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0年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辽宋西夏金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总论
漆侠《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从唐中叶以来封建国家土地制度日益衰落,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新的土地兼并势力代替了旧来的山东士族等老牌土地势力;封建租佃关系占支配地位;两税法实施后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地主)、佃户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封建国家与土地所有者(自耕农民诸阶层)之间的关系;唐宋之际土地关系的变化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学术界一直关注的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中国经济史研究00/1)。马利清、张景明《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对有辽一代从早期到建国二百年的社会经济发展诸阶段作了较全面的概述。(《内蒙古大学学报》00/2)李伯重《“选精”“集粹”与宋代江南农业革命——对传统经济史研究方法的检讨》从检讨方法论的角度对国际上一些著述中的“宋代农业革命”论进行质疑和批评,认为从经济成长方式看,宋代农业虽有若干重要进步,但并没有出现可以称为“革命”的重大变化。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宋史界对宋代农业进步的描述,与日美学者“农业革命”论的性质有很大差别,对此,作者未加区分。(中国社会科学00/1)。王天顺《〈天盛律令〉与西夏社会形态》利用新刊行的西夏文本《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直译本,对近年学界提出的西夏社会是“奴隶制和封建制结合在一起”的观点作了补充论证。(中国史研究99/4)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史卷》对元代的生产、交换和分配各个环节,作了系统的论述,得出5点重要启示:1、元朝的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2、元代地区发展不平衡是很突出的;3、元代社会占主导的生产关系是封建的生产关系;4元朝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5、从蒙古国到元朝,国家对社会经济的管理,经历了曲折变化的过程。该书全面反映了元代社会经济的面貌,并阐明了元朝经济在古代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
地域经济
地域经济是近年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高树林《辽金元时期蒙古草原农业生产的发展》认为蒙古草原地区农业因素的增长是到辽、金和元朝时期才进入更为重要的发展阶段。并指出蒙古草原的主要生产部门是牧业,农业生产的开发应在适于农耕的地区进行。(宋史研究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以下同)。申友良《辽代对今内蒙古巴林古旗地区的开发利用》和《辽朝对中国北方地区农业开发的贡献》亦讨论了辽朝对北方草原的开发。(内蒙古社会科学99/2;湛江师院学报99/2)吴景山论述了《宋金元时期西北造船业及航运管理》。(兰州大学学报99/1)杨果发表了多篇关于宋代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文章,《宋代的沙头市与南草市——江汉平原城镇的个案分析》、《宋代的鄂州南草市——江汉平原市镇的个案分析》通过复原江陵•沙头市和鄂州•南草市,揭示了宋代江汉平原城镇成长、繁荣的基本特征,并指出在某种程度上,市镇空间结构开始形成。(宋史研究论文集,江汉99/12)《南宋江汉平原“百里荒”考辨》认为宋孝宗时期沌水流域有较大发展,是中唐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具体表现。(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9/3)《宋代荆江堤防的考察》试图复原两宋时期的荆江堤防,并对其与区域开发、生态环境的关系加以探讨。(中国史研究99/4)雷家宏《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认为长江中游沿岸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宋代四大区域市场双向连接的枢纽和中转站的角色,使得各地商贩云集,对该地区的商业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宋史研究论文集)虞云国《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区域性市场》对太湖流域区域性市场在宋代的发育情况作了探索,认为城市系统和网络是区域市场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则标志着区域性市场的实际水平。