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华瑞 时间:2010-06-25
    2004年辽宋西夏金元史研究发表据不完全统计达到160余篇。研究范围广泛,尤其是有关商业、贸易、城市、货币、市场受到较多地关注.虽然重复、应景之作仍占相当多的篇幅,但是也不乏具有新视角、新方法的力作。由湖北大学主办的“唐宋经济史高层研讨会”围绕葛金芳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一一“唐宋之际经济结构变迁与经济政策转轨的互动关系”。就唐宋变革期诸经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华蓥市政府与宋史研究会联合主办了“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安丙学术研讨会”和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了“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讨会”,两次会议与会代表亦提交近30篇有关辽宋夏金经济史的论文。现据笔者所见,作如下评述。
    总论  袁冬梅认为导致两宋积弱积贫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社会结构在发挥作用,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时代文化的催生,更重要的原因是宋人重义轻利的财富观影响。①对此,李裕民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宋朝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②李晓认为宋代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其家庭经济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复合式单元,从而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③史锦梅探讨资本主义萌芽在宋朝茶叶生产中的表现,并分析未能顺利成长的原因。④
    区域经济  张国庆认为辽代中后期的农耕区域有很大变化,农业经济的繁荣,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⑤梁中效认为宋代蜀道畅达的,开放的交通网,为商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⑥吴擎华认为四川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地位,宋朝在该地区实施了多种特殊的经济政策,从而促使四川经济演生出特殊的发展道路。⑦郎国华从人口、农业、矿冶、盐业等人手,对宋代广东在全国所处经济地位的变化加以考察。⑧李倩认为元代汉水流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其重要因素是因为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商品流转。⑨蓝武认为元政府的重农政策和措施、人口增长以及土地占有形式的变化等因素,促使元代广西社会经济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⑩
农牧业、土地、水利  孟庆山认为契丹民族对发展了自己的畜牧业、农业,建立了以牧业、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作了考察。⑾张志勇指出辽金统治者在长期的渔猎活动过程中认识到滥猎滥捕的危害,并产生了“珍
-----------------------------
①  《从宋人的财富观论宋朝的民贫问题》,《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③  《论宋代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④  《从宋朝茶叶的生产看资本主义的萌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⑤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民族研究》2004年第4期。
⑥  《宋代蜀道城市与区域经济述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⑦  《试论宋代四川经济特殊性》,《中华文化》2004年第l期.
⑧  《试论宋代广东的经济地位与中央政府的政策》,《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年第1期。⑨  《元代汉水流域农业和工商业发展初探》,《江汉论坛》2004年第¨期。
⑩  《元代广西社会经济发展论纲》,《广西社会》2004年第1l期。
⑾  《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爱物命”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①李新贵结合西夏时期干旱、寒冷的气候,草原、荒漠的植被,对其牧业经济若干要素进行了考察。②刘复生指出唐宋之际,中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一个大的变化。这是古代专制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是认识宋代社会的基础,宋代社会由此出现了许多新的面貌。③高楠认为宋代社会的私有田宅交易中,围绕亲邻法出现的田宅纠纷在宋代的经济矛盾中占有较大的比重。④李爱军认为在北宋时期利用占城稻的耐旱特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并为以后江南地区稻麦两熟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⑤沈慧认为宋代是湖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⑥方铁指出蒙元享国虽仅百年,却是云南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⑦瞿大风认为随着元朝在北方统治的逐步稳定与人口增加,山西地区的农业生产获得较好的恢复发展。⑧
