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 公有制式 公有制实现式
[摘要]表明,19世纪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20世纪实践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21世纪才可能找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真正实现形式。21世纪社会主义公有制发扬光大的条件是与市场相结合,并实行制度。这就需要反思公有制的“全民”与“集体”的特性。分析表明,“集体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基本特性,它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前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优越性的源泉。这是20世纪公有制实践的结论,也是21世纪公有制的出发点。
[关键词]公有制;公有制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集体性”与市场经济
在世纪之初,人民面临两大历史课题,完成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是中国人民面向新世纪的基础工程。在这两大转变中,经济体制的转变是前提和基础,也可以说是关键。经济体制转变了,政府职能转换了,企业真正走向市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了。
而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转变,公有制改革是其中的关键。所以,这里对公有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一点深层次的探讨。这里提出三个观点,或者说三个讨论题目。第一个题目,19世纪的公有制是概念,是设想,而不是实践,或者说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第二个题目,20世纪的公有制是公有制形式, 如“全民”与“集体”, 是实践, 是公有制试验;第三个题目,21世纪的公有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如“股份制”等,它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它是现阶段真正能够实现的公有制. 或者说是现实的,丢掉幻想的,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迅速的公有制。
一、公有制
——19世纪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概念
(一)公有制是资本主义的必能 是历史和逻辑的必能, 而不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
19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公有制的结论,是从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中得出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同资本主义生产社会性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并且日益尖锐。经济危机是这种矛盾的集中表现。所以《共产党宣言》写道,“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们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所以,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中恩格斯论述道,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矛盾的发展使资本主义陷入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的必能要求。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严密论证。
在这些论述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证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是历史和逻辑的必能,二者都是不可避免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历史和逻辑的结论,我们坚信不移。
但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这种结论是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得出来的,而不是从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出来的。就是说,它还不是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它还没有经过社会主义实践的证明。那么,它所提供的,就只能是历史的大趋势、大方向、大目标,而不是实施方案。那么公有制的实现方法、实现形式、实现时期,就都还具有猜想、探讨、探索的性质。这大概也是20世纪出现了斯大林模式公有制,出现了斯大林模式公有制退回私有制,出现了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改革的基本原因吧!
(二)公有制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 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
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首功归于空想社会主义者。正如恩格斯所说,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圣西门提出了消灭国家、按计划生产、按劳分配的思想,主张“一切人都应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各按其劳”的分配原则。后来,他的弟子又提出“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他主张由社会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生产。他认为是关于生产的科学,预言社会权利将由对人的政治统治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表达了废除国家的思想。
傅立叶提出劳动权、自由劳动、和劳动乐生的思想,主张在未来社会中劳动者之间的竞赛将代替资本主义式的竞争,主张男女平等。
欧文提出了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行按需分配的思想。主张生产以满足社会成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这些设想,尽管是空想的,但也是前无古人的。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是有原则区别的,这种区别不是在关于未来社会的描述上,而是在关于为什么和怎么样实现社会主义上。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运动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特别是它还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根本途径及其阶级力量。也所以,它才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但是,就纯粹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来说,在对于未来社会是什么的问题上,二者是没有原则区别的,并且如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设想还是来自于空想社会主义。理由只有一个,就是19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所面对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都还没有经过社会主义的实践。在这一点上,在没有社会主义实践这一点上,二者是平等的。所以,19世纪的公有制,不管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还是空想社会主义的,都还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都还没有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
