大的深层原因。
三是我国的政策和体制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以出口为导向,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改革了汇率制度,压低了原来高估的人民币汇率,有力地促进了出口。而进口却一直被放在从属的位置上,“奖出限入”的观念及影响到现在也还时时表现出来。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亦不旺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人民币长期坚持盯住美元。2001年底,我国加入了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都使得我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总之,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是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尤其出口高速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的重要刺激因素。
这三个因素是有内在联系的,国际间产业结构调整,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和储蓄—投资缺口增大,为我国实行出口导向政策提供了机遇;而国家对外向型经济的一系列倾斜政策又吸引了国际大量加工出口产业向我国的转移,反过来造成了我对外需的依赖和内需的相对疲弱。
二、我国进出口顺差未来发展态势
那么,造成我国进出口顺差的长期因素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首先,国际间产业转移的趋势正继续发展,我国仍是承接转移的主要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调整和重组正在继续。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投资和兼并重组迅速发展。国际间转移的已经不仅仅是加工装配环节,还延伸到研发、设计、物流、售后服务等环节。技术研发的全球化和本土化、非核心服务环节的外包等正在成为新的趋势。我国的要素成本低廉,供给充足,市场潜力巨大。既便是人民币小幅升值,我国的这些竞争优势不会改变,今后仍然会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首选地区之一。这对我扩大利用外资,提升产业结构,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都是很好的机遇。我们不能放过,而是应当继续利用好这些机遇。
第二,美国解决其经济失衡问题的意愿不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尚需时日。虽然从国际货币基金到美联储的领导人都多次表示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过低的国民储蓄蕴含着巨大风险,呼吁美国加紧进行结构调整,但是近期美国经济仍持续增长,主动调整的压力并不大。除非发生大的金融动荡,导致强制性的调整,否则美国经济增长不可能改变依赖巨额外部资金和商品流入的状况。我国提出扩大内需任务已经近10年,但在刺激消费需求方面往往收效不大。这主要是因为投资-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绝非短期之功。外需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大,每当经济出现疲软时,增加外需往往比刺激内需见效要快。所以,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也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第三,我国已经感受到持续顺差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由税收、汇率、关税和其他各种措施反映出来的出口导向政策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已经形成较大的加工生产能力和存在着持续的就业压力,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低成本竞争为主的贸易格局不可能根本改变。外经贸政策的调整只能循序渐进地进行。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我出口肯定还会保持较快增长。而进口受内需成长缓慢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可能仍然跟不上出口的增长。人民币升值在理论上讲有利于刺激进口,但是近期升值的幅度不可能很大。虽然主管部门已经在强调适当增加资源、能源和原料性商品进口,鼓励扩大高新技术和先进的机电产品进口,但是这些我们希望增加进口的商品,往往是受到国际市场供给约束或者出口方一定限制的商品,进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太快。
总而言之,今后一段时期,造成我外贸顺差的几个主要因素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可以预计,我国进出口顺差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三、长期顺差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意味着我出口竞争力大大增强,但是我出口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以要素价格过于低廉为代价的。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出口总额目前居世界第3位。近几年发达国家许多大的进口商都转向中国采购。即使2001年美国经济出现短暂衰退,全球进出口增长停滞时,我出口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近3年来我外汇储备已经由不到3000亿美元迅速增加至9000多亿美元。从这一点上看,我出口产业国际竞争力已经大大增强,创汇能力今非昔比,外汇在我国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这是一个性的变化。
但是,在我出口产业中,加工贸易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赚取的加工费只占整个出口商品价格中很小的部分。在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中,我国处在较为被动的接受者的位置上。并且,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土地、资源、能源以及人力资源等要素定价都比较低,在环境保护、劳工待遇、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企业的要求也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企业的投入偏低。因此可以说,我出口商品之所以具有低廉价格的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要素价格过于低廉为代价的。
其次,顺差的扩大说明净出口对GDP增长做出的贡献增大,但是也加剧了失衡和对外需的依赖,给宏观调控带来一定问题。
1019亿美元的顺差大约占了我GDP的4.6%,占GDP年增量的1/2。近年来,在我国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富余劳动力数量庞大的情况下,出口大幅增长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消化了部分过剩产能,减轻了通货紧缩压力,对保持我经济快速增长功不可没。
但是另一方面,外需作用不断增大,形成了国民经济增长对外需较大程度的依赖,刺激了各类资源向沿海外向型加工产业汇集,加剧了经济不平衡和产业不平衡现象,并容易使人们忽视内需,尤其是消费相对疲弱问题。同时,外贸顺差的增大和保持汇率稳定的需要,又迫使国家大量增加结汇人民币的投放,在一定时期减弱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第三,持续的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改善了我国的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维护了稳定,但是也使得较多国民财富输出给别人使用,并且增大了因汇率动荡使我国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
101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是2005年我出口总额的1/8强。也就是说,我们每赚取8个美元,只买回不到7美元的商品。我外汇储备更是相当于1年零4个月的进口用汇量,远远超出国际公认的合理水平。巨大的顺差和外汇储备,无疑大大改善了我国际收支和信用状况。这几年国际信用机构对我国的信用评级不断调高。从长远看,这有利于降低我国的融资成本,有利于“走出去”。国家手中握有较多外汇储备,也有利于在银行系统改革中保持金融秩序的稳定。
但是国民辛辛苦苦努力,靠大量要素投入赚来的外汇,如此规模地以较低的收益让渡给别人使用,在国内资源、环境与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还存在相当多的低收入、低消费人口的今天,并非一种理性的选择。国际金融形势还很不稳定,一旦美元贬值,我长期积累的外汇资产可能有相当数额要跟着缩水。这方面的问题和风险不能不令人担忧。
第四,持续的顺差和巨额外汇储备还表明了我国国力增强,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上升,但是也导致我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愈演愈烈,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
影响力上升使我们在国际上说话更有分量,可以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摩擦增多、成为保护主义重点目标,又使我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更大掣肘,在贸易谈判中需付出更多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威胁论”的抬头。