    王尚义、任世芳应用水患频率5年滑动平均数法,分析了唐、五代至北宋510年的黄河下游水患过程。并指出党项等游牧民族在鄂尔多斯及黄土高原北部的传统放牧活动,才是土壤荒漠化和下游水患加剧的根本原因。⑨王红、周志贞认为导洛通汴工程的开通使汴渠避开了黄河不利因素的干扰,开创了运河史上以水治沙的先河。⑩陈广恩认为元代开发黄河取得了很大成就。⑾
    人口、家庭  韩茂莉认为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核心区屡次转移,与人口数额、资源禀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环境压力相关。⑿徐东升认为(中书备对)所载政区为熙宁十年(1077)之制,因此其户口年代也应是熙宁十年(1077)。⒀郑维宽针对官方统计数的缺漏,对宋代广西几个时期的民籍人口数进行了估算.⒁史金波对新发现的4件西夏文草书户籍文书进行译释,首次展示出西夏户籍的面貌。⒂陈国灿指出南宋时期,太湖流域市镇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市镇居民的社会结构也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⒃温海清通过对于元代(延祐四明志)所载盐课额数的分析,以盐课与人口的关系为切人点,证明《元史·地理志》所载区域户口数据的不可靠。⒄宋乾、宋艳玲论述了宋政府针对略卖人口犯罪行为制定,颁布勅令、诏书进行严厉打击,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对被解救人员的安置工作。⒅李小红认为宋代南方不少家庭“计产育子”的生育观念和行为,说明传统中国家庭并非一味追求多子多孙、在人口控制上毫无作为。⒆
手  胡小鹏65万余字的《中国手工业通史·宋元卷》是近年来宋元手工业研究的重要成果,全书分为两编18章,全面系统深入论述了宋元时期官营手工业、民间手工业、纺织业、矿冶业、铸币业、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制盐业、造纸及印刷业、制瓷业、漆器业等。⒇王菱菱认为宋代《舆地纪胜》对脉金矿开采过程,《本
-------------------------------
  ①  《辽金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启示》,《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②  《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的考察与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西夏牲畜小考》,《农业考古》2004年第Ⅱ期。
  ③  《从土地制度的变化看宋代社会》,《西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Ⅱ期。
  ④  《宋代的私有田宅纠纷一一以亲邻法为中心》,《安徽史学》2004年第5期。
  ⑤  《我国北宋时期占城稻的推广与发展》,《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⑥  《试论宋代湖州的农业经济》,《农业考古》2004年第3期。
  ⑦  《元代云南行省的农业与农业赋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⑧  《元代山西地区的农业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⑨  《唐至北宋黄河下游水患加剧的人文背景分析》,《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⑩  《北宋“导洛通汴”考略》,《河南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⑾  《试论元代开发黄河》,《江苏社会》2004年第5期。
  ⑿  《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农业开发与人口容量》,《地理研究》2004年第5期。
  ⒀  《毕仲衍<中书备对>户口年代考》,《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⒁  《宋代广西人口数量考证》,《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
  ⒂  《西夏户籍初探一一4件西夏文草书户籍文书译释研究》,《民族研究》2004年第5期。
  ⒃  《南宋太湖流域市镇的人口规模与居民结构》,《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⒄  《元代庆元路口数考实一一以盐课与人口之关系为中心》,《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⒅  《试论宋代严禁略卖人口》,《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⒆  《计产育子:宋代南方家庭人口的自我调适》,《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⒇  胡小鹏:《中国手通史·宋元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该书是由魏明孑L主编的《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四卷本之第三卷。
 
