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研究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永福 时间:2010-06-25

[内容提要] 近50年来美国周期出现了稳定化的趋势,其中二战之后经济周期的波动性比二战之前有明显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比80年代之前亦有显著下降。引起这种经济周期稳定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宏观经济学界对这一现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对该领域的主要进行了梳理,对不同的观点进行了比较,并从美国的争论中得出了对有借鉴意义的启示。
[关 键 词] 经济周期  稳定化  外部冲击  传导机制

    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引擎,其经济波动对全球其他国家有深刻的影响,因此美国经济的走势一直为全世界所关注。按照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划分方法,从1857年到2001年美国共经历了31次经济周期,其中每次周期波动的特点都有所变化。从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指标来看,美国的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稳定,其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其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持续20多年的时间没有出现严重的衰退或通货膨胀,因此这一时期被美国经济学界一度称为“大稳定”(Great Moderation)时期。那么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稳定化的趋势是否可以长期持续下去?美国经济学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和热烈的争论,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美国宏观经济学领域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

    美国经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对于认识美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判断美国经济的走势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也表现出了“微波化”的趋势,因此这种讨论对中国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对近20年来美国这一领域最新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各种观点进行梳理和比较,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本文第一部分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二战前后美国经济周期稳定性的比较;第二部分评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献,这一时期主要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所谓“大稳定”问题;第三部分从跨国比较、公司等角度进行补充和丰富;第四部分是结论和对中国的启示。

    一、关于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的早期研究
    ......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的文献
    ......

    三、基于国别层面和公司角度的研究
    ......

    四、结论与启示

    纵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美国经济周期稳定性的文献,可以看出与早期的研究相比,最新的文献已经基本摆脱了过去纯粹的凯恩斯主义的框架,各种新兴的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手段被广泛采用。各个派别都试图找出导致美国经济周期稳定化的主导性原因。但是结果只有一个,原因可能有很多,各种原因之间还可能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要确定各种原因的相对重要性是很困难的,相信这场争论在将来还会继续下去。

    通过评述以上,可以对美国的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如果相信经济周期稳定化是外部冲击减弱带来的,那么当相对温和的国际环境发生变化、新的外部冲击来临的时候美国经济出现剧烈动荡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如果相信产业结构、信息技术、创新等因素的作用,那么美国经济周期的稳定化趋势可能还会继续下去;如果将经济周期稳定化归功于沃尔克和格林斯潘的货币政策,那么无疑对将来的货币政策调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场争论对的宏观经济调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也表现出的稳定化问题,国内学者亦有所探讨。刘树成(1996)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由过去的“大起大落”型转化为“高位一平缓”型,“高位”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力”增强,“平缓”说明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增强。张立群(2006)将中国经济波动的“微波化”归因于经济短缺现象消失、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水平提高三大因素。但是一般来讲,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经济阶段、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等有密切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周期波动和稳定性与美国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自有其本身的不同特点,需认真加以研究。

    关于中国如何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增强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美国的文献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比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平滑居民收入的波动;积极发展稳定性相对较强的服务业(尤其是服务业);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以平滑库存投资波动;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规范和促进公司间的合理竞争;加强货币(财政)政策的调控等等。总之,很多“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有利于解决若干社会问题,对宏观经济的稳定也是大有帮助的。

相关文章
杜婷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 《世界经济》2007年第4期 (2007-7-9) 2006-2007年世界经济统计资料 / 吴海英 曹永福 (2007-6-29) 梁琪、滕建州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分析 《世界经济》2007年第2期 (2007-5-11) 曹永福 “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评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2007-1-7) 何新华、曹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