总之,长期贸易顺差对国民经济发展既有正面意义,又有负面影响。随着顺差不断扩大,负面影响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四、巨额顺差提出了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于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我们一方面应当以平常心看待,它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当前发展阶段上一个必然现象;另一方面又不能视若无睹,它不仅仅是一个进出口不平衡问题,还反映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正面临新的形势,需要解决一系列新的课题。我们应当根据发展观的要求,努力使外经贸工作适应新的形势,解决好新的课题。
第一,过去很长时期,外经贸工作比较强调的是出口增长。而在新形势下,我们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前提下,需要更多地注意协调出口和进口的关系,外需与内需的关系,实现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经济起飞国家的表明,外向型经济可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也有可能因过度依赖外需以及内、外需脱节,形成一度的虚假繁荣,而成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桎绊。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起飞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内生增长能力,包括培育国内消费市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人力资源、提升劳动者素质,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等等。
今天,我们已经形成庞大的出口产业群,他们的发展关乎着GDP增长、就业、企业利润和国家税收的实现。因此,增强竞争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仍然是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是出口重要,出口越多越好。实际上,保持合理的进口规模、结构和实现进口、出口大体平衡增长,有利于缓解我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增加国民福利,刺激消费,也有利于提高本国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所以,新形势下我进出口政策应当更加“中性化”,防止过分偏重出口的现象。进出口的增长应当以能够促进内需的同步增长作为主要指标。
第二,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出口增长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而在新形势下,我们在利用好低成本优势同时,必须努力改变出口商品低附加值、低价位为主的状况,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自“九五”计划提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任务后,我国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比重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除了“价廉”之外,“物美”的赞誉也在增多。但是,总体而言,我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很低,主要还是以低价位和大批量来取胜。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正越来越面临着资源、环境和国际市场容量的限制。
国内一些企业为什么认为内销不如出口赚钱?在出口碰到竞争对手时,为什么往往不顾海外市场特点,只会打“价格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出口生产的要素价格比国际一般标准低。我们不同意国外一些人所谓“血汗工厂”、“汇率倾销”的批评,但是却不能不认识到出口要素(包括资源、环境、劳动力等)比价不合理,除了造成进出口不平衡外,也是造成长期以来外贸增长方式粗放,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今天,我国一些消费类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较大份额,外汇相对充裕,而土地、资源和能源等要素的稀缺性日益增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改变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和低廉价格,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已经显得十分迫切。诚如一些企业家呼吁的,今后我国外贸增长要从“物美价廉”方式转向“优质优价”方式。调整过去外汇稀缺时期出台的某些鼓励政策,纠正扭曲的要素定价,允许人民币汇率向更符合长期均衡的方向浮动,逐步接受和靠拢环保、劳工等方面的国际标准,应当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第三,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外汇受到严格管制,汇率固定,而在新形势下,外汇流入和流出大大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将长期存在,我们要学会运用汇率杠杆,适应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下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
我国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资本项目流动也在逐步放松,外汇市场正在成长,外汇资金流动渠道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人民币在周边地区和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和出口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民币在保持基本稳定前提下逐步升值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前几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我国人民币长时期盯住美元。这样做减少了企业和投资者的汇率风险,促进了外贸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但是,根据国际经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长期固定,独立的货币政策就会大打折扣。这一点在我国宏观调控中表现得很明显。由于不能有效控制货币投放,低效益重复建设难以抑制,造成一些制造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能力过剩又迫使企业低价竞销。这不能不是近年来外贸经营秩序混乱的原因之一。因此,国家决定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而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不仅有利于增强宏观调控有效性,也有利于对外经济贸易的长远有序发展。
汇率作为对外经贸活动交换媒介和计价单位的价格,是决定要素配置,引领市场走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和变量。在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的形势下,汇率杠杆今后应当在调节进出口增长、实现内外经济平衡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外经贸发展今后也必须适应人民币将逐步升值这样一个新的环境,通过有关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等几方面的努力,加大转变增长方式步伐,消化升值带来的出口成本上升压力,规避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
第四,过去很长时期,我国占国际市场份额不大,影响也不大。而在新形势下,我们已经成为招风的大树,在向贸易强国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必须努力与贸易伙伴建立互利和双赢的关系。
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我们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今后,我们将在更高层次、更大规模上参与国际经济,继续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同时努力培育中国自己的优势产业。我们还将鼓励、帮助推动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创业。我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成为一个主动参与资源和要素全球化配置的贸易强国。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有13亿人口。我在经济上的崛起必然对现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市场格局形成冲击。在相当一部分商品和一些市场上,由于我进出口规模扩张较快,对供求关系和价格冲击巨大,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贸易伙伴的利益。近年来,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呈直线上升之势。
因此,我国在向外贸强国转变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好外部和谐或协调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我经济崛起引起的各种矛盾和摩擦。我们与贸易伙伴之间是相互依存关系。在双方经贸交往中,谁都不能只考虑自己利益,赢者通吃,也应当照顾对方市场特点和承受能力。在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们更应当树立起一个负责任,讲诚信,懂得相互尊重的大国形象。长期顺差,授人以柄,有损我形象和长远利益。在解决双方的摩擦时,不仅要据理力争,维护自身的应有权益,也要照顾贸易伙伴的利益,努力实现互利和双赢。应当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发展不是他们的威胁,而是给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