草图经》、《龙泉县志》等书对银矿生产中灰吹法、火爆法等技术应用的记载,不仅印证了宋代矿业生产具有兴盛的技术基础,而且为探讨中国古代矿业开采冶炼技术的发展历程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凭证。①黎海波、熊燕军指出宋代东南沿海地区丝织业发展状况,并非大大落后于北方。②刘锡涛、肖云岭认为江西宋代手工业经济在瓷器、矿业、纺织、木材、造纸、制茶等方面表现尤其突出。③陈建标探讨了宋元时期闽南同安瓷业的兴起与繁荣,并走向衰败的内外原因。④刘景文、王秀兰对出土的大量辽代和金代兵器进行了类型研究和比较。⑤史继刚认为宋代是我国古代军工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⑥胡小鹏、程利英指出军工生产是元代官手工业的主要部门之一,从事兵器制造的官府局院及工匠占有相当比例。元代的武器种类不如宋代那么繁多,但吸取了中西兵器之长,多有发明,质量上乘且实用,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⑦杨满忠认为元代回族兵器制造主要有“回回炮”、“火铳”、“镔铁刀”三种.⑧杨印民指出为了适应大规模对外征服战争和对全国实行绝对统治的需要,元朝在腹里地区、环渤海地区内建立起规模庞大的军事工业.兵器种类多、技术力量强、管理体系完备是其主要特点。⑨陈高华认为元代出版事业在金、宋基础上继续发展。⑩杨文新认为宋代僧徒不仅在福建桥梁的设计、募捐、工程监督和管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福建海外贸易的兴盛也与他们的奉献息息相关。⑾杜成辉、杨文义认为辽朝在医药、天文历法、书籍印刷、建筑、纺织业和手工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在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⑿马建春简要叙述了蒙元时期西域工匠的东迁过程,以及他们在元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待遇。⒀
    经济关系  戴建国通过考察新发现的《天圣令》有关令文,认为反映了北宋时期还存在着良贱制度,这种制度到南宋时才完全消亡。⒁郭尚武认为宋代民事立法新增了保护奴婢人身权的规定,其根据是编敕,而非《宋刑统》。⒂高楠、王茂华指出宋代社会中,获取奁产陪嫁是女儿间接参与娘家家产分配的最常用方式。⒃谷更有、尹子平认为宋代乡村豪民的猖獗限制了宗族势力的发展,而地方宗族势力的弱势又限制了分裂中央政权的地方力量。⒄王华艳、范立舟认为在南宋的乡村社会中存在各种非政府势力。⒅王善军分析了范氏义庄的创建、发展及其在范氏家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⒆邵方探讨了西夏社会中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⒇王秀丽认为蒙元时期迅速起家的商人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代表士人表现出特别的亲近态度,竟相礼商。[21]
------------------------------
  ①  《宋代金银的开采冶炼技术》,《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  《宋代东南沿海地区丝织业发展状况》,《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③  《江西宋代手工业经济发展概述》,《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④  《浅析宋元时期同安瓷业的成因》,《南方文物》2004年第4期。
  ⑤  《辽金兵器研究》,《北方文物》2004年第Ⅱ期。
  ⑥  《论宋代的兵器生产及其质量》,《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
  ⑦  《元代的军器生产》,《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2期。
  ⑧  《元代回族兵器制造述略》,《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⑨  《论元代腹里地区的军事》,《内蒙古社会》2004年第4期;《元代环渤海地区的军事工业》,《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4期。
  ⑩  《元代出版史概述》,《教学》2004年第11期。
  ⑾  《宋代僧徒对福建桥梁建造的贡献》,《福建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⑿  《辽代科技成就略论》,《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⒀  《元代的西域工匠》,《回族研究》2004年第2期。
  ⒁  《“主仆名分”与宋代奴婢的地位一一唐宋变革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之一》,《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⒂  《论宋代保护奴婢人身权的划时代特征一一据两宋民法看奴婢的人身权》,《晋阳学刊》2004年第3期。
  ⒃  《宋代家庭申的奁产纠纷一一以在室女为例》,《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第2期。
  ⒄  《宋代豪民与官吏勾结对国家的内耗性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⒅  《南宋乡村的非政府势力初探》,《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⒆  《范氏义庄与宋代范氏家族的》,《农史》2004年第2期。
  ⒇  《西夏服制与亲属等级制度研究》,《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
  [21]  《元代江南地区的士商亲融关系》,《历史教学》2004年第5期。
 