(宋史研究论文集)葛金芳等《宋代江南地区的粮食亩产及其估算方法辨析》对学界用按佃农所纳租额翻倍而计宋元明清江南地区的粮食亩产量的办法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种办法在一定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会低估当地的农业生产水平,使用时应慎重。(湖北大学学报00/3)此外王革、方健、柴静、郭文佳等专门论述了宋代西南地区、苏州地区、两淮地区、豫东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北宋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社科丛横99/3、《两宋苏州经济考略》农业考古99/7;《宋代两淮地区商业论略》安庆师院学报00/1;《宋代豫东地区的经济状况分析》商丘师院学报00/3)默书民《关于元代腹里地区的人口问题》通过元代腹里地区的人口增长变化这一侧面,探讨了元代该地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状况。(河北师大学报00/3)潘清《元代江南蒙古、色目侨寓人户的基本类型》认为在元代徙居江南的移民来自蒙古高原及西藏、波斯、阿拉伯等地,与以往主要是中原汉民有所不同,因而对元代江南地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南京大学学报00/3)葛庆华《宋元时期舟山群岛经济文化的发展》论述了宋代对舟山群岛的开发及其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的局面,指出安定的社会环境是形成这种昌盛局面的重要因素。(中州学刊00/2)林文勋《大理国经济发展述略》、《大理国货币流通分析》考察了大理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货币流通等问题。(史与志99/1,云南师院学报99/3)
手、矿冶、商业贸易
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一书从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交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角度,综合考察宋代工商业经济,具体论述和分析了宋代工商业经济的结构性发展,宋政府对工商业经济的干预、参与及其影响,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陶瓷工业在宋代有较大发展,刘涛《宋代官窑的经济话题》、刘道广《北宋官窑不宜否定》、周丽《耀州窑在五代、北宋、金三朝的历史地位》郑东《厦门宋元窑址调查及研究》从不同角度分别论述了各地名窑的生产特色及发展水平。(史学月刊99/1,文物99/3,文博99/3,东南文化99/3)王菱菱长期致力于宋代矿冶业的研究,她在系列论文《试析宋政府收买矿产品的资金及其数额变化》、《宋代矿冶业机构官员的除授制度》、《宋朝政府的矿冶业开采政策》、《宋政府的矿产品收买措施及其效果》重点剖析了宋政府对矿冶业的管理、收买矿产品的措施、以及开采政策的得失利弊,是对宋代矿冶业的深入细化研究。(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学刊99/6,河北大学学报99/3,中国史研究00/2)汪圣铎《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考察了宋代提点江浙荆湖福建广南等路坑冶铸钱事与发运司之间的关系。(宋史论文集)杜建录《论西夏的手工业》较全面的展现了西夏手工业各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技术特点。(宁夏大学学报99/3)景永时《论西夏的官手工业》认为在西夏手工业中,官手工业无论是经营规模还是技术水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这是西夏手工业的最大的特点。(固原师专学报00/2)王福良《西夏的兵器制造与化学》、徐东升《宋代兵工试探》则分别论述了西夏和宋朝的兵器生产。(宁 夏大学学报99/2,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00/1)。
燕永成《熙丰变法时期的西北边贸开发》指出王韶积极开发西北边区贸易是宋神宗、王安石欲复汉唐之盛设想的具体实施和成功的尝试。(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2期)刘建丽《宋代吐蕃的商业贸易》对宋代秦州、河湟一带吐蕃的商业贸易形式、种类及其影响作了较全面的论述。(西北师大学报99/2),其它论述宋代边区经济贸易还有:曹家齐《宋代对边塞进出境人员及贸易管理》(广西大学学报99/2)、汪天顺《北宋前期的秦陇木业经营》(固原师专99/2)、《北宋西北蕃市贸易述论》(青海民族研究99/3)等。郭天昊《试论宋代的专营店铺及其招牌广告》认为宋代的专营店铺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其财力雄厚,在宋代城市供应中担负着主渠道作用,在商品交流过程中,其商品吞吐量之巨大是前所未有的,为了适应店铺之间的激烈竞争,专营店铺充分利用招牌广告的宣传形式,促进了招牌广告的发展。(史学月刊99/5)专门讨论宋代城镇店铺的还有林正秋《宋代城镇十大类商店初探》(商业经济与管理99/2)。