(三)公有制的含义和表述是探索性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公有制的表述是多样的,比较笼统的,甚至是含义模糊的。如“财产公有”,“社会的所有制”,“社会的生产资料”,“社会占有”,“国家财产”,“国家所有”,“集体在国家手里”,“集体占有形式”,“集体占有制”,“公共占有”……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一般表述。
关于公有制的含义,从上述的种种表述中也是可以作出一定概括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很少进行这种概括,原因也只能是,还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践。
19世纪公有制的含义及其探索性,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下述论述中作一初步的了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论断。马克思写道:“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在这里,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
①公有制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逻辑,是历史的辩证法。是不可抗拒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是否定之否定。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对立物,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直接否定,但不是全盘否定,是辩证否定,是飞跃,是在吸取资本主义时代全部成就基础上的否定,是扬弃。是吸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日益强大的社会生产力部分,是否定其与生产力发展日益矛盾的生产关系方面。这种扬弃也可以说明我们今天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
③公有制是小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是真正的个人所有制。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将在两极分化中为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所代替,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建立在对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基础之上的个人所有制,才有望获得新的无穷的生命力。这是历史的车轮,这是历史的进步。这是历史的逻辑。
④公有制是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结合的。公有制是建立在协作等的基础之上的。而分工与协作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或者说是19世纪最先进的生产力组织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信息化,公有制将始终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如现代公有制必须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等等。
⑤、公有制是“公”与“私”的辩证统一。公有制显然不是私有制,但它却是历史上某种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是某种私有制的更高形式上的“回归与复辟”;公有制显然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但却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并且是建立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基础之上的,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人人所有的真正的个人所有制。这种“统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局部范围内,体现为公私兼顾;在发达社会主义中,在全局范回内,在根本利益上体现为公私融合,体现为人民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完全一致。
(四) 公有制的建立方式、革命措施,也是多样的、可变的和探索性的。
怎样建立公有制呢?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末尾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然后“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强制性的干涉”。接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举出了“剥夺地产”,“国家银行”,“国营工厂”,等等的十条措施。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公有制实践,可以说都是按照这些具体论述“和十条措施”进行的。
但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序言和1888年版序言中,恩格斯一再重申,“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2]
就是说,“剥夺地产”,“国家银行”,“国营工厂” ……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也许到了现在,许多方面就更应重写了?
恩格斯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或者说为什么会这样提出问题呢?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是历史的大趋势。是任何人也阻止不了的。至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去实现,怎样去实行?要采取哪些“革命措施”?就只能由实践来回答了。
我们过去的,或20世纪的公有制实践,一个重要教训也许就是对恩格斯的这段论述太没注意了。
——20世纪实践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20世纪的公有制是怎样的呢?我们所看到的就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的具体形式。它是人类上唯一的一种按照预先制定的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它在地球上数千万平方公里、数十亿人口、十数个国家的广大范围内,在二十世纪几乎一个世纪的漫长时期内,在遭到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一致反对的国际环境之下,轰轰烈烈地建立起来,建设起来,不管其成败以及对它的评价如何,她都是人类历史上特别是二十世纪一场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与实验。
说是实验,因为它是先有理论、方案,后有行动、实践,这在人类社会史上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也是前无古人的。这种实验,正如列宁所比喻的,社会主义就象“千辛万苦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际罕至的高山”,并且“我们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3]
20世纪这场伟大实践与实验,对于整个人类,对于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公有制改革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总结也不是几个人或几篇文章所能完成的。我这里提出如下几点初步认识。
(一)20世纪的公有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的