货币、商品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比较完整地收录了宋代中的货币资料,不拘正史、政书、文集、笔记、碑刻等均予收录,共88.7万字。全书以类项为经、时间为纬,分为六编,分别为《铸币管理》、《铜钱》、《特殊货币区与铁钱》、《纸币》、《金银》、及《铜钱、铁钱、纸币的购买力》。该书是作者《两宋货币史》的姊妹篇。①汪圣铎还首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②岳毅平从商品交换、铸币能力、财政需求等几个方面探讨宋朝纸币产生和广泛使用的原因。③李跃认为金交钞是我国的早期纸币之一,也是金朝主要的流通货币,它对元朝纸币的产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④李跃认为元代中统钞的发行,改变了以白银为价值尺度的旧币制,具有以金银的同等价值。⑤李小萍对元代白银的货币职能和白银纳税的方式等问题作了考察。⑥屈文军指出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国大部分范围内以纸币作为惟一货币形式的朝代,但其纸币制度实行不到百年就灭亡。⑦
    王兴文认为北宋时期,随着漕运业的大发展,商人们开始长途贩运粮食和茶叶,而来自各方的其他物资也得到了广泛流通。⑧李晓认为宋代市场流通商品的结构状况较以前有许多变化。其表现一是米绢类商品的跨区域流通空前发展,二是以茶叶、交引等为代表的新商品大量涌现,这是反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标志。⑨郑天一透过<岭外代答)的零散记述,可以体察宋代广西商品贸易的繁荣。⑩
    商人、贸易、市场  张金花指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宋代商人的广告活动实践蕴含着较强的主观自觉,迈向讲文化塑品牌、重承诺讲信誉的较高层次。⑾王晓龙认为两宋时期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应提高,他们在社会经济领域诸如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⑿张金花力图以诗证史,对范成大涉商诗中有关城市市场、市场以及各类商人描写与反映作了分析。⒀王仁杰认为宋元之际回回商人蒲寿庚叛宋降元加速了残宋政权的灭亡。人元后,蒲寿庚为元代海外贸易的开展作出了很大贡献。⒁
涂耀军、张洪春试图对商品作用下的宋代社会风气作些探讨,从而使人们对宋代社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⒂谭元敏认为两宋时期商人们开始利用多种营销策略,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⒃杨家俊论述宋代外商政策的主要措施是积极招徕,大力优待,加强管理等。⒄王晓燕对两宋时期与辽、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贸易的特点作了考察。⒅邓昌友、陈文源认为两宋时期与占城的经贸往来在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加强。⒆张伟认为在宋丽民间互通有无的贸易交往过程中,明州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⒇吴晓萍指出宋代的私觌就是一种外交使节与伴使之间的礼物互赠,其实是一种私下贸易,或是变相的走私贸易,它不利于正常的对外贸易和交流。[21]洪富忠、汪丽媛认为元朝海外政策同唐宋相比,更具有开放性。但元朝也曾出现过“禁商
-----------------------------
①  汪圣铎:《两宋货币史料汇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
②  《试论宋代绢帛的货币功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③  《论宋代纸币发行的缘起》,《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④  《对金朝流通纸币的一些看法》,《南方文物》2004年第Ⅱ期。
⑤  《略论元代流通纸币》,《南方文物》2004年第2期。
⑥  《元代税课银锭考》,《中国钱币》2004年第4期。
⑦  《元代纸币制度败坏的原因及对今人的启示》,《江苏商论》2004年第4期。
⑧  《北宋漕运与商品经济的》,《学术交流》2004年第7期。
⑨  《宋代商品结构状况的变化》,《西北师大学报》2004年第5期。
⑩  《从[岭外代答]解读宋代广西繁荣的商品贸易》,《广西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⑾  《论宋代商人的广告自觉》,《浙江社会》2004年第4期。
⑿  《略论宋代商人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贵州文史丛刊》2004年第4期。
⒀  《从范成大诗歌看南宋商贸活动与商人生活》,《江海学刊》2004年第5期。
⒁  《宋元之际的回回巨商蒲寿庚》,《江苏商论》2004年第3期。
⒂  《浅论宋代商业的兴盛对社会风气的影响》,《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Ⅱ期。⒃  《试论促销策略在宋代商业活动中的运用》,《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第l期。
⒄  《简论宋代的外商政策》,《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Ⅱ期。
⒅  《论宋与辽、夏、金的榷场贸易》,《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⒆  《宋朝与占城经贸关系探索》,《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2期。
⒇  《略论明州在宋丽民间贸易中的地位》,《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21]  《宋代“私觌”问題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下海”的海禁,中国海禁自元朝开始。①