周宝珠《北宋西夏间贡赐交往中的开封与兴庆》认为宋夏双方官方的贡赐交往,在宋都开封与西夏都兴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开封兴庆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而开封对兴庆的影响则是主要的。(史学月刊00/1)姜锡东认为《宋代粮商的粮食投机》多见于三个领域,一是向官府贩粜军需粮草过程中,二是在城市粮食贸易中投机取巧,三是乡村中的地主家庭趁粮食短缺之机。(史学月刊00/2)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分析了《宋代粮商的成份、内部分工与经营状况》(中国经济史研究00/3)。黄纯艳《论宋代进口品的营销》对宋代首次从财政角度审视海外贸易,重视进口品营销的管理作了探讨。(云南教育学院学报99/3)他在另一篇文章《论宋代贸易港的布局与管理》认为宋代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贸易港的数量显著增加是其中的重要标志,贸易港主要分布在广南、福建和两浙,而在两浙的分布数量又最多。从宋政府对贸易港的管理也可以看出宋代贸易制度较之前代更为完善。(中州学刊00/6)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性质研析》认为王安石推行的市易法是在唐代坊市制度崩溃后国家恢复商业统制权的一次大胆尝试,它开创了官营商业机构大规模录用商人从事商业中介活动的先例。(宋史研究论文集)胡沧泽《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就唐宋时期福建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规模、特点、原因及影响作了探讨。(福建师大学报99/4)。陈文平《宋代对日陶瓷贸易试探》就过去学界探讨较少的对日陶瓷贸易问题作了全面的论述。(上海大学学报00/1)其它有关宋代商业贸易的论文还有:孙洪升《试论唐宋时期茶商资本运动形态》(云南教育学院学报99/6)、初德维《宋代商业活动的特点》(价格与市场99/11)、薛云清《论宋代僧尼的经商活动》(云南师大学报00/3)、卢萧《宋代商品经济观念的转化》(价格与市场00/1)。
货币、专卖、城市及人口迁徒
以往对宋代货币的研究,一般多限于钱币本身(钱币学)和货币制度演变的研究,而对货币流通的研究则很不够,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在这方面作了补苴罅漏的工作。该书主要讨论了宋代商品生产水平与货币制度演变的关系,宋代的铜钱、纸币、白银、会子,北宋物价变动原因,北宋货币制度的不统一,北宋西北地区的特殊货币体系,宋代四川地区的货币与货币,宋代货币政策、货币流通、货币思想等问题,但重点则放在宋代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上。北辰《辽代货币经济综述》主要探讨了有辽一代铸币、外来钱币的使用及特征,并认为辽朝货币经济的稳定与繁荣亦是其安定,军事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辽宁师大学报99/4)叶世昌《北宋不同钱币流通区的形成》重点考察了陕西、河东的铜铁钱兼用区的发展变化。(钱币99/4)李小萍《南宋金银交引铺探究》认为南宋临安府金银交引铺的经营范围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兑换钞引的经营业务,使其性质发生变化,成为我国早期的民间机构。(中国钱币99/4)杜建录《西夏高利贷初探》首次论述西夏高利贷的利率、性质及其作用。(民族研究99/2)张文《宋代通货膨胀问题辨析——兼论宋代纸币的性质》认为由纸币、金属货币和有价证券共同构成的宋代货币体系,其相互关系的复杂及其不确定性导致了宋代通货膨胀的复杂和持久,也造成了对这一问题看法上的诸种分歧和不足。宋代纸币是一种混合货币。(西南师大学报00/1)陈浩《杭州新出土南宋金牌、金铤考叙——兼谈南宋时期黄金的货币化程度》认为宋代黄金货币地位的基本确立是毫无疑问的,它在南宋经济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中国钱币00/1)陆敏珍就《关于宋代伪造纸币的问题》发表了意见。《浙江大学学报》00/4)李革文《元代伪钞刍议》认为终元一世,伪钞问题一直存在,造伪者几乎囊括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利益的驱动”和“政治的腐败”是其产生的两个主因。(河北师大学报00/3)王雪农《有关宋金官铸银铤(锭)形制特点和等级标准的问题》认为出土的宋代银铤之标准和重量自铭,证实了中宋代铤银的等级标准,而金代银铤形制及等级制度基本同于南宋银铤。(中国钱币00/1)此外,还有苏新留《略论北宋铁钱盛行的原因》(南都学坛99/1)、张明《浅说北宋交子产生的原因》(华夏文化1999年4期)、李世龙《试析金代币制特征》(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3期)、谢元鲁《北宋前期四川铁钱币值与流通地区的变化》(四川师大学报00/3)。
