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汇率波动对日本外贸影响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6-25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日元过渡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那时起到现在,日元兑美元汇率的波动一直是世界各国的货币管理当局、国际市场投资者、国际贸易从业者和国际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现有的宏观经济模型,财政政策主内,货币政策主外,汇率变动将直接影响一国对外经济的平衡,也对国内经济产生间接的长期影响。本文的目的在于,对日元汇率波动与日本对外贸易实绩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实证分析,以验证国际贸易理论所阐明的汇率升值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论断是否总是成立。验证的结果是,日元升值并没有起到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一、1973年以来日元汇率走势

  1973年日元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日元兑美元汇率总的来说呈现升值态势,但中间时常出现较大的反复。1973年初约为1美元=266日元,1978年末急剧升值到1美元=195日元,1980年初贬值到约1美元=250日元,1982年底短暂升值后,又逐渐贬值到1985年初的约1美元=258日元。1985年9月广场协议和1986年2月卢浮宫协议后,日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急剧升值了约33%,1987年4月末1美元= 140日元。1987年到1995年,日元汇率一直呈现升值的态势,1995年4月为1美元 =79日元,创出了日元兑美元汇率的最高记录。1995年中期开始,日元汇率由升转跌,1998年6月跌至1美元=145日元。1999年日元又升值到1美元=102日元,2000年和2001年略微贬值,2003年5月日元汇率为1美元:115日元。

  1973年以来,日元汇率总的变动趋势是震荡升值。综合分析,购买力平价、利率、预期等常规因素以及政府政策是决定汇率走势的重要原因。而在这次日元长期升值过程中,尤其是1985年以来,日元明显升值过程中,美日两国的汇率政策是导致日元升值的最重要因素,购买力平价、利率等常规因素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由于美国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美日两个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之间又存在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更大一些,这样就使得美国货币政策能够对日元汇率发挥比较大的影响。

  二、1973年以来日本对外贸易实绩

  根据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日元兑美元汇率的长期大幅度升值,会提高日本商品在国际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的价格,导致对日本商品的需求减少,日本出口增长将会下降。日元升值还会导致外国商品在日本市场的价格下降,日本进口将相应增加。出口下降和进口增长使日本的贸易顺差减少,从而可以改善日美两国之间的严重贸易不平衡问题。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日本对外贸易的实绩证明,上述理论所预测的情况没有出现。1973年至今,日本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仍然维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进口增长却不像出口增长得那样快,这一现象与国际贸易理论所阐明的本币升值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基本原理相悖。

  1973年至2002年底的30年中,日本的对外贸易增长了10.06倍,大多数年份均为顺差,只在两次石油危机的5年中为逆差(1973、1974、1975、1979和1980年),自1981年以来则均为顺差。特别是自广场协议以来的17年中,所有年份的贸易顺差额都在500亿美元以上,有6年顺差额超过 1000亿美元。而美国的对外贸易则持续出现逆差,大多数年份的逆差额都超过了1000亿美元。30年中,日本的出口增长了10.98倍,在1982、1996、1998、2001和2002年出现过负增长;进口贸易增长了9.16倍,不仅在总体上慢于出口的速度增长,而且在1975、1982、1983、1985、1986、1992、1997、1998、2001和2002年共10年间出现了负增长。另外,根据日本财务省的统计,2003年前4个月日本贸易顺差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出口额同比增长4.7%,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的影响,进口同比增加了5.4%.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1970年日本出口机械仪器占整个出口的比率为46.3%, 1990年为75%,1998年为73.6%;化工产品分别占6.4%,5.5%和7.0%;金属制品分别占19.7%,6.8%和6.3%;纺织品分别占12.5%,2.5%和1.9%.机械、精密仪器等高技术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钢铁、塑料、机床等主要出口到亚洲新兴化的国家。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1973年以来,原油等能源占进口总额的比率下降,机械、汽车、服装等制成品进口增加。日本进口制成品1970年占整个进口的比率为30.3%,1990年提高到50.3%,1998年提高到62.1%;矿物性燃料分别占20.7%,24.2%和15.3%;原材料分别占35.4%,12.1%和7.8%;食品分别占13.6%,13.4和14.8%.