从前苏联开始,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计划运行模式,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在主要经济领域消除了商品货币关系……这些“革命措施”都是合乎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公有制”概念的。
(二)20世纪的公有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世纪公有制已不再是书本上的,它已成为亿万人民的革命实践,已成为现实的、活生生的十数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20世纪的公有制已不再是猜想的或历史的和逻辑的,它已成为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20世纪的公有制已不再是抽象的或含糊的,它已明确地表述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指,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指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包括集体经济和城镇集体经济。全民所有制是较高级的公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是较低级的公有制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集体所有制逐步向全民所有制过渡。全民所有制在现阶段采取国家所有制形式。20世纪公有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它使理论变成了实践,设想变成了现实,使19世纪的“概念公有制”变成了20世纪的“公有制实验”, “经典公有制”变成了“传统公有制”。其次表现在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创立上,这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主义现实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只有全民所有制一种公有制形式,后果会怎么样呢?第三表现在部分保留了商品货币关系,这使社会主义经济的某种运转成为可能。
对这种发展我们过来有视而不见甚至全盘否定的倾向。
(三)20世纪公有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们只讲经济方面,1929——1938的10年时间里,前苏联的产值增长了⒊77倍。而同期的美国只增长了12%,德国25%,日本65%。举世公认,前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是速度惊人的。我国建国之初的三年,农业年平均增长⒕1%,工业年平均增长39.8%,一 五时期农业年平均增长⒋5%,工业年平均增长18%。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即使把文化革命时期加起来算,在国际上仍然是名列前茅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公有制,按劳分配,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等极大地激发了劳动者的革命激情,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反映。另一方面,“计划经济”的“优越性”也无疑发挥了作用。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公有制及其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面临现实的极大挑战,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这需要改革。并且,我们已在进行这种改革。但这并不能否认20世纪公有制的辉煌。
20世纪公有制的最大成就是公有制实践与实验;最大失败是前苏联及东欧的向私有制转变;最大希望在于等社会主义国家所进行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
(四)20世纪公有制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早在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了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的伟大论断。这是历史性的论断。这是对半个多世纪社会主义实践的最基本的概括。这是二十世纪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发展。当然,20世纪公有制实验最大的失误也莫过于排斥商品经济了。
由于排斥商品经济,20世纪的公有制构想了“一大二公三纯”的发展模式,这是带根本性的严重失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多层次的生产力结构,需要多层次的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之相适应。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违背这个基本原理,搞“纯粹”的生产关系革命,生产力怎么能获得应有的发展?妨碍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模式”会有什么前途呢?
由于排斥商品经济,20世纪公有制在运行方式上排斥市场,限制价值的作用。在经济管理上,用行政命令代替了其他管理手段,一方面管死了,另一方面导致了宏观经济的“膨胀——调整——膨胀”的恶性循环;过分集中的行政+经济的大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官僚主义瞎指挥,这一方面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障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不可挽回地影响了社会主义与共产党的名声,不可挽回地消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激情。恢复这种“名声”和“激情”,需要我们作出多么大的努力啊!
由于排斥商品经济,不计成本与效益,20世纪公有制的按劳分配变成了“平均分配”,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使企业发展消融了最基本的动力。使企业没有活力。
由于排斥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没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社会主义物质基础没有发展到应有的强大,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缓慢——这也应是前苏联及东欧转向私有化的基本原因,也是我国深入进行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结合的改革的基本原因。
(五)必须重新认识“国有”与“集体”
在传统的公有制概念里,“国有”与“全民”是同义语。由于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能代表全体人民行使生产资料所有权,所以全民所有制采取国有制形式是理所当然的。并且国有制的“全民”性也是天生注定的,国有制与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生产力相联系,成为公有制的高级形式。而集体所有制是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部分”当然不具有“全民性”,它具有“集体性”,它是与社会化程度较低的生产力相联系的,集体所有制成为公有制的低级形式。
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了另外的或相反的情形:
1,国有制具有“集体性”,集体制具有某种“全民性”。
国有制的“集体性”表现在,⑴、完全意义上的国有制(真正的全民所有制)迄今还没有产生。事实上,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唯一的完全的全民所有制之前,单个的部分的全民所有制是不可能出现的。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国有制企业,其内部都还存在着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差别与联系。既然如此,它们就都还具有“集体”的性质。在所有企业内部消除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差别以前,也就是说,在整个社会全部企业的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完全一致以前,真正意义上的国有制(全民所有制)是不可能出现的。