姜锡东《关于宋代的私盐贩》主要论述了宋代私盐的基本特征。(盐业史研究99/1)黎世英《宋代盐业及其在军事边防上的作用》认为,巨大的盐利收入对宋的军事边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社会战线99/3)张玉海《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制度》从畜牧业、盐酒业、冶金业、商业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西夏榷禁制的基本内容,认为榷禁制促进了西夏经济和国家制度化的发展。(宁夏社会科学00/1)孙洪升《北宋贴射茶法析论》、黄纯艳《北宋的现钱法与贴射法》、《论北宋林特“茶法”改革》、《论北宋中期的茶法变动》从不同角度考察和评估了北宋真仁两朝的茶叶专卖法的利弊得失及其影响。(农业考古99/2,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9/3,上海师大学报00/1,思想战线00/2)
吴松弟《中国人口史•辽宋金元时期》依据多种资料,对辽、宋、金、元各朝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和收集到的全部户口数据,进行了详细考证。不仅获得有关户口调查统计制度的比较全面的认识,而且整理出自北宋初期至南宋后期的6个标准时点的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系列,并大体恢复了金、元的全国和分区域户口数据。还就辽、宋、金、元时期的户口调查统计制度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对原有的观点作出了较大的修正。何忠礼《宋代户部人口统计考察》试图否定学术界关于宋代人口研究的“漏口说”、“析口说”、“户数虚增说”、“男口说”四种观点,提出了“丁口说”观点。(研究99/4)程民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指出,宋代平均家庭人口约7人,其中户均人口稍多,约9人,南方户均人口稍少约6人,史料中宋代户均2口或2丁左右的统计记载不是实情况。(浙江学刊00/2)吴涛论述了《靖康之变与开封人口的南迁》。(黄河科技大学学报99/1)葛文清则对《“民系”和“客家”概念的界定与宋元以来客家迁移》进行了梳理和分析。(龙岩师专学报99/1)韩光辉《论[辽史]户、丁系年问题》认为有辽一代并未形成定期检括户丁的制度,每次检括户丁均是临时诏令,与经济需要及军事形势紧密关联。并指出《辽史》户、丁统计分属于辽末天庆三年和天庆六年,应该是可信的结论。孟古托力《辽代户口述论:边疆户口制度的发展》认为由于民族、地域、经济文化类型不同,辽朝一直实行不同的户籍管理制度。(黑龙江民族丛刊99/4)
伊永文《宋代市民生活》一书对宋代城市居民的世态风情、生活习俗、民间流俗等作了生动细致的描述,是一部别开生面的作品,堪称宋代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历史风俗画卷。吴晓亮《略论宋代城市消费》认为在宋代,市场的个人消费是当时城市消费的主流,由于城市消费经由市场,所以大众化消费必然促进古代社会不同阶层社会地位的变动。市场的日用品消费量扩大,是促进城乡连接,相互推动,彼此作用,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思想战线99/5)刘浦江《辽朝的头下制度与头下军州》对以往头下制和头下军州的研究多有辨正,认为头下制渊源于北方民族,与唐代的头下户无关;头下军州制度早在辽朝建国伊始就已创立;金朝既不存在头下制度,也没有头下的概念。(中国史研究00/3)韩光辉《金代防刺州城市司候司研究》《金代都市警巡院研究》指出金代设置司候司的107个诸防刺州治所城市和建置警巡院的6个城市,建置录事司的71个诸府节镇治所城市一起在金代版图上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城市体系,司侯司城市成为录事司以上城市与广大城镇和乡村联系的纽带。(北京社会科学99/4,北京大学学报99/5)
财政、赋税及农业
包伟民《宋代地方财政政窘境及其影响》《宋代仓宪?NFDE5?丞财赋征调系统简述》认为宋代地方财政的困窘,一方面导致地方税制无章法,加剧了吏治的腐败和民户赋税负担不平等,另一方面中央为了实现对地方的巨额财政征调又形成了由路分提举、提刑司—州军通判—县邑丞簿(仓宪?NFDE5?丞)构成的征调系统。(浙江社会科学99/1,宋史研究集)王棣《宋代乡司在赋税征收体制中的职权与运作》、《论宋代县乡赋税征收中体制中的乡司》《宋代乡里两级制度质疑》指出宋代乡司控制着乡赋征收的全过程,宋代乡司的职责与运作,不仅关系着宋代县乡赋税征收体制的运转,亦是地方稳定、乡村民事成败的关键。同时认为,宋代乡里并不存在统属关系。乡建制的这种变化是由于两税法以来赋税征收方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引起的。(中州学刊99/2,中国经济史研究99/2,历史研究99/4)李华瑞《试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的祖额》认为宋代工商业税收中诸课利场务与上供钱物都有祖额,是考课地方官吏和监当官政绩的重要标准,其目的在于督促他们着力经营课利上供,从而保证官府获取较为稳定的工商业税收。(中国经济史研究99/2)张金岭《试论晚宋时期的财政》论述了从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至帝?NFDE7?祥兴二年(1279)72年间财政发展演变的脉络。(中国史研究99/2)其它论述宋代、西夏财政的文章有杜建录《西夏财政收入初探》(西北师大学报99/1)、侯绪庆《王安石与赋税改革》(零陵师专学报00/1)、方宝璋《略论宋代财经监督机制》(福建师大学报00/2)、王文成《元代云南赋税征银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00/1)。
