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给昆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6-25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多元化;发展观
1 关于经济多元化和国际危机
所谓“元”,是指构成事物的要素,那么,“多元化”,就是指事物朝多个方向、多个层面,多种趋势发展。经济多元化,首先,从其内涵上来讲,是指经济成分的多元化。例如,在我国的经济体制中,存在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以及集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而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又分为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个体经营户以及民营等多种形式;其次,从其外延上来讲,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不再是单一的市场主体行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牵连,相互渗透,世界正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从去年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不难看出,世界的、经济格局从整体上来讲,已经由原来的一超多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就全球的经济而言,相互之间的依存度越来越大。
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指出,由于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履行相应责任,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等,阻碍了全球宏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导致风险过度,最终引发严重的市场混乱。胡锦涛主席在此次峰会上发言指出,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风暴,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可以说,全球正面临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可以预见,危机的演变以及各国的应对,将对全球金融、经济乃至于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不可否认,世界经济危局给我国经济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为今年的经济走向蒙上了阴影。但细加究察,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正面影响和调整机遇。通胀压力、人民币升值压力等问题,倘若没有外部环境因素,单靠我们自身的政策应对,必须承认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而更重要的正面效应,则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转变过多依靠国际市场谋求发展的经济格局,积极进行自我重新调整,把外部经济威胁转化为加强本身经济的难得机遇。
2 昆明市的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1 面临的挑战
由于昆明市地处我国西南部,与东南亚国家接壤,虽然有出口贸易,但外贸依存度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比较,仍然很低。因此,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给昆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算很大。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全市的经济运行,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但发达国家出现了问题,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也必然受到牵连,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大环境所造成的。具体说来,对昆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体经济受到冲击。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资源性产品除食品外,价格大幅下降,尤其有色金属价格下降幅度更大。云南作为有色金属王国,必然要受到很大冲击。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云铜、云锡、云铝、昆钢等大型企业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亏损,昆明的有色冶金行业一直呈现负增长;部分企业减产、甚至停产。
其次,居民消费呈下降趋势。当前,我国股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破裂,大盘一路下跌。股市暴跌导致财富缩水,加上广大市民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不看好,对收入的预期不看好,就业形势又十分严峻,致使居民的消费信心大为减弱,消费预期大打折扣,造成市场萎缩,一度低迷。这从住房等大众消费领域中就可以反映出来。据不完全统计,昆明市2008年1—9月的成品房成交量同比下降30%以上。
再次,出口贸易减少。受整个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在当今国际市场陷入低谷和我们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制约下,昆明市的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如磷化工产品、有色金属产品,一定程度上出口减弱,甚至受阻。资料统计显示,至2008年9月底,外贸进出口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16.4和6.8个百分点。
最后,市场信心受挫。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信心经济。当前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金融危机,而是信心危机。对昆明市目前的发展来说,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社会各个阶层的投资信心、消费信心和创业信心,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据调查显示,昆明市去年第一季度的企业信心指数高达140.35;第二季度降至121.98,比第一季度下降18.37;第三季度又降至121.17,比第二季度再降0.81。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许多潜在的不确定因素还继续存在,势必会影响到市场信心的恢复,故此,推断出市场信心还有可能下降。 2.2 面临的机遇
危机,拆开来讲,“危”意味着风险和危险,“机”意即是机遇和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在事物的过程中看到已经出现的风险,尽可能想到可以甚至不可预见的风险,更要看到在风险中存在的或者潜在的机遇和机会,并且牢牢把握住它,使事物的发展出现转机,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积极防御原则给我们诸多启示。我们能否在灾难或危险降临的时刻,保持淡定,从而静下心来冷静分析,积极寻找应对之策,既是对我们的严重考验,也是看我们在具体事件中,或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否正确、灵活、主动运用好这一原则。每一轮世界的深刻调整,都是全球资源配置格局的重新洗牌,都将引发全球产业空间、产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产业转移和行业兼并重组必然会大规模产生,那么,对于昆明市而言,在这场国际危机中机遇会在哪些地方出现呢?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一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迎来机遇。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国家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重大措施,对昆明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扩大内需,必然降低银行利息,刺激消费,使紧缩的货币政策热起来。而目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昆明正处于建材价格低、建工费用低、建设成本低、银行利息低的“四低”时期,这就为昆明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如果政府抓住这个有利时机,适时出手,制订出、合理的措施,并认真落到实处,定会使昆明的经济形势出现转机,甚至再上一个台阶。
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产生较大空间。从这次金融危机中不难发现,依靠密集劳动、技术含量较低的,即纯加工型或初级生产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对新兴服务业冲击较小,这就给我们以很大启示。同时,在客观上也推动我们不得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党中央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了宏观指导,而当前,昆明市正好可以借助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的步伐,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步伐。
三是吸引国内外投资和金融要素面临机遇。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世界性的经济活动中,中国树立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现在世界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在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会把注意力转向中国,会积极地开发中国市场这块“蛋糕”。而东部地区企业由于土地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增高的因素,会把目光瞄准西部,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中国的发展,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引进外来投资的春天!此外,各国资本、人才、科技、品牌等金融要素,也会因为在原有环境中生存维艰,而导致众多科技、金融精英失业,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从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高度来讲,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昆明市商务局局长王光中称,随着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九加二”区域合作与发展等机遇。昆明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与东盟各国特别是犬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对外贸易发展加快,昆明在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优势也愈发凸显。因此,昆明市面临一个吸纳国内外投资和各类高级科技、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能不能把握好,能不能利用好这样一个机遇,有待于各级政府部门做出科学决断,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措施。
四是对于昆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带来机遇。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近,国务院出台的扩大内需的相关政策措施明确指出,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发展。就昆明目前的社会事业而言,相对内地和沿海地区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医疗保险和城市低保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这就引发我们进行思考:如何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昆明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依个人浅见,首先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统筹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次,要统筹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做到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协调兼顾,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要时,要以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为主。再次,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最后,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和谐、友好、节约、环保的良好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多元化发展和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如何化解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如何引领和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如何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如何把捉稍纵即逝的机遇,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观察、调研和思考。
[1]?赵小芒.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成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
[2]?刘川生.科学发展观关键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3]?彭有祥.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地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1).
上一篇:内需的区域分析