⑵、我国现有的大大小小,千千万万的国有企业,其所有权或经营权的具体代表,不是部门的就是地区的。直属国务院的企业也相对地某种程度地归属于某个部门(如银行与银行部门),那么地方利益,部门利益这种不同于“全民性”的“集体性”就产生了。并且这种地区和部门差别已经庞大到了迫切需要加以限制的程度。这种差别只能用“集体性”来说明,而无法用“全民性”来解释。
⑶、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内部的国有企业之间,其生产资料的产业性质、化程度、占有规模差别巨大,再加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机遇的巨大差别,不同国有企业之间的利益差距巨大而惊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了。这也是其“集体性”的一种表现。
集体制的某种“全民性”表现在,⑴、集体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好地实行了职工的当家作主,民主管理企业。这使集体制比国有制更合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本性。这也是集体企业比国有企业较有活力的原因之一。
⑵、集体制企业内部都有一个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的问题,都要兼顾“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也是其“全民性”在经济利益上的表现。
⑶、集体制企业活跃在广大农村,乡镇,城市,在解决就业、发展农业,发展乡镇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配套经济,发展产业群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商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国家或“全民”作出了贡献。
⑷、集体制企业在走向市场,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方面走在了国有制的前面(至少是曾经走在了国有制的前面),从而促进了国有制的改革。这也是对国家或“全民”的贡献。
2,在改革进程中,集体企业比国有企业“表现好”。
国有制作为公有制的高级形式,国家几乎投入了全部的最优秀、最集中、最大规模的人力、财力、物力,最优秀、最完美、最全面的改革政策与方案、办法,但国有制的效益、国有制改革的进展、国有制的发展、虽然成就巨大,但却不是最好的。而农业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国家几乎只投入了“并无优惠”的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制企业比国有制企业表现得“无比优越”。这是值得深思的。
3、分析原因,集体企业成就大,是因为它与市场经济较好地相结合了,“集体性”的优越性得到了较好发挥,并因此使其“全民性”获得了表现。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不太理想,是因为其没有走向市场,不愿走向市场,它的“集体性”依赖于“全民性”,希望通过尽可能多地获取国家资源来实现“集体利益”。其“集体性”获得了歪曲的表现和实现。国有企业只有在政企分离的前提下,才能真正走向市场,国有企业只有真正走向市场,其“集体性”才能在与市场的结合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初步论证:
4“集体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基本特性。
⑴、“集体性”的经济基础或经济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和其它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它的直接经济根源是,经营者(有时还包括所有者)、劳动者共同拥有或行使完整的法人财产权,如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国家所有法人经营、劳动者适当参与,混合所有法人经营、劳动者适当参与等的企业形式。集体性的含义应当是指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由于根本利益或共同经济利益的一致所形成的一种向心力、凝聚性,或亦可简单地称之为利益共同体。显然,“集体性”的外延大于传统观念中“集体利益”的范围,它集中了传统观念中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总要求,是三者的载体、代表和体现。
⑵、反映“集体性”的集体利益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不是泛“公有”利益。它与国家或全民利益那种泛泛的遥远的,是又似乎与个人关系不大的“公有”利益不同,它是可以出来的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共有利益,它是随时随地(一年、一月甚至一日)可以兑现为国家、集体、个人具体利益的“公有”利益。第二,它也不是纯粹的“私有”利益,它不是传统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中那种单一的绝对的私有利益,也不是个体经济中的明明白白的个人利益,它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具有相对性,混合性,可以分配为“国家、集体、个人”等的若干部分,但又不可截然分开的一种共同利益。具体地讲,它是一种局部利益,中观利益,一个企业,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利益。它归根到底构成国家的基础,国家不正是由一个个企业,一个个部门,一个个地区构成的吗?因此,壮大集体经济,壮大集体利益,也就壮大了国家的基础,壮大了国家利益,全民利益,壮大了国家。
⑶、“集体性”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前提。集体所有制经济的集体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也与市场经济较好地结合了。后来的集体经济中,有沾染“国企病”的现象,这也是政企不分消融着其“集体性”的表现。国有企业在政企不分的情况下,其“集体性”表现为对国家的依赖与无赖(不想离开政府或想离开也离开不了)。在政企分离的情况下,其“集体性”是其走向市场的经济前提。马克思分析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私有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前提条件一个仍然是社会分工,另一个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国有企业的“集体性”是国有企业转变为独立经济实体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前提。国有经济的“全民性”与商品经济是不好结合的,因为它消融了各个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别。国有经济的“集体性”正是承认了不同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差别:同是国有企业,由于生产条件不同,市场机遇不同,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劳动者积极性发挥的程度不同,它们的收益水平,经济效益会大不相同,从而它们所获取的经济利益亦会大不相同。这样国有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换采取商品的形式而不能是产品的形式,也就是必要和必然的了。公有制经济的“集体性”成了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前提。
