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凯恩斯乘数理论之谬误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主题词:乘数 边际消费倾向 国民总收入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凯恩斯乘数理论一直是宏观理论的重要内容。这一理论的结论是,一笔增加的支出将会增加数倍于这笔支出的总收入(需求)量和就业量,并成为财政政策的理论依据,有人还根据凯恩斯需求乘数理论引申出供给乘数理论。但是,凯恩斯需求乘数实际是错误的。因为,投资、消费、总需求、国民收入等都是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增加多少只能是相同长度的不同时期相比较,把不同时期的流量相累加不能说明流量在增加和增加多少,抛开时间讨论流量的变化没有任何意义。而凯恩斯乘数理论的逻辑分析恰恰没有考虑时间范围问题,通过把不同时期的流量相累加来说明流量的倍增,所以,是错误的。乘数只能存在于可由流量形成的存量中,如货币、贷款存量等,乘数不能存在于流量本身中,如投资、消费、需求、收入等,不能把货币乘数理论引申到流量中去。对凯恩斯乘数理论的论证分析有三种方法,这里我们将一一说明其论证中的缺陷、错误。
一、凯恩斯乘数理论的数字表列分析的错误之处
凯恩斯乘数理论的第一种论证分析方法是数字表列分析法(范家骧和高天虹,1992):假设增加支出ΔG,即总需求(国民收入)②增加ΔG,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收入)第一轮的增加量亦为ΔG,即ΔY1=ΔG;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C1=cΔY1=cΔG,消费需求增加量cΔG,这样,第二轮总需求增加cΔG。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和消费理论,第二轮总需求增加量cΔG又将引致第三轮的总需求增加量c2ΔG,第三轮的总需求增加量c2ΔG又将引致第四轮的总需求增加量c3ΔG,如此一轮一轮进行下去,总收入ΔY=ΔG+cΔG+c2ΔG+c3ΔG+c4ΔG+……+cnΔG=ΔG1/(1-c) 。用具体数字表列分析如下(见表1):
由此得出结论,一笔增加的投资将会增加数倍于这笔投资的收入(需求),进而引致就业的成倍增加。但是,要知道,Y=G、ΔY=ΔG,某一时段的国民收入是由同期的需求形成且相等的,并不是由大量不同时段的需求累加形成的某一时段的国民收入。投资、消费、需求、收入等是流量,其量值都是有时间范围的,增加多少只能是由相同时间长度的不同时期来比较的,比如今年与上年、明年、后年相比较,这个月与上个月、下个月相比较,(多一天都要考虑进去),而不能是今年和今年以后的一个世纪或所有时间的流量加总相比较。不同时期的需求、国民收入等不能相累加,除非扩大统计时间范围,而扩大统计时间范围和需求、收入等的增加及增加多少没有关系。在凯恩斯乘数理论的过程推导中,每一轮都发生在不同的时期,却把不同时期的流量进行了加总来说明总需求、收入的倍增,不是不可以扩大统计时间进行加总,而是不能用这种加总来说明收入和总需求会因此而数倍增加。具体说就是,假设每一轮的时间正好都是一年,第1年ΔG,第二年cΔG,第三年c2ΔG……。因为是流量,第1年的ΔG不存在于第2年中,第2年的就只有cΔG;第1、2年中的ΔG、cΔG不存在于第3年中,第3年的就只有c2ΔG;……各自只存在于自己的年份里。所以凯恩斯乘数理论分析中的加总只是统计时间的扩大,而不能说明需求(收入)在成数倍增加。
其实凯恩斯的逻辑在表明:总需求在不断递减。因为,假设在第一轮增加支出ΔG的情况下总需求为G,每一轮的时间都是一年,按凯恩斯的理论,在第二年总需求就是cG,第三年c2G,……。由此可知,即使是要维持第二年以后每年的总需求都是G,都需要每年增加(1-c)G的支出才行,总需求无法因增加(1-c)G而增加,更不要说倍增了。如果第二年以后每年不增加新支出,总需求则逐年递减,最后成为0,而不是出现倍增的情况,由此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来凯恩斯乘数理论是错误的。
我们也知道,市场经济中,需求是必须通过货币实现的,在不变价格的情况下,要想增加总需求,要么增加货币供给量,要么增加货币流通速度。而在该数字表列分析中,一来不表明第一轮以后的每一轮都会引致货币量增加;二来,因不考虑时间问题,也不能表明货币流通速度在加快。所以,根本不表明总需求能成倍增加。
从表1可以看出,该数字表列的逻辑结果是,500万美元的支出货币,在无限的时空里,只能实现有限的需求量(2500万美元);每一轮都有1/5的货币退出流通,货币流通速度递减,500万美元最后全部退出流通,永久地处于储蓄状态,货币流通速度变为0。即任意有限量的货币,在无限的时空里,只能形成该货币量的1/(1-c)倍的有限需求;货币流通速度随时间而递减,最后所有的货币都退出流通,处于永久性储蓄状态,货币流通速度变为0,不再产生需求。显然,货币不断地且最后都退出流通是不可能的,如果那样,货币就没用了,就不再是货币了,那货币还为什么要产生呢?货币流通速度递减的结论也是不符合现实的。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本身也是有缺陷、错误的。其错误的根源在于:凯恩斯把储蓄看成是绝对的,认为人们是为储蓄而储蓄。实际上,人们今天的储蓄是为了明天的消费、投资,从无限的时空上讲,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由于信贷消费的出现和扩大,甚至会大于1。
凯恩斯进一步把他的乘数理论引申到就业领域:设第一轮支出使100人就业,第二轮80人,第三轮64人……,最后能使500人就业。这个逻辑的错误在于凯恩斯没有认识到:一笔新增投资或消费作为流量,只能维持某一数量的人在一定时间内就业,比如几天、几个月或几年,而不能维持这一数量的人永久性就业,设一笔投资支出使100人就业半年,每一轮的时间是一年,当第二轮、第三轮……进行时,第一轮的人早已失业了,所以就业增量不能这样累加。假如凯恩斯的这个逻辑正确的话,哪里还会有什么下岗、失业问题?
