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宁向东 时间:2010-06-25

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与美国签定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定,这一下子使得中国在新千年中的国际地位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有关中国经济战略和对外经济关系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比较优势",并依照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所谓"比较优势"来思考我国产业战略、甚至经济战略问题。本文的看法是:虽然我们不能说"比较优势"的概念已经完全过时,但是,仅仅依靠"比较优势"的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不能把握今天"新经济"时代基本经济特征、并制定有效的国家战略的。我们需要用新的"国家竞争优势"的理论来重新规划我们的经济战略问题。
"比较优势"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大经济学家李嘉图在近200年前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基本内容是:如果每一个国家专业化于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那么贸易对两个国家都有利。比较优势规定了不同地区或国家进行专业化分工的结构和贸易方向。由此的政策含义,就是各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时候,要优先考虑本国的优势产业和优势项目,扬长避短。
"比较优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和经济概念,从最基本的层面看,没有错。但是,深入考察近50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和政府与之间关系演变的,我们不难发现,"比较优势"发挥作用的方式,确实存在着新与旧的差别。用传统上对于"比较优势"概念的理解,难以准确地认识和把握近50年来国际经济领域竞争的实质与趋势。这个问题从另外的角度来年老谋深算是泛泛地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已经不能清楚地揭示问题的实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有助于制订国际竞争策略的概念。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上述观点,我们举制鞋业作为例子。按照对于"比较优势"概念的简理解,这也是一个勃论。我们知道,东亚国家劳动力是相当便宜的,所以,这些国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有比较优势的。然而,在我些国家发展制鞋业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后,我们在这些国家里却 难以找到象样的世界级品牌和世界级公司。而美国这些发达国家中的制鞋公司,有的历史虽短,只有二十多年,但却称雄世界。比如,"耐克公司"应是这样一家运动鞋公司。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我们可以解剖耐克鞋成本结构。在一双"耐克"牌运动鞋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部分是相当低的。在相当数量型号的鞋子中,劳动力成本的比重不到10%,有些甚至不到5%。而大量的附加值只来自于一个来源:科技含量。比如,在运动鞋整体设计上,公司雇佣了很多运动生方面的专家,专门研究人体在"跑"、"跳"和"走"等不同情况下脚掌受力情况,并用为设计的依据。在鞋子的透气性研究上,公司有许多材料方面的专家;在运动鞋外观设计方面,公司雇佣了许多有天分的专家在"后化"的设计环境中,猜想着流行趋势。最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证运动鞋在反复踩压的情况下保持不变形,公司发明了专用"气囊",既使运动鞋比前以前更轻便,也解决了泡沫材料长期踩压后变形的问题。耐克公司正是凭借这些科技上的投入,确立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运动鞋行业中长期占据一席之地,并实现着巨额利润。
从耐克公司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该公司的竞争优势,既可以用比较优势的概念去解释,也不能简单地依赖于比较优势的解释。耐克公司在东亚国家有许多制鞋企业,这些国家劳动力便宜的优势被该公司充分利用。正是依赖于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耐克公司得以与同行展开竞争,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是,耐克公司的竞争优势又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劳动力便宜方面的内容,而广义的科技投入。正是依靠"广义科技投入"这个媒介,东亚国家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才在发达国家的公司手中得以发挥。
显然,与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比起来,"科技投入"这个媒介的作用是更为重要的。没有科技投入这个媒介,单纯的劳动力便宜在国际竞争中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也就是说,只强调"比较优势"的概念,往往不能准确地理解在今天的国际竞争形势下,竞争优势的确立方式。另外,仅仅使用"比较优势"的概念,也极容易让人们忽视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即对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来说,"科技投入"的问题是在企业层面上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问题本质的概念或理论。

片面强调"比较优势"策略的可能损害

从历史上看,在没有真正认识到问题实质的情况下,东亚国家大多都先后走上了一条过于强调劳动力便宜这种"比较优势",并要以此来确立竞争优势的道路。然而,经过了若干年长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过程,这些国家终于在90年代充分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急于走出"三明治"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困境。
所谓"三明治"经济,是指那些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突破口的国家,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上面是发达国家这个强大的竞争对手,而自己和它们之间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下面是劳动力更加便宜的国家,这些国家有后发优势,也给自己形成了压力。显然,对于陷入"三明治"经济状况的国家来说,唯一可以使自己摆脱尴尬局面的,就是尽快实现经济的跃升。
具体来说,在60年代和70年代,东亚经济的发展确实证明了"比较优势"概念的合理性,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正确性。但是,人们因此而常常忽略的是,劳动密集型战略如果要有效、必须要具备两个前提:第一,是劳动力成本在产品的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要较大;第二,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生产者的供给能力并过剩。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两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比较优势"的概念才可以用来指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不过,遗憾的是,对于很多先行发展起来的东亚国家而言,"比较优势"得以发挥作用的两个前提总是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逐渐失去。
我们先谈第一个前提。应该认识到,这个前提今天在很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已经不具备了。或者更确切的说,很多产业已经开始逐渐失去这样一个前提。随着产品科技师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在总的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比如,我们前述的运动鞋生产行业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密集型产业。然而,今天的运动鞋行业绝不是一个依靠劳动力的便宜就可以获得竞争优势的行业。换句话说,在二十一世纪的运动鞋行业中不存在靠"比较优势来获得竞争优势这一回事,仅仅依靠劳动力的廉价、依靠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恐怕只能得到就业者的温饱,而永远不能成为这一行业中的主宰。也就是说,只有劳动力便宜,就只能打工,在国际分工中做最简单、低级的工作,而永远不能成为老板,不能主宰国际分工。

