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康斯柯 包特力根白乙 时间:2010-06-25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日趋增长,并基本实现了水产品供求均衡。基于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演进,从社会、、文化、产业四个方面阐明对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强媒体宣传,普及水产品消费知识;以居民消费为导向,促进水产品消费;增加加工种类,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完善流通渠道,开拓水产品消费的建议,以期为提升辽宁省水产品消费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辽宁 城乡居民 水产品消费 经济
  
  近二十年,伴随着辽宁省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居民购买力水平持续增长,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了水产品总量需求及其内部品种之间的需求变化,也对辽宁省水产品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首先对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量变化进行分析,并归纳出目前居民水产品消费的特性;其次,对水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最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促进水产品消费的一些建议,以期为提升辽宁省水产品消费,开拓和培育辽宁省水产品消费市场提供一些借鉴。
  
  一、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变化及其特性
  
  纵观辽宁省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这里,水产品消费仅指鱼和虾类的消费,下同),由1980年的5.2kg增加到1990年的5.5kg,再由2000年的7.1kg增至2007年的10.0kg(见图1(1)),27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2.4%。辽宁省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经历了三个时期:①从1980年到1990年期间,尽管辽宁省近海渔业资源处于恢复阶段,并积极拓展外海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同时居民收入略有增长(见图1(2)),但受水产品零售价格上涨(见图1(3))的影响,水产品消费处在停滞状态;②从1991年至2000年期间,虽然水产品零售价格有下降趋势,然而受收入增长缓慢之影响,居民水产品消费依然增长缓慢;③从2001年到2007年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快速增长,而居民收入增长迟缓,但受城乡水产品零售价格下降之驱动,城乡居民水产品消费均稳步增长。 

  
  辽宁省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在增长的同时,其地区差距仍在加大。尤其是,临海农村与内陆农村的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差距十分明显(见图2)。如大连市、丹东市等临海城市水产品产量大且品种丰富,进而带动了本地区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且其量较大;而沈阳市、鞍山市等内陆城市所辖农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却非常低。 

  
  目前,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呈现出以城镇为中心,以沿海地区消费为主,且城乡水产品消费差距逐年扩大之特性。
  