  1973年以来,日本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实绩和进出口结构的优化表明,日元升值在抑制出口、增加进口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

  三、日元汇率波动与对外贸易变动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选取1973年到2001年的汇率波动数据和对外贸易数据,对汇率波动和对外贸易变动之间的关系作一个回归分析。

  首先,假定汇率变动与贸易差额(出口值减进口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令日元汇率同上年相比波动的百分比为自变量X,其中升值取正值,贬值取负值;贸易差额同上年相比变动的百分比为因变量Y1,贸易差额增加取正值,减少取负值。则两者之间关系如下:

  Y1=A+BX

  根据选取的数据资料,使用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法,可求得下面的回归方程:

  Y1=0.1561+2.0297X

  这一结果说明,日元汇率每升值1%,日本对外贸易顺差就增长2.0297%;日元每贬值1%,日本对外贸易顺差就减少2.0297%.日元汇率升值或贬值同贸易差额的增加或减少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日元升值时,贸易顺差额也增加,日元贬值时,贸易顺差额减少,这和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测刚好相反。

  其次,假定汇率变动和出口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X不变,Y2代表出口额同上年相比变动的百分比。则使用相同的方法,得到的方程为:Y2=0.0997+0.1329X

  这一结果说明,日元每升值或贬值 1%,出口就增长或下降0.1329%.日元升值或贬值同出口的增长或下降之间也存在不应出现的正相关关系,即日元升值后,出口本应下降但实际上却增长了,日元贬值后,出口本应增长但实际上却下降了,这个结果和国际贸易理论预测的也刚好相反。

  最后,假定汇率变动和进口增长之间存在线性关系,X不变,Y3代表出口额同上年相比变动的百分比,得到的方程为:

  Y3=-0.1174-1.8374X

  这一结果说明,日元每升值或贬值1%,进口就下降或增长1.8374%,日元升值或贬值同进口的增长或下降之间存在反相关关系,即日元升值后,进口本应增长但实际上却下降了,日元贬值后,进口本应下降但实际上却增长了,而且进口变动的幅度大于汇率变动的幅度,这个结果和国际贸易理论预测的也刚好相反。

  由于上述回归分析的结论和国际贸易理论的预测相悖,这里已没有必要对回归方程的各个变量及总的解释能力进行检验。上述分析的结果表明,1973年以来,日元升值基本没有起到抑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四、  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殊性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本文认为,日本政府采取的有效应对措施,是日元长期升值条件下日本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日本政府在促进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1.继续大力推行产业政策以促进出口。从二战后到70年代,日本处于追赶欧美发达国家阶段,与“贸易立国”战略密不可分的产业政策,是日本经济追赶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日本没有放弃一贯实行的产业政策,即使在90年代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的条件下也是如此。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界、科技界、财界以及经济学界就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前景和出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并逐步形成了“科技立国”的新战略。一方面对钢铁、有色金属、造船、石油化学、纤维和造纸等消耗能源较多的产业进行设备更新和产品换代;另一方面将、能源、生命、新材料、宇宙和海洋开发等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大力推动这类产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现在看来取得了很大成效。如今,日本在汽车发动机用精密陶瓷、火箭和飞机用碳素纤维、生产用机器人、办公自动化机器和新材料;生物工程技术产业如医药、农业、食品、能源;信息产业产品如游戏软件、半导体和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视听产品等领域,仍然保持着世界领先地位,出口额也稳步增长。比如,日本多年来一直是生产机器人的最大出口国,日本在这一行业的优势甚至于超过美国。

  2.加速日元国际化,抵消日元升值的不利影响。日元国际化的进程早在60年代就开始了,其主要标志是1964年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8条款成员国”,开始承担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70年代以后,以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地位的危机为主要背景,日元国际化进程得到发展。1978年放宽了对外汇的管制,1980年实行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1981年修订《新银行法》。1984年5月,日本公布了《关于自由化和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前景》,所谓金融自由化指开放日本国内金融市场和欧洲日元市场并使利率自由化,日元国际化是指在国际交易中广泛地使用日元,让日元成为完全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储备货币。此后,为了促进日元国际化,日本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在贸易中更广泛地使用日元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上述措施使日元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比如从1975年到1985年,日元在世界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从0.5%上升到7.6%,日本出口贸易中日元结算比例在1997年达到了36%,这就意味着日本36%的出口贸易不受汇率波动的影响。1998年4月1日,日本实行了新的外汇法和外贸法,公司和个人可以自由在海外日资银行开设美元账户,存储美元,在国内可以使用美元购物。如今,日元已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日元汇率波动对其对外贸易的影响大大减轻。