⑷、“集体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优越性的源泉。①集体性最终要落实到“集体利益”上,获取更多集体利益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基本动力。在市场经济中集体利益同样要通过利润来实现,对集体利益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表现为对利润的无限追求。集体利益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力量源泉。没有这种力量源泉,公有制经济的运行就缺乏动力,就永远难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即使一时有例外出现也永远只能是例外。有了这种动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才会主动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才会充满活力。
②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的原则通过“集体利益”来贯彻执行。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的雇佣劳动地位永远无法通过分配调整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企业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及各种生产要素的地位、作用、利益,最终都要通过分配体现出来,通过分配贯彻落实。分配的合理与否,既是公有制经济的活力问题,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落实与实现问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是科学解决公有制经济中合理分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带根本性的原则规定。但它们可以分配的量取决于“集体利益”的总量,他们分配的质取决于公有制经济“集体性”体制和制度的规定。“集体利益”成为科学合理分配的前提,科学合理分配成为“集体利益”的具体实现,科学合理的分配推动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与利用,其结果必然是“集体利益”的不断壮大,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当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执行也是至关重要的,但它不属于这里的议题。
③“集体性”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性是相融合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和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产生于“两权分离”的产权革命和“专家治理”的经理革命,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核心。这首先是把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开来,产生出专门的经营者队伍,并使之在市场中发展壮大活跃起来;其次是逐步地不断地提高了经营者的地位、作用、利益。经营者作用的充分发挥,导致了现代企业前所未有发展,导致了所有者利益的更加稳定快速地增长。所有者和经营者无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问题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普通劳动者的地位、作用、利益是怎样实现的呢?在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中,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被消除,这是毫无疑义的。在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中,劳动者的利益通过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来实现,而劳动者的地位、作用的制度安排亦仍在探索之中。(如“新三会”“老三会”关系的处理。职工持股等。)当然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现实、十分迫切的问题。德国公司在监事会中等额安排资方与劳方的代表是值得借监的。但从纯粹管理的角度或生产力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要获得最好的效益就必须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就必须十分重视企业劳动者的地位、作用、利益。何况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呢?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是应当也可以建立某种利益共同体的。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本性要求。这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集体性”是可以相融合的。当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集体性”也成了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或者更精确地说,“集体性”是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的灵魂,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而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当作是“集体性”的制度安排来对待和处理,或者说,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的设置,应当体现“集体性”的要求。三、公有制实现形式
——21世纪才可能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
公有制与市场相结合的改革是我们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改革进行到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首次明确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模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从此,或从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发展进入了“公有制实现形式”或“21世纪公有制”或“公有制”的发展阶段。
(一) 21世纪公有制的涵义
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公共占有基础上的个人所有制,是19世纪的公有制概念。是公有制理念。公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果。是依据公有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对具体公有制进行的划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适应了社会化程度不同的生产力而产生的20世纪的公有制。公有制实现形式是以公有制形式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公有制形式在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进程中,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竟争的需要形成的,并将继续发展。是依据公有财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如股份制、租赁经营等。它是改革的产物,更是20世纪公有制试验的产物或成果。它是21世纪的公有制形式,更将使公有制在21世纪发扬光大。
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都是公有制的具体形态和实践形态,从一定角度讲公有制形式就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也就是公有制形式。或者说,公有制形式是20世纪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实现形式是21世纪的公有制形式。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区别,除了上述的以外,更主要的是它们的地位不同:公有制形式是20世纪的公有制实验,公有制实现形式是21世纪的公有制实现,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此外,公有制形式只有“全民”和“集体”两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
