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一体化的IT并购浪潮分析
回眸2001年IT并购
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发生在2001年。1月10日,互联网巨子美国在线aol宣布,公司将以换股及债务方式收购传媒大王时代华纳公司,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新公司资产将高达3500亿美元。
并购后新成立的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与信息公司,集服务、出版、新闻和娱乐于一体的超级媒体王国。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对全球互联网和传媒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波及了通信行业,它标志着美国的网络并购真正进入产业化的融合型时期,也是媒体业的一场革命,预示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殊途同归,终将结合。
2001年也是it经济融入世界的一年,中国概念进入并购浪潮的中心。2001年6月11日,中国it业的旗舰——电脑制造商联想与时代华纳共同斥资2亿美元,在原fm365网站的基础上组建合资公司。
外界认为,本次合作极具象征意义,是互联网时代以来,境外跨国传媒巨头首次同中国民族企业进行并购层面的合作,标志着境外战略资本正式进入中国新经济。这次合作被公认为是业界的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2001年9月4日,惠普公司首席执行官菲奥莉纳宣布将以250亿美元收购康柏公司一事,在全球it业界掀起轩然大波。惠普携手康柏,彻底推翻了世界it市场ibm、戴尔、惠普、康柏四强分立的旧格局,全球it进入了“三足鼎立”的三国时代。但是看起来资本市场并不认可,“我们还不清楚的是,怎样才能使一加一大于二,如果能大于的话。”分析师安德鲁•;尼夫于惠普、康柏并购宣布次日说。
2001年10月23日,全球著名的跨国电信企业阿尔卡特签署协议,斥资3亿美元收购上海贝尔股份50%加1股的股份。阿尔卡特出色的资本运作使得这家法国公司在中国跨入wto的“前夜”,与一家本地的中国通信产业中占领先地位的大型骨干企业联姻,从而成为中国电信领域首家实行股份制的国际企业。
2001年12月18日,vivendi环球公司宣布,公司将以现金加换股收购usa networks公司电影和电视资产,交易金额约为103亿美元。在新闻发布会上,梅希尔,这个法国东南部城市格勒诺布尔一位的儿子,与59岁的好莱坞电影制作的老手巴里•;迪勒喜笑颜开地走到一起。vivendi公司称此次收购结成的策略联盟充分展现了公司在美国市场上整合和经销业务的需求。公司预期,此次交易将推动公司扣除利息、税款、折旧及摊销前的盈馀在2002财年成长6亿欧元,较目前分析师预期成长10%.当天在巴黎股市,vivendi公司的股价上涨3%.
IT并购趋势与全球第五次并购浪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第五次并购浪潮兴起。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迅速发展正在改变各种公司和经济组织所处的传统市场结构,知识型、网络型的并购趋势随之形成。
在这种以知识为基础的新型市场结构下,高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重点由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争夺转为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创新,而企业驾驭各种纷繁复杂的战略关系的能力也成为其并购竞争成败的关键。
据英国经济媒体《经济学家》的统计,1990年到1998年的短短数年间,全球并购总值翻了5倍。美国在1998年的商业收购超过112.4亿美元,1999年到了137.4亿美元;欧洲1998年商业并购价值为284.4亿美元,1999到了497.7亿美元;而同期亚洲的商业并购案分别只有6.4亿美元和15.9亿美元。
发达国家不论作为并购的出售方还是收购方,其并购额均接近全球并购总额的90%。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商业并购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那么今天,并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高科技公司参与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并购作为国际直接投资fdi的主导方式,1999年全球跨国并购总值与fdi总流量的比值达到了4:5,其中,发达国家这一比值超过了90%。近年来,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并购也在快速增长,并购流入发展中国家fdi的比重由1987~1989年间的10%增至1997~1999年间的33%,其中亚太地区fdi比重从8%升至21%。
在活跃的亚太经济圈内,并购主要集中在电信、制药、传媒及互联网行业。新兴行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是本次并购浪潮的亮点之一。传统产业开始积极向新兴行业进军,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转型,而新兴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以传统行业为依托,二者的兼并融合也就成为必然。aol对传统传媒巨子时代华纳的并购、李泽楷的盈动数码收购香港电讯等案例则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几乎是所有第五次并购潮中的重要案例都发生新旧经济的交界领域。1998年,telecommunications与at&t合并,此案例价值480亿美元;同年,欧洲电信巨头沃达丰花费503亿美元并购了空联通讯;还是1998年,美国电信与西南贝尔发生并购,价值526亿美元。
1999年葛兰素•;威康公司与史克医药发生并购,资本金额突破760亿美元,同年mci世界电信与斯普林特电信的并购再次刷新记录,案例价值高达1260亿美元。该年年末,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以1840亿美元的资本投入而称霸。
新旧观点看并购