    张金花指出宋代广告既反映了城市市场的繁荣,又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适应和推动了宋代城市市场的发展。②唐国锋认为宋代商业高度繁荣兴盛的原因与商业信息的传播密切相关。③邱树森认为元代广州是一个开放性城市,各国使臣、传教士、商人云集于此,对外贸易十分发达,成为舶来品和岭南本地产品的集散地。④
    城市、市镇  梁国楹认为宋代官府为了便于管理工商业者和工商业者为了保护本行业同行的利益以及保证商业信誉和保证市场等,促成了宋代行会的产生和发展。⑤朱俊认为宋代城市文化娱乐消费的兴盛成为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⑥姚培锋论述了宋代浙东市镇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日趋完整,居民结构、社区布局、社会管理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逐步呈现类似城市的特征。⑦马继武指出宋代山东是镇市分布较为密集和镇市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其类型可划分为三类:商业型镇市、地方市场型镇市和产业型镇市。⑧姚培锋、陈国灿指出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在发展形态上大致可分为环城型、手型、农业型、型等四种基本类型。市镇的发展和兴盛,引发了浙北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起步。⑨
    程遂营认为北宋中后期东京居民和部分手作坊开始把煤炭作为主要的燃料来源,这标志着我国燃料应用的一大进步。⑩余江宁认为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丰富的娱乐生活,与此前的城市生活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特色,即新兴市民开始占据娱乐生活的主体。⑾张劲南认为行都临安是当时南宋境内最大的商业中心。⑿杨金梅认为南宋时期,北方文化对以临安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影响十分巨大,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江南文化加以渗透。这一现象在当时的一些词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反映。⒀薛平拴认为与汉唐时期相比,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的市场格局、商业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⒁李晓娟认为由于蒙元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杭州成为元代东南的大都会.⒂王禹浪从实地调查的角度,对“冒离纳钵”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细考证,提出“冒离纳钵”即今日哈尔滨市郊区的莫力街古城。⒃汪兴和对元大都的商业作了简单的勾勒和探讨。⒄田志勇等认为城市经济和大众娱乐相互促进和影响。塑造着元代城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⒅
财政、征榷、赋役  李晓认为河北籴便司是转运司与中央利益悖离的产物,本质上属于针对财政集权所造成的体制弊端而采取的打补丁式的纠偏之举。⒆汪圣铎对宋代转运使是宋初藩镇替代者作了补充论述。⒇
--------------------------------
①  《元朝海禁初探》,《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Ⅱ期。
②  《宋代的广告与城市市场》,《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③  《从<夷坚志>看宋代商业信息的传播途径》,《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④  《元代广州的商业文化》,《江苏商论》2004年第8期。
⑤  《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德州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⑥  《论宋代城市文娱消费兴盛的经济原因》,《安徽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⑦  《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绍兴文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⑧  《宋代山东镇市的区域分布》,《枣庄师范专校学报》2004年第4期。
⑨  《论南宋时期浙北地区的市镇》,《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H期。
⑩  《北宋东京的木材和燃料供应一一兼谈中国古代都城的木材和燃料供应》,《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5期。
⑾  《论宋代京城的娱乐生活与城市消费》,《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⑿  《南宋临安商业述论》,《江苏商论》2004年第3期。
⒀  《宋词中的南宋都城杭州盛景》,《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⒁ 《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中国地理论丛》2004年第1期。
⒂ 《元代杭州的商业经济》,《江苏商论》2004年第3期。