二、凯恩斯乘数理论的方程分析法的错误之处
凯恩斯乘数理论的第二种分析说明方法是方程法(夏皮罗,1985),有两种方法。
方程法1:ΔY代表收入增量,ΔY代表投资增量,ΔS代表储蓄增量,ΔC代表消费增量,均衡条件下ΔI=ΔS, 即ΔY=ΔS+ΔC=ΔI+ΔS
ΔY/ΔI=ΔY/(ΔY-ΔC)=1/(1-ΔC/ΔY)= 1/(1-c)
方程法2:ΔY=ΔC+ΔI、ΔC=cΔY, ΔY=cΔY+ΔI, ΔY=ΔI /(1-c)
并以此得出结论:投资可产生数倍于自己的国民收入(需求)。这个分析逻辑似乎天衣无缝,其实更错误。因为,在ΔY=ΔS+ΔC=ΔI+ΔS公式中,各个流量都是同期的,而且该公式适用于任意短的时间段,比如一个月、1天、1小时、1分钟、1秒,所以同期也就是同步的。即公式法的结论是'一定量的投资增量可同期、同步地产生数倍于自己的国民收入增量',可能吗?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而且,因投资=储蓄,按照该公式法的逻辑,增加储蓄也可以产生需求乘数,可能吗?
再者,按数字表列的分析,无论是投资支出还是消费支出,其乘数大小都是一样的,消费支出的乘数也是1/(1-c)。而按照方程法分析,消费增量的乘数K’=ΔY/ΔC=1/c,而不是1/(1-c),所以,两种分析方法也是不相容的。
均衡方程ΔS+ΔC=ΔY = ΔE=ΔI+ΔC中,只表明某一时期投资(储蓄)增量和消费增量在需求(收入)增量中的各自份额及比例构成,并不表明这一时期的投资(储蓄)增长会引致需求(收入)数倍增长。打个比方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增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增量的10%,并不说明是第一产业增长量能引致国民生产总值10倍的增长量。
三、凯恩斯乘数理论的图形分析的错误之处
凯恩斯乘数理论的第三种分析说明方法是图形分析(多恩布什和费希尔,1997)
人们用图1 来分析说明投资乘数理论:自发支出增加ΔI,总需求曲线上移到E’,国民收入Y增加了ΔI/(1-c),由此得出投资乘数的结论。这一分析方法实际上是方程法的图形化,所犯的错误与方程法分析所犯的错误一样:从E到E’点之间几个流量的变化也是同期的。AD=Y线上的任意两点之间,ΔY、ΔI和ΔC的比例都是是1:(1-c):c,他同样只说明几个流量之间的比例构成,而不能表明投资乘数的存在。
四、结论
凯恩斯乘数理论是虚妄的,他忽视了流量与存量的区别,忽视了时间因素,导致他得出错误的结论。但是,有时(而不是总是)我们的确能看到政府增加支出会更多地增加总需求,那么为什么政府增加支出有时会增加总需求呢?因为当政府通过赤字货币化或向银行借款增加支出,会增加货币供给,而货币乘数会使货币量倍增,进而,需求、就业就成倍增长,所以,现实社会中,我们所看到的“投资乘数”实际是货币乘数的结果。并不是任何政府投资增加都可以成倍增加需求和就业的,政府支出是否能扩大总需求和就业,要看增加支出的来源,即赤字的弥补方式。如果是来源于向国民举债,效果要差许多,但仍有一定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货币流通速度的作用。如果是来源于增税,则没有什么扩张作用。
注释:
① 数字表列分析中的每一轮都发生在不同的时期。
② 收入=需求,总需求=国民总收入,均衡状态下两者是一回事儿。
:
多恩布什和费希尔 1997 《宏观学》 李庆云、刘文忻校译 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56—57页
范家骧和高天虹 1992 《西方经济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408—410页
夏皮罗 1985 《宏观经济学》 杨德明、王文均等译 中国铁道出版社 第113—115页
马跃林nbsp; 第56—57页
范家骧和高天虹 1992 《西方经济学》 中国经济出版社 第408—410页
夏皮罗 1985 《宏观经济学》 杨德明、王文均等译 中国铁道出版社 第113—115页
上一篇:公有制 公有制式 公有制实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