(二)21世纪公有制的特点
1、是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20世纪公有制实践证明,商品经济迄今仍是人类不可逾越的阶段,并且还是人类所发现的最能适应和最能促进当代生产力发展的一种生产力组织方式或生产方式。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也不管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只要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消除,个别劳动还不能直接成为社会劳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是不可避免的。公有制经济利用商品和市场的形式来发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公有制改革的根本出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将是21世纪公有制最基本的特点。
2、投资主体是多元的。在市场经济中,资本、资产都是流动的,公有资产也必须流动,在流动中多元重组实现优化组合;在公有制改革中,为了改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也提倡产权多元;这就必然打破传统公有制家或集体是唯一投资主体的局面。国家、集体、法人、社团,个体、私营,外资,个人,都可能参与某一公有制的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21世纪公有制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
3、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还要按生产要素分配呢?这首先是由公有制的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决定的。市场经济遵循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这有利于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充分利用。其次,是由公有制投资主体多元化引起的。多元投资一方面扩大了公有制企业资金的来源,改变了公有制企业的产权结构,分散了国家所承担的风险,另一方面这些多元的资金等生产要素也必然地要加入企业收益的分配。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正是把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公平”与市场经济的“效益”相结合的具体化。这正是21世纪公有制的力量源泉之一。
4、实现形式是多样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已经在实践中寻找到了公有制的多种多样的实现形式,不仅如此公有制形式本身也获得了发展,我们用下表来描述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图移下页)
在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中,在波澜壮阔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全球化浪潮中,21世纪公有制无疑还将创造出更多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市场环境与市场竞争。
5、以股份制为主要实现形式。根据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改革的方向。21世纪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推行规范的股份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改革形式。股份制是人类几百年商品经济实践的光辉成果,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形式,它以完善的法人财产制度为基础,实行有限责任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所以它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基本特点。公有制经济20世纪的经验教训,在决定走向市场经济后,就逐步认识到,公有制企业只有采用股份制的企业组织形式,才能克服其自身的缺陷,在市场竟争、国际竟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
6、与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竟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现实中,我国已有五种基本经济成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公有制经济还将面对国际上的各种强劲
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发展示意图
公有制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Ⅰ 公有制实现形式Ⅱ
(财产组织形式不同) (经营方式不同)
国有制 中央国有 独资 独营
部门国有 合资 合营
地方国有 合作 国营
法人国有 …… 民营
…… …… 自营
它营
集体所有制 集体 债权 私营
城镇集体 债务 法人营
法人集体 投资 委托营
社会所有 债转股 联营
社区所有 股转债 集团营
社团所有 …… 承包
…… 股份制 租赁
混合所有制 …… 股份合作制 拍卖
…… …… …… ……
对手。这与20世纪公有制的一统天下是绝不相同的。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当今来看,是历史的产物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末来来看是竟争的结果。所以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它在市场竟争中拥有多少特权;如果它现在还有些特权,也并不意味着它永远拥有这些特权。公有制如果只能依靠持权生存,它就将不能长久生存。在与其它经济成份的平等竟争中保存自已,发展自已,维护和发展自已的主体地位,并使自己越来越强大,是21世纪公有制的强盛之路。与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竟争是
21世纪公有制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推动21世纪公有制发展的强劲动力。
(三)21世纪公有制前景辉煌
21世纪公有制由于有了20世纪的实验与实践,有了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等新的特点,将是充满活力的。它将创造出比其它经济成份更高的经济效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真正强大和坚实的经济基础,它将使21世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梦想得以实现。它将使社会主义在21世纪开创出一个崭新的时代。
当然,21世纪公有制的光辉前景还取决于我们当前的改革。我们必须在新世纪初的5-10年内完成这种改革。否则,我们将会在战略上失去主动。为此,我们必须加速建立和完善公有经济的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尽快完善和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从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当然,还要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改组,还有包括政府转换职能在内的各种配套改革,等都必须同步进行。
[]
[1]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3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8,238,272,273.
[3] 列宁全集:第3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