李锡厚《宋代私有田宅的亲邻权利》考察了宋代私有田宅亲邻的优先购买权、特定情况下的执赎权以及参与产权认定之权,这是一个至今尚未引起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充分关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99/1)史继刚《宋代屯田、营田问题新探》对屯田、营田之关系,屯田、营田在北宋与南宋、内地与沿边间的差异,以及两宋屯田与营田的成效等问题展开了再讨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9/2)魏天安《宋代官租课考实》主要考述了宋代官田租课呈现多层次的特点。(中国农史99/3)李尉《略论西夏的小农土地所有制》认为西夏的个体小农土地所有制主要是通过开垦荒地而形成的。(中国经济史研究00/2)韩茂莉《论金代猛安、谋克入迁中原与中原农业生产》指出猛安、谋克户迁入中原后,面临的土地贫瘠、签军以及惰农行为,限制了他们自己耕种土地上的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也干扰和滞缓了中原农业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00/2)。其它讨论土地制度的文章有:朱云鹏《宋代宫观的田产及其经营》(中国经济史研究99/1)、雷震《南宋时期汉中的屯田与水利》(汉中师院学报99/2)期、李蔚《略论西夏统治时期的屯田》(固原师专学报00/1)、曹福铉《宋代官户土地占有及其收入》(河北学刊00/4)
徐东升《宋代农民流动与经济发展》指出农民流动有两种形式:即迁移他乡后仍从事农业和农业以外职业,农民流动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9/1)邵洪兴《从商品经济看宋代农民起义特点》从商品经济角度对宋代农民起义的特点作了考察,进而揭示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求是学刊99/3)刘彦威论了《宋代对粮食的管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99/3)。
地理、、生态及其他
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全面论述了辽金时期各种农业生产部门的空间分布格局,探讨了这一历史时期内辽金两朝疆界内大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以及、社会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陈峰《试论唐宋时期漕运的主要沿革与变迁》、王艳等《论北宋汴河漕运制度》、周建明《北宋漕运法规述略》着重论述北宋漕运制度的源渊和政策法规及其对财政的影响。(中国经济史研究99/3,信阳师院学报99/1,学术00/1)曹家齐《宋代关津管理制度初探》《宋代的馆驿与递铺》讨论了宋代关津管理中的人员配备、监督机制,和宋代交通管理系统中的驿与递的不同职能和建制。(西南师大学报99/2,华夏文化99/3)杨桂丽则论述了《王审知与福建海外交通》(福建论坛99/5)。近年来生态史学是一个正在兴起的研究领域,张全明《论宋代的生物资源保护及其特点》、《简论宋人的生态意识与生物资源保护》从宋人对当时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而表现出的较强烈的生态环境意识作了深入分析,同时指出宋政府制定并实施一系列保护生物资源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求索99/1,华中师大学报99/5)张车伟《北宋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土地垦殖和生态环境》论述了生态环境对北宋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浙江社会科学99/1)连菊霞则探讨了《北宋经制西北民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敦煌辑刊99/2),杜建录《西夏的自然环境》分析了西夏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西夏立国规模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宁夏社会科学99/4)王培华《试论元代北方蝗灾群发生性、韵律性及国家减灾措施》、《元代北方水旱灾时空分布特点与申检体覆救灾制度》利用天文、物理、气候、地理和生物学科的成果和方法,分析蝗灾,统计元代北方蝗灾主要分布在环渤海、黄海区、运河河道区、黄河河道区及河北省的几个河淀流域。同时对元政府的减灾措施得失作了评估。(北京师大学报99/1,社会科学战线99/3)
史继刚《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是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宋代军事后勤保障史的专著。着重论述了军用粮草、军服和营防。兵器生产和军械、战马等四方面的后勤保障。作者认为两宋时期统治阶级在对周边地区的战争中之所以屡屡失利或败多胜少,固然有种种原因,但很多与后勤保障滞后和不充分有关。叶坦《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以叶适为中心》运用跨学科方法论述了浙东实学的地域经济文化和思想特点及产生的历史背景,认为在宋学中不仅有“经世致用”之实学,而且有“躬行践履”之实学。(中国经济史研究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