  二、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影响因素
  
  影响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因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四类: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产业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的变化对消费水平和需求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主要包括人口总量的变化,家庭结构以及城乡人口比例。
  从1990年至2007年,辽宁省人口年均以4.2‰的速度增长,现已拥有4231.7万人口。由于人口增长将保持一定的惯性,人口数量还会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已减慢),这样就造成食物问题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然而,因辽宁省是一个渔业大省、海洋大省,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基本能够保证全省的水产品供给及水产动物蛋白,从而为食物安全带来有力保障。
  家庭构成状况会对家庭消费产生直接影响。首先,不同家庭结构下的消费行为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果是仅有夫妻两人的家庭,这种家庭少有经济负担,有着很强的购买力,是高级水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如果家庭中老年人和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则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状况选择消费不同种类的水产品。在2007年辽宁省人口年龄比例构成中,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到全省总人口的10.6%,达到416.4万人,较1990年上升了5.0个百分点,全省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正在加快。由于水产品在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营养结构等方面都高于肉蛋类,可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摄取营养的需要,因此,老年人口的增加将间接地促进水产品消费。其次,家庭规模的大小,是影响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目前,辽宁省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对于方便食用、味美营养的水产加工品需求呈现上升趋势。
  辽宁省城乡人口构成比例在1990年是58:4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户籍制度的改革,进城务工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城乡人口比例到2007年已转变为51:49,城市化进程的脚步正在逐步加快。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规模不断地扩大,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模式发生了改变,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增加了对畜产品、水产品和水果等副食品的消费,相反减少了对粮食的消费。
  2.经济因素
  根据经典需求理论,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情况下,需求主要受收入水平和商品价格的影响,而收入又是影响需求的重要因素。
  (1)收入因素
  收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辽宁省农村居民的收入,由于长期受到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影响而一直低于城镇居民,其增长缓慢,进而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之势(图1(2))。1996年辽宁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4207.2元和2150.0元,农村居民收入相当于城镇居民的51.1%;而到了2007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773.4元,仅相当于城镇居民12300.4元的38.8%,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辽宁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趋悬殊,进而波及到消费支出方面,而食品消费的支出更是印证了这一点。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支出为3650.2元,而农村居民只有1162.5元,仅相当于前者的31.8%。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的水平之低,直接决定了其食物结构中只能以粮食、蔬菜为主,肉、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消费较少,而城镇居民与此则恰好相反。
  (2)价格因素
  水产品,特别是鳞介类,受季节性以及资源量的影响,经常会造成短期内价格的大幅波动。2000至2007年期间,辽宁省城镇水产品价格保持稳定,供应基本充足,加工技术日趋完善,水产品营养知识日趋普及,随着收入的大幅增加,城镇居民水产品消费呈快速增长趋势。而在此期间农村水产品价格指数有所上涨,几乎与肉类价格指数增长幅度相同(见图1(3)。这里,肉类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家禽及肉禽制品,下同),进而造成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低迷,不过由于在此期间农村居民收入有所增加,水产品消费量依然保持缓慢增长的趋势。
  所谓的价格因素,不单指水产品自身的价格,还包括相关商品的价格。根据需求,一个商品需求数量与其自身价格成反比,而与其他商品存在替代或互补关系。在食物消费中,水产品和肉类的替代关系显得尤为明显。近些年来由于肉类价格居高不下,而水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居民对其消费量有所增加。以水产品、猪肉消费对比来看,1996年辽宁省城镇居民的猪肉消费量为16.2kg,而到了2007年消费量下降到15.0kg,相应的水产品人均消费量从1996年的9.7kg上升到14.2kg,水产品对猪肉的替代效用尤其显著。而在农村肉类依然是居民的主要动物蛋白来源,水产品消费量增长缓慢。
  3.文化因素
  文化是影响消费需要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文化对消费需要的影响常常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发展水平以及职业差异对家庭消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育发展水平对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发展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科技文化水平,进而缩小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使生活得到改善,间接为居民消费更高层次的水产品提供经济保障。其次,居民的消费结构一定程度也要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随着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促使他们更好的根据自身状况调整消费结构,提高水产品等副食产品在食物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例如城镇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在食物消费支出上更加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营养价值高的水产品支出相对于主食支出增长较快;而农村居民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教育对其食品消费影响不大,往往是按照固有的消费习惯购买食物。最后,教育程度的高低还影响居民的消费选择性和多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在选择水产品时往往能够更自觉地按照自己形成的观念、偏好进行,对水产品的新品种和烹调方法更容易接受,由此增加消费支出的选择性和消费活动的多样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结构的变动会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随着科技的快速,振兴辽宁老基地项目的启动,目前的主要生产力已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例如2007年辽宁省科技活动人员达到了19.1万人,是2000年的1.2倍。人们开始减少提供热量较多的粮食消费,增加水产品等副食品的需求。城市家庭,尤其是在政府机构、国家、公司和私企工作的家庭,同那些居住在的家庭相比,他们通常消费更多的蔬菜、家禽、鱼和水果,而消费较少的粮食作物。
  4.产业因素
  目前,水产品消费除了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外,越来越多的受到自身产业因素的影响。
  (1)水产品质量
  随着水产品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居民不再只是关注水产品价格的高低,质量的好坏也成为居民选购的必要因素之一。例如大连市一项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购买商品时,您所重视的要素各是什么?”列举的8个选项中,消费者首选的要素为品质是否优良。其中,82%的人首选生鲜食品,80%为加工食品,74%为调味食品。由此可见,人们对于食品类的商品的质量尤为重视。水产品质量主要包括水产品所含营养成分的多少以及安全卫生两方面。水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市场需求,近年辽宁省发生了多起水产品污染事件,如2004年的对虾氯霉素事件,2005年发生的水产品甲醛事件以及2006年多宝鱼事件,不仅威胁到居民的饮食安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为此,《辽宁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已于2007年10月10日正式实施,作为全国首部地方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规章,它将从源头和流通等全过程遏制水产品污染,为辽宁省水产品的食物安全提供保障。
  (2)水产品加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消费喜好发生变化,更加倾向于消费方便、快捷的水产加工品。因此,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发展,是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水产品消费市场需求变化的重要途径。辽宁省水产加工业发展起步较早,技术实力雄厚,产业基础牢固。水产加工企业数由1993年的243家增至2007年的909家。同时,年水产加工能力由21.7万吨增至241.3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8.8%;水产加工品总量由22.3万吨增至141.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4.1%。
  虽然辽宁省水产加工业的加工能力与加工总量日趋增长,但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开发依然滞后。由于辽宁省水产加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其技术水平较低技术装备落后;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差,缺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加工品多数以原料和半成品等形式为主,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少。所以从总体上看,辽宁省水产加工业技术开发水平还较低,一些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水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既满足居民食用水产品以摄取营养的需要,又节省时间;然而,由于深加工技术的滞后,造成水产品营养存在一定流失,而加工种类少、附加值低,又很难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居民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对水产品的消费。
  (3)水产品流通
  水产品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纽带。目前,辽宁省城乡居民家庭水产品消费主要是以城乡集贸市场交易为平台。其水产品流通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贩运商将从产地生产者手中购买的水产品运到集贸市场批发给零售商,再由零售商卖给消费者;二是批发商将从产地生产商手中购进的水产品运到本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再批发给其他集贸市场的零售商进行销售。家庭水产品消费主要是以零售购买为主,而零售也是水产品流通当中比较活跃的一个环节。如2006年,辽宁省水产品在商品交易市场中的成交额为10.7万元,占到全省总商品成交额的6.3%。近年来,辽宁省城乡集贸市场数量正逐年增长,这些集贸市场无论规模大小都设有水产品个体零售摊点,如2006年在辽宁省商品交易市场中大连市拥有2142个水产品摊位,沈阳拥有584个,并且水产品品种齐全,既满足了不同居民的需求,又方便购买,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很快。然而,这些个体零售摊点在活跃市场、方便居民购买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经营上弄虚作假、坑害消费者,零售设施简陋,缺少保鲜设施等现象。一方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维护市场经营秩序;另一方面影响水产品本身的卫生和鲜度,消费者的健康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三、促进辽宁省居民水产品消费的政策建议
  