从传统商业并购方面分析,与it有关的并购个案金额巨大,强强联合此起彼伏。并购浪潮中惊世的并购消息不时传出,上千亿美元的并购时有发生,基本上都是各行业巨型航母之间的整合。
众家高科技公司商业动机多元化,公司的并购动机已不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规模扩张,还包括新市场寻求、提高市场进入效率和控制力、增强协同效应、融资便利等。
与以往的传统领域的并购不同,it并购主要基于合作和战略的需要,违背并购对象意愿的敌意收购并不多见。托马逊数据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1999年全球发生的17000件并购中仅有30件属于恶意收购,而同年在跨国并购中,带有敌意性质的事件仅占全部并购的0.2%,其交易额也仅占并购总额的不足5%。非敌意性的并购大大降低了并购成本,缩短了并购的磨合期,为并购企业的后续运营打下了良好基础。
从新经济学家的观点看,技术革命、新经济的发展赋予了企业,特别是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电信、互联网企业实施并购等资产重组战略的压力和动力。同时,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跃迁。在新建与并购之间,企业选择并购作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组织结构调整的手段,有助于缩短投入产出时间,降低进入壁垒,获得最新技术。
同时,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又在不断地推进,促使大型科技公司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感受到国际竞争的残酷性和巨大的生存压力。各国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的界限日趋模糊,科技公司要取得竞争优势就需直接面向全球市场,而大型并购则是it企业国际化扩展的理性选择。
除了并购以外,带有“准并购”意义的相互持股和战略联盟也屡见不鲜。根据西方学者泰比提出的战略缺口(strategic gap)假说,在当今国际竞争环境下,跨国公司依靠自身力量所能取得的市场效益与其战略目标之间总存在一个缺口。这种战略缺口促使跨国公司由单纯的自我发展(go-it-alone)转为寻求联合(look-for-alliance)。
战略联盟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联合开发、交叉许可证交易和交叉分销等非股权方式,如索尼公司与菲利浦公司之间关于制定cd盘统一技术标准的协议;也有股权投资方式,如福特公司与马自达公司通过交叉控股建立的战略联盟,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合作的内容也相当广泛,从研究开发到最终产品分销,涉及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四大IT并购主要因素
处于新旧经济势力交界边缘的it并购有四大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是技术。由于技术创新费用激增,创新风险日趋加大,巨额投资使跨国公司单独从事新技术研究开发越来越力不从心。
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世界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主要载体,跨国it公司的r&d也开始呈现出日益国际化的特征。跨国科技公司研发机构越来越分散,赫威尔斯和米奇埃公司的研究表明,1995年跨国公司海外r&d机构占其r&d机构总数的比例已达38.6%。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因素同样也适用于发展家的科技公司,如韩国的三星公司已在全世界建立了11个研发中心。再如,印度的wipro机公司也在硅谷设立了r&d机构,以便紧跟行业技术更新的步伐。
另一方面,技术合作成为it公司缔结战略联盟的重点领域。有1/4~1/3的公司战略联盟或并购都与技术交换有关,其中以知识密集型产业居多。it产业大公司签订的各种技术协议在全部协议中一直居于首位,1980~1996年间,该行业的技术协议占全部技术协议的比重高达37%,其数量也逐年大幅度增长,从1980~1983年间的年均47项增加到1992~1996年间的年均249项;
第二,以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战略的设置来看,随着技术在生产与竞争中重要性增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就更有必要。这也要求企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第三就是所谓的“经济候鸟”现象,即根据劳动力价格的地区落差,调整生产经营多元化与全球化的趋势。跨国科技公司大都在世界各地众多产业中形成了自己的全球化经营,但单个公司在多元化与全球化经营中常常顾此失彼,与相关公司联合或者合并则可以尽快克服短项,赢得全面发展。
从根本上讲,商业并购是公司迫于全球化市场竞争压力而设计的特殊安排,且往往是资源共享需要或存在并购障碍的结果,其准组织性的形式和特点可以避免了大规模内部化所带来的高额成本。
就it而言,商务尤其是b2b(商家对商家)模式的兴起与迅速成长,为“泛科技化”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创造了条件。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如戴姆勒—奔驰、本田、西门子、联合利华、菲利浦、ibm、拜尔、索尼、花旗银行等纷纷调整策略,公司之间通过电子商务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成为大型公司通过科技领域“借力”发展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特点。
高科技公司之间的并购角色悄然发生着转换,其竞争重点由对国际、国内市场份额的争夺逐步转为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创新,包括技术、组织结构和战略行为的创新。其竞争格局和市场力量的配置与其说取决于整个行业中企业的绝对数目,不如说取决于企业驾驭战略关系、引导开发新市场的能力。这些特质都会在2002年的it业界中一一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