⒃ 《金朝初期春水纳钵之地的考察一一兼考“冒离纳钵”与“莫力街古城”之谜》,《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年第2期。
⒄ 《元代大都的商业经济》,《江苏商论》2004年第2期。
⒅  《元代繁荣的城市经济和大众娱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⒆  《北宋的河北籴便司》,《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⒇  《宋代转运使补论》,《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1期。
 
李晓指出江淮荆浙发运司在宋朝财经史上具有重要地位。①同时他还认为宋朝制定政府购买预算的基本依据主要是供求形势和运输状况。②方宝璋认为宋代帐籍种类丰富,水平明显提高,其编制、申报、保管等均有一套严密、系统的规定。③高琳、李善修认为宋朝中后期,地方税制混乱,地方财政日益困窘,内忧外患终于导致了宋朝的灭亡。④王兴文认为宋代的市舶关税在宋代的经济地位非常突出。⑤潘锦全认为海运是元代经济史上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漕运史上的一大特色。⑥
    尹娜、黄纯艳认为杨允恭盐法改革是宋代淮浙盐法演变中的重要环节。⑦赵斌、张睿丽通过查阅有关史料,对西夏王朝盐政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⑧谭景玉对宋代实行榷矾制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⑨杨印民认为元代腹里酒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全国酿酒业的水平。⑩陈杰林对有元一代的酿酒业和酒业政策作了评述。⑾
    郑锋认为北宋元祐更化时期,朝廷采取“差雇兼行”的役法措施,坚持了熙丰役法雇募衙前的做法,但对熙丰役法做了较大的变革。⑿刁培俊认为随着社会的演进,宋朝乡役制度发生了由“职”较为突出到“役”日益凸显的变化。⒀
    、地理  陈旭认为西夏占据灵州后,灵州的国际地位和边贸功能削弱,中西交通的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⒁陈杰考察了宋元时期山东的商业运输。⒂卢山、郭湖生认为唐代中期至宋朝,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东南港市因之而获得了发展的机会。⒃王秀丽认为元代江西行省的城市空前繁荣,与此相适应,商业交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⒄韩茂莉认为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及毗邻地区的聚落是分析论证农业开垦范围与环境扰动的重要依据。⒅戴庞海考察了宋代的邮传制度。⒆
饮食文化  陈习刚认为与前代相比,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的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造产地继续扩展,葡萄和葡萄酒对经济文化的影响也明显扩大。⒇何立波认为宋代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21]魏华仙认为宋代东京肉类消费属生存资料消费范围里面食物结构中的副食类,是较高层次的生活消费品。[22]杨永兵指出宋代的茶肆、茶坊、茶楼或茶邸,是一种主要以售卖茶水,供顾客品茶赋闲、怡情养性的公共活动场
------------------------------
①  《宋朝江淮荆浙发运司的政府购买职能》,《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2期
②  《宋朝制定政府购买预算的基本依据》,《文史哲》2004年第1期。
③  《略论宋代帐籍》,《中国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3期。
④  《宋朝地方财政危机及其启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⑤  《宋代市舶关税的抽解制度及其经济地位》,《经济师》2004年第3期。
⑥  《元代海运综述》,《北华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⑦  《论北宋杨允恭盐法改革》,《云南社会》2004年第2期。
⑧  《西夏盐政述论》,《西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⑨  《宋代矾的流通四题》,《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o期。
⑩  《元代腹里地区酒业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⑾ 《元代制酒业与酒业政策述评》,《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Ⅱ期。
⑿  《北宋元枯役法与熙丰役法的比较研究》,《江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⒀  《由“职”到“役”:两宋乡役负担的演变》,《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⒁  《唐宋时期中西交通史中的灵州》,《阴山学刊》2004年第4期。
⒂ 《从南方瓷器出土看宋元时期山东水路交通》,《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⒃  《宋代东南港市研究》,《新建筑》2004年第5期。
⒄  《元代江西行省的商业交通》,《中国地理论丛》2004年第3期。
⒅ 《辽代西拉木伦河流域聚落分布与环境选择》,《地报》2004年第4期。
⒆  《宋代的邮传制度》,《中州今古》2004年第6期。
⒇ 《五代辽宋西夏金时期的葡萄和葡萄酒》,《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1] 《略谈宋代饮食风尚》,《寻根》2004年第2期。