  1.加强媒体宣传,普及水产品消费知识
  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普及水产品食用营养知识和食品安全知识,正确引导水产品健康消费,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目前,辽宁省内陆地区城镇居民以及农村居民的水产品消费量依然较少,其部分原因是对水产品的营养价值和烹调方法缺乏了解。对此,渔业企业可以借助各类媒体,针对日常饮食结构不合理的人群,从水产品的高营养价值方面入手,采取广告、广播等宣传模式来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从当前的消费趋势下手,进行绿色无污染水产品的宣传。
  2.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促进水产品消费
  城乡水产品市场特点各异,城镇水产品市场存在着多种层次的需求,而农村水产品市场需求相对单一;城镇水产品市场拥有固定的销售地点,批发、零售的销售渠道比较完善,而农村水产品市场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发育还很不完善。因此,水产企业应根据城乡水产品市场呈现的不同特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发、生产适应各类不同种类的产品。对于城镇水产品市场,应提供低、中、高多档水产品来满足不同居民多层次的需求,并为方便居民购买增设销售点,根据其生活调整营业时间;对于农村水产品市场,则应充分利用农村集贸市场和农民赶集的生活习惯,以中、低档水产品为主,送货下乡,开拓水产品市场,促进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
  3.增加水产品加工种类,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尽管水产品价格上升,但辽宁省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是维持着全国平均水平相当的消费水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善,同时也对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水产品本身是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加工的食物,因此,如何为消费者提供方便食用、味美营养、品种丰富的水产加工产品已成为辽宁省水产加工行业发展的方向。不断的开发研制新的加工方法和工艺,增强深加工技术能力,改善加工产品结构,并生产出营养价值高、种类丰富的加工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以在增加水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高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完善水产品流通渠道,开拓水产品消费
  完善的流通渠道不仅能拉动消费的增长,还能促进生产发展;提高水产品流通效率,减少流通环节,在储藏和运输过程中采取较好的水产品保活、保鲜措施,可以较大的提高水产品附加值。首先,辽宁省应该以大连、丹东等水产品产量大、消费量多的临海城市为中心,辐射全省其他内陆城市,建设以城乡集贸市场和次级农产品市场为基础的功能齐全、设备配套、交易方式多样化的水产品流通体系,以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的需求。其次,健全水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大力开展营销,丰富市场信息内容,提高信息质量,为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更多有价值、及时的水产品消费信息。再次,完善水产品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法规尤其是市场自律性法规的制定和落实;还要通过对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的培训,提高市场参与者和管理者的素质,保证市场法规和条例的贯彻执行,形成有序、公平、公开、公正的流通秩序和市场交易格局。
  
  :
  [1]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陕西:西安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振龙:水产品市场竞争分析[J].水产,2007(3):1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统计汇编(1989~1993)[G].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66~67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07[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7~208
  [5]中国水产学会.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统计年鉴 [R].北京:中国水产学会,2000:52、74~75
  [6]包特力根白乙 张 健 康斯柯:辽宁水产加工业发展SWOT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2):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