再看第二个前提,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生产者的供给能力不能过剩。很明显,现实的情况刚好不是这样。当东亚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曝光之后,各国纷分仿效。实际上,这固然一方面为发展家提供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富裕之路,但另外一方面也无形之中导致了密集型产业的过度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价格会随着更便宜、更有竞争力的国家的进入而不断下降。那些有一定的技术优势的国家虽然可以脱颖而出,超出一般的国家,但又无法真正跻身到发达国家的行列。而广大缺乏技术支持和创新能力的国家,则长期只能跟随在产业分工的下游或底部,忍受着劳动力更廉价的新进入者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都希望能够迅速实现产业能力的跃迁,而不仅仅只是依靠劳动力廉价的唯一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不过,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通常都十分有限,这样,就不得不对外部的力量形成依赖。而外部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进入往往是以外资的进入为载体的。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就必须要保证对外资的吸引力。而这又是要通过高利率来实现的。但是,高利率政策的长期执行,往往会加大国内的收益压力,而这在客观上又必须会引导企业把资金投向到高收益的项目中。在发展中国家,高收益的项目往往在房地产或股票一类的行业中。于是,高利率政策的执行往往会诱致较大规模的泡沫的生成。这也是东南亚经济危机的一部分内因。
所以,对于发展中国来说,如果不能完成从以劳动力廉价获取优势到以技术创新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跃迁,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以出现经济泡沫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难以从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国家在长期通过劳动力优势所获取的财富就可能会在短时期内失去。

国家竞争优势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强调要用"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来替代"比较优势"的概念,并用"国家竞争优势"的思考方式来控究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所谓"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国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要从全局的高度、根据一国范围内调度的资源、并以最终在国际市场上确立本国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的竞争能力。显然,与"比较优势"的概念比起来,"国家竞争优势"的内容更宽泛,含义也更深远。并且,"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体现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独的企业行为,而是涉及到整个国家方方面面的行为,需要动员国家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而且,由于发展中国自向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限制,竞争优势是只靠企业力量所无法完成的,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切实的组织和配合。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中国是一个展中国家,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不仅为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而且这种"比较优势"在现实的国际竞争中也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中国不是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不定期的基础,并且,虽然在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但中国已经有了一定的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只是我们对国际竞争的新形式和新变化还缺乏了解,因此还不能跳出传统的"比较优势"的思考模式,还不能确立一种从总体上进入国际高层次竞争的思路。
需要认识到,在世纪之交,国际经济和国际竞争已经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主要包括:
第一,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单独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很难完全在一个自己可控制的区域内创造有充分竞争能力的产品组合。绝大多数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要获胜,必须依赖于政府、社会、关联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够做出质量最好、价格最低、最定于竞争力的产品。
第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壁垒越来越大,这种壁垒甚至表现为一种标准制订上的先天的壁垒。尽管一部分发达国家的企业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但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产不能得到他拉所需要的技术转移。这样。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长时间处于不利的地位。
第三,国际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以知识驱动的经济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中,发燕尾服中国家经济呈现出更强的二元性。对于落后经济的绝大部分,发展高新技术的能务十分薄弱,技术开发和高赢利项目的选择空间都十分狭小,单独依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很难在应付激烈竞争的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从我国各类企业的不同情况来看,普遍处于机制尚未完全理顺,竞争能务不足的状态。另外,在原有缺乏协调状况下,我国各地政府和企业做了许多不利于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事。比如,相互压价,所以,在这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超越传统的"比较优势"的观念,从宏观上建立"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国家竞争战略和体系。
总之,今天经济生活的特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再单靠一个企业、一个行业在世界上单打独斗,是很难在大范围内形成竞争优势,赢得并维持自身的市场份额的。政府必须要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制和指导。只有这样,我国的产品才可能增加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只在这个前提下,我国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才能够得到再一次的发挥,"比较优势"的作用才能够重新得到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