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数的原因在于“堵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凯恩斯乘数虽然以其在实践上的验证说明其正确性,但是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很多人证明了这一点。就个人看,凯恩斯并没有从原理层面成功地论证乘数的存在,于是利用数学完了这个论证,这是具有欺骗性的。数学从来只证明数学定理,不证明其它任何定律。在其它中数学永远是解晰原理的工具,原理有问题数学解析肯定有问题。这是不是说乘数原理就如陆善民所言,是个谬误①?也不对,起码实践上的可行性还是摆在那儿。这里先讲一下系统的匹配关系。
经济系统中存在一种三角匹配,即积累比例、生产结构、消费结构(指终端)三者间相互匹配②。这种匹配存在时经济系统便均衡了。经典中认为经济系统中只有两角匹配,即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匹配,其实不然。积累比例、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三者间是由一条纽带连接的,纽带中有两条通道,即商品流通通道和货币流通通道,它们相互对流,恰似动脉和静脉。积累比例相当于心室,决定货币流量与商品流量。正常情况下这两个流量应该相等。当这种三角匹配出现时,系统中各要素恰好得到最有效利用,都不欠缺,也都不多余。此时向系统中任何一种要素的投入增加(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要素),都将是多余的,从而出现浪费,表现为同类要素都少利用了一点。此时增加的任何投入不可能增加产出,除非各要素都按系统匹配的要求同时增加。
这里我们应注意两个原则,一是任何单一要素不会构成生产,二是生产力必须等于消费力(指终端)加积累。凯恩斯的乘数原理与第一个原则不符。显然生产力与消费力的大小又都与积累比例密切相关。此时,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力扩大后而消费力和积累都不变,多生产的商品也买得完,但是那不是真的,那是以挤出为代价的,其它的商品少卖了。通常认为此时给消费领域多发点钱扩大消费力便解决了问题,其实不然,因为多发钱之后又使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消费结构又必须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化,这样便不能保证多发的钱一定购买多生产的那种商品,以形成实际的购买力。既然发的钱不能一定形成实际购买力,那就只有放进银行。放进银行的钱最终流向了生产领域,从而改变了社会的积累比例------即实际利润率大于原先的利润率(或账面利润率),系统失配。可见在这种三角匹配中,经济系统很精密,也很脆弱,极不稳定,一发而动全身。
这里的关键在于这种三角关系中的三方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不一样,从而随经济的系统必定失配(不均衡)。当系统失配后,系统必定出现一些要素闲置,而另一些要素欠缺。此时,如果我们能将欠缺的部分补上来,则那些闲置的要素得到了利用,于是可能出现乘数现象(而非一定)。这好比一条全封闭的6车道的高速公路中有一段只有4车道,则该公路只能发挥4车道的功效,另2车道闲置了。此时我们只需给那段4车道增加2车道,而非给整条公路增加2车道,整条公路便按6车道发挥效用。显然如果只有4个车道的车流量,该公路仍然只能发挥4车道的效用,增补的那段公路不仅没有创造乘数,反而增加了浪费。可见,乘数的大小由欠缺和闲置的比例决定,闲置相对越多乘数越大,闭置相对越少乘数越小。
乘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系统失配,或者说在于经济系统堵车。凯恩斯肯定看了乘数,但是没找到乘数的原因,才有他那个违反常理的乘数原理。
经济系统(而非仅是生产系统)是与社会系统等价的,、军事、环境等都是系统内的,是系统的要素,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相对欠缺时,只要我们能将它增补起来,就会产生乘数。一个将记入史册的乘数事例是承包到户,这个要素的投入所产生的乘数之大在我国近代史上是别无第二的,当时我国的其它要素都没有改变。承包到户是以组织要素参加生产的,它使其它要素的结合关系发生改变,从而提高了生产力。投资(资本)仅是许许多多创造乘数的办法中的一个,且并非总是有效。只有在相对欠缺的方面投入要素时才有可能产生乘数。在生产力大于消费力的今天,增加终端消费总是更易创造乘数;在我国政治改革落后经济改革的今天,合理的政治改革肯定创造乘数。二、怎样的投入产生乘数
上面是讲的大原则,所以一直用“可能产生乘数”。这就是说并非只要是弥补相对欠缺的投入就一定产生乘数,原因如下:
(一)果系统中有两种以上的要素(或地方)相对欠缺,且都是启动闲置要素必不可少的,那么,如果其它欠缺都补齐了,而有一种欠缺没补齐,则不能创造乘数。譬如给终端发钱以启动生产领域的闲置,但是人们拿到钱后不买东西,或要买的东西是没有闲置的,或是去买了保险,或用于到国外游玩,便不能创造乘数。注意:这个例子与命题没有不符之处,因为系统域三角匹配中包含消费。这不宜以经典理论的思维模式来做评价,这里投入消费也是投入生产。
(二)既是投入,则投入必定有来路,凡来自系统内的投入不创造乘数。这里定义凡在系统内发了作用的要素为系统内的要素,闲置的要素(或地方)与真实系统外的要素(或地方)为系统外要素。这是由挤出效应决定的。当年用凯恩斯的乘数原理论证产业化的好处,显然没有考虑到学费是系统内的资金。但是系统内的精神要素不产生挤出效应,因为这种要素能考贝。我们可以将一部分闲置要素挪过来补充欠缺,以启动另一部分闲置要素,从而创造乘数;我们可以向国外借要素(如借家、借资源、借钱)补充欠缺,从而创造乘数;我们可创造虚拟要素补充欠缺,从而产生乘数,如超额印钱、放大假、承包县府(在于投入政策)等等。
对国债的乘数效应应认真检查。国债来源有二:一是肯定要存入银行或投资生产的钱,二是投入终端消费的钱。对人们存入银行或投资生产的钱,若国债的用途与它的用途相同,不但不创造乘数,还会创造负乘数,因为政府投资的效率低;若它流向闲置,而国债用于补充欠缺,则产生乘数。对人们用于终端消费的钱,且在终端消费不足的前提下,若国债用于生产,则国债无异于釜底抽薪;若国债用于更迫切消费(终端)的地方,则国债可以创造乘数。
(三)在上面产生乘数的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还可能不产生乘数,这是因为乘数总是从价格函数上考查的,而乘数在本质上还是由生产函数(即价值)决定③。在生产中各要素是在一定组织(包括制度)下结合在一起的,此时如果其它各要素不变,我们会发现因组织方式的不同其创造的商品量(或价值量)不同。制度经济学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点。由于生产组织始终与体制不可分割,且价格总量与价值总量在宏观上相等,所以此时的考查更应从宏观角度看。这样即使上面条件都满足了,在个别的价格函数上也有乘数,但是在实际上很有可能出现“投入+闲置”带来的产出即小于投入,创造了负乘数。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这里。譬如给终端消费发钱时,如果让低保金、失业金和高工资的涨幅高于平均工资的涨幅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总之,应用乘数原理时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投入只能投在欠缺(堵车)的地方;二、投入并非只有资本,而是多样的,政策可能是更好的投入;三、应从生产函数上考查是否创造了乘数,这在可行性研究中十分重要。
注:
①见陆善民“凯恩斯乘数是谬误”一文,地球经济。
②见曹国奇《价格论》一书第十二章,延边大学出版社。
③这里认为所有生产要素都参加价值的创造,而非都创造价值。参见钱津或曹国奇的劳动整体价值论。
上一篇:剩余价值原理及其推论
下一篇:政府行为与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