  3.大力发展互补型对外投资。日元升值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不断增加。1970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仅为9亿美元,1973年超过了30亿美元,此后逐年增加,1981年达到约90亿美元,1984年突破100亿美元。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更是急剧增加,1986年到1988年3年时间对外投资累计1028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1989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为441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 368亿美元和英国的352亿美元,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位,2001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累计325亿美元(以平均汇率折算)。从投资结构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投资额最多的电气、汽车、化学、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占其对外制造业投资的64%.日本对外投资中服务业一直未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限于金融保险、商业服务和不动产。从投资地区构成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依次为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和法国。对发展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泰国、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另外对开曼群岛和巴拿马的投资也比较高。日本对外投资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与对外贸易的互补性强。比如日本向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绕开NAF- 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东亚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换句话说,日本将其一部分出口能力转移到其他东亚国家,通过利用这些国家廉价的用地和劳动力而形成生产能力,再向欧美国家出口。所以,从全球的角度看,日本的出口能力大大超过国际贸易统计的数额。而且,日本对东亚国家的投资主要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使这些国家对日本资本密集性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日本出口增长得以保持。

  4.推行战略性进口保护政策。从统计资料看,日本关税和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并不高于同类发达国家,但日本市场的保护程度却非常高,主要体现在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和产业政策、商品标准、政府采购等方面。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统计,从80年代初期到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之前,日本向GATT通报的,要实施的技术壁垒数量是508件,同期美国为500件,欧盟国家为226件,澳大利亚为54件。1995年到2001年,日本通报要实施的技术壁垒数量为265件,同期美国为215件,欧盟为191件,澳大利亚为106件。所以,日本是世界上采取技术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这些措施对减少进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保护的领域看,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药品、生物技术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皮革等。就农业领域看,日本二战以来一直对农业采取高保护政策,为此已经与美国发生了数次贸易摩擦,和中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争端也开始出现。另外,日本还在进口通关手续、政府采购、动植物的检验和检疫及产品标准方面以及服务贸易领域为进口设置了重重障碍。由于日本的战略性进口贸易保护政策实施已久,美国与其进行了数次谈判但收效并不明显,日本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借鉴的。

  5.其他原因。

  首先,日本对外贸易结构的特殊性。就进口结构来看,日本的进口需求主要取决于生产领域而非消费领域,日本因为资源贫乏而人口众多,只好选择了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道路,而且确立了所有的工业品实行国产,进口只限于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间投入品和资本品的基本方针。这种满足生产需要的进口体系与美国那种满足最终消费需要的进口体系截然不同,前者主要取决于生产领域的技术构成,而对国内外产品价格的差异缺乏敏感的反应。所以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并未导致进口规模相应扩大。从出口结构看,日本的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以稳定的质量和节约能源、环保等非价格因素为主要竞争手段,出口品在国外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大。

  其次,外部原因。日元升值后日本依然保持了对外贸易顺差和出口贸易的较快增长,尤其是广场协议以来日本持续保持高额贸易顺差,与美国整个90年代期间的经济繁荣和东亚经济的快速增长有关。在美国“新经济”期间,需求、投资旺盛,对进口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客观上为日本维持出口稳定增长有利。同时,70年代后期开始,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快速起飞,对进口资本品需求以较快速度增加,这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日本产品的出口。

  上述分析表明,在非价格竞争越来越成为竞争的最重要形式的国际市场上,价格的变动乃至汇率的变动不会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一点对我国有重要的启示。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基本是在1994年确定的,当时,人民币汇率从1美元:5.80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8.70元人民币,在此以后人民币汇率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目前大体为1美元:8.35元人民币。加入WTO后的第一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增长迅猛。在此情况下,2002年和2003年初,日本和美国政府高官先后放话,认为人民币应该升值,希望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压制日本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办法,来遏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势头。然而,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来决定,眼下人民币升值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2003年初,中国政府采取了继续稳定现行人民币汇率的政策,这对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稳定增长是有利的。但政府和学界也应该对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予以关注,尤其应该借鉴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经验,做到未雨绸缪,以便尽早采取措施预防可能出现的汇率波动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