[22] 《试析北宋东京的肉类消费》,《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所。①马建春指出在元代中,可以看到汉儿茶饭、回回食品、女直食品、西天茶饭和畏兀儿茶饭等诸多饮食名称。②李祥林认为饮茶习俗在元代仍然盛行是不争的事实。③哈斯对元代宫廷的面饼制作种类、技术及特点作了论述。④
    荒政、社会救济  林文勋认为宋代富民在灾荒救济中提供大量物资的同时,还在平抑物价、安置灾民、救灾物资管理等方面发挥了作用。⑤郭文佳认为宋代灾害发生后,其救助行为有一套较为严密的救助程序,主要包括诉灾、检放和抄札三部分。⑥李华瑞认为感召和气,以致丰穰,是朱熹荒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⑦
    谭元敏认为两宋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福利救济制度。⑧郭文佳认为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重视婴幼儿生养与救助的时期,当时封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婴幼儿的生养和灾荒时期遗弃幼儿的救助。⑨
    思想  舒象彬认为功利主义是宋代一大显学之一,它的产生对社会影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牵制,避免学界的话语垄断;二是适应商品经济的,改变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提高了意识等。⑩周梦江从宋代义利之辩谈起,叙述叶适对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批评。兼及南宋温州商业社会产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重商思想。⑾陈金全认为庆历新政关于农桑、财税、商业等方面的变革政策体现了深刻的法律思想,反映了古代经济法律制度演变中的经验与教训。⑿徐红认为两宋时期先进的封建士大夫们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开始重新审视商业和商人的地位问题。⒀袁德萍认为陈亮的财政思想是针对南宋政府持续严重的财政危机和各种弊端提出的,从中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和变革意识。⒁
    廉政与反贪  郭东旭认为唐律中确定的以绢价平赃,以绢数计赃定罪之法为宋朝所继承,但宋朝亦采取了以钱代绢,计钱定罪的原则。宋朝随着市场物价的变动不断调整计赃绢价标准。⒂涂耀军以宋代官员的经济犯罪为视角,集中论述了官员经济犯罪制约机制的建立、实施及效果。⒃李治安认为元代官吏贪赃呈现前所未有的恶性发展.官吏其所以贪赃猖獗,蒙古旧俗的渗人,是支配性和最主要的原因。⒄
此外,还有一些文章论及改革、后勤保障、经济文书等问题。⒅
--------------------------
  ①  《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农业考古》2004年第2期。
  ②  《元代回回食品与西域茶饭》,《中国穆斯林》2004年第2期。
  ③  《元代茶文化》,《四川烹饪高等专校学报》2004年第2期。
  ④  《元代宫廷的面饼制作》,《烹调知识》1004年第2期。
  ⑤  《宋代富民与灾荒救济》,《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
  ⑥  《论宋代灾害救助程序》,《求索》2004年第9期。
  ⑦  《朱熹的禳弭救荒思想述论》,《中国农史》2004年第3期。
  ⑧  《宋代福利救济制度论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第10期。
  ⑨  《简论南宋的幼儿生养与救助》,《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Ⅱ期。
  ⑩  《宋代功利主义对社会影响的分析》,《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⑾  《宋代义利之辩与叶适对朱熹的批评一一兼论温州商业社会与永嘉学派的关系》,《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期;冯娟<宋代“义利”争辩述论),<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⑿ 《北宋庆历新政思想评述》,《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⒀  《两宋时期士大夫商业思想探析》,《湖南社会》2004年第3期。
  ⒁  《陈亮财政思想述论》,《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⒂ 《宋朝的物价变动与计赃论罪》,《经济史研究》2004年第1期。
  ⒃ 《宋代对官员经济犯罪的制约机制》,《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10期;《宋代官员的经济犯罪与时代特点的联系》,《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⒄ 《论元代的官吏贪赃》,《南开学报》2004年第5期。
  ⒅ 黄洁琼:《蔡襄与宋代的改革》,《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赵永春:《论金熙宗的改革》,《社会科学辑刊》2004年第1期;贾随生、李园:《西夏军事后勤供给概论》,《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贾随生、李园:《浅论西夏军事后勤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2期;马彩霞:《关于黑水城所出一件元代经济文书的考释》,《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